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德育的几个问题
? 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 2004年会暨第七届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柳斌??? 我是以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的身份,以《中国德育》杂志顾问的身份,来看望各位的。应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主任詹万生同志的邀请,就德育问题讲点意见,供参考。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颂布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4年2月26日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从我国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出发,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是一项非常重要也非常艰难的任务。中央教科所学校教育研究部的同志们与全国的老师、校长和德育工作者们一道为此做了大量艰苦细微的工作,促进了全国青少年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主流精神风貌。取得了令人赞赏的业绩。但要建设好这样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关系到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关系到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的基础教育当然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只看到这一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当看到基础教育无论在发展方面还是在改革方面都存在着不少紧迫的课题。就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来讲吧,一些地方不还是在那里“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干得扎扎实实”吗?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应试倾向大规模回潮的现象。而在理论上,有的专家教授无视当前十分普遍的片面追求知识、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的急功近利情绪和行为,仍在那里发表转向素质教育就是“轻视知识”的所谓学术见解。这些都说明,即使在教育思想上求得共识这样的基本问题,至今也仍然是一道难题。讲教育就必须重视德育,德育应该是全面发展方针当中首要的问题,首位的问题。什么叫教育呢?简单地讲,教育就是培养人、塑造人的事业。但是人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物品,不是产品,不是机器零件,不是生产物质产品的原材料。马克思概括得很好: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如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吧,他们现在是为人子女,将来要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母;进了工作单位要成为职工,进了机关要成为公务员;做医生要救死扶伤,做教师要教书育人,做战士要保家卫国。每个人都在扮演一个社会角色,都应当按照法律、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立身行事。正因为如此,教育有三个方面是离不开的:第一,离不开道德;第二,离不开情感;第三,离不开智慧。离开了道德的教育是危险的教育,离开了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离开了智慧的教育是缺乏创造活力的教育。如果我们把教育的过程完全变成一个应试的过程,那么这种教育既可能离开道德,也可能离开情感,还可能离开智慧。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必须摆脱应试思潮的影响,走向素质教育的原因所在。??? 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的干部、所有的家长、所有的老师都有清醒认识的。人,都希望活得有意义,活得美好。因此,帮助人活得美好,应当是教育的本质意义。怎样才能活得美好,可以有许多答案,而最基本的答案是:因善良而美好,因智慧而美好,因身体健康而美好,因情感丰富而美好。这其实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核心的内容就是强调六个教会、六个学会,即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做到这六个学会,即估到六个教会。这六个学会当中做人是首位的,也是贯穿于其他五个学会的全过程之中的。??? 许多家长动不动就强调要实施早期智力开发,一想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是早期智力开发,但是,有多少家长考虑了在早期智力开发的同时,首先应该进行早期品德教育和早期行为规范的训练或者培养?其实,很多教育家曾经讲过非常中肯的道理,比如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就曾经讲过,“教给孩子德性吧,使人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钱”。对有钱的家长来说,这是非常好的忠告。据近日报道,有位母亲被女儿雇凶杀死,归根结底就是钱给多了,关心和教育少了。这样的悲剧时有发生。??? 同样,很多人认为使孩子成才只要考试得高分就行了。实际上考试成绩不一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相反,道德品质却确定会影响人的一生。2002年日本的小昌柴俊是天体物理学诺贝尔奖的获奖者。但小昌柴俊在东京大学毕业的时候物理学成绩是倒数第一名。这就说明,有些时候一个人的成就并不是与其考试分数成正比的。所以,只看分数有的时候往往埋没人才。有一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一位记者去采访,他找了一个最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问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的成功得益于小学阶段的老师教给了我几样东西:第一,进食前先洗手;第二,不要说假话;第三,有了错误要改正;第四,答应了的事情要做到。大家可以看出,这几个方面都不是智育的问题,恰恰都是做人的问题。正是因为从小得到了正确引导,他才在人生道路上确定了正确的坐标,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你说假话,答应的事情又不做到,身体保健没有好习惯,怎样去获取人生的成功呢????? 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聪明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不能只要聪明,不要道德。