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十二章 农业发展
12,1 传统农业的改造
12,2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12,3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一,传统农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
它们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而具有质的区别 。 这种区别是由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方式不同而表现出来的 。
3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原始农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以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只能够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只是从土地上掠夺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 。 刀耕火种,
广种薄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自给自足,
缺少社会分工 。
原始农业的突出贡献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 。
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 18世纪 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它是在原始采集农业和游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进人定居时代后研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传统农业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5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技术停滞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木农具和人力,
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 。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申,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极其缓慢,农业完全以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 。
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2)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
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由于技术停滞,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两种途径,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形成粗放式耕作 。 由于地球上可开垦荒地有限,这一方式越来越失去了发挥作用的余地 ;
二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形成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但由于技术停滞,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因而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
7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3)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传统农业中,很少有外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产品剩余很少,
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 。
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迫使农民在小块土地上耕作,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活动都局限于与世隔绝的村落中,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8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二,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与其特性
( 一 ),传统农业中稀缺资源的特性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丰裕资源和稀缺资源并存,丰裕资源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低,因而增加农业产出和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稀缺资源的供给 。 虽然稀缺资源很难确定,但梅尔认为,稀缺资源有着一般性特征:
9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1.农民无法自行提供,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至少在分配这些资源时要有社会决策,这一点可解释为什么即使农民大体上以最好的方法分配这些资源,其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
2.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它们主要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加上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
10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3.这些投入物的互补性要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如新作物品种和肥料的配合使用一样,同时要求对农民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 。
4.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别,这些投人物的生产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业计划必须以详细的地区性研究为基础 。
1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己经大量充分地使用了,如果实际投入量超出了需求量,多余的部分短期收益很低,一旦其他投人物略有增加,就会获得特别显著的收益 。
6.农业发展中稀缺资源的特点,使得努力确定社会的边际生产率和成本收益率一般并不能提供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如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与大量雇佣不熟练劳动力,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与相对稀缺的资源一起使用,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
12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7.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
虽然他们的固定性经常简化了分配时的决策手续,但在做出是否生产或创造这些资源的决定时仍面临难题。
13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二 ),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在传统农业中,一般认为土地和资本是稀缺资源。
土地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很强,但往往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地平均生产率很低,如果增加其他形式的互补性投入物,也就为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土地也存在着严重的利用不足问题。
1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这些分析表明,以人口密集的国家和人烟稀少的国家之间的差别为基础,对农业发展所作的结论可能夸大了 。 通过在现有的农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的土地上使用改进的新技术而增加生产的潜力,要比通过土地垦殖和土地改造而增产潜力要大得多,而且目前的农业要取得技术上的改进只需要投入其他互补资源,与现有的土地,
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相结合,共同起互相促进的作用 。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稀缺资源,
梅尔粗略地概括为以下五类 。
15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1.提供刺激的制度增加农业生产的十分明显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种适宜的宏观环境,使增加生产能够向农业生产决策者提供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受多方面的影响,从基本的文化和心理状况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力,土地所有权制度特别重要,因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常常可以打开技术发明的增产之路,
虽然它本身并不能保证增加产量 。
1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2.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的长期增产需要一项能够不断生产新的生产技术和要素组合体系的研究计划,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传统上的显著差异,农业生产必然要求投人大量资源用于各地区的适应性的分散研究和试验,虽然科研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它常常且恰好是发展计划中最薄弱的环节 。
17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3.使用新型和改进的投人物的生产设备在现代社会,要是增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科学的农业需要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生产函数 。
起初,新的作物品种,家畜良种,化学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可能是最重要的,随后则需要其他形式的生产投入,如需要受过训练的技术工人加上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等,需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互补性投人物的不足问题,要求有一系列互相作用因素的混合作用 。
18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4)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一旦有效地利用互补投人物,就必须要求一系列服务机构,这类机关型的机构主要是经过培训后的人力,包括新型投人物的机构,新增产品的运销和加工处理机构,信贷机构以及在农村调节配置资本资源的其他机构 ;高效率的运输组织需要投人大量资本同样也很重要 。 农村政府机构在集体行动时,需要新建和保养公路,地方灌溉工程等 。
19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5)帮助农民做出更好选择的教育工作进步的农业是以不断出现新的选择为特征的 。
由于农业资源条件,过去的生产事件及现行管理方式的千差万别,对于各种新的选择不加区别地接受是很不明智的,也正因为如此,农民的教育计划必须以更灵活的形式在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分头实施 。
20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三,传统农业的改造
( 一 ),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因为市场可以刺激指导农做出生产决策并根据农民配置要素的效率得到不同回报 。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市场对农业调控作用较小 。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三个方面了场的重要性迅速增加,
2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一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部分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农产品需求的绝对和相对规模,部分是由于农尺加入市场经济,他们的生产也越来越专业化了。
二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内提高,人们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
