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前几章我们从理论上探讨了贸易政策的一般效果和政策制定。在现实中,我们发现, 不同时期人们对待国际贸易的态度和作法往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 国家政府采取的贸易政策也有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贸易政策的运用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 和国际经济环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为了对贸易政策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本章我们专门考察 历史上不同时期贸易政策的实践与特点。首先我们分别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加以总结,然后简要讨论一下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一、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指出,自由贸易政策从本质上讲对各国都有利。但在现实 中,绝对的自由贸易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只是在历史上某些阶段,一些国家,特别是一 些发达国家曾对国际贸易持一种相对开明的态度。另外判断一国贸易政策的性质,不光要看 其对对外贸易的干预程度,还要看其政策的倾向性。在倾向性上,贸易政策可分为中性和非 中性两类,例如自由贸易就是一种中性的贸易政策。 (一) 、早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从工业革命以后的历史看,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开始于英国。以1846年《谷物法》 的废除为标志,英国进入了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在英国看来,自由贸易政策更有利于本国 出口自己的工业品,比较廉价地进口当时纺织工业所需要的棉花,以及可以降低工资水平的 谷物。因此自由贸易政策,有利于发挥自己生产工业制成品的比较优势,而放弃本国比较劣 势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进口。 当时的自由贸易政策给英国带来了明显的经济利益。根据英国学者的统计,他们将英 国的经济部门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对外贸易有关的部门,一类是与贸易无关的部门。他们发 现,与对外贸易有关部门的生产增长率高于英国经济的增长率,更高于与贸易无关部门的经 济增长率。由此他们得出结论,对外贸易是英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of growth)。正是 由于对外贸易对英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英国一直主张自由贸易。然而随着英国经济逐步 被美国、德国和法国超过,其自由贸易的使用范围也发生了变化。 (二) 、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13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居绝对优势地位。为了营造一个各国经济恢 复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美国的带动下,发达国家相继实行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贸易自由 化就是逐步削减各国的贸易障碍,实现贸易政策的中性化。各发达国家经过双边或多边谈判 相互削减对进口商品的关税水平,为相互贸易提供方便条件。经过各发达国家的努力,各国 的平均进口关税水平从1947年的40%左右,降到目前平均3%左右,而且这种趋势还会继续 下去。 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不仅仅限于他们之间相互提供贸易便利,而且对发展中国家 也实行某种程度的贸易便利。如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普惠制待遇。这种待遇意味着, 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提供普遍的、非对等的、优惠待遇。这种待遇使得发展中 国家在将产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是可以享受比发达国家相互给予的优惠关税还要低的进口关 税。因而可以起到鼓励发展中国家产品出口的作用。欧洲联盟给予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 区各联系国的贸易优惠待遇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优惠贸易待遇的另一典型事例。然而 应该看到,正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主要工业品的生产上与发达国家难以竞争,发达国家才可 以比较慷慨地对发展中国家采取更自由的贸易政策。 二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第二类是 发达国家的新贸易保护;第三类是战略性贸易政策。 (一) 、发达国家早期的贸易保护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最早应追溯到这些国家还处在经济发展过程时期。建国初期 的美国几乎是保护贸易的乐园。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就坚决主张实行 保护贸易政策。如果以美国1934年制定的《互惠贸易法》为分界线,建国后至1933年,美 国主要实行的贸易政策就是高筑关税壁垒。1874年美国通过的第一个关税法案中,其进口 关税的平均水平为50%,尽管在此后有些年份中关税水平有所降低,但到了1930年,美国 的平均关税水平竟高达53.2%。在欧洲,面对英国廉价产品的竞争,法国、德国等国家也相 继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 发达国家传统的贸易保护一般都是一种临时性的政策措施。当西方世界发生经济衰退, 或经济危机时,各国为了保正本国市场不受外部冲击,会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将大部分 进口产品拒之门外。各国都采取这种“以邻为壑”的政策,导致贸易战的爆发。这一点在 1929-1933年大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 、新贸易保护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贸易逐步走向自由化的形势下,尽管总的趋势是走向自 133 由贸易,但是各发达国家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采取了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作法。根据凯恩 斯主义,从需求面看,一国国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赖于出口需求的增加和进口需求 的减少,因此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就成为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 各国原有的保护本国工业的传统贸易政策之下,又出现以保证国民生产总值的稳定增长、实 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新贸易保护政策,这种政策也被称为“管理贸易”(managed trade)。在 现实中,发达国家多数接受了这一贸易保护政策。但是在多边贸易自由化背景下,各国改变 了传统的限制进口、奖励出口的政策措施或干预形式,转而由以关税为主要干预手段逐步向 以非关税措施为主要干预手段过渡。因而非关税壁垒几乎成为各国干预外贸、限制商品进口 的主要政策措施,因而这一作法被称为“新重商主义”。据统计,现在各国实行的非关税壁 垒手段达1,000多种。 (三)、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源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现实中,发达国家的企业面临着不完全 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很多学者看来,当其他国家普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时,单个国家采取自 由贸易政策将不利于本国的经济利益。因此他们鼓励本国政府,采取一系列贸易政策,改变 企业的战略行为,使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目前来看,发达国家的战略性贸 易政策主要表现为战略出口政策、战略进口政策和保护本国进口以鼓励出口的政策。 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典型国家是日本,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日本一直 是西方国家所指责的封闭市场、鼓励本国出口的典型国家。自70年代起日本通过战略性贸 易政策(主要是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鼓励其汽车工业、半导体工业及通讯电器业业的发展, 结果其相应工业讯速发展起来,不但减少了进口,还占领了美国等一些传统出口国的市场。 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以此提醒美国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1994年美国专门提 出了“国家贸易战略”,该方案提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对美国的传统市场和新兴市 场分别采取不同的出口战略。同时为保护本国市场,美国也不断引用其国际贸易修正案中的 “301条款”和“超级301条款”,以公平贸易的名义迫使别国开放市场,并以反补贴、反 倾销为理由,限制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这种带有战略性贸易政策色彩的措施实施后收到 了良好的效果,使美国的出口有明显的增加。当然这些贸易保护的政策也受到一些发达国家 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指责,他们试图在多边框架下抑制美国以“公平贸易”为借口所采取的 贸易保护政策。总的来看,9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政策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市场开放与公 平贸易并重;二是强调出口的重要性。 134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许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收入水平也比较低的民族和地区 相继独立。这些取得了政治上独立的国家认识到,经济独立是政治独立的根本保证。从历史 的经验看,一国发展经济的途径是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国际贸易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 力。根据理论和实际经验的总结,发展中国参加国际贸易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好处。一 是可以从比较利益方面获得利益;二是可以从规模经济效果中获得经济利益;三是可以从贸 易和由贸易引起的投资中获得本国生产技术水平提高的利益。世界银行在其1987年发展报 告中特别指出了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因而选择适当的贸易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制 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议题之一。 