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通货膨胀的类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价格,不存在公开的通货膨胀,但存在着隐藏的通货膨胀,即表面上看物价稳定,但有钱买不到东西,一切商品都要凭票供应,表现为商品的严重短缺。控制这种 隐藏的通货膨胀 要靠严格的价格管制来实现,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取消价格管制,取消价格管制,物价就会上涨。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发展。为了解决工农产品,剪刀差,
问题,几次调整了农产品价格和部分原材料价格。
由于农副产品调价和放开,引起工业品的涨价,
工业品涨价以后,又引起农业生产资料的涨价,
这样出现了农产品与工业品轮番推进的现象。由此引起 成本推进和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需求大大超过了总供给,由此引发了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接下来的通货膨胀既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的因素。
1988年由于 投资规模过大,经济发展过热,使总进入 90年代以来出现的通货膨胀原因更为复杂,成本推进、需求拉动、结构传递和预期效应等因素引发和加剧了这次通货膨胀。如,1992,1993,1994连续三年投资率超过 30%,分别达到 32.2%,37.7%、
36.5%,投资规模过大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推动力 ;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向银行取得大量贷款的同时却不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供给,用银行贷款发放工资,
只形成纯粹的需求,供给创造和需求形成之间的不对称,成为这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1994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两位数达到 21.7%,创造了新中国的最高记录,严重影响了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社会安定。
1994年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通过三年的调控,终于把通货膨胀率从 1994年的 21.7%降至 1996年的 6.1%,使国民经济成功和实现了,软着陆,。
但是从 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又进入了 通货紧缩 。
2003年起,经济又出现过热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