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玻璃体第一节 玻璃的通性一、各 向 同 性二,介稳性四,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
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三,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一、各向同性均质玻璃其各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
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都相同
(非均质玻璃中存在应力除外)。
玻璃的各向同性是其内部质点无序排列而呈现 统计均质 结构的外在表现。
二,介稳性热力学 —— 高能状态,有析晶的趋势动力学 —— 高粘度,析晶不可能,长期保持介稳态。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是可逆的与渐变的,这与熔体的 结晶过程有明显区别 。
三,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Tg TM
D
C
B
A
K
FM
E
VQ 液体过冷液体晶体玻璃态冷却速率 会影响 Tg大小,快冷时 Tg较慢冷时高,
K点在 F点前。 Fulda测出 Na- Ca- Si玻璃:
(a) 加热速度 (℃ /min) 0.5 1 5 9
Tg(℃ ) 468 479 493 499
(b) 加热时与冷却时测定的 Tg温度应一致(不考虑 滞后 )。 实际测定表明玻璃化转变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 Tg点上,而 是有一个转变温度范围。
结论,玻璃没有固定熔点,玻璃加热变为熔体过程也是渐变的 。
补充平衡结构,和一定温度所要求的结构相一致。
结构松弛,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结构相应调整,重新排列,以达到该温度下的平衡结构,同时释放能量,该过程叫作 玻璃结构调整 的过程。
>Tf
结构变化是瞬时的,能够适应 T
的变化,结构单元变化速率 >VT
变化。
T0 T1 T2
Tf - Tg
结构改变发生 滞后,
结构调整 不充分。实际结构可看成较高 温度下的平衡结构,结构改变 速度 <VT
T3 T4 T5
<Tg
粘度很大,
结 构凝固,
失去平衡,
结构不充分。
T6 T7
★ 玻璃转变温度 Tg是区分玻璃与其它非晶态固体的重要特征。
★传统玻璃,TM>Tg 传统 玻璃熔体与玻璃体的转变是可逆的,渐变的。
★非传统玻璃 (无定形物质 ),TM<Tg 二者的转变不可逆。用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得的 Si,Ge,Bi等无定形薄膜在加热到 Tg之前就会产生析晶相变,宏观特性上也有一定差别。
第一类性质:玻璃的电导、比容、粘度等第二类性质:玻璃的热容、膨胀系数、密度、
折射率等第三类性质:玻璃的导热系数和弹性系数等四,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
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性质温度Tg Tf
Tg,玻璃形成温度,又称 脆性温度 。它是玻璃出现脆性的最高温度,由于在这个温度下可以消除玻璃制品因不均匀冷却而产生的内应力,
所以也称 退火温度上限 。
Tf,软化温度 。它是玻璃开始出现液体状态典型性质的温度。相当于粘度 109dPa·S,也是玻璃可拉成丝的最低温度。
第二节 玻璃的形成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归类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一、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归类
1,传统玻璃生产方法:
缺点,冷却速度较慢,一般 40~ 60K/h。
近代有各种 超速冷却 法,冷却速度达
106~ 108K/sec(实验室急冷达 1~ 10K/s),
用以制造 Pb- Si,Au- Si- Ge金属玻璃,
V2O5,WO3玻璃 (一般均为薄膜 )。
2,非熔融法 例:
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取各种薄膜和涂层;
用高速中子或 α粒子轰击晶体材料使之无定形化的,辐照法”;
用,凝胶”法,由水解和缩聚过程可以形成块薄膜或纤维,大大扩大了玻璃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3,气相转变法 ——,无定形薄膜”;
把 晶相 转变所得的玻璃态物质称,无定形固体,;把 液相 转变所得的玻璃态物质称,玻璃固体,。 其差别在于形状和近程有序程度不同 。
二、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熔体有三种冷却途径 (释放的能量大小不同 ):
1、结晶化
2、过冷后在 Tg温度下,冻结,为玻璃
3、分相注,玻璃化和分相后由于玻璃与晶体的 内能差值 不大,故 析晶动力 较小,实际上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研究什么样的物质?什么条件?对玻璃形成有利 ! 热力学、动力学、结晶化学。
玻璃晶体
ΔGa
ΔGv
ΔGv越大析晶动力越大,越不容易形成玻璃。
ΔGv越小析晶动力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
SiO2ΔGv=2.5; PbSiO4ΔGv=3.7 Na2SiO3ΔGv=3.7
玻化能力,SiO2> PbSiO4 > Na2SiO3
众多科学家从,d,α,ΔH,ΔS等热力学数据研究玻璃形成规律,结果都是失败的!热力学是研究反应、平衡的好工具,但不能对玻璃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三、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
1,Tamman观点,影响析晶因素,成核速率 Iv和晶体生长速率 u --需要适当的 过冷度:
过冷度增大,熔体粘度 增加,使质点移动困难,
难于从熔体中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晶核长大;
过冷度增大,熔 体质点动能 降低,有利于质点相互吸引而聚结和吸附在晶核表面,有利于成核。
过冷度与成核速率 Iv和晶体生长速率 u必有一个 极值 。
Iv= P * D
其中,P--临界核坯的生长速率
D--相邻原子的跃迁速率
D PIv
T
速率一方面,?T 粘度 质点运动困难,难于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成核和长大。
另一方面,?T 质点动能 质点间引力容易聚集吸附在晶核表面,对成核有利。
结论 Iv呈极值变化过冷度?T = TM- T
U=Bexp(-?Ga/kT) * [1- Bexp(-?Gv/kT)]
其中,① 项 --质点长程迁移的影响
② 项 --与?Gv有关,晶体态和玻璃态两项自由能差,?Gv=?H?T/Te
① 项 ② 项
T
U①
②
结论 U呈极值变化速率
IV
u
IV
T?(B)
析晶区总析晶速率--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 IV和 u 。
(A) T?
u
IVu I
V
IV
u
IV
T?(B)
析晶区
(A) T?
u
IVu I
V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IV
u
IV
T?(B)
析晶区
(A) T?
u
IVu I
V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核,右侧?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IV
u
IV
T?(B)
析晶区
(A) T?
u
IVu I
V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 IV和 u 。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核,右侧?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熔体在 TM温度附近若粘度很大,此时晶核产生与晶体的生长阻力均很大,因而易形成过冷液体而不易析晶。 IV和 u两曲线峰值大小及相对位臵,都由 系统本性 所决定 。
近代研究证实,如果冷却速率足够快,
则 任何材料都可以形成玻璃。
从动力学角度研究 各类不同组成的熔体以多快的速率冷却 才能避免产生可以探测 到的晶体而形成玻璃,这是很有意义的。
2,Uhlmann观点:
确定玻璃中可以检测到的 晶体的最小体积 (V? /V= 10- 6 )
考虑熔体究竟需要多快的冷却速率才能防止此 结晶量的产生,从而获得检测上合格的玻璃根据相变动力学理论,对均匀成核,在时间 t内单位体积的 V? /V,可用 Johnson-
Mehl-Avrami式来描述。
借助此式绘制 给定体积分数的三 T曲线,
并可估计出避免生成 10- 6分数晶体所必 须的冷却速率。
Tg
玻璃相
TM
T?