一、发展中国家的界定 根据世界银行1996年的标准,发展中国家是指,那些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8, 956美元的国家和独立行政区。 在发展中国家中,又进一步分为:(1)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国民生 产总值在725-8956美元之间;(2)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其人均收入在725美元以下。 从更广泛的意义看,发展中国家不仅仅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低,还涉及到生活的 质量标准。按照质量标准,尽管一些石油输出国人均收入水平比较高,但是从生活质量看, 它们的得分并不高,仍属发展中国家之列。 另有一些学者为了便于比较,采用购买力评价(以后我们要讲到)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及 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从1992年起,世界银行开始公布按购买力评价计算的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按照这一标准,一些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提升很多。 还有一些国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尽管其人均收入水平已经很高了(如新加坡),但仍 然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 总之,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尚比较落后,面临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国 家和地区。 二、 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大都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起步的。从发展规律经济学和各国的经 济实践看,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唯一道路就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135 首先,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农业部门常常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特别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因为从生产要素的存量看,农业中的专门生产要素—土地 难以持续增加,因此任何其他生产要素在农业上的持续投入不但不会带来丰厚的报酬,反而 会造成土地报酬的递减,从而阻碍了农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相反在工业部 门,由于工业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均能够持续增长或积累,因此在多数部门或产业能够通 过各种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 其次,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变动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是 比较低的,这一点很好理解,人们一般不会随着农产品价格的下降而更多地吃面食或大米, 因为人们的消费量是有限的。相反人们对工业品的需求弹性就比较大。这种需求弹性的差异 意味着不同产品增加生产的潜力,以及与这种生产潜力相对应的生产者的报酬。农业显然存 在着生产发展的市场潜力问题。 第三,不象工业部门那样,农业部门难以形成垄断,甚至不完全竞争。我们知道不完全 竞争或垄断能够带来“垄断利润”或额外利润。这种利润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实现规模经 营,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然而在农业部门由于农业经营的特点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部 门很难形成卖方不完全竞争或垄断。因而不可能有自主的产量控制和“垄断利润”。 基于上述三点理由,发展中国家要想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赶超发达国家,必然要 经历工业化阶段。 三、 扩大初级产品出口与稳定价格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依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大都以初 级产品出口为主,但历史实践告诉我们,除少数石油出口国外,其他的非燃料初级产品的出 口都未能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迅速稳定发展。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在初级产品出口 中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二是初级产品的价格不稳定。 为消除这些问题,发展中国家作出了很多努力。 (一)、初级产品的出口与价格水平 对于一个希望发展本国经济,但苦于无任何可供交换的产品的国家而言,资源的出口, 或初级原材料的出口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因而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上看,只要 一国拥有某种自然资源,那么选择出口这些资源是换取经济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 依靠资源出口发展经济是有条件的。其中初级产品价格的稳定或提高,可能是非常重要 的条件。否则可能陷入“悲惨的增长”。 然而,一些学者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发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总是在不断地恶化。它 意味着,相对于制成品而言,初级产品的价格是偏低的。20世纪50年代初,阿根廷经济学 136 家劳尔·普雷维什等认为:(1)发展中国家从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少于工业化国家;(2)初 级产品出口国贸易条件较差,且在继续恶化;(3)扩大初级产品的出口可能导致悲惨的增长。 另外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初级产品的价格是随世界经济发展与波动而变化的。它既不是 直线下降,也不会直线上升。大萧条促成了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但是朝鲜战争又导致初级 产品价格的上升。尽管如此,一些初级产品的价格确实是持续下降的。据统计,1920年至 1970年,天然橡胶的价格几乎是直线下降的。 发展中国家认识到,这些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不利于其经济的持续发展,难以提高这些 国家的福利水平。因此,发展中国家提出要支持初级产品的价格,以利于其收入水平的稳定。 然而到目前为止,没有那一个工业国响应这一号召。因为从直观来看,保持或提高初级 产品价格无异于来资助或援助发展中国家。但是直接的援助方式可能更容易使发展中国家 “知情报恩”。 (二)稳定初级产品价格 初级产品价格不稳定同样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初级 产品价格不稳定产生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需求的变动;二是供给变动。要保持初级产品 价格的稳定,需要有相对稳定的供给量和需求量。 1. 需求变动与价格稳定 所谓需求变动引起的价格变动是指,由于对某种初级产品需求变动所带来的需求量的变 化,从而造成的价格波动。具体情况我们用图10—1加以说明。 ` O P e P 1 P 2 Q S D ′ D P Q 5 Q 3 Q 4 Q 1 Q 2 图10—1 137 在图10—1中,曲线D和S分别表示某种初级产品的供给和需求曲线。如图所示,均 衡价格为P1。现在假定由于某种外界原因,需求增加,图中需求曲线D右移至D ′ ,相应地 初级产品价格升至P2,需求量也由Q1增加到Q2。初级产品的价格从较低的水平跃升到较高 的水平,从短期看,对产品的供应者是一件好事。但是从长远看,如果本次价格的上升带来 下一轮的价格下降,那么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就很难稳定。只有保持市场价格的稳定才更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如果要保持价格的稳定,就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目标价格。该价格既有利于需求方以相 对低的价格获得原材料或食品,又有助于供应方获得稳定的收入。目标价格一般要高于最低 价格,低于可以预见到的市场变动造成的最高价格。在图10—1中,假设目标价格定为P e , 在此情况下,如果是第一种供求情况,目标价格高于市场价格,那么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差额 Q 4 Q 5 ,需要有关价格干预机构来买进。在第二种情况下,目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供求之间 存在Q 5 Q 3 的差额,此时为维持价格的稳定,干预机构要卖出这么多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 需要,否则市场价格还会上升。 2. 供应变动与价格稳定 当供给发生变动时,同样会引起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要保持初级产品价格的稳定也需 要借助干预机制,其方式与上面相同,这里不再具体说明。 `3.谁获利 维持稳定的初级产品价格对买卖双方是否有利呢?对此学者们的看法有所不同。一些学 者认为,维持价格当然对供应方更有利;而另一些学者认为,需求方(假设需求方是生产者, 即其生产需要一些原材料的投入)可以减少生产成本方面的风险,当然对需求方有利。还有 一些学者认为,价格干预会扭曲价格机制,影响资源的有效分配。从干预的目的来看,价格 稳定或价格干预有助于初级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助于处于起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获得稳 定发展的外部环境。而对那些原材料的需求方也是有利的。 4.谁承担干预所需资金 尽管许多学者认为,国际价格干预机制利大于弊,但是建立这样一个机制需要可观的一笔资 金。特别是,谁来承担那部分买进商品、储存商品,并且以较低的价 138 139 进口替代工业化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 替进口的同类产品。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进入这个阶段,而且成功 的把握也比较大。因为,发展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避开了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资 金的难题,另一方面,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可以进行较小规模的生产, 格抛出商品的费用呢?对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看法,发展中国家认为,应该由 发达国家来承担。但是发达国家认为,既然是发展中国家切身感到价格稳定的重要性,因此 这笔资金应该由发展中国家承担。 比较合理的原则是谁获利,谁承担。即当价格变动主要是由供给方造成的时,由供给 方出资;当价格变动主要是由需求方造成时,由需求方出资。但实际操作则极为困难。 初级产品支持价格机制难以长期贯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价格支持会造成生产或供 应无限增长的趋势。