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情况,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过程、依据、基本内容和重大意义,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深刻把握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的真理性,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难点: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
三、本章基本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路线 基本纲领 三大法宝四、课时安排 6课时本章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中国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阻碍中国的自主发展,防止出现一个摆脱它们控制以至与它们竞争的新型资本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关联着的,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为完成后一个任务创造条件。
近几年有一种“告别革命”论的错误思潮,推崇所谓的改良,把改良和革命对立起来,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否定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提出要“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为什么说“告别革命”论是错误的?因为革命不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而是解放生产力,是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通过改良不能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只能通过革命手段来解决。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经过分析、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由于中国革命的时代条件、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自发的农民运动和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之一,就是把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提炼和总结,上升为理论,实现“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表现形式。1923年党的三大总结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认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1925年党的四大总结了在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败后,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认真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认为中国革命不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而是应该走相反的道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40年前后,又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得到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是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尤其是在反对把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如: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是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对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对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对中国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过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起了一个飞跃,而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只有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革命经过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及再次走向新胜利的比较,有了比较完整的实践经验,才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完整、充分和深刻的认识,才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这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第一,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为什么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因为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进步。近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最大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控制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前提。
反对帝国主义,是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任务,是中国人民必须坚持的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
第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
毛泽东指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里,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帝国主义是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织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第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为什么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什么是买办呢?买办,特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近代中国,买办成为外商自由雇佣的雇员,充当外商在中国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工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活动的扩大,为外国资本所豢养的买办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活动相联系的一个职业集团,买办凭借着在洋商和华商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人和代理人地位,取得了很多政治和经济特权,买办集团逐渐积累了大量资本,并把这些资本投入生产领域,不断发展和扩大,逐步同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政权结合在一起,控制、垄断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它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只有在认清革命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而且也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企业而产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有组织性、最有战斗力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先锋和领导作用。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
第三,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的边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欲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充当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为什么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毛泽东指出:“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这是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而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革命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性也决定了它有资格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更加有利于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如何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呢?
毛泽东不仅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而且反复强调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争取领导权的斗争,规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取得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领导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如毛泽东所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第二,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中,实行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必须坚持领导权。资产阶级虽然由于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放弃领导权。相反,它在一定时期参加革命时,仍然要千方百计地争夺领导权。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资产阶级夺取领导权。因此,在革命的活动中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独立性,坚持领导权。
第三,掌握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坚强支柱。中国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的情况下,只有拥有革命武装,才有革命的胜利。没有强大的革命武装,在中国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更谈不上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所以,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在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革命武装。
总之,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为什么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答案是走历史必由之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活动的,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来说,最大的痛苦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诚然,与资产阶级民主派不同,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会只满足于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在中国,要完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毛泽东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他还指出:“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呢?
五四运动后,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我们在第一节内容中已经讲过,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二,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还只是其追随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三,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无法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分析、比较和鉴别,用马克思主义取代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四,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建立的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决定了他们无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不可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要求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发展前途,既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呢?
首先,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是不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因此,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
中国革命之所以分“两步走”,主要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之做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新民主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到那时,才能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私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和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它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过“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另一种是“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也同样给中国革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无论是来自右的“二次革命论”,还是“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这一问题中,我们主要分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为我们具体规划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蓝图。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其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全世界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基本地不外乎这三种:第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第二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第三种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已被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是另一类型的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1925年毛泽东就提出:“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这一主张是毛泽东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最初设想,是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雏形。1928年中共六大在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主张。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1935年12月,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瓦窑堡会议把“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1936年8月,又提出以“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代替“人民共和国”的口号。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并明确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它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阶层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与资产阶级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体上不同。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对人民大众的专政,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由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对反动势力的专政,这是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我们所说的政体。