1
第十章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2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一、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农业宏观调控是一般意义上的宏观调控在农业部门和领域中的特殊体现,它是政府作为主体,
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全局,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从宏观层次上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以促使农业经济总量均衡,结构优化,要素合理流动,保证农业的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
3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二、农业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
4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农业的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能使他人得到附带的利益 。 或使他人受到损害,而受益人或受害人无需付出相应的报酬或无法得到赔偿的现象 。 农业的外部性有正有负,涉及许多方面 。
从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外部性来看,正的外部性包括形成的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持,二氧化碳吸收,控制洪水等 ;负的外部性包括水土流失,水资源耗竭,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农业化学品污染等 。
5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从农业的经济外部性来看,包括经济缓冲作用,国土空间上平衡发展,确保农村活力等 。
从农业的社会外部性来看,包括社会的稳定作用,确保农业劳动力就业,社会福利替代等 。
在没有特定政策干预和特殊制度安排的情况下,经济活动主体既没有获得来自正外部性的经济补偿,也没有负担所应承担的相关费用,即市场及价格机制没有反映或没有全面反映这一经济活动的全部成本或收益,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佳状态,从而引起社会福利下降 。
6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农业外部性的出现取决于多种因素,
特别是农业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取决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类型,使用的农业技术,作物品种,集约水平,农业资源状况以及产权制度等多种因素 。
农业对于经济缓冲,扶贫,农业劳动力就业以及社会福利替代所具有的外部性,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 。
7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2.农业的公共产品性所谓公共产品,是指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 。
所谓非排他性,是指即使某一经济主体没有支付相应的费用,也无法将他排除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之外 ;
所谓非竞争性,是指他所具有的不会因某一主体的消费而减少其他主体对这一产品的消费量 。
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产品被称为纯公共产品,而只具备这两个特性中的一个的产品则被称为准公共产品 。
8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农业多功能所提供的许多非商品产出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既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部分特性 。 因为农业的非商品产出不同于商品产出,对其很难进行产权界定,他作为农业的溢出效应对生产者以外的其他人发生影响或使其受益,难以排除特定的人不支付报酬就不让他消费,因而在其作用范围内具有非排他性 ;
由于其影响或受益范围因非商品产出的不同而不同,因而农业非商品产出在不同的范围内具有不同程度的非排他性 。
9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农业非商品产出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如粮食安全所带来的社会稳定,
良好环境所带来的生活高质量,生物多样性所带来的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等,在一定程度上,一个人对这些非商品产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它们的消费,即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因而社会不应该排除任何人消费该商品的权力 。
农业非商品产出的公共产品性,提出了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
10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3.农业的弱质性在与其他产业的竞争中,农业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非农产业的用地不断增加,地价不断上涨,土地用于非农产业的报酬远远高于农业,使农地的流失不断增加 。
11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下,使得农业中的资金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造成农业的资金短缺和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
相对于新兴的非农产业来说,农业科研周期较长,技术进步相对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又相对滞后于非农产业产值份额的提高,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 ;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小,恩格尔定律的作用,农产品不耐储运等特点,使得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民与非农业就业者的收入差距拉大 。
这说明农业具有天生的弱质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 。
12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4.农业的不稳定性首先,由于农业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使得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而自然条件是变化无常的,因此农业生产也相对不稳定 ;
农业生产本身具有周期性,并且生产周期长,生产不易调整,也会导致农业的波动 。
13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其次,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不景气,对农业造成冲击 。 如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农产品贸易趋于自由化,国内农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而出现较大的波动 ;经济不景气时,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减少 ;而在经济景气时,又出现大量劳动力涌向非农产业,由于比较利益的驱使可能会出现耕地的撂荒 。
14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再次,由于土地等诌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
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 ;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均衡 。
另外,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间的互动关系还受动植物生理机能的影响,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较长,许多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又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自行调节难以使农产品的供给及时追随市场价格的变化,会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效应的放大,
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 。
15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最后,农产品大多具有易腐性,不耐久藏,
且储藏费用高,所以收获后应立即出售,即使市场价格低廉也必须出清 ;
反之,产品稀少时,虽然市价高,但在本期内无多余库存供应市场,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因此,农业的不稳定性要求政府要建立农业保障机制和农业市场调机制 。
16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5.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一个社会目标。市场机制的作用容易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甚至出现高低悬殊和分配不均。
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断地在追求着效率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在维持收入分配的公平的话,那么,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其外部的表现形态 —— 社会的贫富差异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到危及社会的稳定。