因为稳定的价格将刺激厂商不断增加产品的生产,而不顾及商品是否 能够销售出去。随之而来的是被支持的初级产品长期地供过于求,因而需要不断地注入干 预资金。因而可能造成干预机构及有关国家不堪重负,从而最终放弃价格支持机制。所以 就目前而言,世界上初级产品价格干预机制的成功经验几乎没有。 四、 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与其经济发展战略是密切相关的。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 借鉴别国的成功经验,制订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其 贸易政策。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可分为两种:进口替代战略(有时又称为内向 型经济)和出口导向战略(有时又称为外向型经济)。 (一)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进口替代(Import Subutitute)是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 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依据主要由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20世 纪60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率先提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并不适合发展中 国家,他认为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更多地表现为静态利益,而规模经济等动态利益则较 少体现,所以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作用不大,甚至会带来不利后果(如“悲惨增长”)。 普 雷维什更进一步将整个世界分为两类国家,一类是处于‘中心“地位的经济发达的国家。另 一类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边缘国家是中心国家经济上的附属,为中心国家的 经济增长服务。中心国家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了边缘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本身难以发展。 因此他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该摆脱这种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经济的道 路。 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另一个理由是某些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所谓二元经济是指,在一 个发展中国家内,比较先进的、资本密集型且工资水平相对较高的工业部门和传统的落后农 业并存的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的一般特点是:(1)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它 部门高;(2)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地高于其它部门;(3)尽管工资率 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4)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它部门,与其 它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5)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正因为此,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希望在政府的保护之下,排出来自先进国家的竞争,独占本国市场。同 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又需要本国的工业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替进口的同类产品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进 替进口的同类产品。一般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比较容易进入这个阶段,而且成功的把握也比 较大。因为,发展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避开了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难题,另一方面, 这些产品的技术含量比较低,可以进行较小规模的生产,且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所以 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工资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较低成本生产出这类产品,进 而代替同类的进口产品。这类工业包括纺织品原料、服装、鞋类以及其它劳动密集性的行业。 进口替代的第二个阶段是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 品。一般而言进入这一阶段需要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 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并且取得成功的国家具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该国的国内市场 比较大。较大的国内市场可以为其工业的发展提供较有保障的市场,以便使这些行业迅速实 现规模经济,比较快地成长起来;其次选择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 丰富的劳动力供应;第三是“二元经济”,因为二元经济可以为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也为现 代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廉价的劳动力。 幼稚工业论可以说是发展中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指导思想,贸易保护是进口替代战略的 核心工具,具体政策措施包括:进口关税、非关税壁垒,并配合以外汇管制和高估的汇率政 策。 进口替代战略的成效如何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大问题。实践是最有力的论据。现 实中,采取或曾经采取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主要有拉丁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以 及印度等。东亚的韩国也曾经采取过类似的发展战略,后来作了调整。从总的情况看,一些 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其轻纺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了。例如巴西, 在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时期,发展了本国的汽车装配和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钢铁工业。印 度的重化工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在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中,出现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 或准工业化国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的困难。首先,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与当初的愿望相反,对国内产业的高保护导致国内企业竞争意识不强, 生产成本过高,当遇到外部冲击时,自然的反应就是寻求政府的保护,保护代价越来越高; 其次,加重了外汇短缺,70年代实行进口替代的多数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再者, 进口替代战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倾向,而这种将自己封闭起来的战略不利于借助外部的资源 和技术发展自身的经济。一些学者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比较利益原则, 通过人为的干预,将资源或生产要素转向自己比较劣势的部门或产业,因而经济发展的速度 不但不会加快,反而会减缓。 (二)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Export-led)战略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 发展经济的战略。 140 出口导向战略是建立在比较利益理论基础上的。这种理论认为,无论一国处在何种发 展水平上,总有某种比较优势,如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借助这种优势,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 劳动密集性产品,或原材料,以获取经济发展的资金。出口导向战略注重劳动密集型的制成 品的出口。 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多方面 的积极作用。首先,从比较利益论看,可获得资源再配置的经济效果,这种效果能够将本国 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有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其次,出口导向 将产生一系列的产业间关联效应,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第三,出口导向也有助于一国 经济逐步实现工业化,因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可节约资金,避免在工 业化的初期就投入大量资金、发展重化工业可能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扭曲;第四,发展劳动密 集性产业还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较快地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进而是消费 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耐用消费品和其他产品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助于本国的 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 一般而言,选择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有三个特点。一是,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或地 区内部市场相对比较狭小;二是劳动力比较便宜,因而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第三,采取 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国内自然资源比较稀缺,需要靠自然资源或原材料的进口才能生产制成 品。总之,这类国家和地区的国内市场都比较小,如果将自己封闭起来,很难使本国工业达 到规模经济水平。