但这些产品不刑储藏,容易腐烂,农民单独加工储运不经济,单独销售缺乏谈判力量,了解市场也将增加交易成本,农民也可能因为这些产品销售不畅而遭受损失 。
22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三是收人的增加引起了对市场服务的增加,市场服务比农产品本身有更大的收入弹性,市场交易费用将成为农产品销售费用的一个日益增长的部分,因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管理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
政府制定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向农民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和加强市场的设施建设将会更加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
23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二 ),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构建与非农产有相当大的 茎别 。 在非农产业中,家庭经营将会逐渐消亡,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公司已经或将占有主要或垄断地位 。
但在农业中,国内外的历史经验部证明,家庭经营使农业微砚经济组织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 。
2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需要构建农业合作让,
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但不能否定农业的家庭经营,必须建立花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逐渐具备了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因而土地政策将从公平优先转变为效率优先,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25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三 ),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由于资本,劳力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的农业技术进步要特别注意技术选择,构建合理的农业技术体系 。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合乎国情的农业技术结构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同本国农业资源票赋相适应,
农业技术进步应使丰裕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充和替代 。
要素稀缺导致要素价格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技术进步的变化 。
2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四 ),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农民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的农业生产要素,
涉及到农民接受新要素的条件、时机和学习能力等。
第一种方法是学会使用新要素 。 学习新知识可以是通过沿用已久的方式在试验或错误中去学习,但这种方式的代价可能较高 。。
第三种方法是教育,这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方法,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27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 20
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 。 它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
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8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所谓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
农业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
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
29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广义农业现代化既要采用现代工业的物质技术,也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
管理方法,还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 。
因此,广义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更多地从现代化角度考虑 (不仅指生产过程,不仅仅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也是与农业相关的包括农业生产者观念与文化,农业制度与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 ),而狭义农业现代化则主要指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变化 。
30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 1) 它是一个过程,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必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它是从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农业过程 。
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化,
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土壤改良等等 。 其中,尤以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化最为重要,
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正是由这两者奠定的 。
31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其二,它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商品农业大发展的过程 。
具体说,它要经历农民商品意识的提高,
商品农业的初步形成,无序市场向有序市场的转变,以及商品农业大发展等过程 。
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和农业市场发展的过程 。
32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 2) 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即一国使其落后的农业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或者说,是一国将其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手段 。
33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即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也必然有所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向前推进,而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必然发生变化。
34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2.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调控机制实现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业内部各主要环节实现现代化,也要体现在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和环境建设等支撑环境实现现代化 。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建设内容有着突出的广性特征 。
35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3.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所谓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是指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 。 这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造成的 。 同样是中国,虽然国内各个地区同在一个系统内,同样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自然有其共性,但更重要的是个性,是地方特色 。
36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4.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所以现代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扬弃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 。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历史的积淀而沉积下来,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
37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当代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还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工厂化,专业化,
自动化等新型农业 。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
38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1.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 用机械动力取代人畜动力,用机械操作取代手工操作,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
39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2.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
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 。 包括不断培育出性能更高的优良品种,建立并不断改进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的饲养技术体系 。
40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一般为 60%一 80%,而中国只有
40%左右,这就是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仍然是靠经验积累和传统习惯,因此,要提高申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至关重要 。
41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3.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 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如果经营管理方式滞后,必然阻碍生产的发展,影响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 。
因为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涉及农业的产前,
产中,产后各个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必然影响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和市场化进程 。
42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在中国传统体制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把农民这一农业生产的主体与生产的经营管理分开,使农业的经营管理变为外部强加的行政命令,这表面上是对农业经营管理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却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还经营管理以本来面目,真正便经营管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43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4.集约,高效,持续由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性所决定,中国农业将不同于前苏联,美国等人少地多国家的粗放式经营,而必然是劳动集约与资金,技术集约的统一,以此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化 。
