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讲教师:郭镇方
2008年 9月
【 教学目的与要求 】
1,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
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理想 。
2,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3.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
【 本章基本内容 】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 1)古代思想
A,儒家思想
a,孔子主张,和为贵,
b,孟子描绘,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会状态 。
c.,礼记 ·礼运,记载儒家社会主张:“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 1)古代思想
B,墨家社会主张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 2)近代思想
A,天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1.中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 2)近代思想
B.康有为,大同书,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 1)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 2)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 3)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2.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
十六大报告: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十六大报告的论述,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4,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 1)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 2) 2006年 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地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中国共产党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 3) 2007年 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1、,和谐,的含义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现代汉语词典,)
2、,和谐社会,的含义指社会结构均衡、社会系统良性运行、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关系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历史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 1) 第一个层面是 人与自然的和谐 。
即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确保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
2,第二个层面是 人与社会以及 社会结构各系统之间的和谐。
3,第三个层面是 人自身的和谐。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2005年 2月 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强调指出: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六个方面
(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六个方面
(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六个方面
(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六个方面
(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六个方面
(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1,六个方面
( 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
2.三个要点:
( 1) 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 2)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 3) 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实践意义
1.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有利于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4,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4,必须坚持民主法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 2)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 3)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这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民族凝聚力显著增强,这些又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4)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积极发展经济和调整结构,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资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1、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3、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5、积极发展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6、采取多种方式充实、运作和监督社会保障基金;
7、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1、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2、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3、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2、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5、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十一章小结
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加强制度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活力。
第十一章思考题
1.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6、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