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部分 本章综述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深刻背景。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和政府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的情况看,面对“文化大革命”后的严重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改革开放。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纪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首先,改革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体制。基本制度指的是由社会形态的本质所决定、并表现该社会形态本质特征的制度。具体制度(或体制),则是指由基本制度所决定和派生的运行机制、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的体系。两者相比较而言,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原则性的特点,是不能根本改变的,但需不断完善;体制具有具体性、可变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一种制度可以由多种形式的体制来表现。当具体制度和具体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需要通过变革体制完善基本制度,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改革不是要抛弃社会主义而是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下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对于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加以解决,怀疑、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发展史上,毛泽东真正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既存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又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具有“又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毛泽东认为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国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另一方面又根据正反面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实践经验,根据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明确提出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新标准。邓小平明确否定了从社会性质角度判别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标准,以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判断生产关系是否与生产力相适应的标准。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认为主要矛盾是基本矛盾的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有赖于主要矛盾的解决,而一定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所以,基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根本任务实质上是一致的。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第二节 坚定不稳地推进全面改革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改革的全面深刻而广泛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2.改革的重点在这场关系中国命运的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所以,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3.改革的进程第一阶段:改革的理论创新和局部试验阶段(1978—1984年)这一时期,在指导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改革开放。在实践上,以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特区的建立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1984年至1988年)。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及其他方面。改革的深度及广度都较前一时期有显著进展,称之为全面的改革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时期(1988年至1992年)。从实践上看,是以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调整完善经济政策为主。从理论上说,是总结十年改革经验,以便确立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改革思路,使中国的改革事业更健康、更稳妥、更顺利地向前推进。
第四阶段:整体推进,重点攻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1992年初至今)
二、“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断深化改革。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它是判断什么的标准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判别一种经济现象是姓‘资’还是姓‘社’的标准,而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改革的方法和手段提供一个是否对错的判断标准。
2.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标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前,对什么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分析。“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不要因纠缠于抽象的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从而在根本上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长期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也不完全科学.,常常把所产生或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统统当作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而加以拒绝。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的东西,并非全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这里有三种情况:第一,本身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第二,具有两重性质的。第三,是本身不具有特殊的社会性质的。对于以上三种情况,凡是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可以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当然,在改革开放的性质问题上,则不能不问姓“社”还是姓“资”,而是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须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综合国力”是生产力标准的全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是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发展的目的和结果。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三者全都体现了生产力标准。
二、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正确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取得驾驭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主动权,保证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总的原则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应把握一条总的原则,就是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对外开放理论和政策的提出邓小平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外开放的许多正确思想未能完全付诸实施。
改革开放后,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才能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得快一些的过程中,邓小平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性。1980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邓小平正式使用了“对外开放”的表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
2.对外开放的依据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最重的依据,就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两个重要观点。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20世纪中后期,经济全球化趋势更为明显,各国政府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开放的世界里,不实现开放的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民族带来灾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中国近代落后,就在于闭关自守,孤立于世界之外。而中国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的现代化必须融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而不能孤立于世界现代化大潮之外。
3.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而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4),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我国采取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步骤就是建立经济特区。
第二阶段(1984—1991),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阶段。这一期间,国家又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使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一个步骤是批准沿海开放城市;另一个步骤是批准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全面铺开阶段。至此,一个从沿海地区向广大内陆地区递次推进的多层次对外开放基本格局基本形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骤,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范围,拓宽了对外开放的领域,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的格局,其范围涵盖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宽领域)。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0年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对外开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运、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第二部分 本章重点难点
一、本章重点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毛泽东、登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的贡献。
3.“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的内容和提出的意义。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二、本章难点
1.如何把握社会主义的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2.“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判断什么的标准。
第三部分 本章学习指导
一、本章主要知识点
(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3)“三个有利于”的标准;(4)改革是一场革命;(5)对外开放的依据;(6)经济全球化。(7)独立自主;(8)对外开放;(9)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二、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应该是(D)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 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江泽民指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D)
A.改革是动力 B.发展是目的
C.稳定是前提 D.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从根本上说是(D)())
A.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要求 B.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D.生产社会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