因而对这些国家而言,封闭就意味着放弃本国的工业化,放弃本国的经济 发展。 由于采取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和地区需要外部市场,往往大进大出,所以需要有相对稳 定和便利的市场环境。具体到贸易政策,主要表现为进口关税比较低,较少使用非关税壁垒; 广泛使用出口补贴或其他出口鼓励措施;同时配合以货币贬值,以促进出口。 从总的情况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在实现本国经济发展上是比较成功的。60年 代中期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采取了出口导向战略。结果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迅 速的发展。其中韩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它们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被誉为“亚洲四小龙”。 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仿效出口导向战略,以求得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然而,采取出口导向战略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除了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的初级产品 贸易条件恶化之外,出口导向战略的成败还有赖于出口品市场的发展状况。这种出口市场状 况决定于多种因素。首先,经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可能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 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到这些国家经济正常、持续地发展;其次发达国家贸易保 护政策的实施,可能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第三, 如果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同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市场的激烈竞争。在市场规模有 141 限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必然有失败者,甚至两败俱伤。 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实行出口导向战略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 以及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大力推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放弃进口替代的工业 化战略,转而实行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从而拉开了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的序幕。根据世 界银行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要从贸易保护走向贸易自由化,需要进行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项工作就是取消商品进口的数量限制,以关税作为贸易保护的唯一手段。正如我们 已经讲到的,数量限制是一种比较严厉的贸易保护措施。在数量限制下,无论出口商如何降 低成本或价格也难以打进该进口国的市场,增加商品的销售,因为进口的数量是一定的。所 以用关税代替数量限制是一国贸易自由化的首要步骤。 贸易自由化的第二项工作是改革关税制度。所谓关税制度改革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是降低进口关税的总水平,二是缩小不同商品间关税率的差异幅度。根据各国的经验,降低 关税水平的操作方法主要有四种:(1)等比例地削减所有商品的关税水平,即将每种商品的 关税都降低同样的比例;(2)等比例地削减某个指标之上的高关税;(3)较大幅度地削减较 高水平商品的关税;(4)上述几种方法方法的结合运用。世界银行推荐的方法是“蛇腹式” 削减关税的方法。即先将某个上限的关税降到这个上限以下,然后重新设定一个较低上限, 再将在这个新上限以上的关税降到这个上限以下,依此不断进行下去。许多专家认为,这种 方法带来的调整成本最低,同时还能够保持原有的贸易保护结构。 但是贸易自由化必须建立在扩大出口的基础上。因为随着本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必然有 大量的商品流入本国市场,如果在进口不断增加的同时,没有出口的增加,进口国为支付进 口所需要的资金差额会不断增加,造成入不付出。在此情况下,该国政府不得不限制进口, 从而断送贸易自由化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商品的大量进口可能挤垮国内竞争力比较弱的企 业或产业,结果失业人数可能增加,当这些失业人口不能被出口行业的扩展所吸收时,退回 到保护贸易的呼声或社会压力就会增高。为了使贸易自由化能够成为一个持久的政策选择, 政府应该在实施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尽可能减缓自由化带来的冲击,因此在实行贸易自由化 的过程中,要配合一些其他的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措施。在这种措施中,最简便的是 本国货币对外贬值。 第三节 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142 国际贸易体系是调整各国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组织和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 为重建国际贸易秩序,希望建立一个调整各国贸易关系的组织,以便各国能够在比较宽松的 环境下开展国际贸易。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在签定多边贸易协定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不 懈努力,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贸易体系。多边贸易体制在推动战后 全球性的多边贸易自由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产生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简称GATT)是调整各 国关税与贸易关系的多边国际协定。由于关税与总协定特殊的签定背景,以及它多年运行的 特点,使它成为带有制度性和组织性的多边贸易协定。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和英国在商讨建立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时就设想重 建国际贸易秩序。他们认为,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各国相继实行的以邻为壑的贸易政 策,是导致192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原因之一,至少它加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甚至有人 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之一就是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封闭市场。因此在它们看来,比较 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因此它们倡导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 (International Trade Organization)。 1945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单方面提出《扩大世界贸易和增加就业的建议》,主张在这 个建议的基础上制定国际贸易宪章,以重建国际贸易秩序。美国在提出这些建议的同时,照 会各国政府,提出召开世界贸易和就业会议,在美国提出的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多边贸易谈判, 实施关税减让。经过讨论,,一个有23个国家代表签字的《国际贸组织宪章》产生了。其宗 旨是:“通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稳定生产和就业,鼓励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在世界 范围内提高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为作好贯彻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准备工作, 23个国家的代表在日内瓦进行关税减让谈 判,并将此内容的贯彻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今后的执行相联系,签订一个临时性文件或协议, 一旦《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被各国国会正式批准,这个临时性协议就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这23个国家中,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卢森堡、荷兰、英国和美国于1947 年10月30日签署了“关贸总协定临时议定书”。中国等15个国家也相继在临时议定书上签 了字。因此最初的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或过渡性的协议。只有《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才是建 立国际贸易组织的基石。 然而,1950年,美国突然宣布,它不打算寻求国会批准哈瓦那宪章。实际上世界贸易组 织的建立就此夭折了。由于各国仍然希望有一个比较自由的贸易环境,在经临时协定缔约国 讨论并修改之后,决定继续执行“临时议定书”。因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也就“临时了” 143 47年之久。 虽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临时性协定,但是它一直作为协调多边贸易与关税关系的、对 缔约国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并且它类似一个组织,安排缔约国之间的旨在追求贸易自由化的 谈判,因而在1947年以后的47年的时间里,它对形成一个比较自由的国际贸易环境作出了 贡献。 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是以贸易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因此,其宗旨和原则总体上是以推 进贸易自由化为内容的。当然考虑到一些实际情况,关贸总协定也接受了现实中的许多例 外情况。 (一) 、关贸总协定的宗旨 关贸总协定明确指出,缔约国政府认为,在处理它们的贸易和经济事务的关系方面,应 以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巨大增长,扩大世界资源的充 分利用,并以发展生产和交换为目的。并期望通过达成互惠互利的贸易协议,促进进口关税 和其他贸易障碍的大幅度削减,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 由此可以看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本目的是,通过达成相互贸易协议,削减关税, 实行公平贸易以实现(1)提高生活水平;(2)提高就业水平;(3)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 求的巨大增长;(4)扩大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5)发展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因此关贸总协 定积极倡导贸易自由化的倾向是十分明显的。 (二)、 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 关贸总协定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原则。即自由贸易原则、非歧视原则、关税减让原则、一 般禁止数量限制原则、公平贸易原则、自我保护原则、透明度原则和磋商调解原则。 关贸总协定的内容中处处体现着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的原则。它规定,关 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应该是市场经济国家,并以市场经济的竞争为基础,开展自由贸易。 非歧视原则是关贸总协定的重要原则。它规定,缔约国之间的贸易要平等互惠,避免歧 视和差别待遇。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最惠国待遇,一是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 是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个缔约国的一切贸易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应同 样无条件地给予其他缔约方。这里的使用范围包括:(1)一切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关税和费 用;(2)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国际支付转帐所征收的关税及费用;(3)征收上述关税和费用 的办法;(4)进出口的规章手续;(5)与进出口货物有关的国内税与国内规章制度方面的国 民待遇等。国民待遇是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 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产品的同等待遇。 144 关税减让原则主要是:(1)关税保护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缔约国只能用关税作为保 护国内工业的唯一手段,而不能用关税以外的其他办法来保护。(2)关税减让原则。关贸总 协定规定,在确定关税作为唯一手段的基础上,各缔约国要逐步降低本国的关税水平。(3) 关税稳定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各国制定的关税水平之后,不能借故重新提高关税。 就一般地取消数量限制而言,关贸总协定反对以关税以外的办法保护本国经济。但是它 只是一般的原则,实际上也有一些例外。关贸总协定从实际出发,也允许某些国家采取关税 以外的贸易保护措施。 关贸总协定提倡,缔约国之间进行公平、平等和互惠的贸易,反对不公平贸易,或人为 地干预贸易,改变自由竞争的基本格局。因此关贸总协定反对倾销和补贴。 在自我保护方面,关贸总协定指出,各国如果因为加入关贸总协定、执行关贸总协定的各项 条款和原则,给它们带来损失,可以实施自我保护。这主要指三种情况。(1)保护幼稚工业。 关贸总协定允许发展中国家对某些幼稚工业实施保护,以利其经济发展。(2)保障条款。关 贸总协定规定,当一缔约国承担了总协定的义务而导致某一产品进口激增时,受到严重伤害 或威胁的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要求政府采取紧急措施,撤消或修改已承诺的进口减 让。(3)利用关贸总协定中规定的各种例外条款。这些条款包括:(1)国际收支平衡例外; (2)关税同盟和自由贸易区例外;(3)安全例外等等。 关于透明度原则。关贸总协定要求,各国凡应公布的贸易条例,应该提前予以公布。总 协定明确规定,缔约国海关对产品的分类、税费、进出口限制以及影响进出口贸易货物销售、 分配、运输、保险、仓储、检验、展览、加工的法律,一般引用的司法判断及行政决定都应 迅速予以公布,以使各国政府和贸易商熟悉它们。但是要以不泄露国家机密为界限。 关于磋商调解原则,关贸总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之间发生争端,首先在总协定范围内 由当事国双方进行磋商,如果磋商不能解决问题,交由专门的工作组解决并向关贸总协定理 事会报告。如果理事会做出的决定有一方拒绝执行,理事会可以授权另一方实行报复。 三、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谈判 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字以来,在其组织下进行了8轮多边贸易谈判。就谈判所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以进口关税减让为主阶段、非关税减让为主阶段和 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制根本性问题阶段。 (一) 、以关税减让为主的阶段 在关贸总协定的安排下,以关税减让为目的的谈判共进行了六轮。第一轮谈判是从1947 年4月至10月的日内瓦谈判,23个缔约国参加了该轮谈判,达成双边减税协议123项,占 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进口总值54%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 145 第二轮谈判与1949年4月至10月在法国的安纳西举行。13个国家参加,达成147项关 税减让协议。使占进口总值56%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35%。 第三轮回合于1951年9月至1951年4月在英国拖奎举行。有38个国家参加,达成关 税减让协议150项。占进口总值的11.7%的商品平均降低关税26%。 第四轮谈判于1956年1月至5月在日内瓦举行。共有26个国家参加,使工业品的进口 关税下降了15%。 第五轮谈判于1960年9月至1961年7月在日内瓦举行,共有62个国家参加,使工业 品的进口关税下降了35%。在这次谈判中,第一次涉及到非关税壁垒问题,通过了第一个反 倾销协议。 第六轮谈判于1964至1967年在日内瓦举行,有102个国家参加了此次的关税和某些反 倾销措施的谈判。 (二)、以非关税壁垒谈判为主的阶段 以消除非关税壁垒为主的关贸总协定谈判是1973年9月至1979年4月的第七轮回合。 有123个国家参加此次谈判。这次回合是在日本东京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发动的。在1979 年谈判结束时达成一揽子大范围的关税减让和一系列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新协议以及对关贸 总协定的法律框架的修改意见。 就关税方面而言,总协定的一揽子协议规定,经过8年的时间,使世界9个主要工业国 家制成品的加权平均进口关税从7%降到4.7%。 在非关税壁垒方面,针对政府采购和其他公共机构提供的采购合同达成一致原则;规 定了作为贸易壁垒的技术标准、证书及其检验制度的实施纪律;规定了进口许可程序不被 用做制止贸易的手段;提出了关于为海关估价的建立公平、统一和公正的制度。 在这次回合中,参加国还签署了补贴和反补贴措施的新协议,并且修改了反倾销守则。 总之,在这次回合中共达成9项反对非关税壁垒的协议。当然并非每个国家都在文件上签 了字。 (三)、一揽子解决多边贸易体制问题阶段 关贸总协定的第八轮回合是1986年9月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发动的。125个国家和地 区派代表参加了谈判。 参加谈判的各国部长们达成了总体的政治承诺,共有两大部分:(1)货物贸易的谈判。 其目标是促成国际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加强关贸总协定的作用,改善多边贸易体系,增 强关贸总协定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的适应性,鼓励合作,以加强影响国际经济增长 和发展与其他经济政策相互间的联系;(2)概述了服务贸易规则新框架的目标。 这些承诺的具体谈判事宜包括15个议题,即关税问题、非关税壁垒、热带产品问题、 自然资源产品、纺织品和服装、农业、关贸总协定条款、保障条款、多边贸易谈判协议和 146 安排、补贴和反补贴措施、争议的解决、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关贸总协定体系的作用、服务贸易。 乌拉圭回合原订1990年12月在布鲁塞尔贸易委员会的部长会议上结束,在部长会议之 前和期间,许多领域都有明显的进展,但是未能结束。经过多方努力,讨价还价,乌拉圭回 合最后文件于1993年12月15日草签。这些文件经各国议会通过后,于1994年4月正式签 署。 (四)、关贸总协定下多边贸易谈判的主要成就 尽管关贸总协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多方面的困难,但是在它组织之下,从1947年到1994 年47年间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通过关贸总协定组织的八轮谈判,使各缔约国的进口关税水平都有明显的下降。 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从1947年的40%左右下降到4%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也下降到 13%左右。因而保证了战后的国际贸易能够在一个比较自由的贸易环境下展开。据统计, 1913-1938年间,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7%,而1948-1973年间,世界贸易的增长 率为7。8%。1950年时,世界贸易总额为603亿,而1994年时,世界贸易总额已达到5万 多亿。平均增长率达6% 。从而为各国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次,关贸总协定创造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秩序。尽管关贸总协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 界贸易组织,或国际贸易体系,但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国际贸易能够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法律 或规章制度。从而能够规范国际贸易朝着自由化的正确方向发展。 第三,作为具有组织性的关贸总协定,其吸引力越来越大。由于关贸总协定在很大程度 上符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且这种利益大于由此带来的损失,所以它的吸 引力逐渐增加,以致使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从最初的23个增加到128个(1994年底)。 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于1995年1月1日。其机构设在日内瓦,现有成员国132个(1999 年2月)。世界贸易组织是约束各成员国之间贸易规范和贸易政策的国际贸易组织。世界贸 易组织的各种协定是国际贸易制度运行和各成员国贸易政策制订的法律基础。它继承了关贸 总协定的主要原则,但比关贸总协定约束的范围更广泛,它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组 织。 (一)、世界贸易体系的基本原则 在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协定中,明确指出了五个基本原则。即非歧视原则、通过谈判 逐渐推行贸易自由化原则、可预见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和鼓励发展与改革的原则。 国际贸易中的非歧视原则在关贸总协定中已经作了明确的规定。就是要贯彻最惠国待 147 遇和国民待遇。在世界贸易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中重新明确这一重要原则的意义,不仅在于 重申本身,还在于这一原则适用的范围更广。它不仅适用于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贸易,还适用 于服务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再此,世界贸易组织重申,这种非歧视原则不 也有例外。