它能最广泛地团结社会各阶层人民,广泛地实行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并在民主的基础上加以集中,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政权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但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其发展的趋势是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式,其中还存在着国家资本主义和其它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还发挥着一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但是,无产阶级业已掌握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武装力量,并有着雄厚的国营经济基础,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新民主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为了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必须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原有的经济制度,彻底消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仅占人口极少数的地主阶级却拥有绝大多数的土地,中国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扫除封建的剥削关系,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力。1929年4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1929年7月,在闽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小地主与富农,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保护大小商店。土地分配的方法,应以乡为单位,按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对在乡的地主,“将酌量分与土地”。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福建长汀县的南阳召开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规定在分配土地时,应在“抽多补少”之外还要加上“抽肥补瘦”的原则。这样,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就逐步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1946年的《五四指示》中,把减租减息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1948年9月,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消灭封建和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广大翻身农民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官僚资本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垄断资本,即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二是蒋、宋、孔、陈和其它官僚、军阀所有的私人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顶峰。它不仅压迫工农,而且还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从反对资产阶级的意义上来讲,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为什么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呢?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这是因为,从经济上看,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工商业特别是民族工业,大多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对它给予保护和发展,对解放区的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废墟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对于无产阶级将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十分有利的。正是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但是,这种发展不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在保护的同时还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引导、节制或限制。这种保护和发展,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从五四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毛泽东指出,现阶段中国新的文化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来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突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时代主题。同时,这种民族性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封闭文化,而是在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精华,并达到共同发展的一种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吸收外国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必须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绝不能生吞活剥的毫无批判地吸收。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批判地继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以发展民族新文化和提高民族自信心。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阶段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1924年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这一时期,党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开展了工农运动,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但是,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确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和内容
1、客观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这是根本原因和条件。
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主观原因和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第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是机械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第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应当说,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最好评价。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中间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的官僚资产阶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主要是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才能巩固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②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在不同的阶段,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施行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政策,团结了广大的农民,巩固了工农联盟,支持了革命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战,巩固了第二个联盟。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动摇和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要寻求合作的基础,讲求统一性,就是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毛泽东强调指出:“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因此,统一战线既是统一的又是独立的,既不能用统一战线中的合作来抹煞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及其必要的权利,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独立性而破裂统一战线。
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争取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是党在处理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党派、团体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策略。
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有理,就是自卫原则,指的是斗争的防御性。有利,指的是胜利的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有节,指的是休战的原则,掌握斗争的“度”,要适可而止,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面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
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三)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第一,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党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第二,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关系,是党的建设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第三,正确地处理与武装斗争的关系,是党的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2、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里,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党员的多数,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特点。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懂得中国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思考题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过程?
2、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二、重点、难点重点: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难点: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必然性、正确性的分析。
三、本章基本概念新民主主义革命 总路线 基本纲领 三大法宝四、课时安排 6课时本章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近代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实现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中国革命胜利后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深入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解决了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弄清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和解决一切革命问题的依据。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一般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个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文明和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阻碍中国的自主发展,防止出现一个摆脱它们控制以至与它们竞争的新型资本主义国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就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和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关联着的,只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为完成后一个任务创造条件。
近几年有一种“告别革命”论的错误思潮,推崇所谓的改良,把改良和革命对立起来,认为“革命只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否定中国近现代的革命,提出要“告别革命”,“既告别来自‘左’的革命,也告别来自‘右’的革命。”为什么说“告别革命”论是错误的?因为革命不是对生产力的破坏,而是解放生产力,是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通过改良不能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时,只能通过革命手段来解决。
(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发生了一个新的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来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转变为属于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五四运动以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经过分析、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由于中国革命的时代条件、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自发的农民运动和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时代条件的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之一,就是把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提炼和总结,上升为理论,实现“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化”。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和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初表现形式。1923年党的三大总结了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的教训,认为单靠工人阶级的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1925年党的四大总结了在统一战线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1926年前后,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答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问》、《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大革命失败后,在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认真总结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潜心研究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初,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认为中国革命不能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而是应该走相反的道路,“先占乡村、后取城市”,初步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40年前后,又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多方面得到展开而达到成熟,形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是在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和右的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形成的,尤其是在反对把共产国际决议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的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如: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是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过程中,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概括和总结;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是对坚持“工农武装割据”,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是对在一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在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建设无产阶级政党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对中国民主革命规律的认识,是通过革命的实践,经过了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从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经过逐步地克服盲目性,在认识上起了一个飞跃,而到达自由王国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抗日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总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候,中国民主革命这个必然王国才被我们认识,我们才有了自由。到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干了二十来年的革命。过去那么多年的革命工作,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只有到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革命经过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即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失败及再次走向新胜利的比较,有了比较完整的实践经验,才使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有了完整、充分和深刻的认识,才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路线是相对于具体路线而言的根本指导路线。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路线,是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力量、依靠力量和发展前途。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分清敌友,这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第一,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为什么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因为帝国主义直接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进步。近代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最大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控制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前提。