《红楼梦》里面就有过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只讲聪明没有道德,结果反误了卿卿性命。归根结底还是有道德的人更聪明,我把它概括为“德者智”,大体如此。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德育虚位的问题。我不否定德育工作者的成绩,我是说倾向性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德育虚位的现象?这是由于以学历文凭为人才评价标准和录用依据这样一种人事制度,以帮助学生通过应试获取文凭为目标的教育制度,以淘汰一部分人和筛选一部分人为功能的考试制度,造成了许多人的浮澡心态和急功近利心态。正是这种心态把青少年引向了追求文化快餐,追求用最快捷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功利目标的窄小胡同。智育至上和评价缺失,导致德育虚位。而德育虚位问题影响了全面发展方针的贯彻。??? 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发展。怎么发展?从哪些方面帮助学生发展?把发展的内涵定位于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发展除了智力的以外,还应当是身体的、心理的、伦理的、人文的。为孩子的未来设计发展路线图,不能够只是知识的储备和积累。如果按照某些家长现在设计的,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初中——重点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出国。按这样一条发展路线图发展,不但对于多数人来讲是不现实的,而且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是有很多缺陷的。??? 评价的缺失是导致德育虚位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我们评价的主要方式还是考试。高等学校招生,尽管口头上年年都讲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最终还是分数决定一切。要评价一个人是否合格,他的发展是否符合他自己的愿望,符合他家庭的愿望,符合社会的需要,其评价标准里面缺少一个可以落到实处的道德方面的要求。讲教育只认分数,讲人事制度只认文凭,讲社会地位只认权势和金钱,这世界怎么能美好呢?所以,评价方面的缺失,导致了德育虚位。这些都是目前我们改革招生制度、改革高考制度、改革中小学评价制度乃至改革人事制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所以,需要大家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去改革创新。首先是要重视这个问题,然后才能通过大家的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德育要从单纯强调认知的胡同里走出来。把德育看成是单纯认知的问题,可能是教育过程当中至今影响很大的问题。要走出学了知识就是进行了德育的误区。德育当然要学知识,但是,不是学了知识就等于进行了德育。为什么?因为,知识并不等于美德。这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西方的一些哲学家就曾经有这样一个命题——知识即美德,把知识和美德划等号。我们应该认识到,要有道德当然需要有知识基础,知识越多的人,一般来讲道德行为要更好一些,但是,知识和道德两者之间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道德不单纯是知识问题。一些不道德的人,并非都没有知识。假冒伪劣产品,坑害人民群众,其中,不少人是有知识的,而且其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产品,有的是用高技术手段来制作的。他们是没有知识吗?不是。农科所、农业技术推广部卖假种子,不是知识问题,是道德问题。所以,我们的道德教育要从单纯强调认知的胡同走出来。知识并不等于就是美德,道德知识不仅要内化为道德觉悟,而且还要外化为道德行为能力。这样才能够完成德育的过程。而我们仅仅讲了德育知识,对于德育过程来说还没有完成。这就要求我们对德育的内容进行改革,对德育的方法进行改革。??? 首先,要重视使德育的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德育不是喊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做纯经验式的宣讲,它应当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当中、社会关系当中、实践过程当中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道德规范问题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所以,我们要强调加强公民意识,加强爱国意识,加强民主和法制意识,要强调搞好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得非常好,20个字的基本道德规范概括得很好,应该说这个规范使德育回到了生活,回到了社会,回到了实践。我们现在首先要抓文明礼貌,抓诚实守信,抓尊重理解,抓合作互助,抓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首先是要抓善的教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教育。例:6岁孙子让坐、被奶奶打哭了。德育要重视情感体验。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他是以情感为核心的。认知学习、情感生成、行为养成是一个统一的行为过程。没有情感的介入,德育很难收到效果,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不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我举一个例子:1992年前后,江泽民同志提出在中小学开展“两史一情”(近代史、现代史、国情)教育。号召发出以后,很快在全国各地掀起“两史一情”学习的热潮,各地自发地把“两史一情”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好多学校看“两史一情”的电影,讲“两史一情”的故事,讲爱国主义的故事,讲奋发图强的故事。然后,开座谈会、主题班会,讲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屈辱史,讲中华民族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振兴国家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事迹。班会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鲜明,高潮时有的甚至都热泪盈眶,爱国主义的情绪得到了升华。多么好、多么有实效的教育方法呀!后来,要求把“两史一情”教育列入高考政治课的范围,通知下发以后,发现原来有血有泪的、蓬勃的、旺盛的爱国热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在那里死记硬背——鸦片战争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签定了什么条约?都去背那些东西,把情感的因素一下子就剔出去了,这是多么深刻的教训啊!??? 开头是把知识、情感、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生动活泼的孩子,受到了生动活泼的教育,后来变成了一场考试,变成了单纯的一种知识,这个方面的问题太多了。??? 