稳定液相亚稳液相结晶相
t
43
43
3
)
3
e xp (1
tuI
V
V
xx
tuI
V
V
x
V
V
值较小时,当
-=
三 T即,Time-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三 T曲线的绘制:
1,选择一个特定的结晶分数 10- 6;
2,在一系列温度下计算成核速率
IV,生长速率 u ;
3,把计算所得 IV,u代入 (2- 1)式求出对应时间 t ;
4,以 ΔΤ = Τ M- T 为纵坐标,冷却时间 t为横坐标作出 3T图。
只有三 T曲线前端即鼻尖对应析出 10- 6体积分数的晶体的时间是最少的。为避免析出 10- 6分数的晶体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 可由下式近似求出
)(/)( nMnnnc TTTTdtdT
若 (dT/dt)c大,则形成玻璃困难,反之则容易。
Tg
玻璃相
TM
T? 亚稳液相结晶相
t
分析,1、谁较易析晶,谁易形成玻璃?
2、为什么出现鼻尖形状?
3、此图表示什么意义?
判别 不同物质 形成玻璃能力大小。
温度
(℃
)
时间 t( s)
A
B C
10-3 1 107
80
60
40
100
120
103
形成玻璃的临界冷却速率是随熔体组成而变化的。
P94 Tab3-6
225
103
0.65
10-3
Se
1380
0.01
0.3
107
Ni
613
0.02
0.3
108
LiCl
320
30
0.58
10-1
ZnCl2
540
106
0.67
10-6
BeF2
280
105
0.75
10-5
As2O3
2050
0.6
~0.5
103
Al2O3
450
105
0.72
10-6
B2O3
1115
106
0.67
10-2
GeO2SiO2
1710
107
0.74
10-6
TM(℃ )
(TM)(dPa.s)
Tg/Tm
dT/dt(℃ /s)
化 合 物性能
(2) dT/dt越小,容易形成玻璃。
(3) Tg/TM接近,2/3”时,易形成玻璃,即 三分之二规则。
(1) 熔点时的粘度高,易形成玻璃,
析晶阻力较大,TM时的粘度是形成玻璃 的主要标志。结论由 Tg与 TM作图知,易生成玻璃的组成在直线的 上方 。 此规则反映形成玻璃所需冷却速率大小 。
玻璃形成条件,?E、,,2/3规则,?(TM)
总结,
SiO2
四、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
1,键强(孙光汉理论)
(1)单键强度 >335kj/mol(或 80kcal/mol)的氧化物 —— 网络形成体。
(2)单键强度 <250kj/mol(或 60kcal/mol)的氧化物 —— 网络变性体 。
(3) 在 250~ 335kj/mol为 —— 中间体,其作用介于玻璃形成体和网络形成体之间 。
=单键强度正离子的配位数 氧化物分解能罗生( Rawson) 进一步发展了孙光汉理论:
单键强度 /Tm.p>0.05 Kcal/mol 易形成玻璃;
单键强度 /Tm.p<0.05 Kcal/mol 不易形成玻璃。
可以说明:熔点低的氧化物易于形成玻璃,如,B2O3不易析晶!
(1)离子化合物如 NaCl,CaCl2在熔融状态以正、负离子形式单独存在,流动性很大。由于离子键作用范围大,无方向性且有较高的配位数,组成晶格的几率较高,在凝固点由库仑力迅速组成晶格,所以 很难形成玻璃 。
2、键型
(2)金属键物质 在熔融时失去联系较弱的 e后以正离子状态存在。价电子属于一定的能带,不固定在某一个局部,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最大 (CN=12),很难形成玻璃 。
(3)纯粹共价键物质 大部分为分子结构,在分子内部以共价键相联系,而分子之间是无方向性的范德华力,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分子晶格的几率比较大,很难形成玻璃 。
重要因素,共价因素和强的极化作用结论,三种纯键型在一定条件下都不能形成玻璃 。
离子共价混合键金属共价混合键什么键型才能形成玻璃?
当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离子共价混合键,
主要在于有 SP电子形成的杂化轨道,并构成 σ
键和 π 键,通过 强烈的 极化作用,这种混合键既 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有利于造成玻璃的远程无序,又 有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造成玻璃的近程有序,因此容易形成玻璃。
例
[SiO4]内表现为共价键特性,其 O
- Si- O键角为 109028/,而四面体共顶连结,O- Si- O键角能在较大范围内无方向性的连接起来,表现了离子键的特性。按 电负性估计离子键比例由 5%
(如 As2O3)到 75% (如 BeF2)都有可能形成玻璃。
第三节 玻璃的结构学说玻璃的结构,是指玻璃中质点在空间的几何配臵、有序程度 以及彼此间的结合状态。
玻璃 结构特点,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不同科学家对玻璃的认识玻璃结构研究的历史加入
R2O
或 RO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构单元是 [SiO4],且四面体共角相连石英玻璃红外线光谱非桥氧键产生玻璃结构研究的历史不同科学家对玻璃的认识:
门捷列夫,玻璃是一个无定形物质,没有固定化学 组成,与 合金类似。
Sockman,玻璃的结构单元是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 的分子 聚合体。
Tamman,玻璃是一种过冷液体。
两个很重要的 学说:
无规则网络学说晶子学说一、晶子学说( 在前苏联较流行 )
1、实验,
(1)1921年 列别捷夫 在研究硅酸盐玻璃时发现,玻璃加热到 573℃ 时其折射率发生急剧变化,而石英正好在 573℃ 发生 α? β 型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玻璃是高分散的晶子的集合体,后经瓦连柯夫等人逐步完善。
上述现象对不同玻璃,有一定普遍性。
400— 600℃ 为玻璃的 Tg,Tf温度 。
(2)研究钠硅二元玻璃的 x- 射线散射强度曲线:
/sin
1、未加热
2,618℃ 保温 1小时
3,800℃ 保温 10分钟
(670℃ 保温 20小时 )
27Na2O- 73SiO2的 x射线散射强度曲线第一峰,是石英玻璃衍射的主峰与晶体石英特征峰一致。
第二峰,是 Na2O-SiO2玻璃的衍射主峰与偏硅酸钠晶体的特征峰一致。
在 钠硅玻璃 中,上述两个峰均同时出现。
SiO2的含量增加,第一峰明显,第二峰减弱;
Na2O含量增加,第二峰强度增加。
钠硅玻璃中同时存在 方石英晶子和偏硅酸钠晶子,而且随 成分和制备 条件而变。 提高温度或保温时间延长衍射主峰清晰,强度增大,说明晶子长大。但玻璃中方石英晶子与方石英晶体相比有变形。
