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深刻理解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意义,掌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努力在实践中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全面了解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关思想。
二、重点、难点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和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本章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总体小康;全面小康
四、课时安排 6课时本章教学内容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
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未来社会区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
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低级阶段,第二阶段称为高级阶段。
3、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急于过渡思想。
4、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过,“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了再认识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二大着重从物质文明还不发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两方面来加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再次提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把物质文明不发达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上更进了一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精神文明的特点。
党的十三大报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报告立论的基础,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了科学的概括。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1)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确立;
(2)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已确立;
(3)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已确立。
这些基本成果表明,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都已具备社会主义的属性,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1)生产力不发达,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生产力水平还远低于发达国家。)
(2)没有最终摆脱贫穷落后和不发达的状态;
(3)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生产力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不成熟不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还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所以要进入发达的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长时期的努力。这样的社会主义,只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它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因为都存在多种经济成分而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却在社会性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全面地从现代化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经济运行方式、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区发展状况、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及国际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作出了新概括: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总体概括。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进程所呈现的基本特征。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特点。
第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进程所呈现的基本特征。
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变化的基本特征。
第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地区经济结构呈现出的特征。
第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发展变化呈现出的特征,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
第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精神状态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的基本特征。
第九,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一阶段的转变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在分别叙述了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各项特征和任务之后,从当代世界范围的角度,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进程特征的又一总的概括。
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展开。这九条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发展的过程性特征。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重大意义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为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三,是我们党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任务,去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应有的发达的生产力基础。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这是由现实的国情决定的经过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30年的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说来,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远远没有建立起来,不经过长时期的努力是不可能完全改变这种状况的。
3、这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已经有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各国的经济技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尽管我们快速发展,但要赶上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仍然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我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曲折历程
党的八大及时地科学地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产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的主要矛盾;1957年以后开始转向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邓小平在1982年十二大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后,结合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初步构想。1984年期间,邓小平在多次讲话中指出: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中国落后的状态下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始终把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防止两极分化,要坚持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总的来说,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见,这时,邓小平对党在现阶段的任务,以及实现这一任务的动力、所需要的条件和保证,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等,都有了明确的思想,它们构成了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或基本路线的基本要素。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的思路,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进一步把这条“路子”上升到“基本路线”的高度,他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主要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
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立论根据,正式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表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党对奋斗目标的认识逐渐深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它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全面的现代化。富强即经济现代化,民主即政治现代化,文明即文化现代化,和谐即人和社会的现代化。如果把广义的文明理解为人类文化的进步方面,理解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状况的标志,那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即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把这一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而且也体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党的十五大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丰富了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什么是党的纲领?党的纲领是指导党的全部实践的原则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集中概括。它是判断政党的阶级属性、政治倾向和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人民群众就是通过政党的纲领来认识这个党是干什么的,代表谁的利益。
党的纲领包括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两个部分,最高纲领就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称最高理想。最低纲领也称最近目标或阶段性目标,又称基本纲领。
中国共产党早在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明确地把党的纲领区分为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此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最终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中国共产党人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追求!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有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都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共产主义既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现实的运动。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归根结底都是在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创造条件。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什么关系?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是最低纲领发展的必然趋势;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坚持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方向与道路的统一、目的和过程的统一、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坚持最高纲领不是也不能离开现实空谈远大理想。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做好现实的每一项工作,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坚持长期不懈的奋斗,才能逐步实现我们的远大理想。同学们是年代后的一代(古人说,30而立,40而不惑,50知天命),你们寄托着民族和国家的希望,肩负着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本世纪50年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任重而道远!!同时,实践最低纲领不是也不能只顾眼前忘记远大理想。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有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可以使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可以在各种风险考验中给我们以强大的精神支柱。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发展是硬道理,中国的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两个问题:第一,确定一个发展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一目标的时间和步骤;第二,制定实现这一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也就是要制定我国的发展战略。
1、“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1)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关于分阶段逐步建设“四个现代化”和逐步达到小康水平的宏伟设想。
(2)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关于分阶段逐步实现小康社会、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战略。
①1981到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1991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使我国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3)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见教材132页)
2、“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第二、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第三、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统一。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小康之家”这一新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在1979年。据考证,“小康”这个词,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的意思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和表达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
1979年12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6年,邓小平又谈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由此可见,“小康社会”这一新概念发端于邓小平在“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精心思考。
我国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将目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的、内容比较全面丰富、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和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 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 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 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 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到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 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 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