如它不适于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成员国。也不适用于对那些实行不公平贸易政策的 国家采取进行报复行动的国家。 贸易自由化原则是指,通过减少贸易障碍,促进贸易的扩大。这些贸易障碍不仅是指进 口关税,还包括各种数量限制、政府的某些限制进口的规定及汇率政策等方面的限制措施。 这就要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根据组织的要求加以调整。世界贸易组织允许各国采取渐进 的方法实现贸易自由化。而且从实际出发,发展中国家可能需要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 可预见性原则是指,各成员国在其贸易政策或规定执行以前,要对成员国公开并通知世 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各成员国不应重新人为地增加贸易障碍,以保证国际贸易 环境的稳定。因此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反对重新提高贸易障碍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反对使用 除关税以外的其他保护措施。从制度上,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各成员国将它们将要执行的贸易 政策和措施尽快公布,并上报世界贸易组织。该组织将对此作出评估,以确定其对贸易自由 化可能带来的影响。 鼓励公平竞争的原则是指,世界贸易要在公开、公正和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开展。因而该 贸易体系反对倾销、补贴及政府的歧视性采购等等。 鼓励发展和经济改革的原则是指对发展中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采取鼓励原则。由于 世界贸易组织的四分之三成员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对它们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改革要给 予特别的关注。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发展中成员国在执行协定的内容的时间方面应该具有某 种灵活性。即允许它们经过较长的时间达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给 了发展中成员国调整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定不相适应方面的过渡期。 由此可见,世界贸易组织在上述原则指导下,对处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具有广泛 的吸引力,各国纷纷要求加入到该组织中去。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职能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是执行世界贸易组织的各个协定;组织国际贸易谈判,并提供 成员国进行贸易谈判的场所;解决成员国之间的贸易纠纷;指导各成员国制订对外贸易政策;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帮助和培训;与其他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执行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所签署的多个国际协定是该组织的首要任务。在建立世界贸易 组织的谈判中,成员国签署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商品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 权的保护、以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问题等方面的协定。这些协定有赖于在世界贸易组织的监 督下加以贯彻、执行。 148 组织成员国之间进行多边贸易谈判,并为此提供谈判的场所是致力于贸易自由化的世界 贸易组织的重要职能。在关贸总协定之下,组织了八轮贸易谈判,在推进贸易自由化方面取 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世界贸易组织之下,这一职能不会消弱,反而会加强。关于贸易谈判的 场所问题。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在新加坡举行了该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 议,并取得了一系列贸易自由化的进展(如知识产权保护、通讯和信息产品贸易自由化等)。 指导各成员国制订对外贸易政策是指,各国制订的对外贸易政策,不应与世界贸易组织 的有关条款相抵触。因此成员国任何与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条款不相一致的政策规定都是不允 许的。 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主要是指,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 行、以及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以保证组织之间的协调性。 (三)、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从总体看,关贸总协定是在国际贸易组织未能建立起来的条件下,起到一个维持国际贸 易秩序的组织的作用。但是它尚不是一个国际贸易组织。因此它们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它们的性质不同。关贸总协定是一个多边的国际协定,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一个 合法的国际经济组织。我们前面已经讲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是一个多边贸易协定。尽管其 初衷是要建立一个国际贸易组织,而且试图起到国际贸易组织的作用,但是从国际法的角度 看,是不具备组织的法律基础的。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建立在规范的国际法基础之上的国际 组织,各国政府代表本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上所签署的文件均得到了各国立法机关的 认可。 其次,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的协定,尽管它持续了47年的时间,但是其性质是多边的 临时协定。而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协定则是长期的组织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一个贸易协定。 而世界贸易组织则是具有法律基础的长期性的国际组织。 第三,对参加者的称谓不同。关贸总协定的签字国被称为缔约国,而其实体被称为“缔 约国全体”,表明了它的协定特征。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被称为“成员国”,其实体是“世 界贸易组织”,表明它的组织性特征。 第四、它们各自约束的范围不同。关贸总协定只约束缔约国之间的商品贸易,而世界贸 易组织的约束范围不仅包括成员国的商品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 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一次将商品、服务和知识产权问题包括在一个国际组织约束范围之内。 第五、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转速度不同。世界贸易组织在解决贸易纠纷的速度上更快,且 内在机制运行运行比较顺畅,特别是,其纠纷解决的最终判决具有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要 强制执行。关贸总协定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且争端解决颇费时日。 然而,世界贸易组织是关贸总协定的继续,它继承了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许多原则和基 本精神。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代替了关贸总协定。发挥着更大的调节世界贸易,特别是 149 成员国之间贸易关系的作用。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发挥其国际贸易组织的作用,使 世界真正具有了一个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合为一体的国际贸易体系。 第四节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最早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要追述到1241年成立的普鲁士内部各城邦之间建立的“汉 撒同盟”。现代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步兴起,并且成为现代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国际经济现象的。 大体上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分为 三种主要类型: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 织;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一、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第一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是西欧的三个小国—比利时、卢 森堡和荷兰通过达成协议建立起来的经济联盟—荷比卢联盟。三国商定,建立共同对外关税、 协调经济政策,比卢两国还将它们的货币确定为等值,可以在对方国家流通。 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是1958年1月1日正式生效,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1950 年代初,欧洲各国为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再次成为战争的策源地,由法国倡导, 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一起响应,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以便将各国战 略物资的生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由一个共同的、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来管理。由于欧 洲煤钢共同体在恢复各国经济、发展生产方面收效显著。各成员国提出,扩大经济一体化的 领域。在此推动下,1957年5月8日六个成员国签定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 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因这两个条约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定,也称这两个条约为《罗马条约》。 欧洲共同体当时建立的目标就是,经过十年的过渡建成关税同盟。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长 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经过多年的渐进发展,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 赖性有了明显的提高。据统计,各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程度均超过50%,有的高达70—80% 。 