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草业科学总 课 时:40
编写说明
本大纲是根据草业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而编写。
草地生态学是草业科学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具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在普通生态学和系统工程学的基础上,针对草原自身的特点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
草地生态学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讲授与实习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
大纲内容
绪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草地生态研究范畴和进展,为以后内容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的作用。
教学内容草地的概念;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草地生态学的研究性质和内容;发展历史;发展前景;
教学要求掌握草地、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熟悉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范围;
了解草地生态系统得发展前景、了解当前国内外在草地生态学方面的科研动态。
(四)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点和难点:草地、草地生态学的概念教学建议:本章内容简介概括度高,讲述发展历史时,突出事件之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使学生对该学科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形成清楚的认识。
草地生态系统概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基本状况,树立草地生态观念,认识人类活动与草地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系统关系。
教学内容系统的概念;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消费者;
草地生态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生物圈的功能单位;稳定陆地环境;天然种质资源保存库和物种的演化场所;
草地生态系统与人类的关系:草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获取动物产品和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基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改善人类生活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良好的草地生态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发展草原旅游业,还可作为学生了解自然接近自然的基地;
草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非生命物质对草地生态系统环境的影响;生命物质运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人类活动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教学要求
1,掌握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认识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和消费者在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2,熟悉草地生态系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作用;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草地生态系统可以稳定陆地环境保护水域;建立草地自保护区的重要意义;
难 点:人类活动对草地生态的系统的影响,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建议:从系统的角度,以生态学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草地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通便予以观测的核心思想,在本章内,加强对生态、系统学基本概念的讲述,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念,更好的理解草地生态学面临的任务及解决的途径。
第二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运动模式和运动规律,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 教学内容草地生态系统的流量流动:能量流动的特点、渠道、类型、效率;
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资循环:概念、水循环、营养物质循环、磷的循环;
草地生态系统的信息流动: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草地生态平衡:生态平衡的概念;自我调节;生态平衡的指标、生态阈限;
(三)教学要求理解能量流动中耗散的概念,掌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途径;掌握能量流动的计算方法;
掌握水、营养物质物质循环的途径和合物质来源,了解磷的循环的特殊性;
了解信息传递的方式,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
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理解生态平衡的自然辩证规律;理解生态阈限的概念;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能量流动的耗散;食物链作为能量流动的渠道;氮、磷的循环;信息的传递。
难 点:能量耗散、信息的传递。
教学建议:在生态系统中,能流、物流、信息流是系统的三大特征,也是系统组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纽带;本章课程的讲述需要紧紧抓住流动和上下关联来讲述,突出系统的特点,避免孤立的看待某一问题。
草地生物群落生态学
教学目的生物群落是研究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草原群落的有关知识,增强相应的理论基础,有助于研究和分析草地生态问题。
教学内容草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生物群落是生物种群的复杂集合体;生物群落是有机体在生态上的相互联系;生物群落中各物种的群落学作用不同;生物群落是生物与生存环境的统一体;
草地生物群落的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边缘效应;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中间共生、寄生;生态位;
草地生物群落的动态和演题:草地生物群落的季节变化;演替理论的发展;演替的基本类型;退化草地的恢复过程;
(三)教学要求掌握种群的概念及特征,了解生命表的编制,熟悉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模型。
掌握群落的概念和群落结构,了解生态位的概念和内涵,熟悉种间关系在群落生态学中的应用。
(四)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种群的概念及特征,群落的概念,群落结构,生态位的概念;
难 点:群落生态的种间关系;生态位的概念;
教学建议:
第四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草地第一性生产理论,熟草地地形生产的特性以及熟悉提高产品的转化效率的途径,为更好的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基本概念:第一性生产;总生产量;采食量;现存量;
第一性生产的生产量:生产量的概念;测定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概念;估测方法;影响第一性生产效率的因子;提高第一性生产效率的途径;
教学要求
1,理解第一性生产的概念,熟悉生产量、采食量的动态变化过程;
2,掌握测定第一性生产量的方法:收获法、熟悉二氧化碳测定法;了解国内外第一性生产量的生产状况;
3,掌握第一性生产效率的概念和5种估测方法;了解影响生产效率的光、水、肥等因子的作用;了解提高第一性生产效率的途径。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第一性生产的概念;测定第一性生产量的收获法;提高生产效率的途径;
难 点:收获法的应用、生产效率的估测;
教学建议:草地第一性生产是草地物质流动的基础,也是衡量草地价值的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密切结合实地调查,配合试验课程,加强学生对各种测定方法的应用技能。
第五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教学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蛋奶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本章内容的学习,可以为如何估测草地第二性上产量、提高第二性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内容第二性生产的生产者:反刍动物;非反刍动物非农业动物;
第二性生产的生产量:数量调查的测定方法;动物活重测定方法;农业动物和非农业动物的生产量;
第二性生产的生产力:第二性生产的生产力的概念;表示方法、评定指标;肉、乳、毛等动物产品的评定指标;
第二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第二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概念;生产量的确定;个体家畜的生产效率;家畜群体在一个繁殖周期内的生产效率;家畜群体在自我保持继续繁殖情况下的生产效率;利用草地生产乳产品的生产效率、肉产品的生产效率、皮毛等产品的生产效率;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产品和资源与效率的关系;生长率;产品大小;繁殖率;寿命;生态环境;营养条件;对环境的适应;提高第二性生产效率的途径;
教学要求
1,掌握第二性生产力、第二性生产效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熟悉第二性生产量的概念,掌握生产量的数量调查法、动物活重测定法,了解非农业动物的生产量;
