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德育:危机前挺进    德育:危机前挺进——访德育课研专家王立新   本报记者 夏榕   近年来,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思想道德教育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德育课程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为此,记者走访了北京教科院基教研究中心德育课程研究室主任王立新老师。  记者:社会的发展给德育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课题,您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哪些以前所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王立新:目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对未成年人必然产生重大影响,一些新问题、新情况摆在我们面前。首先,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国际敌对势力也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进行思想文化渗透,这方面的不良影响不能低估。第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社会领域的单纯追求物质享受,以及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三,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但一些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网上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记者:在这些新的课题面前,我们的德育显得有些脆弱。这暴露出我们以往的德育课程存在哪些问题呢?   王立新:我认为,以往的德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教育目标、教学方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说,我们的德育学科比其他学科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甚至把传授道德理论知识作为育人的根本途径或惟一途径。从教育目标来看,以往思想道德教育追求的目标是人格上的“圣人”和“完人”,目标过大、过高,忽视了社会环境和实现的可能。这就造成了教学内容使学生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另外,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单一,缺少层次性。至于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为中心,教授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中心工作就是讲知识、考知识;学生的中心任务就是学知识、记知识。虽然在课堂上也常开展其他活动,但活动的中心不是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面临的思想道德问题,而是为了掌握理论。   记者:针对传统德育课程存在的这些问题,您认为新时期的德育课程应该怎样进行改进?   王立新:作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课程要把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改进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道德要求,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机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第一,要把提高学习兴趣作为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能否让学生喜欢,是德育课程发挥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喜爱程度当作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利用评价机制,切实推进德育课程的教法改革。   第二,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帮助学生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方向。   第三,要把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必须告别说教,使思想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怀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要把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学生的道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每一个老师都要明确,道德目标,只有被学生去亲身体验和追求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第五,把培养未成年人的道德判断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现代社会要求公民不仅要有基本的道德理论素养,更要具备一定的参与经济、政治生活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记者:要想实现德育课程的改进,广大德育课教师应该在哪些方面转变观念呢?   王立新:在新的形势下,广大教师应该认真反思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大力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适合未成年人年龄特点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厌烦德育课程的状况。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把学生对德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当作提高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当作反映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面镜子。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融入到课内外各种生动有益的活动之中,是增强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德育课教师应该利用多种形式和多种活动开展教育,努力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和运用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价值澄清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模拟法、生活体验法等方法,追求在分析、讨论、辨别、体验和模拟中提高道德认识。   道德教育是人性的教育,因此,改造德育课程,必须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贴近学生群体。教师要准确把握新形势、新环境下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出现的新变化,切实解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遇到的道德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德育落到实处。思想道德教育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主体,教给学生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辨别美丑、判断对错、区分善恶的能力,抵制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