44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5.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商品经济为纽带,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相结合的社会化大生产,而产品的商品化则是农业社会化,
专业化的体现,是农业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 。
45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生产专业化势必带来生产的社会化,
因为实行专业化生产,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愈加密切,这就要求社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 社会化服务程度越高,专业化生产越发达 。 可见,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是一体的,三者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
4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一,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根据历史经验,应当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吸取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注意现代农业的共性,又要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中国切实有效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4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一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由于各国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
据中国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专家对资源条件与中国相似的南非,韩国,匈牙利,墨酉哥,荷兰,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分析,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 。
4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1.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在此期间,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
日本,韩国等国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均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和 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和保护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 。
4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两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共同点,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哺育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高级阶段刚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 。 可以说,没有对农业的全方位保护,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5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 。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它,
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
5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日本,韩国是典型的小农制国家,它们对农业的保护力度是世界上少见的,但并不影响他们按照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经发展到,一县一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如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 。,秋田县的,田园火腿,等,年销售额可达数亿日元 。
韩国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 "新村运动 "也逐渐按照市场需求把农业划分为粮食,水果,蔬菜,
饲养和经济作物四大专业化区,这是该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
5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南非依据市场和资源条件把全国划分为
7个农业区域,并多次颁布市场法,便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使资源条件较差的南非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极为重要位置的关键性举措 。
匈牙利在近 10年的农业转型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 。
5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方面,上述六国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即使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相比,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最完善、运作最规范、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
54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从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仅用了不到 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 。
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其业务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
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 。
55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韩国的农协制度系从日本借鉴过来,
其运作方式与日本比较近似 。 农协在日,
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
二是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 。
5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都有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日本还于
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放在首位。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 l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与农协系统的近 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构成了二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
5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日本相近似,墨西哥和南非是政府,科研机构 (高校 )和私人农场相结合的推广模式 ;
荷兰则主要依靠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的技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完成这一工作 。
5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5.政府对农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上述诸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经验尽管各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在农业管理上的共同点就是尽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实行一元化领导。
5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匈牙利的行政体制改革也逐步抛弃了原苏联的按照产品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在荷兰,所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都由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管理,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土地规划和改造、农畜渔产品的加工工业以及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磋商,协调农业立法的提供和实施等。
6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对农业的管理面更宽,它对农业的产供销实行一体化管理,
全面负责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进出口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
韩国政府对农业的行政管理与日本比较接近 。 这种一元化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由于部门割裂而受到损失,
对于当前中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6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二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背景与条件
1.中国政府还没有实施系统的农业保护政策,农业政策还处于转型时期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启动主要靠农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由于国家实行工业化偏斜政策,在建国的头 30年中运用一系列非市场的政策手段几乎拿走了全部农业剩余,
使得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
6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逐步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便农业的剩余逐渐增加,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多,农业的商品化,
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 。
中国近年才正式提出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
6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中国加人们 WTO以后,降低了农产品的贸易保护程度,失去了贸易的特殊保障措施,国有农产品贸易公司的调控力度在逐步减弱 。
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农业政策的转型期,减轻农民负担,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将会有力地促迸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64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较短,农业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不断地摆脱计划经济的种种束缚和干扰,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具雏形,但相关的市场法律,法规缺乏或不完善,特别是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
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距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使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 。
65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中国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却有待完善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农业家庭经营许多弱点也会暴露出来,但不是因此而否定家庭经营,