反对帝国主义,是贯穿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总任务,是中国人民必须坚持的一个坚定不移的原则立场。
第二,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又一主要对象。
毛泽东指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的社会基础,是用封建制度剥削和压迫农民的阶级,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阻碍中国社会前进而没有丝毫进步作用的阶级。”在近代中国社会里,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也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反对封建主义,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互勾结,残酷地压迫和掠夺中国人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中国革命“主要地就是打击这两个敌人,就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两个基本任务,既是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帝国主义是地主阶级的靠山,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因为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如果不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织强大的革命队伍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第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为什么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为这种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什么是买办呢?买办,特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近代中国,买办成为外商自由雇佣的雇员,充当外商在中国推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工具。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活动的扩大,为外国资本所豢养的买办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一种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活动相联系的一个职业集团,买办凭借着在洋商和华商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人和代理人地位,取得了很多政治和经济特权,买办集团逐渐积累了大量资本,并把这些资本投入生产领域,不断发展和扩大,逐步同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政权结合在一起,控制、垄断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它背靠帝国主义,通过国家垄断金融机构,滥发纸币和国债而疯狂侵吞社会财富,通过建立国家专卖制度控制大量商品和物资而大肆牟取暴利,通过超经济的特权垄断一些行业的经营权而压迫和兼并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官僚资本主义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民族工商业的巧取豪夺,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从总体上说,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们是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但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集中反对的主要敌人有所不同。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新军阀;在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日本帝国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主要对象是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所说的“人民大众”。只有在认清革命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主要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无产阶级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它不但是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而且也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企业而产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是最有组织性、最有战斗力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先锋和领导作用。
第二,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工人阶级只有与农民结成巩固的联盟,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工人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没有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的革命动力作用也无法充分发挥。
第三,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他们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日益走向破产的边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欲望。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基本动力,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
第四,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有两面性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表现出明显的动摇性。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在另一时期,又有跟在官僚资产阶级后面反对革命的危险。因此,他们虽然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既不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更不可能充当革命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是合乎实际的,是争取革命胜利的需要,这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为什么只有无产阶级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毛泽东指出:“离开了工人阶级的领导,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不可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充当领导者。这是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中国要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阶级。而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证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中国革命要求有新的领导阶级,走新的道路,中国无产阶级正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彻底的革命性也决定了它有资格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中国无产阶级除了具有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没有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富于组织纪律性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一是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压迫和剥削,这就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强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二是它分布集中,有利于无产阶级队伍的组织和团结,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三是它大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使无产阶级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共同团结战斗。中国无产阶级的这些特点和优点,更加有利于它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无产阶级如何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呢?
毛泽东不仅始终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而且反复强调这是关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争取领导权的斗争,规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和策略原则,取得了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
第一,中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必须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领导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共产党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动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无产阶级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正如毛泽东所说: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政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不是自然而然得来的,而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第二,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中,实行独立自主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必须坚持领导权。资产阶级虽然由于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动放弃领导权。相反,它在一定时期参加革命时,仍然要千方百计地争夺领导权。因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警惕资产阶级夺取领导权。因此,在革命的活动中必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独立性,坚持领导权。
第三,掌握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坚强支柱。中国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的情况下,只有拥有革命武装,才有革命的胜利。没有强大的革命武装,在中国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更谈不上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所以,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在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革命武装。
总之,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础;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为什么要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答案是走历史必由之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进行革命活动的,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出发。对于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来说,最大的痛苦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诚然,与资产阶级民主派不同,中国共产党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不会只满足于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在中国,要完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首先要进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毛泽东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他还指出:“没有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统一的国家,没有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没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发展,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没有几万万人民的个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发展,一句话,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是,中国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
为什么说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革命呢?
五四运动后,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我们在第一节内容中已经讲过,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如果发生了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它就不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而是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二,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五四运动之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无产阶级还只是其追随者。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迅速成长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三,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以前,指导中国革命的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无法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尤其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胜利,从实践上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分析、比较和鉴别,用马克思主义取代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四,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建立的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历史已经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也决定了他们无法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革命不可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会要求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中国民主革命的前途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所以我们说,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发展前途,既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也决定了中国革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与联系呢?