结论
2、要点,玻璃由无数的,晶子,组成。所谓,晶子,不同于一般微晶,而是带有晶格变形 的有序区域,它分散于无定形的介质中,并且,晶子,到介质的过渡是逐渐完成的,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
3、意义及评价,第一次揭示了玻璃的微不均匀性,描述了玻璃 结构近程有序的特点。
4、不足之处,晶子尺寸太小,无法用 x- 射线检测,晶子的含量、组成也无法得知。
1,实验 瓦伦对玻璃的 x- 衍射图二,无规则网络学说( Zachariasen)
说明,a,由于石英玻璃和方石英的特征谱线重合,瓦伦认为石英玻璃和方石英中原子间距大致一致。峰值的存在并不说明晶体的存在。计算晶体的尺寸:
7.7A0,方石英晶胞的尺寸,7.0A0
b:石英玻璃中没有象硅胶一样的小角度衍射,从而说明是一种 密实体,结构中没有不连续的离子或空隙。 (此结构与晶子假说的微不均匀性相矛盾。 )
(2) 用傅利叶分析法,画出 石英玻璃的径向分布曲线第一峰:
第二峰:
第三峰:
第四峰:
第五峰:
可推测 Si- O- Si的键角为
1440 。
0
0
0
0
0
25.5
15.4
12.3
65.2
3.462.1
ASiSi
AOO
ASiSi
AOO
AOSi
-
-
-
间距-
面积间距-
峰的位臵:表示原子的间距 ;峰的面积:表示配位数石英玻璃的径向分布曲线
0 1 2 3 4 5 6 7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实验表明,
玻璃物质主要部分不可能以方石英晶体的形式存在,而每个原子的周围原子配位对玻璃和方石英来说都是一样的。
2、学说要点:
(1)形成玻璃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类似,形成相似的三维空间网络。
(2)这种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通过桥氧相连,向三维空间无规律的发展而构筑起来的。
(3)电荷高的网络形成离子位于多面体中心,半径大的变性离子,在网络空隙中统计分布,对于每一个变价离子则有一定的配位数。
(4)氧化物要形成玻璃必须具备 四个 条件:
A,每个 O最多与两个网络形成离子相连。
B,多面体中阳离子的配位数 ≤ 4 。
C,多面体共点而不共棱或共面。
D,多面体至少有 3个角与其它相邻多面体共用。
3、评价
(1) 说明玻璃结构宏观上是均匀的。解释了结构上是远程无序的,揭示了玻璃各向同性等性质。
(2) 不足之处:对分相研究不利,
不能完满解释玻璃的微观不均 匀性和分相现象。
综述:
两种假说各具优缺点,两种观点正在逐步靠近。统一的看法是 —— 玻璃是具有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结构特点的无定形物质。
晶子假说着重于 玻璃结构的微不均匀和有序性。
无规则网络学说着重于 玻璃结构的无序、连续、均匀和统计性。
它们各自能解释玻璃的一些性质变化规律。
第四节 常见玻璃类型通过 桥氧 形成 网络结构 的玻璃称为氧化物玻璃 。
典型的玻璃形成的氧化物是 SiO2、
B2O3,P2O5,和 GeO2,制取的玻璃,在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上均很重要。
一、硅酸盐玻璃这是实用价值最大的一类玻璃,由于 SiO2等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对常见的试剂和气体有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硬度高,生产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实用价值最大的一类玻璃。
1、石英玻璃,石英玻璃是由 [SiO4]四面体以 顶角相连 而组成的三维网络,Si的配位数为 4,O的配位数为 2,Si- O键长为 0.162nm,O- O键长为
0.265nm
Si-O-Si键角为 1200—
1800的范围内中心在
1440
与 晶体石英的差别,
玻璃中 Si-O-Si键角有显著的分散,使石英玻璃 没有晶体的远程有序 。
石英玻璃密度很小,d= 2.20--2.22g/cm3
石英玻璃和方石英晶体里 Si-O-Si键角 (?)分布曲线
2、玻璃的结构参数:
当 R2O,RO等氧化物引入石英玻璃,形成二元、三元甚至多元硅酸盐玻璃时,由于 O/Si
比增加 —— 三维骨架破坏 ——
玻璃性能改变 。
参见表 3- 8中 O/Si比对硅酸盐网络结构的影响。
Si
Si
Si SiO
Si SiO
O/Si
2
2~2.5
2.5
2.5~3.0
硅氧结构网络 (SiO2)
网 络网 络网络和链或环四面体 [SiO4]状态
Si
Si SiO
O/Si
3.0
3.5
4.0
硅氧结构链或环群状硅酸盐离子团岛状硅酸盐四面体 [SiO4]状态
Si
Si O Na
O
O
四面体 [SiO4]的网络状态与 R+1,R+2
等的极化与数量有关。 原子数的增加使 Si-O-Si的 Ob键变弱。同时使 Si-
O-Si的 Onb键变的更为松弛。
R= O/Si 比,即玻璃中 氧离子总数 与 网络形成离子总数之比。
X= 每个多面体中 平均非桥氧 (百分数 )= X/(X+Y/2)。
Y= 每个多面体中 平均桥氧数 (百分数 )= Y/2/(X+Y/2)。
Z = 每个多面体中 氧离子平均总数( 一般硅酸盐和磷酸盐玻璃中为 4,硼酸盐玻璃中为 3) 。
参数间存在的关系,
ZRX RZY -= -= 2 22? RYX ZYX 2/
(1)石英玻璃 (SiO2) Z=4 R=2
X=2× 2- 4= 0 Y= 2(4-2)=4
(2)Na2O.2SiO2 Z=4 R=5/2
X=2× 5/2- 4= 1
Y= 2(4- 5/2)=3
(3) Na2O.SiO2(水玻璃 ) Z=4 R= 3
X= 2 Y= 2
(4) 2Na2O.SiO2 Z= 4 R= 4
X= 4 Y= 0(不形成玻璃 )
(5)10% molNa2O.8%molCaO.82%molSiO2
Z= 4
R= (10+8+82× 2)/82=2.22
X=0.44 Y=3.56
(6) 10% molNa2O.8%molAl2O3.82%molSiO2
Z= 4
R= (10+24+82× 2)/(82+8× 2)= 2.02
X= 0.0 Y= 3.96
注意 ——
有些的离子不属典型的网络形成离子或网络变性离子,如 Al3+,Pb2+等属于所谓的中间离子,
这时就不能准确地确定 R值。
若 (R2O+ RO)/Al2O3 > 1,则有 [AlO4] 即为网络形成离子若 (R2O+ RO)/Al2O3 < 1,则有 [AlO6] 即为网络变性离子若 (R2O+ RO)/Al2O3? 1,则有 [AlO4] 即为网络形成离子
312.5P2O5
223Na2O·SiO2
402Na2O ·Al2O3 ·2SiO2
3.50.52.25Na2O ·1/3Al2O3 ·2SiO2
312.5Na2O·2SiO2
402SiO2
