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教学要求了解在当前历史条件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认识加强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
二、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及其实现;新世纪、新时期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难点: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本章基本概念
“四个尊重” 爱国统一战线 民族政策 宗教政策四、课时安排 4课时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的含义: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队伍迅速壮大;
(2)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知识分子的比重增加;进城就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在非公有制中就业的比重增加。
(3)岗位流动加快。
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任翁地位。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这一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
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自主创业,或进入私企、外企,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成为新的社会阶层的重要成员。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大批被分流出来的职工和农民纷纷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其中一些人成为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
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敢冒风险,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勤劳致富之路。伟大而艰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忠诚于祖国和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当今时代,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创造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人才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脑力劳动在劳动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四个尊重”是党在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及其影响的基础上作出的积极回应,充分反映了时代的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动态过程。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些基本要素,也就抓住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只有正确看待各种形式的劳动,承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我们事业的发展。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和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首先,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其次,要不断深化改革,努力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化改革,在全社会建立起平等竞争的有效机制,排除权力对社会正常竞争秩序的干扰,形成有利于贯彻“四个尊重”的社会环境。再次,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对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在政治上给予肯定,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给予保护。同时,建立激励和保护创造的社会机制,对成功创造者给予奖励,对创造成果给予保护。
四、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繁荣,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国运衰败、人民遭殃。近代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备受分裂和战乱之苦。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才得以彻底结束。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于推动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
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一、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战线又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继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
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随着阶级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新时期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三、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政策。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第三节?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民军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光辉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指出:“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这些好的制度和作风,既包括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服从和服务于革命和建设大局等优良传统,又包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作风。在和平建设时期,仍然要继承和发扬我军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我军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所写的决议案中就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强调“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我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会激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进行专政,必须以人民军队为坚强后盾。人民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和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环境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战争威胁并未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加强和巩固我国的国防。人民解放军作为祖国的忠实保卫者,担负着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第三,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二、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军队和国防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巩固的国防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军要跟上世界军事发展的潮流,打赢未来可能发生的高技术战争,切实捍卫国家的主权、安全和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军要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始终成为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新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两大课题。
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将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思想。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指出,要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加速推进军事斗争准备,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第一,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我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党和军队的关系问题上,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这是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加强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建设是我军的根本性建设,也是人民军队的特有优势。要进一步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关系。同时,继续加强军队内部的团结,巩固和发展人民军队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是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为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
第二,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军队的现代化,是其战斗力水平的最直接的反映,是决定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因素。军队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来展开。新时期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事能力与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军队建设要着力解决现代化问题。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武器装备、军事人才、后勤保障、编制体制和军事理论的现代化等基本内容。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主要标志;军事人才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后勤保障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证,是维持和再生战斗力的物质因素;编制体制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人与武器最佳结合的纽带;军事理论的现代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先导。
第三,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加强军队的正规化建设,就是要实行统一的指挥、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编制、统一的纪律、统一的训练,增强组织性、计划性、准确性和纪律性,走法制化、制度化的道路。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搞好部队的科学管理,加强质量建设,提高正规化水平,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
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军事战略是指导武装力量建设和运用的基本依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总的战略方针,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军事战略方针也一直是积极防御。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的战略方针是积极防御,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处理问题。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去侵略人家。我们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完全是为了防御。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我们对外不搞侵略,也不去控制别的国家。我们力求避免和制止战争,力争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但是,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国家必须具有用军事手段捍卫主权和安全的能力。我国国防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巩固国防,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国都不谋求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的霸权,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更不会发动战争去侵略别的国家。我国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性的国策,就是将来我们的国防实力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方针还是积极防御。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我们必须通过不断地加强军队和国防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决定了我们的防御不是被动挨打的“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就是说,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和战略上后发制人的原则。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加强战争准备,防止或遏制战争的爆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和有利的国际环境。