在自由贸易的推动下,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得也很快。因而共同体的凝聚力很强。同时对邻 近的第三国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欧洲共同体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发展。 在外延方面,欧洲共同体的成员国不断增加。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洲共同 150 体,1981年,希腊成为欧洲共同体的第十个成员国,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洲共 同体。1995年,瑞典、奥地利和挪威加入欧洲统一大市场(欧洲共同体发展了的形式)。现 在欧洲共同体又将东欧的四个国家作为侯选的成员国。根据欧洲共同体自己的目标,希望欧 洲联盟成为一个拥有25—30个成员国的大家庭。它特别强调,欧盟不仅是经济联盟,更是 一个政治联盟。 与此同时,欧洲共同体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一体化的层次,从一个关税同盟逐步过渡到 一个经济和货币联盟。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1968年,经过不到十年的过渡,欧洲共同体 实现了设置共同对外关税,建立关税同盟的目标。同时在经济政策协调方面,建立了共同农 业政策,以支持农产品价格,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绝大多数农产品的自给有余。从而使 欧洲共同体一开始就具有经济联盟的性质。1979年,欧洲共同体经过多年酝酿,建立了欧 洲货币体系,从而实现成员国相互保持可调整的订住汇率制度 ① 、建立共同干预基金和储备 基金。对外则采取联合浮动汇率制度。从而使其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向前迈进了一步。1985 年欧洲共同体又提出新的动议,决定1992年底以前,将欧洲共同体建成共同市场,实现商 品、服务,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经过7年的过渡,这一目标也顺利实现了。1991年, 作为共同市场的各个成员国首脑又集会于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决定修改原来的《罗马条 约》,在修改后的条约中,明确提出,将欧洲共同体向前推进,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建立 欧洲经济和政治联盟。1992年2月7日,成员国签定了一系列的条约。简称为《马斯特里 赫特条约》。该条约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另一个是《政治联盟条约》。 《经济和货币联盟条约》的基本目标是,经过三个阶段的过渡,经济上成员国之间要实现财 政和货币政策,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建立欧洲联盟的中央银行。1999年1月1日, 欧洲统一货币开始启动,2002年,欧洲联盟将发行“欧元”,代替各成员国的货币。由于欧 洲联盟要求各成员国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才能成为货币联盟的成员,所以到目前为止, 只有11个成员国具备了欧盟要求的条件。其他4个成员,如英国、希腊、奥地利和瑞典尚 在货币联盟以外。《政治联盟条约》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更为紧密的国家联盟”。这一条约也 在逐步加以贯彻。 在欧洲,除了欧洲联盟之外,也有其他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欧洲共同体成立后不久 (1959年),以英国为首的7个国家为改变自己在欧洲单枪匹马的处境,决定建立欧洲自由 贸易联盟。当时的成员国有英国、丹麦、葡萄牙、瑞典、瑞士、挪威、奥地利。此后爱尔兰 和冰岛也加入进来。芬兰成为该组织的联系国。1973年,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了欧洲 共同体,自动放弃了其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中的成员国地位。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目标是,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障碍,内部实行 ① 关于汇率制度的某些知识,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详细说明。 151 自由贸易,对外不建立共同关税。其基本特征是开放性。即它不约束成员国对非成员国的贸 易政策,不搞逐步升级,因而是水平较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1980年代以后,欧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欧洲共同体所提出的建立统一大市场, 以及进一步提出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构想,对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 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是与欧洲统一大市场联合起来,还是保持其原有的特色?经过反 复思考,特别是政治形势的变化,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洲共同体于1992年5月签定了《欧 洲经济条约》。提出自1993年1月1日起的5年内,分三个阶段实现经济区内的商品、服务、 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动(不包括农产品)。它意味着,欧洲统一大市场扩展到包括自由贸易 联盟各成员国在内的19个国家。 二、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早在19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就已经产生了。1960年,中美洲的 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5国签署了建立《中美洲共同市场 条约》。根据该条约,对内各成员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90%的对外贸易产品实行共同关税。 其基本目标是,通过经济一体化平衡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由于其内部市场规模有 限,合作领域较少,进展一直比较缓慢。1990年6月,5国总统举行会晤并达成协议。决定 设立一种地区支付手段,确定统一的对外贸易关税水率、简化本地区海关和移民手续。加强 地区的经济合作,并为促进这种合作提供便利。1990年8月5日,5国又决定逐步取消关税 壁垒,经过2年的过渡,1992年中美洲自由贸易区。显然过去该一体化组织进展缓慢的程 度是可以想见的。 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成立于1960年,1980年改名为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它的成员 国有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委内瑞 拉和玻利维亚。由于该一体化组织成员比较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而在贸易自由化 方面难以取得一致步调。 安第斯集团是1969年5月成立的。其创始国有玻利维亚、哥伦比亚、智利、厄瓜多尔 和秘鲁。1973年委内瑞拉加入,1976年智利退出。该组织的基本宗旨是,取消成员国之间 的关税壁垒,组成共同市场,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经济资源,促进成员国经济的平衡发展。 在其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由于各国采取比较封闭的经济发展战略,一体化进展又比较缓 慢,经济一体化的收效并不明显。1989年以来,成员国加强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1989年 成员国举行首脑会议,决定建立安第斯自由贸易区。提出自1990年起,经过5年的过渡, 成员国分阶段削减关税。此后在1990年11月的政府首脑会议上,又将建成自由贸易区的时 间提前到1991年底。其一体化目标为1991年底内部完全取消关税,1995年底建立共同对 152 外关税,形成商品、资本自由流动并相互协调经济政策的安第斯共同市场。 南方共同市场是近年来酝酿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1991年3月26日,当时的阿 根廷总统梅内姆、巴西总统科洛尔、乌拉圭总统拉卡列和巴拉圭总统罗德里克签定了〈〈亚 松森条约〉〉,决定1994年底建立南方共同市场。它规定,在19994年12月31日以前的过 渡期内,各成员国将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确立共同对 外关税,制定共同的贸易政策。并且还协调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工农业、税收、货币、 汇率等方面的政策及有关的立法。目前该一体化组织发展势头良好。 在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特别突出。该一体化组织成立于1967年8月8日。当时的印 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5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在曼谷签署了建立东盟 的宣言,宣告作为地区性合作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其建立的宗旨是,在经济、社 会、文化、技术、科学和行政管理的领域内促进共同有利的事业的积极合作和互助。然而在 东盟最初成立的9年里,经济合作并未见诸行动。70年代中期以后。东盟各国加强了相互 间的经济合作,成立了一系列的促进经济合作的组织机构。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地区贸 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东盟各国认为,有必要加强内部的经济合作,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扩大合作的领域。1992年1月28日的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了〈〈1992年新加坡宣言〉〉、〈〈东 盟加强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和〈〈有效普惠关税协议〉〉。决定从1993年1月1日起,将 成员国制成品、农业加工品和生产设备三大类15种商品的关税逐步降低,在15年内实现自 由贸易区。此后这个过渡期几次提前,1994年又提出,在5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 称为“亚洲自由贸易区”。不仅如此,由于近年来东盟各国经济发展较快,对外贸易迅速发 展。因而其内部合作的扩大对周围国家构成较强的吸引力。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 甸等相继加入,使其成为有10个成员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受欧洲共同体的影响,许多非洲国家愿意加入某种形式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之中。在那里, 主要有:马拉加斯经济联盟。该组织成立于1974年。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 多荷美、象牙海岸、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圣迭哥、多哥和布金纳;东非关税同盟成 立于1967年,其成员国有埃塞俄比亚、肯尼亚、苏丹、坦桑尼亚、乌干达和赞比亚;西非 经济共同体成立于1972年。