3,掌握第二性生产效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熟悉利用生产乳、肉、奶等产品的生产效率,了解各种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生产效率的测定方法;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难 点: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生产效率的测定方法;
教学建议:本章内容是草地生产中的重要内容,人类对动物产品的追求直接影响着草地生态的自我恢复和供应状况,如何协调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草地第一性生产量的限制之间的矛盾,是本章教学以及相应的课程中,需要指出并提醒学生注意的重要内容。
第六章 放牧生态教学目的放牧仍然实草地利用的基本方式,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在今后的生产实践中知道牧业生产着科学合理的利用牧场资源,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量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
教学内容放牧地的种类:牧野的概念;天然放牧地、人工放牧地、牧地生态系统;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牧地植物与植食动物的关系:牧草对牲畜的限制作用;牧草营养价值与牲畜的生态关系;植食动物对植物的影响;混合放牧的生态效应;放牧对植物地下部分的影响;
水源和火对牧地的影响:
牧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退化:亚顶级群落;牧地退化的信号和过程;
放牧生态的进展:国内外研究动态;牧地生态系统中植物组织物质循环的研究;
教学要求
1,掌握牧野的概念,熟悉天然放目的和人工放牧地,了解人类放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熟悉植物影响植食动物的途径,掌握牧草对牲畜的限制,牧草营养价值与牲畜的生态关系;
3,掌握过度放牧对牧地植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混合放牧的生态效应。
4,了解水源对草原畜牧业的重要意义,掌握水源分布对牧草利用的影响。
5,了解火对牧地生态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
6,掌握牧地生态系统演替的模式,了解亚顶级群落的演替,理解牧地退化的信号表现形式。
7,了解国内外有关放牧生态的研究,了解植物组织物质的循环。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牧野的概念;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牧草对牲畜的限制;牧野生态系统;混合放牧的生态效应;水源于放牧的关系;;
难 点:牧野的概念;牧野生态系统混;合放牧的生态效应;;
教学建议:讲解本章内容可以充分联系到目前国内由于超载放牧而造成的草地退化,从实际状况出发,引导学生研究和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章 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教学目的应用草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学习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通过科学的的管理,实现各种类型的草地生态环境和草地畜牧业的共同持续稳定发展。
教学内容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典型草甸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暖性灌丛草地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热性灌丛草地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温带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高寒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分布于环境特点;生物群落;生物生产及食物链;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高效平衡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学要求
1,掌握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各项结构、功能,以及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了解存在的生态学问题。
2,掌握典型草甸生态系统的各项结构、功能,以及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了解存在的生态学问题。
3,掌握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各项结构、功能,以及获得持续发展的途径,了解存在的生态学问题。
4,了解高寒草原生态系统、高寒草甸升提阿系统、暖性灌丛生态系统、热性灌丛生态系统、高寒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学问题和持续发展的途径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温带草原生态系典、型草甸生态系统、温带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难 点:温带草原生态系典、型草甸生态系统、温带荒漠生态系统获得持续发渣难得途径。
教学建议,结合我国北方地区的特点重点讲述温带草原的方面的内容,高寒草原和热带、暖带草地只做一般性介绍。
第八章 草地生态系统工程的调控和草地生态工程教学目的应用系统学原理,依据草地环境自身的特点和人类对草地生产的需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结合第九章生态模型的建立的内容,对草地的生态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配置,以其获得最大的生态和经济收益。
教学内容草地生态系统得调节和控制:系统调控机制;草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化调控;内稳调控;影响内稳调控的因素;农业技术对草地生态系统的调控;
草地生态系统工程理论:系统工程;山地以牧草为契机的高效生态网络;草地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沙地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林草结合复合系统工程;
教学要求
掌握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概念,理解草地系统工程的调控方法,了解山地生态网络工程、沙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林草复核系统工程;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山地生态网络工程、沙地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工程;林草复核系统工程;
难 点:系统工程原理的应用。
教学建议,系统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草地生态工程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也缺少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融会系统工程的概念与作用,另一方面知道学生学习系统工程在其他学科中成熟的应用实例。
第九章 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教学目的草地生态系统模型是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特征,特性和运动规律的定量抽象和概括方式,学生同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一些基本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数学原理,建立模型,对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某一方面的预测。
教学内容草地生态系统的分析:系统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在草地生态学中的应用;建立模型的一般步骤;
草地生态系统模型预测模型:预测的方法和原理;草地生态系统预测模型的组建和实例;草地生态系统模拟与仿真模型。草地生态系统优化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系统分析的原理和应用,理解系统工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步骤。
2,了解草地生态系统预测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定性预测技术和定量预测技术,了解灰色预测技术的原理;
3,掌握草地生态系统模拟的和仿真概念及原理,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优化模型。
重点、难点及教学建议重 点:系统分析的应用;预测模型的建立;仿真模型建立的原理和应用。
难 点:预测模型的建立;仿真模型建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建议:本章内容涉及到大量的系统学、线性代数和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比较高,尤其是数学模型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以灵活的运用,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重视。
学时分配
内容
学时
实验课
小结
绪论
2
2
第一章
草地生态系统概论
2
2
第二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4
4
第三章
草地生物群落生态学
2
2
4
第四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
4
2
6
第五章
草地生态系统的第二性生产
4
4
第六章
放牧生态
4
2
6
第七章
中国主要草地生态系统
6
2
8
第八章
草地生态系统工程的调控和草地生态工程
2
2
第九章
草地生态系统模型
2
2
40
主要参考书目
,普通生态学,孙儒泳 高等教育出版社主要编写人员
鞠晓峰,草业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