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一章 农业产业结构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2
第十一章 农业产业结构学习目的和要求:
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农业生产力诸要素如何结合的基本问题 。 学习本章要着重把握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容,
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性 。 在理解建立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合理农业产业结构的标准,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以及确定农业产业结构的步骤 。 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现状,
正确认识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问题 。
3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一,农业产业结构的概念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量的不同因子组成,由于这些组成因子的空间排列和组合层次不同,因而便导致了事物的质的差异 。 事物特有的组织层次和有序排列即为该事物的结构 。
4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农业产业结构通常称之为农业生产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 ( 地区或农业企业 ) 范围内农业各生产部门及其各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生产中相对于一定时期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构成的特有的,比较稳定的结合方式 。
简单地说,农业产业结构就是指农业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
5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二,农业产业结构的内容不论农业产业部门如何发展,农林牧始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部门 。 农业各产业部门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 但其主要的,最本质的关系是通过农林牧三者的关系反映出来的 。
6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因此,种植业部门始终处于农业各部门的基础地位 。 畜牧业是农业部门中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它可以将人们不能直接利用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畜产品,而牲畜的排泄物及其无法利用部分又可以转变为优质肥料,返还土壤,为发展种植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
7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林业对于农牧业的作用,不仅在于林产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林木植物群落在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环境因子的变化 。 诸如,调节大气温度,提高空气温度,改变大气组成,降低风速,保持水土等等,从而它可以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
8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三,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
1,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各种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尽管农业产业结构也可以适应各种需要而分解为许多侧面和层次,但仍然是一个有机整体 。 孤立研究某个侧面只会获得局部的片面结果,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要求从整体观念出发,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
9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2,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次性农业产业结构是多层次的主体结构,它的多层次性表现在结构总体上划分为狭义农业的内部结构和广义农业的内部结构,开展这两个层次的结构研究,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
农业产业结构的多层性研究,对于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利用各业的中间产品和副产品,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
10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农业生产结构的多层次性种植业一级结构 畜牧业林业渔业粮食作物二级结构经济作物三级结构 麦稻
11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3,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性多种多样的农业产业结构受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的影响,随着时间,空间条件的运动变化,
农业产业结构也时刻在发生着变化,一成不变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不存在的,研究农业产业结构的动态规律是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研究任务之一 。
12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四,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的条件
1,生产力水平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可以说,不同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到不同程度的产物 。
13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2,需求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市场条件下 。 人们的需求就是生产的导向,也就是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 因为,需求使各产业的产品最后完成,使生产顺利进行成为可能,为产业增长提供动力 。
14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需求的多样性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多样性 。
需求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导致生产部门和劳动产品日益多样化 。
需求的数量,水平,种类及结构制约着产业结构,但是产业结构对需求也有反作用 。
15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3,地理环境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河流,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 地理环境中一系列资源的组成特点,时空分布及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决定了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决定了产业结构模式在地域上的差异性 。
16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4,劳动力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产业结构发展的过程离不开劳动过程的三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 其中劳动力因素起主导地位,没有人的参与,没有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产业层次的提高 。 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结构有重要意义 。
17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如今,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二三次产业的不断成长,即是劳动者与劳动资料,更为复杂结合的结果,为了实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现实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的迫切要求 。
18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5.资金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结构的更新、完善和发展过程,
实际上是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
只有有了一定数量的资金,才能使各种生产要素增加活性,促进分工和专业化,形成新的生产力,改善产业结构。
19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
6,科学技术是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条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首先,科学技术为提高各产业生产要素的功能和协作程度提供了依据和保证 。
20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其次,科学技术进步加快了旧产业部门的改造和新产业部门建立 。
再次,科技进步促使产业新格局的实现。产业结构要经常保持优化,必须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现代条件下,产业结构发展的进程,首先取决于应用科学进步成果的程度。
21
第一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条件除上述条件外,经济政策,诸如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劳动政策等,