首先,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性质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是不同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在政治上争取和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去反对共同的敌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在经济上保护民族工商业,容许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其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互相联系、紧密衔接的。
毛泽东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比喻为文章的上篇和下篇。“两篇文章,上篇与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坚决地领导民主革命,是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
因此,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第二步是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的基本战略思想。
中国革命之所以分“两步走”,主要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社会主义革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之做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新民主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到那时,才能提出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私有制度的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和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中间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关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党内曾有过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它只看到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而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主张把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过“左”的政策,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另一种是“二次革命论”的观点,只看到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个革命阶段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放弃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也同样给中国革命带来很大的危害。
无论是来自右的“二次革命论”,还是“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指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前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这一问题中,我们主要分析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一个政党的纲领,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是表明党的性质的重要标志。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为我们具体规划出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蓝图。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其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在全世界多种多样的国家体制中,按其政权的阶级性质来划分,基本地不外乎这三种:第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第二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第三种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已被实践证明在中国行不通,而中国社会的性质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是将来才能实现的目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又和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相区别,是另一类型的国家,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工农民主专政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1925年毛泽东就提出:“现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乃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这三个阶级合作的革命”,“其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这一主张是毛泽东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最初设想,是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雏形。1928年中共六大在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民主政权”的主张。1931年11月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1935年12月,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的瓦窑堡会议把“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的口号。1936年8月,又提出以“民主共和国”的口号代替“人民共和国”的口号。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并明确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系统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它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阶层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它与资产阶级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共和国在国体上不同。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资产阶级对人民大众的专政,社会主义共和国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对资产阶级实行专政,新民主主义国家是一个由绝大多数人对极少数人的专政,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对反动势力的专政,这是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
第二,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我们所说的政体。它能最广泛地团结社会各阶层人民,广泛地实行民主,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并在民主的基础上加以集中,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新民主主义政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政权形式,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政权组织形式,但却是“不可移易的必要形式”,其发展的趋势是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形式,其中还存在着国家资本主义和其它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还发挥着一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但是,无产阶级业已掌握了强大的国家机器和武装力量,并有着雄厚的国营经济基础,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新民主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方向转变。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为了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就必须变革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原有的经济制度,彻底消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建立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之一。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首要的是土地问题。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而在旧中国,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仅占人口极少数的地主阶级却拥有绝大多数的土地,中国农村的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要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扫除封建的剥削关系,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为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辛的探索。1928年12月,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力。1929年4月,毛泽东又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1929年7月,在闽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在毛泽东的指导下,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小地主与富农,不打击富农,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保护大小商店。土地分配的方法,应以乡为单位,按原耕为基础,“抽多补少”,按人口平均分配,对在乡的地主,“将酌量分与土地”。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在福建长汀县的南阳召开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决议,规定在分配土地时,应在“抽多补少”之外还要加上“抽肥补瘦”的原则。这样,随着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就逐步形成了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根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在1946年的《五四指示》中,把减租减息改变为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毛泽东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党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1948年9月,党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消灭封建和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由于解决了广大农民的土地问题,广大翻身农民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官僚资本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垄断的资本主义,是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官僚资本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垄断资本,即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家资本;二是蒋、宋、孔、陈和其它官僚、军阀所有的私人资本。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日本投降以后达到了顶峰。它不仅压迫工农,而且还压迫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官僚资本是封建的、买办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反对官僚资本就是反对买办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没收官僚资本从反对资产阶级的意义上来讲,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对于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为什么要保护民族工商业呢?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所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必须采取保护的政策。毛泽东指出:“有些人不了解共产党人为什么不但不怕资本主义,反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提倡它的发展。我们的回答是这样简单:拿资本主义的某种发展去代替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不但是一个进步,而且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它不但有利于资产阶级,同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或者说更有利于无产阶级。”这是因为,从经济上看,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比较进步的生产关系,民族工商业特别是民族工业,大多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轻工业,对它给予保护和发展,对解放区的建设、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支持长期的革命战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不可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废墟上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让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范围内获得发展,对于无产阶级将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十分有利的。正是根据对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确立了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但是,这种发展不是无条件的,也就是说,在保护的同时还要对它进行适当的引导、节制或限制。