YXR组成典型玻璃的网络参数 X,Y和 R值
Y是结构参数。玻璃的很多性质取决于 Y值。 Y<2 时硅酸盐玻璃就不能构成三维网络。 在形成玻璃范围内:
Y增大网络紧密,强度增大,粘度增大,膨胀系数降低,电导率下降。
Y下降网络结构疏松,网络变性离子的移动 变得容易,粘度下降,
膨胀系数增大,电导率增大。
22013732Na2O·P2O5
22013232Na2O·SiO2
14015733P2O5
14615233Na2O·2SiO2
膨胀系数
× 107
熔融温度
(℃)Y组成
Y对玻璃性质的影响硅酸盐玻璃与硅酸盐晶体结构上显著的差别,
(1) 晶体中 Si- O骨架按一定对称性作周期重复排列,是 严格有序 的,在玻璃中则是 无序排列 的。晶体是一种结构贯穿到底,玻璃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往往是 几种 结构 的混合。
(2) 晶体中 R+ 或 R2+ 阳离子占据 点阵的位臵,
在玻璃中,它们 统计地分布 在空腔内,平衡 Onb
的负电荷。虽从 Na2O-SiO2系统玻璃的径向分布曲线中得出 Na+平均被 5~ 7个 O包围,即配位数也是不固定的。
比较
(3) 晶体中,只有 半径相近 的阳离子能发生互相臵换,玻璃中,只要遵守静电价规则,不论离子半径如何,网络变性离子均能互相臵换 。 (因为网络结构容易变形,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离子互换 )。在玻璃 中析出晶体时也有这样复杂的臵换。
(4) 在晶体中一般 组成是固定 的,并且符合化学计量比例,在形成玻璃的组成范围内氧化物以 非化学计量任意比例混合 。
由于玻璃的化学组成、结构比晶体有更大的可变动性和宽容度,所以玻璃的性能可以作很多调整,使玻璃品种丰富,有十分广泛的用途。结论二、硼 酸 盐 玻 璃
B2O3是硼酸盐玻璃中的网络形成体,
B2O3也能单独形成氧化硼玻璃。 B,2s22p1
O,2s22p4 ;B- O之间形成 sp2三角形杂化轨道,还有空轨道,可以形成 3个 σ 键,
所以还有 p电子,B 除了 3个 σ 键 还有 π
键 成分。
氧化硼玻璃的结构:
(1) 从 B2O3玻璃的 RDF曲线证实,存在 以 三角体 ([BO3]是非常扁的三角锥体,
几乎是三角形 )相互连结的硼氧组基团。
(2) 按无规则网络学说,纯 B2O3玻璃的结构可以看成 由 [BO3]无序地相连而组成的向 两度 空间发展的网络 (其中有很多三元环 )。
B- O键能 498kj/mol,比 Si- O键能
444kj/mol大,但因为 B2O3玻璃的层状或链状结构的特性,任何 [BO3]附近空间并不完全被三角体所充填,而不同于 [SiO4]。
B2O3玻璃的层之间是分子力,是一种弱键,所以 B2O3玻璃软化温度低 (450℃),表面张力小,化学稳定性差 (易在空气中潮解 ),热膨胀系数高 。
一般说纯 B2O3玻璃实用价值小。
但 B2O3是唯一能用来制造 有效吸收慢中子的氧化物玻璃,而且是其它材料不可取代的。
B2O3与 R2O,RO等配合才能制成稳定的有实用价值的硼酸盐玻璃。
当 B2O3中加入 R2O,RO时会出现,硼反常,。
瓦伦对 Na2O-B2O3玻璃的研究发现当 Na2O由 10.3mol%
增至 30.8mol%时,B- O间距由 0.137nm增至 0.148nm,
[BO3]?[BO4],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实验也证实如此 。
[BO3]变成 [BO4],多面体之间的连结点由 3变 4,导致玻璃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结构,从而 加强了网络,并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质变好,这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质随
R2O或 RO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所以称为,硼反常,。
下 图表示二元钠硼酸盐玻璃中 Ob数、热膨胀系数 α,和 Tg温度与 Na2O含量 mol%
的变化 。
Na2O%
α
Ob
Tg
硼反常 使性质- -组成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其 实质是硼氧配位体中四面体与三角体相对含量变化所产生的,CN= 4的 B原子数目不能超过由玻璃组成所决定的某一限度。
结论附参考资料:
硼反常是否在 R2O中为 15mol%附近出现 还有分歧。 Bray用核磁共振测定结果
R2O在 30~ 40mol%附近四面体配位数最多,以后随 R2O增加而减少。 Belta认为实验数据和解释方面存在某些差别。部分归因于实验条件诸如 温度、时间、微分相及存留结构中水对结构变化的影响 。
硼硅酸盐玻璃的实际用途 ——
(1) 在氧化硼玻璃中引入轻元素氧化物 (BeO、
Li2O)可使快中子减慢,若引入 CdO和其它稀土元素氧化物能使中子吸收能力剧增。在核工业中有重要用途。
(2) 硼酐对于碱金属 (Na,Cs)蒸汽稳定,所以含 Na和 Cs的放电灯外壳用含 20~ 55wt%
B2O3的玻璃制造。放电灯内表面还可覆盖一层含 87wt% 的 B2O3玻璃。
(3) 特种硼酸盐玻璃的另一特性是 x射线透过率高,以 B2O3为基础配方再加轻元素氧化物 (BeO,Li2O,MgO,Al2O3)所制得的玻璃,
是制造 x射线管小窗的最适宜材料。
(4) 硼酸盐玻璃电绝缘性能好,而且易熔,
常作为玻璃焊剂或粘结剂。
(5)含硼的稀土金属玻璃在光学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
3- 3,4,5、
6,7,8,9、
10
第三章完
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三,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一、各向同性均质玻璃其各方向的性质如折射率、硬度、
弹性模量、热膨胀系数、导热系数等都相同
(非均质玻璃中存在应力除外)。
玻璃的各向同性是其内部质点无序排列而呈现 统计均质 结构的外在表现。
二,介稳性热力学 —— 高能状态,有析晶的趋势动力学 —— 高粘度,析晶不可能,长期保持介稳态。
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变的过程是可逆的与渐变的,这与熔体的 结晶过程有明显区别 。
三,凝固的渐变性和可逆性
Tg TM
D
C
B
A
K
FM
E
VQ 液体过冷液体晶体玻璃态冷却速率 会影响 Tg大小,快冷时 Tg较慢冷时高,
K点在 F点前。 Fulda测出 Na- Ca- Si玻璃:
(a) 加热速度 (℃ /min) 0.5 1 5 9
Tg(℃ ) 468 479 493 499
(b) 加热时与冷却时测定的 Tg温度应一致(不考虑 滞后 )。 实际测定表明玻璃化转变并不是在一个确定的 Tg点上,而 是有一个转变温度范围。