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22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建立合理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意义一定的农业产业结构是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结果,但是,一定的农业产业结构一经形成,又会反过来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施以重要影响,或者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或者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
23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它影响着农业自然资源能否合理利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都是多种多样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资源所适应的农业生产部门和项目是不大相同的,所以,农业产业结构只有同资源的特点相适应,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果,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24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它影响着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之间的物质能量相互转化关系能否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各个生产部门,生产项目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的相互转化,相互利用关系 。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就可以促进这种关系 。 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25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它影响着农村中劳动力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劳动力资源能否充分合理利用同农业产业结构的状况关系十分密切 。 因为不同的农业生产部门,不同的农业生产项目能够经济合理的容纳劳动力的数量是不大相同的 。
26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4,它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是否能按比例得到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业按比例地提供各种农产品 。 农业生产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就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而农业能否做到这一点,
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都同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有着密切联系 。
27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二,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标准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一个相对的和发展的概念,这要看农业产业结构的状况是否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 。
农业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虽受到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但一般而言,判断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28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1,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状况农业各部门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相适应 。 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劳动力的利用率,农业副产品的利用率等均是衡量农业资源利用状况的基本指标 。
29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状况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应该能保持和建立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呈良性循环 。 改善生态环境,
优化生态环境,可以直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提高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率,
增加农业的产出 。 这里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森林覆盖率,自然灾害发生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和水源中有害物质含量等 。
30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这主要通过以下一些指标来进行评价,
它们包括: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农产品商品率,商品性农产品总产值,主要农产品的人均消费水平等 。
31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4,经济效益的高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其主要评价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 。
土地生产率,单位农产品成本,投入产出率,单位投资收益率,单位面积净产值,
人均收入等 。
32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5,农业各部门协调发展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应是农业各部门获得协调发展的结构 。 只有遵循农业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才能实现相互间的协调发展 。 例如,林业能对其它各生产部问的正常生产提供保护,但这种保护只有当森林覆盖率达到一定比例时才能真正有效 。
33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上评价和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标准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
在评价农业产业结构时,应该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考察 。
同时,评价一个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不能只进行微观的分析,还要从全局出发,
进行宏观的考察,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
34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三,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
( 一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方法 。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与否,通常有四种方法:比重法,类比法,速度法和协调法 。
1,比重法比重法是根据各次产业产值在产业在结构中的百分比确定其合理的程度 。
35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2.类比法我们常常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同另一个地区相比,从而说明这个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
这种类比法在条件大体相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一些比较,是可行的。
但是,形成一种产业结构是由许多因素促成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还有历史因素,因此,类比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36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3,速度法一个部门的速度同另一个部门的速度比较,或者用一个部门现在速度同过去的速度比较,以此说明结构是否合理 。
速度法也有局限性,因为速度快慢只反映结构在一定时期的发展状态,并不能确切说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程度 。 因此,
单一地用发展速度说明农业产业结构是不全面的 。
37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4,协调法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运动的内在规律性,综合考查部门之间在一定时期的合理比例关系,使产业结构在生产,分配,
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不受阻碍地和谐进行 。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产业部门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深入细致的研究 。
在研究方法上吸收比重法,类比法和速度法等方法的优点,综合进行研究 。
38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 二 ),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
1,用产值相对数,即某一生产部门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比来表示 ( 在比较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时应按不变价格计算 ) ;