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和主要内容是(A)
A.对外贸易 B.对外资金交流
C.对外技术交流 D.对外劳务合作
5.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C)
A.吸收外资 B.引进先进技术 C.扩大出口 D.扩大进口
6.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已初步形成(D)
A.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对外开放格局
B.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C.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7、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D)
A、互相帮助,互惠互利 B、公平、公正、公开 C、相互平等,合作共事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8、我国现阶段对外技术交流的重点是(C)
A、技术出口 B、技术合作 C、技术引进 D、技术咨询
9、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C)
A、社会制度竞争 B、科学技术竞争 C、经济资源竞争 D、劳动力素质竞争
10、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一个全面阐述的是(D)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1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是(A)
A、一项长期的国策 B、一项权宜之计 C、在现代化建设中实行的政策
D、实现现代化后就不必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2、把对外开放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在(C)
A、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B、党的十二大 C、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三大
13.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C)
A.1999年12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2月 D.2002年12月
14.改革的性质是(B)
A.一场新的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15.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C)
A.改革的性质决定的 B.改革的艰巨性决定的
C.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D.改革的长期性决定的
16.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在于(C)
A.是又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决定的
B.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客观要求
C.是又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决定的
D.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1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C)
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 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利用国际分工,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
18.我国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是(C)
A.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B.依赖外国、崇洋媚外
C.自力更生与依赖外国并重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9.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
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
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多项选择题
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BCDE)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ABCDE)
A.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实行对外开放是(ABE)
A.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B.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的重要政策
D.为了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E.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4.我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应遵循的原则是(BCDE)
A.引进最新、最先进的技术 B.避免盲目引进、重复引进
C.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力求取得最佳效益
D.必须同国内的消化、吸收、运用和创新相结合
E.应同我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ABCDE)
A.扩大对外贸易
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
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家旅游业
6.我国引进外资应遵循的原则是(BCDE)
A.优先引进短期商业贷款
B.按照产业政策,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C.利用外资必须规模适度,要同偿还、消化能力相适应
D.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
E.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7.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ABCD)
A.外国公司的直接投资 B.外国政府和银行的贷款
C.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D.在国外发行债券
8.改革是(ABC)
A.一场新的革命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D.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9.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ACD)
A.多层次 B.多渠道 C.全方位 D.宽领域
10.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开放的领域和范围更加扩大,这意味着(ABC)
A.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B.政府的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C.贸易摩擦增多 D.经济风险减小
11.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ABCDE)
A.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发展的手段和动力
C.改革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 D.发展要以稳定为基本前提
E.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二十多年来的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有(ABCDE)。
A.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B.体制问题上不搞姓“社”和姓“资”的争论
C.以经济的改革为重点与其他改革全面展开 D.既大胆又稳妥地推进渐进式改革
E.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3.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AD)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1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好处有 (ABCDE )
A.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出口和吸引外资 B.有利于加快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C.有利于继续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D.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新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E.有利于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5.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经验与原则是(ABD)
A.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进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推进三者的关系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三)分析题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答案】(1)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所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政权的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当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与“民主革命”中的“革命”,本意并不相同:一是革命的对象不同,改革针对的是旧的经济体制,不是社会制度;二是革命的形式不同,改革不是在阶级对抗条件下进行的;三是革命的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是所要解决的矛盾不同,改革所解决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2.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答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表现在诸多方面:(1)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2)国际金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资金跨国交易的速度和规模前所未有;(3)全球和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加快,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全面开放市场;(4)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断向世界各地扩展。这种经济全球化趋势,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杂的局面。
面对这种趋势,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画地为牢、自我孤立,而必须把自身的发展同世界性的普遍经济交往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利用这种联系为本国的发展服务。在开放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寻求更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充分利用国际条件,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先进技术。这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必须顺应的历史潮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3.为什么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
【答案】①“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②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了我国特殊国情和时代特征,是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具体化;它对排除抽象地姓“资”姓“社”争论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
4.怎样理解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
【答案】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因为:第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扫除生产率发展的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第二,改革是政策的重新选择和体制的重新构建,是对旧体制全面的深刻的变革。第三,改革这样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广泛的变化。以上表明,改革确实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5.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其中“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引进外资、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迅速扩大,我国经济摆脱了原来的封闭半封闭状态,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6.在改革开放中怎样维护我国经济安全?