而是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加以完善 。 为了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家庭承包经营需要迸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有待健全 。
6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迸步的贡献份额不断增长,但科技进步的政策和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队伍,问题是定位不准,
分工不明,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 因此需要根据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性质,
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特别是政府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
6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5.中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较少中国土地面积广阔,耕地,草地,林地,水面,水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各国前列,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也比较优越 ;但是,
各种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均低于世界平均数 。
6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6.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中期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被吸纳,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更为有利的条件 。 但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重工业偏斜的政策,进而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问题 。
6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一 ),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量将不断增长,对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收益,因此三者必须结合起来,即建成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
7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必须使农民日益富裕起来,
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改善 。
为此,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同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全面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地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
7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的集约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而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 因而农业现代化必须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
7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二 ),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不同的,因而对农业现代化也就难以形成共同的衡遣指标,不过各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总是存在着许多共同指标,使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来大体地评价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
7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1.反映农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主要有,
(1)农业生产条件 (农民人均拥有的耕地资源,
水利化程度 );
(2)农业投入水平 (农机动力水平,电力水平 );
(3)农业生产力水平 (叫土地综合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化程度 );
(4)经济结构 (农业增加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化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74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反映农民富裕程度的指标主要有,
(1)农民的收入水平 ;
(2)恩格尔系数 。
3.反映农村环境良好的主要指标有,
(1)森林覆盖率 ;
(2)水土流失程度 ;
(3)土壤有机质含量 ;
(4)农业用地污染程度 ;
(5)自然灾害成灾率 。
75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三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路
1.工业化战略尽管各国在气候,技术和产品组合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但可以明显看出,各国土地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是与可以消除由基本要素 (劳动和土地 )供给缺乏弹性引起的各种限制的工业品投人水平相联系的,工业化以复杂的方式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工业部门提供的技术投入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
7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增长导致对工业部门产品需求的提高,同时游离出工业增长所必要的劳动力 。
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较有利的要素 --产出价格比率,增加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和生物投人的需求 。
工业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更加显著,工业发展增加非农业部门对劳力的需求,由于工业专业化和分工的迸一步发展,新知识应用的结果,使工业部门生产的现代农业投入,如肥料,化学品,
机械的成本不断降低 。
7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不断发展的工业经济还通过提高支持农业研究的能力,扶持农村普通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的能力,支持发展更有效的交通和通讯系统的能力,从而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
7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地区,收入一般上升很快,这就促使对农产品如牛奶和蔬菜的需求迅速扩大由于这些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就能够在不增加农场土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生产,以这种方式扩大农场的生产活动汽接地增加了收入。
也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增加。
7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城市化可以提高资个的使用效率,
转而有助于农场的扩张和现代化农村人口在城市寻找工作并经常把收入寄回农村家里,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继续作一名兼业农民。市场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更坚实基础。
8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城市中心为普及教育、增朋旅游交往提供了机会,使农村人口更多地接触到新事物、新概念,拓宽了农比的活动面,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变化。
(4)城市市场为农村提供了范围广泛、
日益增加的各种工业消费品,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8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市场化战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工业的大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农业是一种市场化农业,这不仅表现在国内农业生产及其关联产业的高度发展上,而且表现在现代农业的外向型上 。
8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农业保护战略农业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特征和弱点,
要求政府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永平以后,
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农业保护政策的大目标是要解决农业的公平性发展与外部性问题,因而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损失。
8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主要靠市场来解决,而社会和环境问题则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来解决,但市场和政府的政策不是截然分离,而是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前提 。
84
小结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停滞,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重要的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和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 农业现代化主要特征是实现过程的动态性,内容的广泛性,地域性和阶段性 以及历史继承性,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条件现代化,
生产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 。 农业现代化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
85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传统农业?它有哪些特征?
2·传统农业中有哪些资源是稀缺的?
3·你认为该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4·什么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
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哪些条件?
7.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第十二章 农业发展
12,1 传统农业的改造
12,2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12,3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一,传统农业的含义与基本特征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 。
它们之间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同而具有质的区别 。 这种区别是由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生产技能以及生产力各要素的配置方式不同而表现出来的 。
3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原始农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以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只能够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只是从土地上掠夺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 。 刀耕火种,
广种薄收,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自给自足,
缺少社会分工 。
原始农业的突出贡献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