结论,玻璃没有固定熔点,玻璃加热变为熔体过程也是渐变的 。
补充平衡结构,和一定温度所要求的结构相一致。
结构松弛,熔体冷却到一定温度,结构相应调整,重新排列,以达到该温度下的平衡结构,同时释放能量,该过程叫作 玻璃结构调整 的过程。
>Tf
结构变化是瞬时的,能够适应 T
的变化,结构单元变化速率 >VT
变化。
T0 T1 T2
Tf - Tg
结构改变发生 滞后,
结构调整 不充分。实际结构可看成较高 温度下的平衡结构,结构改变 速度 <VT
T3 T4 T5
<Tg
粘度很大,
结 构凝固,
失去平衡,
结构不充分。
T6 T7
★ 玻璃转变温度 Tg是区分玻璃与其它非晶态固体的重要特征。
★传统玻璃,TM>Tg 传统 玻璃熔体与玻璃体的转变是可逆的,渐变的。
★非传统玻璃 (无定形物质 ),TM<Tg 二者的转变不可逆。用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得的 Si,Ge,Bi等无定形薄膜在加热到 Tg之前就会产生析晶相变,宏观特性上也有一定差别。
第一类性质:玻璃的电导、比容、粘度等第二类性质:玻璃的热容、膨胀系数、密度、
折射率等第三类性质:玻璃的导热系数和弹性系数等四,由熔融态向玻璃态转化时,物理、
化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连续性性质温度Tg Tf
Tg,玻璃形成温度,又称 脆性温度 。它是玻璃出现脆性的最高温度,由于在这个温度下可以消除玻璃制品因不均匀冷却而产生的内应力,
所以也称 退火温度上限 。
Tf,软化温度 。它是玻璃开始出现液体状态典型性质的温度。相当于粘度 109dPa·S,也是玻璃可拉成丝的最低温度。
第二节 玻璃的形成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归类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一、玻璃态物质形成方法归类
1,传统玻璃生产方法:
缺点,冷却速度较慢,一般 40~ 60K/h。
近代有各种 超速冷却 法,冷却速度达
106~ 108K/sec(实验室急冷达 1~ 10K/s),
用以制造 Pb- Si,Au- Si- Ge金属玻璃,
V2O5,WO3玻璃 (一般均为薄膜 )。
2,非熔融法 例:
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取各种薄膜和涂层;
用高速中子或 α粒子轰击晶体材料使之无定形化的,辐照法”;
用,凝胶”法,由水解和缩聚过程可以形成块薄膜或纤维,大大扩大了玻璃的种类和使用范围。
3,气相转变法 ——,无定形薄膜”;
把 晶相 转变所得的玻璃态物质称,无定形固体,;把 液相 转变所得的玻璃态物质称,玻璃固体,。 其差别在于形状和近程有序程度不同 。
二、玻璃形成的热力学观点熔体有三种冷却途径 (释放的能量大小不同 ):
1、结晶化
2、过冷后在 Tg温度下,冻结,为玻璃
3、分相注,玻璃化和分相后由于玻璃与晶体的 内能差值 不大,故 析晶动力 较小,实际上能保持长时间的稳定。
研究什么样的物质?什么条件?对玻璃形成有利 ! 热力学、动力学、结晶化学。
玻璃晶体
ΔGa
ΔGv
ΔGv越大析晶动力越大,越不容易形成玻璃。
ΔGv越小析晶动力越小,越容易形成玻璃。
SiO2ΔGv=2.5; PbSiO4ΔGv=3.7 Na2SiO3ΔGv=3.7
玻化能力,SiO2> PbSiO4 > Na2SiO3
众多科学家从,d,α,ΔH,ΔS等热力学数据研究玻璃形成规律,结果都是失败的!热力学是研究反应、平衡的好工具,但不能对玻璃形成做出重要贡献!
三、形成玻璃的动力学手段
1,Tamman观点,影响析晶因素,成核速率 Iv和晶体生长速率 u --需要适当的 过冷度:
过冷度增大,熔体粘度 增加,使质点移动困难,
难于从熔体中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晶核长大;
过冷度增大,熔 体质点动能 降低,有利于质点相互吸引而聚结和吸附在晶核表面,有利于成核。
过冷度与成核速率 Iv和晶体生长速率 u必有一个 极值 。
Iv= P * D
其中,P--临界核坯的生长速率
D--相邻原子的跃迁速率
D PIv
T
速率一方面,?T 粘度 质点运动困难,难于扩散到晶核表面,不利于成核和长大。
另一方面,?T 质点动能 质点间引力容易聚集吸附在晶核表面,对成核有利。
结论 Iv呈极值变化过冷度?T = TM- T
U=Bexp(-?Ga/kT) * [1- Bexp(-?Gv/kT)]
其中,① 项 --质点长程迁移的影响
② 项 --与?Gv有关,晶体态和玻璃态两项自由能差,?Gv=?H?T/Te
① 项 ② 项
T
U①
②
结论 U呈极值变化速率
IV
u
IV
T?(B)
析晶区总析晶速率--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 IV和 u 。
(A) T?
u
IVu I
V
IV
u
IV
T?(B)
析晶区
(A) T?
u
IVu I
V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IV
u
IV
T?(B)
析晶区
(A) T?
u
IVu I
V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核,右侧?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IV
u
IV
T?(B)
析晶区
(A) T?
u
IVu I
V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1,过冷度太小或过大,对成核和生长均不利。只有在一定过冷度下才能有最大的 IV和 u 。
4,如果 IV和 u的极大值所处的温度范围很靠近,熔体就易析晶而不易形成玻璃。反之,就不易析晶而易形成玻璃。
3,两侧阴影区为亚稳区。左侧?T 太小,不可能自发成核,右侧?T太大,温度太低,粘度太大,质点难以移动无法形成晶相。亚稳区为实际不能析晶区。
2,IV和 u两曲线重叠区,称析晶区,在此区域内,IV
和 u都有一个较大的数值,既有利成核,又有利生长。
熔体在 TM温度附近若粘度很大,此时晶核产生与晶体的生长阻力均很大,因而易形成过冷液体而不易析晶。 IV和 u两曲线峰值大小及相对位臵,都由 系统本性 所决定 。
近代研究证实,如果冷却速率足够快,
则 任何材料都可以形成玻璃。
从动力学角度研究 各类不同组成的熔体以多快的速率冷却 才能避免产生可以探测 到的晶体而形成玻璃,这是很有意义的。
2,Uhlmann观点:
确定玻璃中可以检测到的 晶体的最小体积 (V? /V= 10- 6 )
考虑熔体究竟需要多快的冷却速率才能防止此 结晶量的产生,从而获得检测上合格的玻璃根据相变动力学理论,对均匀成核,在时间 t内单位体积的 V? /V,可用 Johnson-
Mehl-Avrami式来描述。
借助此式绘制 给定体积分数的三 T曲线,
并可估计出避免生成 10- 6分数晶体所必 须的冷却速率。
Tg
玻璃相
TM
T?