17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市场经济解决的是由效益最大化原则决定的经济目标问题,总体来说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 。 由于初始条件不均等 (权力分配不公平,天赋条件的差异等 ),在这一原则下运行的经济,同时也会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
另外,经济运行本身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不均衡问题 。
如萧条引起的失业,经济在部门和地区间的不均衡将导致非个人效率原因的收入差别;严重的失业和收入的两极化将进一步引起社会不安定 。 这些由市场机制带来的,与社会目标不一致的负效应,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克服 。
18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此外,就收入分配公平这一社会目标而言,由于社会各阶层的偏好不同,对不同的社会目标就有一个协调问题。这一职能将由政府来承担。
同时,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时,本身也有个具体的取向问题,即以公平为代价保持效率,还是以效率为代价保公平,或者二者兼顾。
19
第一节 农业宏观调控的含义与理论依据按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观点,效率与公平存在替代关系,二者不可兼得。
社会面临选择:或者以效率为代价,
或者以公平为代价,这里的选择标准或者说二者妥协界限的确定主要是考虑经济运行成本和社会环境稳定。
当保持公平的成本太高,就要优先考虑效率,如果对效率的追求影响到社会稳定,那就将优先考虑公平。
20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一,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不断分化,业结构不断升级,但农业是天生的弱质产业,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小,农业术进步相对缓慢,资源调整较难,农产品是很典型的,均质,产品,不易
,创新,,内部不像二,三产业那样容易分化,
造成农业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比较利益下降 。
因此,在工业化后期,对农业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政策,即使经济利益向农业净人,缩小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差距,成为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重 目标 。
21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市场经济的运行不断地追求着效率的最大化,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外力维护收入分配公平的话,那么,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以及其外部的表现形态社会的贫富差别将会变得严重起来直到危及社会的稳定 。 农民收入低于在非农产业就业的人员,这是世界各国农业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
恩格尔定律的存在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速度的缓慢,是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下的经济原因 。 市场本身不能够保证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就业人员的收入公平,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政府行为来加以协调 。
22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农业与非农产业就业者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
有利于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业人口的向外转移 。
但如果对这种收入差距置之不顾,就会有悸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会产生农业与非农产业,乡村与城市不协调发展等经济问题,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
因此,必须把收人的公平分配纳人到政府的政策行为 。
23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二,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率,是世界各国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 。
一方面,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其他农业宏观调控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在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增长停滞,
甚至下降的情况下,要实现农产品市场的稳定和农产品供应的可靠,就必须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率水平 ;而且也只有当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建立在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农民收入增加的目标才比较容易实现 。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也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和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 。
24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地增加,但由于耕地减少,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以及其他水旱病虫等自然灾害,使得中国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供给能力面临着挑战,从量上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仍然是像中国这样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任务 。
在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同时,农产品的结构平衡也成为政府必须关注的问题 。
25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在农业满足了社会对农产品量的需求的情况下,
农产品质量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 这是因为:
一方面,农产品事关人们的身心健康,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农产品的质量在市场竞争力中所占的权重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第一重要的因素,因而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
另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市场上生产者与需求者有关产品质量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因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卫生间题就成为政府必须承担的重要任务 。 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关的质量与卫生标准,而且要建立检疫检验队伍,使农民和加工营销商所生产的农产品和食品符合安全与卫生标准的要求 。
26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三,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必须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 。
如果市场机制不完善,势必要增加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力度,范围和难度,而政府行为的失灵又会造成更大的效率损失 。
因此政府必须首先培育农业市场机制,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只对农业市场失灵的部分进行宏观调控 。
27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对于像中国这样原来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发育相对不足,表现为市场主体缺乏或错位,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运作法规不完善 。
为此政府要让农户和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改变政企不分和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扭曲的现象 ;
政府要培育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要素市场,以便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市场体系 ;
政府要制定完善的农业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使各个市场主体能够按照市场规则合理运作,公平竞争 。
28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培育农业市场机制,有利于农产品的供求平衡,但不能保证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