2,用商品产值的相对数来表示;
3,用农用地的相对数来表示;
4,用劳动力,资金,生产资料投放的相对数来表示;
5,用利润 ( 或净产值或净收入 ) 的相对数来表示 。
39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但这个表示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
一是它与世界各国通用的农牧两业结构表示法不一致,不便于作国际比较;
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副业的概念并不统一,不少地区副业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农村工业产值;
三是有些农业生产部门用产值指标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生产规模和生产成果,还需要多种指标作补充 。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可以采取商品产值构成来表示 。
40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此外,还可用能量的相对数来表法 。 这一指标不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便于比较 。 但是目前我国尚缺少统一的能量换算系数,因而实用价值还不大 。
在各产业部门内部结构,除参照使用上述指标外,如种植业结构,可采用各种 ( 类 ) 作物播种面积的相对数来表示,畜牧业结构可采用各类牲畜头数 ( 折算为标准畜 ) 和产肉量的相对数和表示等 。
为了进一步了解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还必须借助一系列能够反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指标 。
41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有:
( 1) 单位面积产量 ( 产值,净产值 ) ;
( 2) 劳动生产率;
( 3) 产品成本;
( 4) 每元投资所得产值,净产值和商品产值 。
反映生态效益需要借助于一些科学技术方面的指标,如各个生产部门,生产项目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各种养分变化的影响,等等 。
42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目前,我国各地区正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 在评价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同方案时,经常会出现按某些效益指标 ( 如土地生产率 ),来看是合理的 。 而按另一些指标 ( 如劳动生产率 ) 来看别是不合理的 。 这时评价的主要标准就要根据当时,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来确定 。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是最为稀缺的农业资源 。 因此,一般来说,土地生产率在评价农业产业结构中占首要地位 。
43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产业结构,除采取产值构成外,还可用以下指标与方法表示:
①农牧两业结构指标表示法。这种方法是将农牧业两个部门的产值作为 100,分别计算其所占比重。
这一方法,既能比较科学地反映农牧业两个部门纷内在联系,又与世界各国现用的表示方法相一致。
据科学的营养标准推算,每人每年平均占有粮食 800
斤 (包括饲料、种子用粮),肉 40斤,植物油 12斤,以及相应数量的其它食品,就可满足人们的基本营养需要。
为满足这一需要,农牧业产值之比应为 2:1,即畜牧业产值应占农牧业总产值的 33%左右。
44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② 森林覆盖率 。 森林覆盖率是指森林面积与总土地面积之比 。
据科学估算,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为保证农业生产有一个较好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 30%左右,而且分布比较均匀 。
根据这一要求,我国森林面积应达到 40亿亩左右 。 在地域分布上,森林覆盖率山区应达 40%,
丘陵地区应达 20%,平原地区应在 10%以上 。
45
第二节 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③ 农村工业,交通运输,建筑,服务等农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 这些部门的自身都不属于农业,但它们的发展状况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很大 。
一些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上述这些产业在农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达 5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
70~ 80%。
国内外的实践经济都证明,农业以外其它产业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途径 。
46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的规律性目前,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结构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以种植业为主,多数又是以生产粮食为主,不发达国家多属此类;另一种则以畜牧业为主,或者是农牧兼营,经济发达国家多属此类。
畜牧业生产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种植业,从而使畜牧业在整个农业生产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47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现在,在这些国家中畜牧业生产一般要占到农牧业总产值的 50%以上,有的高达 60~ 70%,个别的达到 90%。
畜牧业比重的增长是由社会经济发展及人们食物构成变化引起的。但也有例外,
尽管生产结构以牧为主,却属经济不发达国家,其以牧为主的生产结构是在特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并非经济发展的结果。
48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经济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在畜牧业中,提供低脂肪、
高蛋白畜产品的畜牧比重日益增加。如世界范围内的养兔业的发展以及肉用、乳用养马业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种植业中,一方面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种植部门生产的粮食,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饲料,种植业为畜牧业服务的趋势正日趋明显。
49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目前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居民口粮只占 60%,饲料粮达 40%,经济发达国家饲料粮要占 70~ 80%。但经济不发达国家只占 10%左右;
另一方面,经济作物、水果、疏菜、
饮料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日益增大,观赏植物,花卉盆景等生产部门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50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农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关系,存在两个客观规律:
一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结合在一起;
二是专业化与多部门经营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也如此。所不同的是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是与一定程度的多部门经营结合在一起的。
51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方面是通过各地区、各生产单位的各具特色的生产专业化,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是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中,
通过主导部门与辅助部门的合理搭配,实现专业化与一定程度的多种经营相结合。
其中,主导部门体现专业化方向,辅助部门则体现多种经营。
52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二,我国各地在选择农业生产结构改革方案时应目前,我国各地区正在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改革。在评价农业生产结构改革的不同方案时,
经常会出现按某些经济指标 (例如土地生产率 )来看是合理的,而按另一些指标 (例如劳动生产率或资金收益率 )来看则是不合理的。
这时评价的主要标准就要根据当时、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来确定。
53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如果当时、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是土地稀缺,则能否提高土地生产率就应该成为判断农业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如果当时、当地主要矛盾是劳动力和资金不足,则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就应当是评价生产结构是否合理的主要标准。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土地是最为稀缺的农业资源,因此,一般来说,土地生产率在评价农业生产结构中应占首要地位。
54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任何一个地区或企业在改革农业生产结构时,都不应选择那些以降低土地生产率为代价来换得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提高的方案。
当然,也不能片面强调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而忽视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
55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对于农业生产结构改革方案进行选择时,应当坚持以下标准:
①应保证土地生产率不能降低,并且还应有所增长。
②生态效益的指标不能降低,并且应有所改善。
③能在上述两个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收益率。
56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根据以上这三个评价标准,进行农业生产结构改革,一般来说不会造成方向性的失误,就能保证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结构改革不仅能够向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而且能够有一个最佳的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借助于系统工程和优选法的方法。
57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三,
按广义农业的要求,坚持,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产业政策,走农、林、
牧、渔业并举之路。农业生产中引进市场机制,
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为农民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后,会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生产的可能,合理调节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从而将促进农业生产结构逐步合理化。
58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鉴于我国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偏低的事实,现阶段我国应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努力将畜牧业从辅助的次要的部门,
上升为独立的主要的农业部门,并充分利用我国大量的宜林地(山)区和宜渔水域,大力发展林业和渔业生产,以适应人们对林业产品和渔业产品与日俱增的需求。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除需实现各部门之间结构的合理化,还应积极地对各生产部门的内部结构
59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一 ),农作物栽培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农作物栽培业内部生产结构的调整,
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经济作物及其他作物的播种面积,并根据社会的需求,适时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内部的品种结构。
60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虽然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表现为以粮为主的单一经营,但我国的粮食问题并没有解决,
我国粮食生产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的粮食数量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一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 在耕地不可能有更多扩大的情况下,
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是提高单产,提高集约化水平。这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和持续增长的最可靠途径。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也要更合理化。
61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
稻谷和小麦是我国人民的主食,它们的稳定与持续增长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水稻和小麦虽已在粮食生产中占绝对地位,但仍不可放松,关键是要搞好集约化经营,提高单产。目前,
优质稻的普及面还不广,仍有潜力。
我国小麦的亩产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低,增产前景十分可观。
此外,要大力发展玉米、大豆的生产和种植,提高单产水平,提高它们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高粱、薯类等杂粮也要有相应的发展。要正确处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关系,经济作物的生产应有较大发展。
62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我国有着丰富的资源,完全可以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作物的生产。经济作物的生产应走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产出效率之路,中心是要提高单产。
棉花生产,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和甘蔗、
甜菜等糖料作物的生产,都要适应工业生产及人民生活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其他作物如水果、蔬菜、园艺作物等也都应有适度的发展,以满足社会日益增
63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二 ),
林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在保证森林覆盖率逐步上升及林木蓄积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调整好采育结构、林种结构和木材产品结构,加大经济林、防护林的比重,使育林、造林与采伐利用有一个合理的比重。
林业生产要提高对林木的综合利用率,目前世界上林业发达国家的林木综合利用率达 80%以上,而我国还不到 50%。
64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林业区域结构调整是林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 。 我国林地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林地主要集中于 400毫米降水线的东部,这里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96,8%,而广大西部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仅为 1% 左右 。
其中东北地区,西南林区,秦岭及江淮以南地区林区是我国三大林区 。 在森林类型中,防护林占林地总面积的 6,4%,用材林占 80% 。 这种结构的存在,其结果极易造成单纯取材而忽视生态平衡 。 以上都是林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
65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三 ),
畜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着眼于建立合理的畜种结构、畜群结构和畜群地区分布结构,发展饲料生产,建立合理的饲料品种结构,食草动物与食粮动物的比例要合理。
畜种结构就是牲畜种类的构成。我国主要的畜禽品种有猪、牛、羊、兔、马、
驴、鸡、鸭、鹅等。畜种结构可以通过各种畜禽产品的构成来反映。
66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从世界范围看,畜种结构中牛的所占比例最高,猪次之。因此,我国应在保持猪的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生产,提高其在畜牧业生产中的比重。
畜群结构是指牲畜群体的组成,主要是指适龄母畜、
后备母畜、种公畜及其他畜的构成状况。
合理的畜群结构对于实现科学饲养和牲畜扩大再生产有重要意义。我国各畜群的母畜比重一般都比较低,
因此要不断扩大母畜的比重,保持种公畜和母畜的合理比例,扩大后备性畜群,促进畜牧业生产的连续性和保证畜牧业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发展畜牧业生产还要大力发展饲料生产,调整饲料品种结构。
67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要大力发展食草动物,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草场,草地资源,合理放牧,休牧,
搞好草场管理,努力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 。
农区的畜牧业生产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多采用优质配合饲料,提高食粮动物的产出率,缩短生长期 。
68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 四 ),渔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渔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点有两个:
其一是要合理确定捕捞渔业的生产指标,不断恢复渔业资源;
其二是要大力发展养殖渔业,以养为主,养捕结合。对渔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可延续不断地促进渔业的扩大再生产。
69
第三节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根据鱼类的生长规律,一般而言,捕捞量不能超过资源量的 20%,否则会影响渔业的再生产 。
鉴于远洋渔业在我国渔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太低,因此我国应将远洋捕捞业作为目前发展的重点 。
在合理发展捕捞渔业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养殖渔业 。 发展养殖渔业应是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加速发展海水养殖 。
70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农业产业结构? 农业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2,形成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哪些条件?
3,怎样衡量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4,衔量农业产业结构的指标体系有哪些?
5,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有什么重大意义?
6,怎样理解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