【答案】(1)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
(2)在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在一些关键部门与领域积极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保证国家的根本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
(3)合理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4)合理利用外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5)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6)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设计一套监测指标,随时进行监测和调整国内外政策,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和高效运行,确保国家经济不受重大损失。
7.试析对外开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论断。
【答案】这个认识是错误的。首先,必须承认,对外开放是存在风险的。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资本主义的腐朽东西,肯定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但是,这并不可怕。因为风险、消极因素比起开放带来的积极成果,毕竟要小得多。正确的态度是:要意识到对外开放会带来一些消极因素,同时想办法加以克服,不能因此而否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因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有强大的人民政权和国家机器,实行社会主义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对资本主义的腐朽性影响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就一定能促进社会主义更快更好地发展。
8.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试析之。
【答案】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分工和交换,有利于克服它同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矛盾,但不是我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从国际上来看,主要原因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超出一国范围,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广泛。从我国历史和现实情况结合来看:(1)我国在历史上曾吃过闭关自守的苦头;(2)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吸引外资,现实要求相当迫切。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革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同的。
【答案】(l)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2)社会主义改革是指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
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
(3)社会主义改革和改造的不同点是:①历史条件不同,改造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前进行,改革则是在之后进行;②对象和内容不同,改造的是私有制,改革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部分;③性质不同:改造是把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同点是:①都是在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③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都是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0.试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组织实施再就业工作,妥善安排下岗职工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答案】(1)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失时机地推进各方面的改革,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经济发展要有新的思路,经济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的长期稳定。
(2)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这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的困难,但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职工下岗要考虑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考虑社会稳定。妥善解决下岗职工的生活和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党和政府应负的责任。这不仅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而且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切实把这件事情办好。
11.试述实行对外开放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在坚持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基础上,从本国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民族经济。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勤俭建国,艰苦奋斗,才能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和前提。实行对外开放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从现在的国力出发,必须有利于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但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绝不是闭关自守;坚持自力更生,绝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才能为对外开放建立巩固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而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实际,阐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案】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最深刻的根源。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怎样理解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
【答案】根据对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邓小平提出了对外开放战略。首先,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为了搞建设需要实行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其次,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以,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引进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经济开放,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办事;但对外开放要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沿海开放扩大到沿江开放和沿边开放。从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赢得了更好的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总体上符合我国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在更大范围、更广泛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和促发展。
14.如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
【答案】第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必须做到: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分重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我们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要从当今世界的实际情况出发,反映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共同利益,体现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妥善解决分歧。继续加强眭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和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加强相互帮助和支持,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共同发展。
15.论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答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解放生产力只是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联系到一起的认识,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仍然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邓小平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指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完善加以解决的正确主张,并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6.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在加人世贸组织条件谈判中,美国坚持中国必须以发达国家的标准加入。而中国则坚持自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履行发展中国家应尽的义务。
——摘自1999年9月《参考消息》
材料2:
江泽民同志1999年11月15日在会见美国政府代表团时指出,中美双方签署《中美关于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材料3:
目前,WTO的规则主要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制定,主要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意愿,维护了他们的国家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受制地位,难以最大程度地受惠。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2.5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7位、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10位的最大发展中国家,被人为设立的“高门坎”挡在WTO门外是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也不利于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发挥作用。世贸组织的领导人曾说过,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将是不完整的。