现代条件下科学技术在战争中的地位更加突出,高技术局部战争提上议程,成为现代战争的基本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对我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未来战争,很可能将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这个方针明确了新形势下我军军事斗争准备的目标和任务,抓住了我军建设的主要矛盾,正确解决了我军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问题,是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
面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增强战略的预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部队战斗力为根本标准,坚持科技强军战略和质量建设的方针;以优化军队结构、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快人才培养为主导,大力推进我军现代化建设;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把我军建设成为数量规模适度、体制编制科学、人才素质较高、武器装备优良、军事理论先进的精锐之师。总之,全军的各项建设和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都要为确保这一战略方针的胜利实现,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
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毛泽东认为,“国防和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两件大事,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国防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加强国防“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邓小平根据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实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的战略转变,指出军队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同时,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自觉地在这个大局下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江泽民提出,要全面贯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两头兼顾、协调发展的方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从根本上说,这两大战略任务是统一的,但应当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正确地把握和处理。胡锦涛强调,要自觉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顶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大局。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国家经济建设为依托,紧密配合这个大局,始终不渝地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努力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使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大量投入的,我国财力有限,保持国防费的适度增长和适当比例,是基于我国发展全局的正确选择。要通过科学的发展规划和计划把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之中,使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与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与经费相对不足的矛盾将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把质量与效益进一步统一起来,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在国家财力增加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展。
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军队建设和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致力于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这样一条路子,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拓展。新世纪新阶段要认真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新途径新方法,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必须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紧紧依靠人民办国防,不断增强国防实力。紧紧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三、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科学定位要求我军不仅要能够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还要能够维护不断发展的国家利益;不仅要能够维护领土、领空、领海的安全,还要能够维护海洋、太空和电磁空间的安全;不仅要具有执行作战任务、处置突发事件、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的能力,还要具有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维护祖国统一战争的能力。
我军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军队战斗力建设,把提高战斗力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开拓战斗力建设的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指导方针,不仅揭示和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揭示和反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就军事领域而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进一步增强,与军队职能使命相联系的军事任务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防和军队建设朝什么样的科学目标发展、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历史地摆在了我们面前。科学发展观为在军事领域正确回答和解决这一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理念和新思路。诸如:要以有效履行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为目标要求,着力提高在信息化条件下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要从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着眼,更好地促进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军队人才与地方人才的兼容发展;要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确立起来,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要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统筹部队建设,促进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装备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要加大实施科技强军战略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要加强科学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整体效益;要以改革创新精神破解体制和政策制度方面的各种难题,为推进军队建设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更具活力的制度机制保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众多的智能化武器装备,使传统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成倍增长,并使各种武器装备和作战单位联结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从而要求军队组织结构也相应进行变革。信息化正在成为新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各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作为新世纪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我们要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先进的军事理论,历来是军队建设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当代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推动着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当前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军事理论的研究,军事理论领域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关于未来军队和未来战争的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酝酿着重大的理论突破。这些年来,我们在军事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的军事理论研究特别是对高技术战争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很不系统,有分量的东西还不多。我们有些同志只看到武器装备等“硬件”方面的落后,而往往忽略军事理论这一重要“软件”上的差距,对发展军事理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
第二,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在人才建设。提高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迎接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关键是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优良的新型军事人才。没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大计,尽快抓出成效。这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治之策,必须抓得紧而又紧。我们要采取超常措施,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指挥人才、智囊型参谋人才和专家型科技人才,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
第三,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体制编制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吸纳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领导、指挥和管理效率,优化整个军队的系统功能,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从当前世界军事发展的动向看,我军编制体制不合理的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要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在进行总体设计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继承优良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借鉴外军经验与坚持我军特色的关系,军队调整改革与国家整个改革的关系,深化改革与保持部队稳定的关系。总的说来,就是要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要有利于加强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军队的教育训练和管理,有利于未来作战的需要。
第四,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的复合式发展,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要抓住国家加快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机遇,在加强军队机械化建设的同时,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否则,如果按部就班地完成机械化建设任务后再进行信息化建设,就会坐失良机,无法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军队的建设步伐。当然,如果放弃机械化建设,把建设重点全面转向信息化,也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和军情,还可能欲速则不达。我们要致力于武器的电子火控系统和作战神经中枢的指挥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同时对现有武器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努力争取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减少数量,并不等于质量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要真正达到精兵的要求,必须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这个总目标,体现“精兵、利器、合成、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收缩摊子,优化结构,加强管理,通过提高质量来提高部队战斗力。
思考题: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如何理解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当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方针?
如何认识新时期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
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