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一、教学要求通过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了解新时期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二、重点、难点重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重新确立和丰富发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难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以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四个基本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本章基本概念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四、课时安排 4课时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一)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换言之,思想路线是指以什么样的世界观、方法论制定方针、政策并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思想原则、准则。它主要解决思维和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及统一问题。我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思想路线至关重要,只有科学确立、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党才能正确地把握时代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理论,从而正确地引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走向胜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源泉。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说过“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事求是”作为一个命题,最早出现于《班固·汉书》中。班固在文章中称赞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整个中国古典文论的传统解释来看,“实事求是”是对严谨治学学风的概括,本非哲学命题。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地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毛泽东最早是在1929年6月14日写的一封信中使用了“思想路线”的概念。他在这封信中从哲学上对当时红四军党内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了分析。他指出:我们是唯物史观论者,凡事要从历史和环境两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一些错误观点的存在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同年12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反对“本本主义”的问题。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更加深刻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批评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为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理论上系统的哲学论证。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中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像,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此后,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字作为校训。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1945年,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在全党确立了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保证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概括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认识路线,并把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实事求是,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他通过《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在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他曾针对“大跃进”的“左”的错误,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而且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但是,这一时期,党在实际工作中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批评“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指出它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毛泽东思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指出,毛泽东倡导的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是实事求是。在领导和推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中,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邓小平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受林彪、“***”大搞禁令和制造迷信的影响,不少人的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依然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④他认为,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还强调: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经过一段思考的过程,邓小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认为,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之所以能够制定出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归根到底就是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这条思想路线来探索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1997年,他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又强调,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他说,越是形势好,越是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高,越要坚持求真务实,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坚持好的工作作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困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这些论述,进一步强调了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性,也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既要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也要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即,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实的全面情况,不能孤立的看问题,不能以个别代表整体、以片面代替全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要从处于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出发,必须深入实际,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还必须破除对教条主义的迷信,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解放思想有机统一起来。
我们今天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其中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最决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
(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符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这就告诉人们,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为指导来正确认识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从实际出发来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在实践中,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使之马克思主义化,以中国自己独创性的理论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邓小平也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他指出:“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把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提到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他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尤其要切实解决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更加自觉和全面,就能排除错误倾向的干扰,避免和减少在工作中出现片面性、绝对化和左右摇摆。
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既重视用理论指导实践,又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要看准问题和正确地总结经验,都要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而判断是否看准问题和是否正确地总结经验的标准,又是实践。
(三)实事求是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江泽民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同样,要做到实事求是,又必须做到求真务实。胡锦涛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就是为了使我们在推进各项工作时能够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加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要判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实事求是,是不是达到了真理性的认识,拿什么作标准?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强调:“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②他还曾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他看来,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奥秘,就在于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这一特征赋予了它根据新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使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当原有理论中的某些结论同新的实践产生矛盾的时候,就不能以原有理论中某些结论来裁剪新的实践,而应该由实践来赋予原有理论以新的内容,敢于抛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实践的发展来推进理论的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中的运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看待世界,只强调客观性而没有能动性,唯心主义看待世界,只强调能动性而没有客观性,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截然相反的缺陷,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都不讲实践。于是,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人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该由实践来证明,等等。马克思找到了思维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即实践,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毛泽东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认识论为基础的。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运用。
党的思想路线强调从实际出发,用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强调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认识是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的没有止境的过程,等等,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认识论思想。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思想路线强调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都要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强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并把它统一于“三个有利于”标准;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解放思想因而也是实事求是的重要条件;强调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等等,把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统一起来,把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统一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实践意义之一: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命运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然而,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换言之,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回顾党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从根本上看,我们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成果,而所遭受的一切挫作,也都是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民主革命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使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一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及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
1956年,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要探索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现代化建设路线。党的八大鉴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确定了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然而,50年代后期开始,毛泽东逐步偏离了实事求是的轨道,八大路线没能贯彻下去。1958年党确定“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都把实践证明是错误的,都使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了极大的挫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党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还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改革开放每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每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如改革开放之初,在对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下放自主权和创办经济特区等改革举措上,一些同志产生了它们是姓“社”还是姓“资”的困惑。1980年初邓小平发出继续解放思想的号召,提出对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再认识的课题。正是由于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使改革从农村发展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使开放从经济特区发展内地。
而且依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使我们在理性把上把握住中国最大的实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为根据,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遇到国际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问题上,又发生了市场经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邓小平又一次发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号召。他在1992年春南方谈话中尖锐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深刻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新的阶段。
世纪之交,我们党依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勇敢面对和正确分析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后,根据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党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制定出并贯彻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所遭受的一切挫折,或者是因为违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因而没有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或者是尽管制定出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后因偏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没有能够坚持贯彻下去。
(三)实践意义之二: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视为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在这三大作风中,思想路线是最根本的。实事求是中的“实事”,理论联系实际中的“实际”,归根到底是群众的实践。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会自觉地深入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而不会浮在上面、脱离群众;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会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而不会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毛泽东还把实事求是看成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无论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中,党的领导能力首先体现在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上,这就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毛泽东从来反对离开中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他反对本本主义,强调调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指出主观主义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他创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就是突破了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思想束缚,深刻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的成果。同样,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以及其他许多方面的理论也都体现了这个精髓。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方针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强调了改善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等等,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总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曾经说过,“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发展。
什么是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对原先的认识进行再认识,这其中既有对原先认识中的那些正确部分的坚持,也有对原先认识中那些错误部分的纠正;二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正确认识。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正是经过了这个时期的思想解放,我们应对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取得了改革开放的新胜利,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多种场合和多次讲话中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对于实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是在新的思想解放的条件下,我们取得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成就,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我们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科学的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正确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方针政策,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就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当代中国和世界,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国际局势新变化的关系,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趋势,为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提供依据,为社会主义的长治久安提供借鉴。把握规律性,就要把尊重社会发展的规律与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富于创造性,就要直面现实的矛盾,依据对时代、形势的科学分析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适时地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这三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体现时代性是前提,把握规律性是核心,富于创造性是目的。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的与时俱进,要特别重视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为各个方面的创新提供指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实现理论创新,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任何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有的可能是已经被实践否定的旧的理论观点的沉渣泛起,有的可能是适合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历史发展条件的理论观点的简单照抄,也有的可能仅仅是杜撰的新名词的堆砌和脱离实际的空想。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积极因素,赋予中国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借鉴国外文化以适合中国的国情,而不应该不顾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一味地生吞活剥,否则会“食古不化”或“食洋不化”,而非真正的创新。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理论创新不是为新而新,而完全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且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理论创新和一切工作的创新,都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就是不断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放到研究解决党的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上。坚持求真务实,就要一切从人民利益和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行,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同时,还要切实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坚持求真务实提供体制保证。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不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现成答案,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领导我们党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同样强调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过去我们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其主要表现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尽管这一体制为我国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种较少有中国独创性、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为此,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提供过具体蓝图。因此,不同国家必然由于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即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不一样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我们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②同时又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和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避免照搬西方模式即走“西化”的道路,而是要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
思考题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坚持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