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一部分 本章综述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贡献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形成科学的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本身可以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但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应该包括哪几个发展阶段,没有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列宁。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这里包含着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比较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但是,列宁当时主要是回答俄国怎样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本身的发展阶段问题。
斯大林没有在列宁认识的基础上前进,而是出现了“左”的倾向。在1936年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就提出了推理实际的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设想。这种“左”的思想,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虽然他曾提出过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正确认识,如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又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但是,60年代毛泽东在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理解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因此,中断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探索。
真正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的是邓小平。他提出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不仅对初级阶段的内涵进行了科学的解读,而且对初级阶段从历史特征、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认识,并相应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纲领和判别初级阶段社会实践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也就是说,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整套分析与判别方法和标准,从而,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牢牢地建立在科学的基石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阶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时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初步探索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上的特点。但是,还没有从理论上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加以展开和发挥。
第二阶段:从十二届六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召开。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确立初级阶段理论的指导地位。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的系统阐述,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以后到十六大。初级阶段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992.10,党的十四大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理论基础。1997年,党十五大系统分析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2002年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特征党的十七大总结了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在发展上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3.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左”右干扰,夺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是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相互联系的矛盾,但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而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完善。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一起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和内容党的十五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要求,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题目,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与党的最高纲领的统一党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可称为党的最高理想;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制定的最低目标,又称基本纲领。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但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具体目标,有步骤、分阶段地向前推进。在每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的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就构成了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毫不动摇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致力于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一个国家的发展战略,是这个国家对较长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全局性的谋划。它一般以经济发展为主,同时也包含社会发展的内容,故通常称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就提出了一个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战略步骤是“两步走”: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难以实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重新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在党的十三大上正式确定。
我国,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容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邓小平曾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表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的战略目标。他认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个“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和各族人民国殇更好生活的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它将引领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一、本章重点
1.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阶段理论的贡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内涵、特征长期性和意义。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4.初级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二、本章难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过渡时期的区别。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的两个基本点的辩证关系。
第三部分 本章学习指导
一、本章主要知识点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2)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社会;(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5)“三步走”的发展战略。(6)小康社会;(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 (D)
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
A.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下列选项不是原因的是? (C)
A.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B.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C.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补课
D.要防止急躁、冒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B?)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C)
A.改革与开放的矛盾?
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 (B)
A.社会主义道路? 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专政?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C)
A.间接动力 B.最终决定力量? C.直接动力 D.根本动力?
8、下列对“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9.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我们国家的基本目标是? (D)
A.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D.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0.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是(D)
A.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落后 B.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素质不高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D.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1.四项基本原则是(A)
A.立国之本 B.强国之路 C.基本国策 D.权宜之计
12.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C)
A.四个现代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小康社会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3.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14.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2020年力争比2000年(C)
A.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番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B )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系统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D)
A.基本路线 B.基本理论 C.基本方针 D.基本纲领
17.我党第一次全面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C)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18.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B)
A.革命 B.改革 C.阶级斗争 D.无产阶级专政
1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是(D)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B.坚持改革开放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C)
解决人民温饱 B.实现人民小康生活水平
C.基本实现现代化,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21.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党的基本路线的是(A)
A.党的十七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二)多项选择题
1.党的十七对新世纪新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做了新的总结的发展,正确的是 (ABCD)
A.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C.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由于?(ABD)
A.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B.其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C.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D.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ABCD)
A.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经济社会化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实现经济市场化
4.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的涵义有(ACD)
A.我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特定阶段
D.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5.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ABCD)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6.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二次革命的条件不同 B.二次革命的内容不同
C.二次革命的对象不同 D.二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 (ABC)
A.二者对立统一并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B.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二者都为了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BCD)
A.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的科学反映
9.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的共同点是(CD)
A.内容和对象相同 B.手段和形式相同
C.根本目的相同 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为 (BC)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BC )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总体目标
12.关于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两者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过程中
B.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指明了前进方向
C.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D.对遥远的未来做具体的设想和描绘,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导致实践的挫折
13.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的共同点是(CD)
A.内容和对象相同 B.手段和形式相同
C.根本目的相同 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ABC)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E.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5、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 (ABC)
A.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C.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D.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
E.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6.中共十三大的主要贡献是 (AB)
A.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E.制定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
(三)分析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长期性?