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
由于土地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动植物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制约,使得农产品的短期供给弹性比较小,但由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刚性,价格对供给量的反应却非常敏感 ;
29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同时,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更小,难以实现农产品市场均衡 。 当某些因素导致价格和产量一定程度波动时,会产生蛛网效应 ;
另外,农产品价格与供给间的互动关系还受动植物生理机能的影确,由于生产周期较长,人们对市场价格的反应又具有滞后性,市场的自行调节难以使农产品供给及时追随市场价格的变化,
会造成农产品短缺和过剩的效应放大,使农业生产产生更大的波动性 。
30
第二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目标的确定四,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农业是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最为密切的产业:
一方面,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自然资源的支撑 ;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由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不当的生产方式,会损害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 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系统的损害,则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应 。
因此,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还必须十分注意保护各种农业资源 。
31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一,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领域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效率和其市场竞争力,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有序,公平竞争,使消费者吃到安全卫生的食品,都是至关重要的 。
相关的标准与法律需要政府来制定,
因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 。
32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备的监测队阵,配备了先进的检验手段 。 而且实行农产品原产地制度和商品标识制度,对农产品从田间到厨房各个环节都有跟踪监测 。 农产品和食品包装都标明品种,产地,加工商,运销商,一目了然,
一旦出现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
也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制定了科学的农业行业质量标准,实现了农产品的优质优价,创造了一些名牌农产品 。
33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目前,中国农业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很不完善,某些产品没有标准,一些产品标准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用途专门化的要求 。
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宏观调控的经验,
加快农业行业标准和重要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完善,创建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要完善农产品,
农用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 。
加快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立法,并加强其执法监督,是当代政府农业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 。
34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二,农业信息休系建设与服务领域信息是现代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
信息准确及时与否,决定着决策的成功与失败 。
有用的信息生产成本比较高昂,但由于具有无形性,一旦扩散出去以后,难以阻止不付费的人利用该信息,并且增加信息利用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因而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 。
35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民迫切需要得到相关的市场与技术信息 。 但由于农业的信息化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农民难以及时得到有用的信息 。
因而农业信息体系的建设与服务就成为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领域 。
36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是信息管理部门分割,政府信息管理部门垄断信息,将信息作为自有商品出售,来谋取本部门的利益,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农民难以无偿得到有用的信息。
二是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方面是硬件短缺、简陋,技术手段落后 ;
另一方面是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运行维护的经费缺乏保障。
37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三是信息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大多数指标仍采用层层上报的全面调查方式,人为的随意干扰较大,影响了信息的准确性 ;另外,由于信息采集点不足,覆盖面不宽,采集方法不够科学,
信息缺乏代表性 。
四是信息加工分析能力不足,许多信息不经加工即行发布,使用,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
38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三,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贡献份额将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积累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 农业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都具有市场需求诱导性 。 这对示能够形成有形商品的技术进步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周期比较长的农业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性与公益性研究来说,获利的可能性比较小或者说比较遥远 ;农业由于比较利益低下,因而一般农民的收入低于非农产业人员的收入,农业中一般情况是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外流,造成农业中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 。
39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对中国来说,
第一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间题 。 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
第二要调整农业科研的方向和重点 。 在重视提高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增加效益 ;从主要为农业生产服务,转向为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服务 ;从以资源消耗型技术为主转向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 。
40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第三,在政府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加强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鼓励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企业及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与服务工作,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
第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使更多的青年人走出农业和农村,并为现代农业提供更高素质的接班人 ;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对现有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和转岗培训,便农民能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使剩余的农业劳动力能够转移出去,并增加农民的收入 。
41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农业中的许多基础设施,如水库,大型的主干沟渠,主干道路,气象服务等,农户无力也无法建设,只有将其纳人政府的宏观调控领域,才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 。