稳定液相亚稳液相结晶相
t
43
43
3
)
3
e xp (1
tuI
V
V
xx
tuI
V
V
x
V
V
值较小时,当
-=
三 T即,Time-Temperature-
Transformation
三 T曲线的绘制:
1,选择一个特定的结晶分数 10- 6;
2,在一系列温度下计算成核速率
IV,生长速率 u ;
3,把计算所得 IV,u代入 (2- 1)式求出对应时间 t ;
4,以 ΔΤ = Τ M- T 为纵坐标,冷却时间 t为横坐标作出 3T图。
只有三 T曲线前端即鼻尖对应析出 10- 6体积分数的晶体的时间是最少的。为避免析出 10- 6分数的晶体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 可由下式近似求出
)(/)( nMnnnc TTTTdtdT
若 (dT/dt)c大,则形成玻璃困难,反之则容易。
Tg
玻璃相
TM
T? 亚稳液相结晶相
t
分析,1、谁较易析晶,谁易形成玻璃?
2、为什么出现鼻尖形状?
3、此图表示什么意义?
判别 不同物质 形成玻璃能力大小。
温度
(℃
)
时间 t( s)
A
B C
10-3 1 107
80
60
40
100
120
103
形成玻璃的临界冷却速率是随熔体组成而变化的。
P94 Tab3-6
225
103
0.65
10-3
Se
1380
0.01
0.3
107
Ni
613
0.02
0.3
108
LiCl
320
30
0.58
10-1
ZnCl2
540
106
0.67
10-6
BeF2
280
105
0.75
10-5
As2O3
2050
0.6
~0.5
103
Al2O3
450
105
0.72
10-6
B2O3
1115
106
0.67
10-2
GeO2SiO2
1710
107
0.74
10-6
TM(℃ )
(TM)(dPa.s)
Tg/Tm
dT/dt(℃ /s)
化 合 物性能
(2) dT/dt越小,容易形成玻璃。
(3) Tg/TM接近,2/3”时,易形成玻璃,即 三分之二规则。
(1) 熔点时的粘度高,易形成玻璃,
析晶阻力较大,TM时的粘度是形成玻璃 的主要标志。结论由 Tg与 TM作图知,易生成玻璃的组成在直线的 上方 。 此规则反映形成玻璃所需冷却速率大小 。
玻璃形成条件,?E、,,2/3规则,?(TM)
总结,
SiO2
四、玻璃形成的结晶化学条件
1,键强(孙光汉理论)
(1)单键强度 >335kj/mol(或 80kcal/mol)的氧化物 —— 网络形成体。
(2)单键强度 <250kj/mol(或 60kcal/mol)的氧化物 —— 网络变性体 。
(3) 在 250~ 335kj/mol为 —— 中间体,其作用介于玻璃形成体和网络形成体之间 。
=单键强度正离子的配位数 氧化物分解能罗生( Rawson) 进一步发展了孙光汉理论:
单键强度 /Tm.p>0.05 Kcal/mol 易形成玻璃;
单键强度 /Tm.p<0.05 Kcal/mol 不易形成玻璃。
可以说明:熔点低的氧化物易于形成玻璃,如,B2O3不易析晶!
(1)离子化合物如 NaCl,CaCl2在熔融状态以正、负离子形式单独存在,流动性很大。由于离子键作用范围大,无方向性且有较高的配位数,组成晶格的几率较高,在凝固点由库仑力迅速组成晶格,所以 很难形成玻璃 。
2、键型
(2)金属键物质 在熔融时失去联系较弱的 e后以正离子状态存在。价电子属于一定的能带,不固定在某一个局部,由于金属键无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相遇组成晶格的几率最大 (CN=12),很难形成玻璃 。
(3)纯粹共价键物质 大部分为分子结构,在分子内部以共价键相联系,而分子之间是无方向性的范德华力,在冷却过程中形成分子晶格的几率比较大,很难形成玻璃 。
重要因素,共价因素和强的极化作用结论,三种纯键型在一定条件下都不能形成玻璃 。
离子共价混合键金属共价混合键什么键型才能形成玻璃?
当 离子键向共价键过渡,离子共价混合键,
主要在于有 SP电子形成的杂化轨道,并构成 σ
键和 π 键,通过 强烈的 极化作用,这种混合键既 具有离子键易改变键角,易形成无对称变形的趋势,有利于造成玻璃的远程无序,又 有共价键的方向性和饱和性,不易改变键长和键角的倾向,造成玻璃的近程有序,因此容易形成玻璃。
例
[SiO4]内表现为共价键特性,其 O
- Si- O键角为 109028/,而四面体共顶连结,O- Si- O键角能在较大范围内无方向性的连接起来,表现了离子键的特性。按 电负性估计离子键比例由 5%
(如 As2O3)到 75% (如 BeF2)都有可能形成玻璃。
第三节 玻璃的结构学说玻璃的结构,是指玻璃中质点在空间的几何配臵、有序程度 以及彼此间的结合状态。
玻璃 结构特点,近程有序,远程无序。
不同科学家对玻璃的认识玻璃结构研究的历史加入
R2O
或 RO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构单元是 [SiO4],且四面体共角相连石英玻璃红外线光谱非桥氧键产生玻璃结构研究的历史不同科学家对玻璃的认识:
门捷列夫,玻璃是一个无定形物质,没有固定化学 组成,与 合金类似。
Sockman,玻璃的结构单元是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 的分子 聚合体。
Tamman,玻璃是一种过冷液体。
两个很重要的 学说:
无规则网络学说晶子学说一、晶子学说( 在前苏联较流行 )
1、实验,
(1)1921年 列别捷夫 在研究硅酸盐玻璃时发现,玻璃加热到 573℃ 时其折射率发生急剧变化,而石英正好在 573℃ 发生 α? β 型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玻璃是高分散的晶子的集合体,后经瓦连柯夫等人逐步完善。
上述现象对不同玻璃,有一定普遍性。
400— 600℃ 为玻璃的 Tg,Tf温度 。
(2)研究钠硅二元玻璃的 x- 射线散射强度曲线:
/sin
1、未加热
2,618℃ 保温 1小时
3,800℃ 保温 10分钟
(670℃ 保温 20小时 )