【答案】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它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住我国的基本国情。不了解当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或者对其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就不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发展方向作出正确的分析,因而也不可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就有可能出现超越阶段或者落后于形势的判断,从而作出错误的决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指,从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时间。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历史使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并占主要地位的历史阶段,但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却是无法逾越的。经过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总的来说,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不是短时期能够解决的。即使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是机器大工业,列宁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建立在全国电气化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则更高。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是不断提高的。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所要追求的现代化的目标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实现。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案】(一)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和通过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其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奋斗目标在现实中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回答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坚持改革开放”,回答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体现了解放生产力的本质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全面坚持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内在要求。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有了这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必定能够胜利。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13]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方针概括到党的基本路线之中,不仅是改变我国不发达现状的需要,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精神。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第二,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它们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第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3.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案】(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渐提出了分“三步走”现实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主张。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主要内容是:第一步,都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步,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特点。第一,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第二,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第三,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
(四)“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意义。第一,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三,从“两步走”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的确定,突出地体现了我们党对我国国情认识的深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品格。
4.如何理解党的十七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奶奶的妇女都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20世纪末,党和全国人民经过努力,完成了邓小平所提出的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并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推进各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七大顺应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和各族人民国殇更好生活的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在十六大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的铬镍钢高要求,既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根号生活的新期待。它将银铃我们在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奠定基础。
三、本章背景知识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邓小平
(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
总的说我们的情况是好的。粉碎“***”以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毕竟我们只是开步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
现在我们可以说,第一步的原定目标可以提前在今年或者明年完成。这并不意味着第二步就很容易。看起来,第二步的目标也能完成,但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已经过去的八年多证明,我们走的路是对的。但要证明社会主义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要看第三步,现在还吹不起这个牛。我们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那时,我这样的人就不在了,但相信我们现在的娃娃会完成这个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确实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个多世纪,在世界上一直处于卑下地位,人家看不起中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奋斗了二十八年,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推翻了蒋家王朝。一九四九年,中国人确实站起来了。但从一九四九年建国到现在三十八年,这中间我们又确实有不少失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九四九年取得全国政权后,解放了生产力,土地改革把占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了。但是解放了生产力以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件事做得不好。
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了阻碍。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犯了“左”的错误,政治上的“左”导致一九五八年经济上搞“大跃进”,使生产遭到很大破坏,人民生活很困难。
一九五九、一九六○、一九六一年三年非常困难,人民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说别的了。一九六二年开始好起来,逐步恢复到原来的水平。但思想上没有解决问题,结果一九六六年开始搞“文化大革命”,搞了十年,这是一场大灾难。当时很多老干部受迫害,包括我在内。我是刘少奇之后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刘少奇是“统帅”,我是“副统帅”。这十年中,许多怪东西都出来了。要人们安于贫困落后,说什么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这就是“***”搞的那一套。哪有什么贫困的社会主义、贫困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什么是按需分配?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达,没有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怎么搞按需分配?马克思主义讲的共产主义是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生产力不断发展,最后才能达到共产主义。“***”荒谬的理论导致中国处于贫困、停滞的状态。
粉碎“***”之初,“左”的错误没有完全纠正。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非常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后的近三十年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现在的一系列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我们的根本路线,就是把工作重点转到建设上来,不受任何干扰,一心一意、坚定不移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搞好改革和开放,在国内需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在国际上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根据这个情况提出了我们的对外政策,概括地说,就是反对霸权主义和维护世界和平。
这八年多的经历证明,我们所做的事情是成功的,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不是说没有干扰。几十年的“左”的思想纠正过来不容易,我们主要是反“左”,“左”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势力。现在中国反对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实行具体政策的时候,总容易出现有一点留恋过去的情况,习惯的东西就起作用,就冒出来了。同时也有右的干扰,概括起来就是全盘西化,打着拥护开放、改革的旗帜,想把中国引导到搞资本主义。这种右的倾向不是真正拥护改革、开放政策,是要改变我们社会的性质。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不了。中国要解决十亿人的贫困问题,十亿人的发展问题。如果搞资本主义,可能有少数人富裕起来,但大量的人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我们搞社会主义虽然犯过错误,但总的说来,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我们既有“左”的干扰,也有右的干扰,但最大的危险还是“左”。习惯了,人们的思想不容易改变。对青年人来说,右的东西值得警惕,特别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教育。
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和改革、开放,以后还会遇到风险、困难,包括我们自己还会犯错误。中国是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做的事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搞改革完全是一件新的事情,难免会犯错误,但我们不能怕,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停步不前。胆子还是要大,没有胆量搞不成四个现代化。但处理具体事情要谨慎小心,及时总结经验。小错误难免,避免犯大错误。
(这是邓小平同志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谈话的一部分。)
四、本章阅读书目
1.邓小平:《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