实现了采集向种植业,狩猎向畜牧业的转变 。
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是指开始于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 18世纪 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它是在原始采集农业和游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进人定居时代后研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传统农业是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5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传统农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技术停滞在传统农业中,农民以传统的直接经验技术为基础,使用简陋的铁木农具和人力,
畜力以及水力和风力进行生产 。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申,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极其缓慢,农业完全以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 。
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2)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
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由于技术停滞,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两种途径,
一是扩大耕地面积,形成粗放式耕作 。 由于地球上可开垦荒地有限,这一方式越来越失去了发挥作用的余地 ;
二是增加单位面积上的劳动投入,形成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但由于技术停滞,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发挥作用,因而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
7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3)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传统农业中,很少有外部生产要素的投入,而所生产的农产品也主要是满足自己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产品剩余很少,
农业生产基本处于自我循环状态 。
原始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迫使农民在小块土地上耕作,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基本活动都局限于与世隔绝的村落中,形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8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二,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与其特性
( 一 ),传统农业中稀缺资源的特性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丰裕资源和稀缺资源并存,丰裕资源的边际生产率往往很低,因而增加农业产出和增加农民收人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稀缺资源的供给 。 虽然稀缺资源很难确定,但梅尔认为,稀缺资源有着一般性特征:
9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1.农民无法自行提供,大多数稀缺资源都必须社会性地供给,至少在分配这些资源时要有社会决策,这一点可解释为什么即使农民大体上以最好的方法分配这些资源,其结果仍然不能令人满意 。
2.许多稀缺投入物的需求与工业发展并无冲突,它们主要依赖于相对丰裕的资源,加上训练有素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
10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3.这些投入物的互补性要求供给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如新作物品种和肥料的配合使用一样,同时要求对农民进行积极有效的教育 。
4.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差别,这些投人物的生产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农业计划必须以详细的地区性研究为基础 。
1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5.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一定形式的稀缺资源可能己经大量充分地使用了,如果实际投入量超出了需求量,多余的部分短期收益很低,一旦其他投人物略有增加,就会获得特别显著的收益 。
6.农业发展中稀缺资源的特点,使得努力确定社会的边际生产率和成本收益率一般并不能提供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如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与大量雇佣不熟练劳动力,机会成本很低的资源与相对稀缺的资源一起使用,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
12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7.稀缺资源不可随心所欲地移动,
虽然他们的固定性经常简化了分配时的决策手续,但在做出是否生产或创造这些资源的决定时仍面临难题。
13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二 ),传统农业中的稀缺资源在传统农业中,一般认为土地和资本是稀缺资源。
土地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土地和劳动力之间的互补性很强,但往往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地平均生产率很低,如果增加其他形式的互补性投入物,也就为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从这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土地也存在着严重的利用不足问题。
1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这些分析表明,以人口密集的国家和人烟稀少的国家之间的差别为基础,对农业发展所作的结论可能夸大了 。 通过在现有的农业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很低的土地上使用改进的新技术而增加生产的潜力,要比通过土地垦殖和土地改造而增产潜力要大得多,而且目前的农业要取得技术上的改进只需要投入其他互补资源,与现有的土地,
劳动力和资本资源相结合,共同起互相促进的作用 。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稀缺资源,
梅尔粗略地概括为以下五类 。
15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1.提供刺激的制度增加农业生产的十分明显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种适宜的宏观环境,使增加生产能够向农业生产决策者提供足够的刺激,
这种刺激受多方面的影响,从基本的文化和心理状况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力,土地所有权制度特别重要,因为土地所有制的转变常常可以打开技术发明的增产之路,
虽然它本身并不能保证增加产量 。
1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2.改进生产可能性的科学研究农业生产的长期增产需要一项能够不断生产新的生产技术和要素组合体系的研究计划,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经济状况以及文化传统上的显著差异,农业生产必然要求投人大量资源用于各地区的适应性的分散研究和试验,虽然科研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它常常且恰好是发展计划中最薄弱的环节 。
17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3.使用新型和改进的投人物的生产设备在现代社会,要是增产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科学的农业需要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生产函数 。
起初,新的作物品种,家畜良种,化学肥料,杀虫剂和除草剂可能是最重要的,随后则需要其他形式的生产投入,如需要受过训练的技术工人加上一套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等,需要解决农业生产中互补性投人物的不足问题,要求有一系列互相作用因素的混合作用 。
18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4)农业生产的服务机构一旦有效地利用互补投人物,就必须要求一系列服务机构,这类机关型的机构主要是经过培训后的人力,包括新型投人物的机构,新增产品的运销和加工处理机构,信贷机构以及在农村调节配置资本资源的其他机构 ;高效率的运输组织需要投人大量资本同样也很重要 。 农村政府机构在集体行动时,需要新建和保养公路,地方灌溉工程等 。
19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5)帮助农民做出更好选择的教育工作进步的农业是以不断出现新的选择为特征的 。
由于农业资源条件,过去的生产事件及现行管理方式的千差万别,对于各种新的选择不加区别地接受是很不明智的,也正因为如此,农民的教育计划必须以更灵活的形式在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分头实施 。
20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三,传统农业的改造
( 一 ),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传统农业的改造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因为市场可以刺激指导农做出生产决策并根据农民配置要素的效率得到不同回报 。
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所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供自己消费,市场对农业调控作用较小 。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三个方面了场的重要性迅速增加,
21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一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迅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部分是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对农产品需求的绝对和相对规模,部分是由于农尺加入市场经济,他们的生产也越来越专业化了。
二是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内提高,人们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增加,
但这些产品不刑储藏,容易腐烂,农民单独加工储运不经济,单独销售缺乏谈判力量,了解市场也将增加交易成本,农民也可能因为这些产品销售不畅而遭受损失 。
22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三是收人的增加引起了对市场服务的增加,市场服务比农产品本身有更大的收入弹性,市场交易费用将成为农产品销售费用的一个日益增长的部分,因而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市场管理效率的提高将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
政府制定有效的市场经济制度,向农民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和加强市场的设施建设将会更加有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
23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二 ),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农业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的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构建与非农产有相当大的 茎别 。 在非农产业中,家庭经营将会逐渐消亡,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公司已经或将占有主要或垄断地位 。
但在农业中,国内外的历史经验部证明,家庭经营使农业微砚经济组织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 。
24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需要构建农业合作让,
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但不能否定农业的家庭经营,必须建立花农业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 。