这种保护和发展,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经济服务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从五四时期开始逐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毛泽东指出,现阶段中国新的文化内容,既不是资产阶级的文化专制主义,也不是单纯的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化,而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强调的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新民主主文化就其内容来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来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毛泽东强调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民族性,突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这个时代主题。同时,这种民族性也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封闭文化,而是在与其它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精华,并达到共同发展的一种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应该吸收外国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但必须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绝不能生吞活剥的毫无批判地吸收。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强调的是科学的内容。新民主主义文化具有科学的内容,这种文化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剔除其封建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精华。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给以批判地继承,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以发展民族新文化和提高民族自信心。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强调的是大众的方向。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它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总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阶段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领导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有利于扩大党的阶级基础。1924年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建立后,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这一时期,党在城市站稳了脚跟,开展了工农运动,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但是,对于发动农民参加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首先指向农村。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批判了照搬外国经验的“左”倾教条主义和怀疑“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右倾思想,初步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标志着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3、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确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1938年11月,他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依据和内容
1、客观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这是根本原因和条件。
第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第三,由于中国革命的敌人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反革命力量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占乡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
2、主观原因和条件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也是那些受过大革命影响、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的主观原因和条件。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三)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第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不是机械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第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应当说,这是对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最好评价。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一)统一战线
(1)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这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它中间阶级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
(2)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些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其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当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的官僚资产阶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
(3)统一战线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经验:主要是这样三个问题: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第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第一,必须处理好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只有巩固的工农联盟,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第二个联盟也非常重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才能巩固和发展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现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党在领导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践中,强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在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不同政治力量和不同派别,各个阶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要求而表现出不同的政治态度。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②对被领导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予政治教育。这就要求在不同的阶段,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必须采取灵活的策略,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施行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的政策,团结了广大的农民,巩固了工农联盟,支持了革命战争;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团结了地主阶级共同抗战,巩固了第二个联盟。
第三,在同资产阶级的联盟中必须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动摇和妥协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要寻求合作的基础,讲求统一性,就是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所谓斗争,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和平”的“不流血”的斗争。毛泽东强调指出:“不是因合作和统一而牺牲党派和阶级的必要权利,而是相反,坚持党派和阶级的一定限度的权利;这才有利于合作,也才有所谓合作。否则就是将合作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因此,统一战线既是统一的又是独立的,既不能用统一战线中的合作来抹煞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及其必要的权利,也不能一味地强调独立性而破裂统一战线。
在革命进程中,必须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发展进步势力,就是发展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力量,扩大人民武装力量,广泛发展共产党的组织。争取争取中间势力,就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孤立顽固势力,就是孤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这是党在处理统一战线中各阶级、党派、团体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策略。
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以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有理,就是自卫原则,指的是斗争的防御性。有利,指的是胜利的原则,不斗则已,斗则必胜。有节,指的是休战的原则,掌握斗争的“度”,要适可而止,以不破裂统一战线为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当党能够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统一战线问题时,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前进;反之,党的发展和巩固就会后退。
(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总是凭借着反革命暴力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革命人民只有武装起来,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毛泽东指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就不可能有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这支军队只能是而且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这支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根本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质,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由于中国革命战争长期处于敌强我弱的特殊历史条件下,面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占绝对优势的强大敌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的同时,在深入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原则。
强调武装斗争,并不意味着忽视其他的斗争形式。武装斗争必须同其他战线上的斗争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必须明确,其他斗争形式都是要服从和服务于革命战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
(三)党的建设
1、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第一,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党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成分占很大比重,因此,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必然会反映到党内来,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第二,正确处理与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关系,是党的建设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第三,正确地处理与武装斗争的关系,是党的建设必须要解决好的一个重要课题。
2、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度里,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党员的多数,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经验,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特点。
3、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组织建设的根本原则。在党的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要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起来。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只有正确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相互关系,才能真正懂得中国革命。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而形成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指导思想,具有伟大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科学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道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在实践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和其他错误思想倾向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拘泥于已有的现成的结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的基本统一,根本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改变世界面貌的伟大历史事件,有力地鼓舞和推动了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信心,有力地支持了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增强了世界人民争取世界和平的力量。
思考题
1、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过程?
2、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经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