材料4:
中国是一个正在集中精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美国则是一个力图把经济繁荣带入21世纪的最强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关系在双方国家对外战略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然而,冷战后尤其是最近几年,中美关系一直起伏不定。美国越来越视经济崛起、积极开展多极化外交的中国为其“领导和塑造世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防范与遏制的一面有所加强。在世界秩序、战区导弹防御计划、“最惠国待遇”、“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涉及双方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美利益碰撞日益增多,且呈尖锐化趋向,严重妨碍了中美关系稳定发展。1999年,“李文和案”、美国会考克斯报告和我驻南使馆被炸,又险些使两国关系失控。此外,虽通过两国政府的努力,双边关系有所修复和改善,但很脆弱。
材料5:
1998年,我国纺织晶服装的出口额为429亿美元,占我国外贸出口额的21.54%。过去,由于西方国家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特别是欧美等既是纺织品的进口国又是较大出口国的国家,在双边贸易中,他们往往以配额、反倾销等等关税措施,限制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加入WTO后,有人根据WTO乌拉圭回合达成的纺织品服装协议测算,到2005年,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美市场的份额将从现在的15%上升到30%。更有人预测我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最终可达到每年120亿美元。
材料6: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05年,我国外资引进将达到1000亿美元,我国进口各类设备、技术和产品总额可达1.5万亿美元。随着大量强大竞争对手的进入以及大量优质产品的涌入,客观上将迫使中国企业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和品牌的创新。在外部的强大推力下,我国经济改革中一直未能解决好的一些重大矛盾,如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产业政策调整、价格改革和重复建设等将加速得到解决。
材料7: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2001年9月15日凌晨(北京时间15日早),世界贸易组织在一份声明中称,中国和WTO就中国人世的所有问题达成一个非正式协议,从而为中国如期人世铺平了道路。WTO总干事长穆尔在声明中表示:“有关中国加入WTO谈判的工作小组已完成了包括一些技术细节在内的诸多工作,目前有关谈判已慑得了显著进展。”穆尔补充说:“我期待着工作小组将于下周一向各国贸易部长提交有关中国加入WTO的正式提议,从而为今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部长级会议能够批准中国正式加入WTO扫除一切障碍。”此前,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表示,原定11月份召开的世贸组织多哈会议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之中,会议日期不会因为美国遭到恐怖袭击而推迟或更改会址。在多哈会议上,世贸组织142个成员国将就中国人世问题进行投票。
材料8:
2001年4月23日,日本政府以进口激增对其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为由,对从中国进口的大葱、生草菇和蔺草席等三种农产品实行200天紧急限制进口措施,即一旦这三种农产品的进口量超过最高限度,日方对其征缴的关税率将从现行的3%、4.3%和6%提高到256%、266%和106%。
材料9:
我国决定,自2001年6月22日起,对原产于日本的汽车、手持和车载无线电话机、空调机加征税率为100%的特别关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须坚持哪三条原则?
(2)根据材料2,为什么说中美签署中国“人世”协议是“双赢”?
(3)根据以上材料,为什么说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需要中国?
(4)根据以上材料,加入世贸组织将给中国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5)根材料8、9,试述日本向中国挑起贸易争端的原因。
【答案】(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三条原则:第一,世贸组织既然是一个国际组织,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参加是不完整的;第二,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第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其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
(2)这一协议的签署将有利于加快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进程,有利于促进中美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并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注入新的动力。中美双方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达成协议充分说明中美双方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和展望二十一世纪的角度来审视和处理事关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正是由于双方从大局着眼,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求同存异的精神,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才克服了各种困难,妥善处理和解决了彼此的分岐,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3)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多边贸易体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是该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和世贸组织的绝大多数成员国保持着贸易关系,他们在中国的对外经贸关系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可以为中国经贸关系提供一个安全的法律保障机制,所以说中国需要世贸组织。同样,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第十大贸易国,第二大外资输入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国家。因此没有中国的参加,WTO是不完整的。
(4)一是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竞技场上“游戏规则”的制定,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二是有利于稳定和推动整个中美关系迈向新世纪。三是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四是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向深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5)日方此举严重背离了它一贯主张的贸易自由化原则,而它援引WTO的有关规定对我产品设限的借口也是站不住脚的。其原因有二:一是政治因素。日本参议院选举在即,执政的自民党打着“限制中国农产品出口以保护本国农民利益”的旗号,目的是为了拉农民的选.票。二是经济因素。日方之所以采取这种不公正的做法,归根结底在于目前其国内经济不景气,导致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
17.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2)对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呀,好多人在看。我们的政策就是允许看。允许看,比强制好得多。我们推行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搞强迫,不搞运动,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这样慢慢就跟上来了。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改革是如此,城市改革也应如此。——同上,《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3)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65页
4)我们在制定对内经济搞活这个方针的同时,还提出对外经济开放。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这种帮助不是单方面的。中国取得了国际的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中国对国际的经济也会做出较多的贡献。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就是一个证明。所以我们说,帮助是相互的,贡献也是相互的。——《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1984年10月6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78、79页
5)我国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政策,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
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在一九八 0 年的水平上翻两番只是我们的第一个雄心壮志。我们还必须有第二个雄心壮志,那就是下一个世纪再花五十年的时间,使我们的国家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实现这两个雄心壮志,都更加需要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
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本世纪内不能变,下个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五十年以后又怎么样?那时,中国同外国在经济上将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能断得了呢?
——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时的谈话,1985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6)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问题: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注:没有固定答案,只要根据材料来论说,从改革开放的原因、意义和性质等,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三、本章背景知识
四、本章阅读书目
1.毛泽东:《关于争取饿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半。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奖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