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逐渐具备了实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因而土地政策将从公平优先转变为效率优先,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仍然是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更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25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三 ),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由于资本,劳力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的农业技术进步要特别注意技术选择,构建合理的农业技术体系 。
从理论上来讲,一个合乎国情的农业技术结构的最显著的特征是同本国农业资源票赋相适应,
农业技术进步应使丰裕的生产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稀缺的生产要素得到补充和替代 。
要素稀缺导致要素价格变化,要素价格的变化导致技术进步的变化 。
26
第一节 传统农业的改造
( 四 ),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农民如何有效地利用新的农业生产要素,
涉及到农民接受新要素的条件、时机和学习能力等。
第一种方法是学会使用新要素 。 学习新知识可以是通过沿用已久的方式在试验或错误中去学习,但这种方式的代价可能较高 。。
第三种方法是教育,这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方法,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27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1.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 20
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 。 它的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源和物质,
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28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2.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所谓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
农业现代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农业现代化仅指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变革,
而广义农业现代化包括协调发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管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
29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广义农业现代化既要采用现代工业的物质技术,也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
管理方法,还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 。
因此,广义农业现代化的概念更多地从现代化角度考虑 (不仅指生产过程,不仅仅是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也是与农业相关的包括农业生产者观念与文化,农业制度与农村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现代化 ),而狭义农业现代化则主要指农业科技和生产手段的变化 。
30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 1) 它是一个过程,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 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现代化必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它是从直观经验和手工工具为基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以现代科学技术,生产资料和经营管理方法为基础的农业过程 。
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化,
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良种化,土壤改良等等 。 其中,尤以农业机械化和良种化最为重要,
农业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正是由这两者奠定的 。
31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其二,它是从自给自足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变和商品农业大发展的过程 。
具体说,它要经历农民商品意识的提高,
商品农业的初步形成,无序市场向有序市场的转变,以及商品农业大发展等过程 。
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和农业市场发展的过程 。
32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 2) 农业现代化又是一种手段,即一国使其落后的农业部门尽快实现现代化以适应工业化迅速发展需要的各种手段的总称,
或者说,是一国将其传统农业改造成为现代农业的手段 。
33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二,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农业现代化实现过程的动态性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即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是一个长期动态变化的过程。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标准也必然有所差别。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生产力和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工业文明不断向前推进,而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也必然发生变化。
34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2.农业现代化内容的广泛性农业现代化建设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调控机制实现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业内部各主要环节实现现代化,也要体现在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和环境建设等支撑环境实现现代化 。 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建设内容有着突出的广性特征 。
35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3.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和阶段性所谓农业现代化的地域性,是指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 。 这主要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造成的 。 同样是中国,虽然国内各个地区同在一个系统内,同样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自然有其共性,但更重要的是个性,是地方特色 。
36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4.农业现代化的历史继承性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所以现代农业作为对传统农业扬弃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历史继承性 。
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农业耕作方式,都会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历史的积淀而沉积下来,从而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
37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从当代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还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工厂化,专业化,
自动化等新型农业 。 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
38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1.生产条件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来武装农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 。 用机械动力取代人畜动力,用机械操作取代手工操作,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
39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2.生产技术现代化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在农业生产上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
耕作与栽培技术以及饲养技术等 。 包括不断培育出性能更高的优良品种,建立并不断改进高产,优质,省工,节本的饲养技术体系 。
40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据统计,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一般为 60%一 80%,而中国只有
40%左右,这就是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仍然是靠经验积累和传统习惯,因此,要提高申国农业的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至关重要 。
41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3.经营管理现代化即用科学方法管理农业 。 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必然要求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如果经营管理方式滞后,必然阻碍生产的发展,影响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 。
因为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涉及农业的产前,
产中,产后各个方面,经营管理不善,必然影响农业的投入产出率和市场化进程 。
42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在中国传统体制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把农民这一农业生产的主体与生产的经营管理分开,使农业的经营管理变为外部强加的行政命令,这表面上是对农业经营管理的高度重视,实际上却严重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还经营管理以本来面目,真正便经营管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理应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
43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4.集约,高效,持续由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性所决定,中国农业将不同于前苏联,美国等人少地多国家的粗放式经营,而必然是劳动集约与资金,技术集约的统一,以此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率,实现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大化 。
44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
5.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是同等程度的概念,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商品经济为纽带,社会分工和社会协作相结合的社会化大生产,而产品的商品化则是农业社会化,
专业化的体现,是农业生产力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结果 。
45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生产专业化势必带来生产的社会化,
因为实行专业化生产,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相互联系愈加密切,这就要求社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 社会化服务程度越高,专业化生产越发达 。 可见,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是一体的,三者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
