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 概念
1、概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目
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
和任务指标。
2、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
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二)课程目标的 特征
以学生为主体;
可观测和评价;
反映基本要求;
(三)课程目标的 分类
1、以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 来分
知识本位
学生本位
社会本位
2、以 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 来分
( 1) 行为性目标
泰勒、布卢姆
行为目标( Behavioral objectives)
是一种更 具体的、可观察 的教学目标,
亦称学习目标。
四个要素,行为主体 (audience)、
行为动词 (behavior),行为条件
(condition)和 表现程度 (degree)。简称
ABCD形式。
例,“提供一篇报纸上的文章,
学生能将文章中阐明事实与发表议论
的句子进行分类,至少 90%的句子分
得正确。”
( 2) 发展性 目标(生成性目标)
发展目标( Evolving purpose)是
在教学情景之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
自然生成的目标,即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
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目标 。 斯腾豪斯
例,布鲁纳的结构课程:, 人 --一门学
程,,在教育目标方面,只提出三个基本原
则:第一,了解人类行为中,什么是人性;
第二,人性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第三,能否
使人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 3) 表现性 目标
表现目标( Expressive objective)
是 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的种种“际
遇” (encounter)—— 每一个学生个性化
的创造性表现。 埃斯纳
例:解释, 失乐园, 的意义;考察
与欣赏, 老人与海, 的重要意义;通过
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参照动
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
评价,行为目标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和
评价,但如思想品德类的内隐目标很难用
外显行为方式来表述;
发展目标考虑到学生兴趣和变化等内隐
方面,利于培养学生的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难以落实;
表现目标考虑到学生的独特性,利于培
养学生的 创造精神,但很难保证所有学生
达到基本要求。
(四)确定课程目标的 依据 (基本来源)
学生的需要
社会生活的需求
学科的发展
(五)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
1,明确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2,分析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价值)
3,选择 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形式)
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二,课程内容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
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有课程计
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教学参考
书)三种,其中课程计划是课程的
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教
学参考书)是课程内容的 具体表现
形式 。
(一) 课程计划 ( 教学计划)
概念,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
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订的学校教育教
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主体 部分:课程设置。即所开设的学
科、学科顺序、开设时间、课时分配、学
年的编制和学周的安排等。
(二)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指各个学科的总体设计
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的基本
的、统一的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
量的依据。
编写要求,
制定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原则,普及性、
基础性 和 发展性。
(三)教材
是师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
教育着和受教育者在知识的传递 -接受活动
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主体,课文
编排方式,直线式 螺旋式
第四节 课程设计
一、什么是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
宏观层次 -课程计划;中观层次 -课程标
准;微观层次 -课堂活动中师生的课堂构
建。
二、课程设计的 基本模式
(一)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明确的目标为核心开展
课程设计的模式。其代表人物有博比特、
泰勒和布卢姆。
泰勒原理:( 1)分析课程资源,确定
基本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
织学习经验;( 4)评价学习结果。
? 评价,优点 -目标具体、清晰,使人们更有
依从,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所以是世界上
影响最大 的设计模式;促进了教育测量和
评价的发展,加快了 标准化测验 的完善进
程;
? 缺点,忽视课程结构的 整体性,片面强
调目标;忽视教育过程的 艺术性,陷于机
械主义和技术理性;忽视 非预期 的学习结
果(如隐性课程),不全面;把学生当工
业产品,忽视 教育内涵 (学生的主体性),
故又称,工学模式,。
(二)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
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
基本内涵,
( 1)重视贯彻课程活动过程始终的教育
宗旨的作用
( 2)通过对知识形式和活动价值的分析
来确定内容
( 3)提倡程序原理
( 4)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 5)主张加强和促进教师发展。
优点,重视教育过程和学生的主体能动
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缺点,忽视具体、明确目标的作用,
难以对学生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要求太高。
难以真正实施。
(三)情境模式
劳顿, 强调通过社会文化情境的分析,
着重于进行文化选择,使课程生成于时代
文化之中的一种课程设计模式。
斯基尔贝克,在对具体的学校情境进
行微观层面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学校本位
课程设计模式,其中心及焦点在于具体的、
单个学校及其教师,并认为校本课程设计
(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是促进学校获得真正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
(四)自然模式
沃克 ( Walker,D.):对成功的课程
设计的自然过程的摹写,追求以自然科学
的态度、思维和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课程设
计过程。
三,课程设计的基本问题
(一) 课程结构
(二)课程分流
(三)课程统整
(四)处理个别差异的课程设计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
意义,
类型,
开发策略,
1、需求导向策略
2、增强特性策略
3、因地制宜策略
4、全员参与策略
第五节 课程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
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课程实施的取向指课程实施应该以何
种方式进行。
? 1,忠实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地
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主流 )
? 2,相互调适取向, 课程实施过程是课
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际情境在课程
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
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 3,课程缔造取向,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
与学生联合缔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
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缔造新的教育经
验的过程。
评价,
首先,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
其次,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
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
再到课程创生取向,反映了课程变革的发
展方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实用性、明确性、
相对优越性
课程变革的民主化程度
加强教师培训
评价的配套改革
各种外部因素的制约
三、课程实施策略
1,从上至下 的策略,以国家和地区为
中心的。
2,从下至上 的策略,该策略是以当地
或以教师所关心的问题为起点来进行变革
的。
3,从中间向上 的策略,学校成为课程
实施的主体。
自测题,
1、试比较各种不同的课程定义的区别,谈谈
你对课程本质的认识。
2、简述课程流派及其观点。
3、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
性课程的概念及其特点。
4、简述课程目标的分类及其优缺点。
5、简述课程实施的取向和策略。
6、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7、中小学课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