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部分 本章综述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对文化认识的规律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毛泽东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要求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指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化了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只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积极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严峻挑战。中国特色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和智力支持;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准则,为改革和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公民的整体标准。
培育“四有”公民,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关系,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要引导青少年珍惜年华,刻苦学习,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要坚持重在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理念的集中体现,始终代表着、引导着民族文化的运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和谐文化的建设,具有保障精神方向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本质和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先进、最严密的思想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是我们战胜艰难险阻、抵御错误思想干扰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党和人民的选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能否坚持、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的,在实际运用中显示出无比生动丰富的内容。因此,要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自觉做到“两个坚定不移、决不含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突出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这个共同理想,可以说是把党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建设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智慧和力量,是克服任何困难、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它们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之中。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在创造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中国人民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时代精神,才能使一个民族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时代精神只有与民族精神相结合,才能生根,转化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动力。两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2006年3月,胡锦涛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基本内容是: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确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的提出是现实的需要,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它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贯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第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按照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按照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进一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第二,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促进人际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的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事物,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三,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重要的政治优势。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和方法,将教育与管理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社会的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发展教育和科学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作为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启动一批重大专项,力争取得重要突破。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要面向实际、立足国情,以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研究回答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迫问题,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努力形成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发展的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发展步伐,使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使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2005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好更多的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贯彻“创新主体、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方针。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着力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要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以改革促创新、促发展,推动文化观念、文化内容、文化形式、文化科技的全面进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要坚持党管新闻、党管媒体的原则,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提倡科学精神。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努力生产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讴歌时代的文艺创造活动;要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反映人民心声;要大力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开拓文艺的新天地;做到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
第二部分 本章重点难点内容
一、本章重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内容。
二、本章难点
1.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
第三部分 本章学习指导
一、本章主要知识点
(1)文化;(2)文明;(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4)先进文明;(5)和谐文化;(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民族精神;(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9)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本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A)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表现为:( D )
A.前者是目的 后者是手段 B.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目标
C.前者是内容 后者是形式 D.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赖
3.中共十五大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B)
A.同经济体制改革是一致的 B.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C.同思想道德建设是一致的 D.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一致的
4、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中,关键是指:( D )
A.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B.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 C )
A.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问题  B.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问题
C.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智力支持问题 D.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问题
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 A )
A.集体主义为原则 B.国家利益为原则
C.爱国主义为原则 D.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为原则
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 C )
A.实现四个现代化 B.最大限度地提高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提出是在党的:(C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9.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四有”首先该强调的是:( A )
A.有理想 B.有文化 C.有道德 D.有纪律
10.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是:( D )
A.思想道德 B.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
C.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D.民族精神
11.党的十五大指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B)
A.重要形式 B.重要标志
C.重要基础 D.重要来源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二为”方向是(B)
A.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B.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C.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治文明服务,
D.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A)为核心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集体主义
1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
A、思想道德建设 B、法制建设
C、民主政治建设 D、干部队伍建设
15.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是(B)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诚实守信 D.开拓创新
1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B)
A.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B.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C.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1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C)
A.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B.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C.发展教育文化事业 D.加强社会舆论监督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BC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C.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D.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正确答案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是:( ABD )
A.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B.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C.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D.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加强:( ABCD )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B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
C集体主义教育 D家庭美德教育
4.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内容包括:( ABD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C.把“双百”方针放在首位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BCD)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C.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D.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6.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主要体现为:( ABCD )
A.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B.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C.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我国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 BCD )
A.解决好文化建设为什么人的问题
B.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C.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D.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8.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包括:( ABC )
A.鲜明的时代性  B.浓郁的民族性
C.吸纳百川的开放性 D.强烈的阶级性
9.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 ABCD )
A.爱社会主义 B.爱祖国、爱人民 C.爱科学 D.爱劳动
10.党的十六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包括:( ABCD)
A.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C.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D.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无奈何,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ABCD)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C.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文化
E.普及义务高等教育
(三)分析题
1.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答案】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对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关系的简单化、绝对化的理解,应特别注意不要陷入这类认识误区。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
第一,生产力(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是文化(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机械式地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能发出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结出丰硕的果实,形成先进文化。
第二,先进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作用。我国有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完全可以在现有的生产力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先进文化,命名之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
第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化,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必须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
2.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答案】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第一,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
第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 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
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经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发展结果。(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4.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答案】(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3)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紧密联系着的。党作为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也必然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是,①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②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③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④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6.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答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诚信是规范、制度、人品)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C.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觉悟的重要条件。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7.如何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案】(1)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综合国力,即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实力从总体上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总体而言,综合国力表现为物质实力和文化实力两种基本类型。具有强大文化实力的国家,必定具有强大的物质实力。例如,据有关材料,美国目前已经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事实上,文化实力派的大小,反映着物质实力的大小,从而也反映着综合国力的强弱。
(3)文化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经济日益表现出文化化(知识化)的趋势。在当今世界,知识已成为经济的基础,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经合组织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获得的,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已经占了美国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另一方面,文化日益表现出经济化的发展趋势。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兴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际文化商品的贸易额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增长。例如,美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已达10%,而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值1998年尚不足1%。当今世界,离开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国力中特质实力的提升将失去重要支柱。
(4)文化实力是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物质实力的作用要发挥,需要运用这种物质实力的人具有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动力。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只有加强文化建设造就具有相应素质能够自如运用物质实力的人及有利于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精神条件,物质实力才能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现实地参与综合国力的竞争。
基于以上认识,江泽民在十六大的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三、背景知识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