4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一,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根据历史经验,应当得出的一个结论是,
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吸取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注意现代农业的共性,又要从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在中国切实有效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
4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一 ),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条件由于各国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技术条件各不相同,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
据中国研究农业现代化问题的专家对资源条件与中国相似的南非,韩国,匈牙利,墨酉哥,荷兰,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分析,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经验可以为中国所借鉴 。
4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1.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至关重要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业化的过程,
在此期间,农业现代化能否迅速实现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
日本,韩国等国在迅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过由于过分剥夺而导致农业萎缩的情况,但均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分别与
20世纪 60年代中期和 70年代初期实行了对农业的反哺和保护政策,从而使农业迅速强大起来 。
4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两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共同点,政府对农业的反哺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以硬件哺育为主,重点是提高农业固定资产装备水平,加速农村建设等,政策导向是为扩大再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高级阶段刚采取硬,软件相结合,以软件为主的方针,政策导向放在结构调整,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农村组织水平和农民素质等方面 。 可以说,没有对农业的全方位保护,日,韩农业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5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农业 。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它,
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
5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日本,韩国是典型的小农制国家,它们对农业的保护力度是世界上少见的,但并不影响他们按照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生产 。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现在有的已经发展到,一县一品,)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生产具有家乡风味的特产,如北海道的,十胜葡萄酒 。,秋田县的,田园火腿,等,年销售额可达数亿日元 。
韩国自 20世纪 70年代以来的 "新村运动 "也逐渐按照市场需求把农业划分为粮食,水果,蔬菜,
饲养和经济作物四大专业化区,这是该国农业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
5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南非依据市场和资源条件把全国划分为
7个农业区域,并多次颁布市场法,便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使资源条件较差的南非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占有极为重要位置的关键性举措 。
匈牙利在近 10年的农业转型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了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逐渐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 。
5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根基六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表明,一个有效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建立,对于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方面,上述六国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误的教训。即使同世界上所有国家相比,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最完善、运作最规范、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发挥作用最大的当属日本。
54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从二战结束到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日本仅用了不到 30年的时间,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在充分吸收西方国家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独创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农协制度 。
这一制度形成于二战以后,其业务范围包括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销售,
农村金融,农村保险等各个方面,甚至发展成为代表农民政治利益的准政治团体,并且自上而下形成了独立而完整的体系 。
55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韩国的农协制度系从日本借鉴过来,
其运作方式与日本比较近似 。 农协在日,
韩两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一是代表分散的小农利益与政府和大工业进行谈判,便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 ;
二是有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充分满足小农户在生产要素供给和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需求 。
5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都有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由政府的农业改良普及事业和农协共同完成,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为了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日本还于
1991年对《协同农业普及指南》进行了全面的修改,把加强推广组织的建设和提高推广人员素质放在首位。府的,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拥有数百个经过国家考试的专门技术员以及 l万多名经过地方考试的改良普及员,与农协系统的近 2万名营农指导员密切配合,构成了二战后日本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体系。
5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日本相近似,墨西哥和南非是政府,科研机构 (高校 )和私人农场相结合的推广模式 ;
荷兰则主要依靠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的技术推广局下设的分布于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来完成这一工作 。
5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5.政府对农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是上述诸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经验尽管各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完全相同,但在农业管理上的共同点就是尽可能集中在一个部门,实行一元化领导。
5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匈牙利的行政体制改革也逐步抛弃了原苏联的按照产品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
在荷兰,所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都由农业、渔业及自然管理部管理,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土地规划和改造、农畜渔产品的加工工业以及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磋商,协调农业立法的提供和实施等。
6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日本的农林水产省对农业的管理面更宽,它对农业的产供销实行一体化管理,
全面负责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进出口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
韩国政府对农业的行政管理与日本比较接近 。 这种一元化的管理模式避免了农业和农民的利益由于部门割裂而受到损失,
对于当前中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6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二 ),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特殊背景与条件
1.中国政府还没有实施系统的农业保护政策,农业政策还处于转型时期中国国家工业化的启动主要靠农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由于国家实行工业化偏斜政策,在建国的头 30年中运用一系列非市场的政策手段几乎拿走了全部农业剩余,
使得农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 。
6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采取了逐步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便农业的剩余逐渐增加,
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逐渐增强,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多,农业的商品化,
专业化,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 。
中国近年才正式提出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但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
6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中国加人们 WTO以后,降低了农产品的贸易保护程度,失去了贸易的特殊保障措施,国有农产品贸易公司的调控力度在逐步减弱 。
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农业政策的转型期,减轻农民负担,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要求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将会有力地促迸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64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较短,农业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农业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不断地摆脱计划经济的种种束缚和干扰,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具雏形,但相关的市场法律,法规缺乏或不完善,特别是农产品及食品的安全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