27Na2O- 73SiO2的 x射线散射强度曲线第一峰,是石英玻璃衍射的主峰与晶体石英特征峰一致。
第二峰,是 Na2O-SiO2玻璃的衍射主峰与偏硅酸钠晶体的特征峰一致。
在 钠硅玻璃 中,上述两个峰均同时出现。
SiO2的含量增加,第一峰明显,第二峰减弱;
Na2O含量增加,第二峰强度增加。
钠硅玻璃中同时存在 方石英晶子和偏硅酸钠晶子,而且随 成分和制备 条件而变。 提高温度或保温时间延长衍射主峰清晰,强度增大,说明晶子长大。但玻璃中方石英晶子与方石英晶体相比有变形。
结论
2、要点,玻璃由无数的,晶子,组成。所谓,晶子,不同于一般微晶,而是带有晶格变形 的有序区域,它分散于无定形的介质中,并且,晶子,到介质的过渡是逐渐完成的,两者之间无明显界线。
3、意义及评价,第一次揭示了玻璃的微不均匀性,描述了玻璃 结构近程有序的特点。
4、不足之处,晶子尺寸太小,无法用 x- 射线检测,晶子的含量、组成也无法得知。
1,实验 瓦伦对玻璃的 x- 衍射图二,无规则网络学说( Zachariasen)
说明,a,由于石英玻璃和方石英的特征谱线重合,瓦伦认为石英玻璃和方石英中原子间距大致一致。峰值的存在并不说明晶体的存在。计算晶体的尺寸:
7.7A0,方石英晶胞的尺寸,7.0A0
b:石英玻璃中没有象硅胶一样的小角度衍射,从而说明是一种 密实体,结构中没有不连续的离子或空隙。 (此结构与晶子假说的微不均匀性相矛盾。 )
(2) 用傅利叶分析法,画出 石英玻璃的径向分布曲线第一峰:
第二峰:
第三峰:
第四峰:
第五峰:
可推测 Si- O- Si的键角为
1440 。
0
0
0
0
0
25.5
15.4
12.3
65.2
3.462.1
ASiSi
AOO
ASiSi
AOO
AOSi
-
-
-
间距-
面积间距-
峰的位臵:表示原子的间距 ;峰的面积:表示配位数石英玻璃的径向分布曲线
0 1 2 3 4 5 6 7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实验表明,
玻璃物质主要部分不可能以方石英晶体的形式存在,而每个原子的周围原子配位对玻璃和方石英来说都是一样的。
2、学说要点:
(1)形成玻璃的物质与相应的晶体类似,形成相似的三维空间网络。
(2)这种网络是由离子多面体通过桥氧相连,向三维空间无规律的发展而构筑起来的。
(3)电荷高的网络形成离子位于多面体中心,半径大的变性离子,在网络空隙中统计分布,对于每一个变价离子则有一定的配位数。
(4)氧化物要形成玻璃必须具备 四个 条件:
A,每个 O最多与两个网络形成离子相连。
B,多面体中阳离子的配位数 ≤ 4 。
C,多面体共点而不共棱或共面。
D,多面体至少有 3个角与其它相邻多面体共用。
3、评价
(1) 说明玻璃结构宏观上是均匀的。解释了结构上是远程无序的,揭示了玻璃各向同性等性质。
(2) 不足之处:对分相研究不利,
不能完满解释玻璃的微观不均 匀性和分相现象。
综述:
两种假说各具优缺点,两种观点正在逐步靠近。统一的看法是 —— 玻璃是具有近程有序、远程无序结构特点的无定形物质。
晶子假说着重于 玻璃结构的微不均匀和有序性。
无规则网络学说着重于 玻璃结构的无序、连续、均匀和统计性。
它们各自能解释玻璃的一些性质变化规律。
第四节 常见玻璃类型通过 桥氧 形成 网络结构 的玻璃称为氧化物玻璃 。
典型的玻璃形成的氧化物是 SiO2、
B2O3,P2O5,和 GeO2,制取的玻璃,在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上均很重要。
一、硅酸盐玻璃这是实用价值最大的一类玻璃,由于 SiO2等原料资源丰富,成本低,对常见的试剂和气体有 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硬度高,生产方法简单等优点而成为工业化生产的实用价值最大的一类玻璃。
1、石英玻璃,石英玻璃是由 [SiO4]四面体以 顶角相连 而组成的三维网络,Si的配位数为 4,O的配位数为 2,Si- O键长为 0.162nm,O- O键长为
0.265nm
Si-O-Si键角为 1200—
1800的范围内中心在
1440
与 晶体石英的差别,
玻璃中 Si-O-Si键角有显著的分散,使石英玻璃 没有晶体的远程有序 。
石英玻璃密度很小,d= 2.20--2.22g/cm3
石英玻璃和方石英晶体里 Si-O-Si键角 (?)分布曲线
2、玻璃的结构参数:
当 R2O,RO等氧化物引入石英玻璃,形成二元、三元甚至多元硅酸盐玻璃时,由于 O/Si
比增加 —— 三维骨架破坏 ——
玻璃性能改变 。
参见表 3- 8中 O/Si比对硅酸盐网络结构的影响。
Si
Si
Si SiO
Si SiO
O/Si
2
2~2.5
2.5
2.5~3.0
硅氧结构网络 (SiO2)
网 络网 络网络和链或环四面体 [SiO4]状态
Si
Si SiO
O/Si
3.0
3.5
4.0
硅氧结构链或环群状硅酸盐离子团岛状硅酸盐四面体 [SiO4]状态
Si
Si O Na
O
O
四面体 [SiO4]的网络状态与 R+1,R+2
等的极化与数量有关。 原子数的增加使 Si-O-Si的 Ob键变弱。同时使 Si-
O-Si的 Onb键变的更为松弛。
R= O/Si 比,即玻璃中 氧离子总数 与 网络形成离子总数之比。
X= 每个多面体中 平均非桥氧 (百分数 )= X/(X+Y/2)。
Y= 每个多面体中 平均桥氧数 (百分数 )= Y/2/(X+Y/2)。
Z = 每个多面体中 氧离子平均总数( 一般硅酸盐和磷酸盐玻璃中为 4,硼酸盐玻璃中为 3) 。
参数间存在的关系,
ZRX RZY -= -= 2 22? RYX ZYX 2/
(1)石英玻璃 (SiO2) Z=4 R=2
X=2× 2- 4= 0 Y= 2(4-2)=4
(2)Na2O.2SiO2 Z=4 R=5/2
X=2× 5/2- 4= 1
Y= 2(4- 5/2)=3
(3) Na2O.SiO2(水玻璃 ) Z=4 R= 3
X= 2 Y= 2
(4) 2Na2O.SiO2 Z= 4 R= 4
X= 4 Y= 0(不形成玻璃 )
(5)10% molNa2O.8%molCaO.82%molSiO2
Z= 4
R= (10+8+82× 2)/82=2.22
X=0.44 Y=3.56