如果通过教育、通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爱心,我们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这个问题至今还值得忧虑。现在有的地方、有的学校只讲从严治校,不讲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认为治校是越严越好,有一点点小错误就处分,错误大一点就开除,有的教师还打骂学生,或动辄罚钱,以罚代教,这种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吗?如果培养出来的孩子没有爱心,这社会能够长治久安吗?我们的教育能够说是成功的吗?当然因为升学竞争激烈,我们非常理解中小学教师属于高压人群,他们承受的压力很大,但我们毕竟是教育工作者,不能够因为社会对我们的压力很大,就把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带着不良的心态去从事教育。??? 我们的德育要重视情感教育,要重视情感体验,要把情感带进德育的全过程当中。比如进课堂吧,我觉得就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尊重带进课堂,把宽容带进课堂,把合作带进课堂,把探索带进课堂,把创新带进课堂。??? 尊重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尊重学生怎么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并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呢?在人类社会中,尊重是一种基础品德。人类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要让学生首先学会尊重生命,尊重自己,做一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人。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社会,乃至尊重环境,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但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父母必须首先尊重子女,老师必须首先尊重学生,教育者必须首先尊重受教育者。??? 教育不是教条的东西,它应该在实践过程当中把情感加进去,把尊重加进去,把相互理解加进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才可能取得成功。??? 德育要讲究科学的方法。讲究科学方法,首先是要把握少年儿童的特点。只有把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生理的特点,才可能找到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首先要有爱心,但是,光有爱心还是不够的,高尔基说过一句话,“爱孩子是母鸡也能做到的事情”,但是教育并不是母鸡孵小鸡,光有爱心就可以,它还需要比较好的方法。只有热爱儿童,才能教好儿童,只有了解儿童,才能教好儿童。父母对子女,老师对学生,都是这样的。“爱之适其度,爱之以其道”,我觉得现在很多父母不了解子女,不理解子女。浙江金华发生的案件,那个母亲对孩子非常爱,几乎是全身心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结果,反过来被孩子打死了,为什么?对孩子缺乏了解。老师对学生和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是当前一个最需要关注的问题。而要做到相互了解,我认为,首要的问题是允许学生或孩子诉说,要提倡诉说,要允许诉说,要开诉说之门。现在的问题是什么?是不允许。孩子有什么情绪,有什么思想问题,有什么心理障碍都不允许诉说,不给他诉说的机会,不给他开诉说之门。不少老师都是简单地对待学生,不少家长都是简单地对待孩子。没有诉说,没有沟通的渠道,怎么会有相互理解?没有相互的理解,怎么会有相互的信任?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怎么会有相互之间的合作?怎么会有相互之间的思想和行为的一致???? 父母老是说孩子不听话,孩子老是感到委屈,经常导致一些血泪案件。其实少年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国家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对小孩子的心理做了非常好的概括,“三个好、四个喜欢”:小孩子好游戏的,小孩子好模仿的,小孩子好奇的;小孩子喜欢成功的,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小孩子喜欢合群的,小孩子喜欢称赞的。小孩子的心理不难掌握,但是,往往在这些方面我们就违反了少年儿童的心理规律。不许玩,不许看课外书,不许做游戏,不许好奇。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听说一条完整的蚯蚓从中间断开会长成两条完整的蚯蚓,她就想做一个实验,结果被她母亲打了一顿。说不定这一巴掌就打掉了一个女科学家。???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是一个德育工作者。“德为人师,行为世范”应当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和人生追求。现在不少老师本身的教育行为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对学生动辄指责,有的甚至辱骂,个别的甚至施以拳脚,体罚,或变相体罚,从心理方面施加压力。我们不能为这些违反教育规律的教师护短,应该看到这方面的问题比较多,比较严重。教育一个少年,一定要有很好的方法。陶行知先生就给我们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 陶先生当校长的时候,他看到一个男生拿起一块砖头想要去砸另一个同学,急忙去制止,并且责令这个男生:你等一下到校长办公室去听侯处理。陶先生了解了一下事情的原因,等他回到校长办公室时,这个男生已经在等候了,陶先生从口袋里面掏出一块糖来给这个学生,说,这块糖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接着又从口袋里拿出第二块糖,说,这块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那个同学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这个校长;然后又从口袋里拿出第三块糖,说,据我了解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了弱小,我看你还是很有正义感嘛,所以,这第三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这个学生流眼泪了,他很内疚,他说,校长,是我错了,我不应该用砖头去砸人。陶先生听了之后很高兴,说,你还能够认错,这很好嘛,再奖给你一块糖,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了第四块糖,然后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看来也可以结束了,你回去吧。??? 陶先生就是这样来教育学生的,首先他对学生是民主的,平等的;第二对学生是尊重的;第三他这样处理是非常公平的,没有偏颇;第四校长和学生之间是相互理解的,这就唤醒了学生道德主体的意识。所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