而农业生产要素市场距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使其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资源有效配置的要求 。
65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中国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却有待完善随着农业市场化的推进,农业家庭经营许多弱点也会暴露出来,但不是因此而否定家庭经营,
而是通过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来加以完善 。 为了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家庭承包经营需要迸一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有待健全 。
6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中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迸步的贡献份额不断增长,但科技进步的政策和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个比较庞大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队伍,问题是定位不准,
分工不明,使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 因此需要根据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性质,
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分工,特别是政府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 。
6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5.中国农业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较少中国土地面积广阔,耕地,草地,林地,水面,水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各国前列,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也比较优越 ;但是,
各种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少,均低于世界平均数 。
6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6.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了中期阶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工业化的推进,
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将被吸纳,从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更为有利的条件 。 但中国工业化的推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的是重工业偏斜的政策,进而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解决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大问题 。
6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 一 ),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1.建设起一个发达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量将不断增长,对质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而农民增加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的目的都是为了经济收益,因此三者必须结合起来,即建成一个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 。
7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建设起一个富裕的农村,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现代化必须使农民日益富裕起来,
使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断改善 。
为此,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同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结合起来,全面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不断地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 。
7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建设起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的集约水平也将逐步提高,必然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而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 因而农业现代化必须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
7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二 ),农业现代化进程评价指标体系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是不同的,因而对农业现代化也就难以形成共同的衡遣指标,不过各国,各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总是存在着许多共同指标,使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指标体系来大体地评价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程度 。
7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1.反映农业发达程度的指标主要有,
(1)农业生产条件 (农民人均拥有的耕地资源,
水利化程度 );
(2)农业投入水平 (农机动力水平,电力水平 );
(3)农业生产力水平 (叫土地综合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化程度 );
(4)经济结构 (农业增加值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城市化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74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反映农民富裕程度的指标主要有,
(1)农民的收入水平 ;
(2)恩格尔系数 。
3.反映农村环境良好的主要指标有,
(1)森林覆盖率 ;
(2)水土流失程度 ;
(3)土壤有机质含量 ;
(4)农业用地污染程度 ;
(5)自然灾害成灾率 。
75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三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路
1.工业化战略尽管各国在气候,技术和产品组合方面存在巨大差别,但可以明显看出,各国土地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主要是与可以消除由基本要素 (劳动和土地 )供给缺乏弹性引起的各种限制的工业品投人水平相联系的,工业化以复杂的方式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工业部门提供的技术投入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
76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农业生产和生产率的增长导致对工业部门产品需求的提高,同时游离出工业增长所必要的劳动力 。
非农业部门的发展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较有利的要素 --产出价格比率,增加农业生产者对机械和生物投人的需求 。
工业化对要素市场的影响更加显著,工业发展增加非农业部门对劳力的需求,由于工业专业化和分工的迸一步发展,新知识应用的结果,使工业部门生产的现代农业投入,如肥料,化学品,
机械的成本不断降低 。
77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不断发展的工业经济还通过提高支持农业研究的能力,扶持农村普通教育和生产技能教育的能力,支持发展更有效的交通和通讯系统的能力,从而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做出贡献 。
78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城市化战略推进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城市地区,收入一般上升很快,这就促使对农产品如牛奶和蔬菜的需求迅速扩大由于这些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就能够在不增加农场土地面积的情况下扩大生产,以这种方式扩大农场的生产活动汽接地增加了收入。
也由于城市就业机会增加。
79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2)城市化可以提高资个的使用效率,
转而有助于农场的扩张和现代化农村人口在城市寻找工作并经常把收入寄回农村家里,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继续作一名兼业农民。市场条件的改善增加了农民收入,为资本积累提供了更坚实基础。
80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城市中心为普及教育、增朋旅游交往提供了机会,使农村人口更多地接触到新事物、新概念,拓宽了农比的活动面,
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的变化。
(4)城市市场为农村提供了范围广泛、
日益增加的各种工业消费品,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就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81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3.市场化战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现代工业的大发展为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市场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现代农业是一种市场化农业,这不仅表现在国内农业生产及其关联产业的高度发展上,而且表现在现代农业的外向型上 。
82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4.农业保护战略农业本身所固有的一系列特征和弱点,
要求政府在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永平以后,
要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农业保护政策的大目标是要解决农业的公平性发展与外部性问题,因而必然会带来效率的损失。
83
第三节 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发展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经济问题主要靠市场来解决,而社会和环境问题则主要靠政府的政策来解决,但市场和政府的政策不是截然分离,而是需要相互配合,互为前提 。
84
小结传统农业的主要特征是技术停滞,粗放式耕作与劳动密集型精耕细作相结合,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封闭的,自我循环和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重要的在于市场经济制度的构建,有效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制度的建立,农业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和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强 。 农业现代化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 。 农业现代化主要特征是实现过程的动态性,内容的广泛性,地域性和阶段性 以及历史继承性,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生产条件现代化,
生产技术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 。 农业现代化必须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
85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传统农业?它有哪些特征?
2·传统农业中有哪些资源是稀缺的?
3·你认为该如何改造传统农业?
4·什么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
5·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6·发达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哪些条件?
7.论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