(6) 10% molNa2O.8%molAl2O3.82%molSiO2
Z= 4
R= (10+24+82× 2)/(82+8× 2)= 2.02
X= 0.0 Y= 3.96
注意 ——
有些的离子不属典型的网络形成离子或网络变性离子,如 Al3+,Pb2+等属于所谓的中间离子,
这时就不能准确地确定 R值。
若 (R2O+ RO)/Al2O3 > 1,则有 [AlO4] 即为网络形成离子若 (R2O+ RO)/Al2O3 < 1,则有 [AlO6] 即为网络变性离子若 (R2O+ RO)/Al2O3? 1,则有 [AlO4] 即为网络形成离子
312.5P2O5
223Na2O·SiO2
402Na2O ·Al2O3 ·2SiO2
3.50.52.25Na2O ·1/3Al2O3 ·2SiO2
312.5Na2O·2SiO2
402SiO2
YXR组成典型玻璃的网络参数 X,Y和 R值
Y是结构参数。玻璃的很多性质取决于 Y值。 Y<2 时硅酸盐玻璃就不能构成三维网络。 在形成玻璃范围内:
Y增大网络紧密,强度增大,粘度增大,膨胀系数降低,电导率下降。
Y下降网络结构疏松,网络变性离子的移动 变得容易,粘度下降,
膨胀系数增大,电导率增大。
22013732Na2O·P2O5
22013232Na2O·SiO2
14015733P2O5
14615233Na2O·2SiO2
膨胀系数
× 107
熔融温度
(℃)Y组成
Y对玻璃性质的影响硅酸盐玻璃与硅酸盐晶体结构上显著的差别,
(1) 晶体中 Si- O骨架按一定对称性作周期重复排列,是 严格有序 的,在玻璃中则是 无序排列 的。晶体是一种结构贯穿到底,玻璃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往往是 几种 结构 的混合。
(2) 晶体中 R+ 或 R2+ 阳离子占据 点阵的位臵,
在玻璃中,它们 统计地分布 在空腔内,平衡 Onb
的负电荷。虽从 Na2O-SiO2系统玻璃的径向分布曲线中得出 Na+平均被 5~ 7个 O包围,即配位数也是不固定的。
比较
(3) 晶体中,只有 半径相近 的阳离子能发生互相臵换,玻璃中,只要遵守静电价规则,不论离子半径如何,网络变性离子均能互相臵换 。 (因为网络结构容易变形,可以适应不同大小的离子互换 )。在玻璃 中析出晶体时也有这样复杂的臵换。
(4) 在晶体中一般 组成是固定 的,并且符合化学计量比例,在形成玻璃的组成范围内氧化物以 非化学计量任意比例混合 。
由于玻璃的化学组成、结构比晶体有更大的可变动性和宽容度,所以玻璃的性能可以作很多调整,使玻璃品种丰富,有十分广泛的用途。结论二、硼 酸 盐 玻 璃
B2O3是硼酸盐玻璃中的网络形成体,
B2O3也能单独形成氧化硼玻璃。 B,2s22p1
O,2s22p4 ;B- O之间形成 sp2三角形杂化轨道,还有空轨道,可以形成 3个 σ 键,
所以还有 p电子,B 除了 3个 σ 键 还有 π
键 成分。
氧化硼玻璃的结构:
(1) 从 B2O3玻璃的 RDF曲线证实,存在 以 三角体 ([BO3]是非常扁的三角锥体,
几乎是三角形 )相互连结的硼氧组基团。
(2) 按无规则网络学说,纯 B2O3玻璃的结构可以看成 由 [BO3]无序地相连而组成的向 两度 空间发展的网络 (其中有很多三元环 )。
B- O键能 498kj/mol,比 Si- O键能
444kj/mol大,但因为 B2O3玻璃的层状或链状结构的特性,任何 [BO3]附近空间并不完全被三角体所充填,而不同于 [SiO4]。
B2O3玻璃的层之间是分子力,是一种弱键,所以 B2O3玻璃软化温度低 (450℃),表面张力小,化学稳定性差 (易在空气中潮解 ),热膨胀系数高 。
一般说纯 B2O3玻璃实用价值小。
但 B2O3是唯一能用来制造 有效吸收慢中子的氧化物玻璃,而且是其它材料不可取代的。
B2O3与 R2O,RO等配合才能制成稳定的有实用价值的硼酸盐玻璃。
当 B2O3中加入 R2O,RO时会出现,硼反常,。
瓦伦对 Na2O-B2O3玻璃的研究发现当 Na2O由 10.3mol%
增至 30.8mol%时,B- O间距由 0.137nm增至 0.148nm,
[BO3]?[BO4],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实验也证实如此 。
[BO3]变成 [BO4],多面体之间的连结点由 3变 4,导致玻璃结构部分转变为三维的架状结构,从而 加强了网络,并使玻璃的各种物理性质变好,这与相同条件下的硅酸盐玻璃相比,其性质随
R2O或 RO加入量的变化规律相反,所以称为,硼反常,。
下 图表示二元钠硼酸盐玻璃中 Ob数、热膨胀系数 α,和 Tg温度与 Na2O含量 mol%
的变化 。
Na2O%
α
Ob
Tg
硼反常 使性质- -组成变化曲线上出现极大值或极小值,其 实质是硼氧配位体中四面体与三角体相对含量变化所产生的,CN= 4的 B原子数目不能超过由玻璃组成所决定的某一限度。
结论附参考资料:
硼反常是否在 R2O中为 15mol%附近出现 还有分歧。 Bray用核磁共振测定结果
R2O在 30~ 40mol%附近四面体配位数最多,以后随 R2O增加而减少。 Belta认为实验数据和解释方面存在某些差别。部分归因于实验条件诸如 温度、时间、微分相及存留结构中水对结构变化的影响 。
硼硅酸盐玻璃的实际用途 ——
(1) 在氧化硼玻璃中引入轻元素氧化物 (BeO、
Li2O)可使快中子减慢,若引入 CdO和其它稀土元素氧化物能使中子吸收能力剧增。在核工业中有重要用途。
(2) 硼酐对于碱金属 (Na,Cs)蒸汽稳定,所以含 Na和 Cs的放电灯外壳用含 20~ 55wt%
B2O3的玻璃制造。放电灯内表面还可覆盖一层含 87wt% 的 B2O3玻璃。
(3) 特种硼酸盐玻璃的另一特性是 x射线透过率高,以 B2O3为基础配方再加轻元素氧化物 (BeO,Li2O,MgO,Al2O3)所制得的玻璃,
是制造 x射线管小窗的最适宜材料。
(4) 硼酸盐玻璃电绝缘性能好,而且易熔,
常作为玻璃焊剂或粘结剂。
(5)含硼的稀土金属玻璃在光学方面也有重要应用 。
3- 3,4,5、
6,7,8,9、
10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