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意味着扩大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
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也符合 WTO绿箱政策的要求 。 中国农业的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因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更为重要 。
42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设的重点是,
第一,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搞好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注意把搞好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
改革小型水利投资和改革管理体制有机结合起来,
在国家财政支持与启动后,使农田水利设施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
43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第二,加强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 。 在生态脆弱地区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
第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 。 以农村的道路,电网,引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设施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
44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六,区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区域性贫困就是与一定的地理区域相连的集中连片的贫困 。 其成因是不利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态环境,贫瘠的土地 。
正是由于这种自然条件的不利,才造成了落后的基础设施,低下的教育水平和高速的人口增长,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基本的食物消费得不到保障,陷入持续性的绝对贫困 。
45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四大贫困地区: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
西南石山区;
秦巴山区;
青藏高原寒区 。
都是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相关联 。 对这些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政府的介人,否则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会迸一步拉大 。
扶贫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
46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
21世纪初中国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是:
一是改善生产,生活和生态条件,巩固温饱成果 ;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人口比较便利地得到各种社会化服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运销效率 ;
三是培植基础产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四是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基本素质 ;
五是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民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 。
47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七,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农业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领域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耕地转为非农业用地,
对经济主体来说,往往可以取得比农业用地更大的经济效益 。 如果让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耕地会出现大量的非农化,较少的耕地将难以满足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将受到威胁 。
48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因此,政府必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 。 农地保护:
一是要严格控制各种非农占地 ;
二是建立和完善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 ;
三是防止土壤污染 ;
四是防治水土流失 。
49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八,农业政策法制化与法律化领域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一般依据的是国家的农业政策 。 农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
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奉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
为了保证这些措施和行动的有效实施,就需要对农业政策进行法制化与法律化 。
50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农业政策的法制化是指农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其内容都应符合宪法和法律,不能与其抵触。农业政策正确与否,同是否建立了法制化的政策程序有着密切的关系。
农业政策的法制化就是一个政策优化,对政策行为实施法制监督的过程 。 此外,任何一项新的农业政策,如果违反现行的政治法制结构,势必造成社会宏观调控的无序和失调 。 因此,农业政策从制定到实施都必须实行法制
51
第三节 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农业政策的法律化是指农业政策向法律的转化,即有权的国家机关将经过践检验,却已成熟,稳定,在较长时期内规范社会关系的农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使这些农业政策具有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效力,使农业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有法律的促进和保障 。
国家立法机关把需要法律化的农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其行政职能及委托立法权,把需要法律化的农业政策转化为各种行政立法,司法机构通过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所制定的有关农业法律,法规进行审查,以确保其合宪性及合法性,实现对农业政策法律化的干预和参与,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立法活动的有效性及合法性,迸而使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
52
小结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具有特殊的含义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进行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农业木身所具有的特征导致市场在某些方面失灵依靠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政策手段加以宏观调控 。
导致市场在农业中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的外部性,农业的公共产品性,农业的弱质性和农业的不稳定性 。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要针对市场失灵,因而政府对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一是保护农业,提高农民收入 ;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质与量的需求 ;三是培育农业市场机制,稳定农产品市场 ;四是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 。 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是为实现既定的农业政策目标集中在一些主要的领域,如农业质量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领域,农业信息体系建设与服务领域,
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领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粮食专项储备领域,E域性贫困与扶贫开发领域,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领域,农业政策法制化与法律化领域 。
53
复习思考题
1,农业宏观调控的内涵和理论依据是什么?
2,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有哪些?为什么?
3,农业宏观调控的主要领域有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