其成员国有象牙海岸、马里、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圣迭哥 和布金纳;此外还有马格里布经济联盟等。尽管非洲各国之间签署了许多旨在发展地区经济 合作的协议,或条约,但是进展较少,所以吸引力不大。 在阿拉伯国家之间,也有一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组织。阿拉伯共同市场成立于1964年, 其成员国有埃及、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和叙利亚。该组织原计划经过10年的过渡,完全 取消内部贸易的障碍,对外共同关税也要在80年代建立,但是出于多方面的原因,该目标 未能实现。 153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80年代以来,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也相继萌芽,且发展很快。最 典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北美自由贸易区。 北美自由贸易区发端于1988年美国与加拿大签定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并从1989年1 月1日生效。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经过10年的过渡,逐步取消相互关税,同时在投资方 面实现自由化。对此墨西哥的反应是,加快了与美国实现自由贸易的谈判。在此背景下,三 国领导人于1991年在多伦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建立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经过一系列谈 判,1992年8月12日正式签定了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协定,1993年7月又签定了建立北 美自由贸易区的补充协定,决定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明确规定,从1994年1月1日 起,经过15年的过渡,三国相互取消关税,实现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为防止来自第三 国的转口贸易,三国详细开列了原产地原则的标准。规定在多数产品中,只有全部价值62.5% 的产品价值在其成员国生产时,才属于原产地产品。 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包括3.6亿人口、每年6万多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域经济一 体化组织。该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开创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的先例。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当今世界大约有65个各种类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从各类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败看,比较成功的是发达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大成 功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 织目前尚在发展之中,从其发展的势头可以看出,它的成功把握是比较大的。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 的差异较小。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不致使某个成员国成为其他成员国的负担。不仅 如此,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相互接近有助于成员国开展产业内贸易,因而较少竞争 优势的相互冲突,实现各成员国企业的规模经济。其次,各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的加 强,有助于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凝聚力。因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中各成员国对区内 市场的依赖性越强,各国越是珍惜一体化组织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合作的愿望,乃至于加强 合作的愿望越强烈。因此成员国经济相互依赖的加强,特别是对内部市场依赖的加强,是一 体化组织升级的重要动力。相反,如果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各成员国对内部市场的依赖性较 弱,一体化组织的凝聚力就相对较小。第三,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总是从市场一体化 入手,这与它们的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能通过间接手段干预 154 经济,所以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以区际贸易的一体化为出发点,推动经济一体 化发展的。 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发展缓慢,甚至失败的原因主要是三点。首先,成员 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而缺乏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均 比较低决定了它们经济结构相类似,因而难以形成产业间贸易。另一方面,各国经济发展水 平不高还决定了它们没有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因为产业内贸易是以需求的多层次和差异 化为前提,如果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普遍偏低,那麽各国不存在相互贸易的需求结构。第二, 一些国家参加某种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目的是在封闭的市场内寻求经济的发展,然而当着各成 员国市场比较狭小时,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不会给各国带来足够的市场规模。由此一些成员国 就需要在共同体以外寻找出路,由此造成一体化组织内部凝聚力的减弱。第三,对于那些实 行开放经济的国家,它们在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同时,也倾向与发达国家开展贸易。 以促进经济发展。在此情况下,如果发达国家市场的吸引力超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市 场,那么该国的离心倾向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名义上的一体化程度较高,但多数名不副实。由此我们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 一体化组织的存在与发展需要具备下列几个条件:1)各成员国经济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以便为经济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条件;2)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前途有赖于内部市场 的扩大和经济互补性的增强;3)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不能脱离发展中国家 的特点,一切组织模式的选择要有助于各国经济的工业化。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 发展的模式似乎是区域市场一体化与产业部门一体化的结合。既要市场的统一,又要求产业 发展上成员国之间的协议分工,以加强内部的相互依赖性。当然,具体模式的选择应以各成 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为前提。 从目前看,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组织还是一种新现象。参加一体化组织 的两类国家都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利益。从发达国家看,通过参加这种一体化组织,各国可 以充分利用发展中成员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商品的销售市场。使这些国家在一体化市场内部有 优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在外部市场,也因为使用伙伴国低廉的劳动力降低了某些产品的成 本。同时发达国家还可以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便利重新配置资源,将资本投向能够最有效 使用的地区。从发展中成员看,它们也获得了较有保证的劳动密集性产品的市场,同时在引 进外资的竞争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地位。相应地也创造了一系列产业部门的就业机会。顺 便还可以获得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工业化。 五、区域一体化的新模式—开放的地区主义 开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新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所谓开放性是指,成员间的所 155 有优惠性的措施或安排,也适用于非成员成员经济体。这一点与传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排 他性有本质上的差异。 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型形式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rporation,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其成 员已由最初的12个扩展到21个,其中发达成员有5个,发展中成员有16个,中国是在1991 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从成员间的差距来看,该组织是差异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开放的地区主义与GATT/WTO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是一致的,它标志着区域经济 一体化实践上的一次创新,同时也是对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一次挑战。开放的地区 主义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对区域一体化的一种积极影响。它之所以出现在亚太地区,与 东亚国家或地区(包括东南亚)的经济全球化倾向的迅速发展有很大关系。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之初,关于亚太经合组织组织的性质和模式曾有很大争论,这些争论 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亚太经合组织是否应成为制度性和排它性(或封闭性)的组织。除日本 外的发达成员希望亚太经合组织成为类似于欧盟性质的排它性、制度性的集团,例如美国曾 提出将亚太经合组织建设成亚太地区共同体(The Asia-Pacific Community),美国之所以提 出这样的主张,是因为它想将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与欧盟相抗衡的“堡垒”,所以它希望亚太 经合组织也成为一个排它性的区域组织,另外美国希望将亚太经合组织制度化,以便更好地 打开亚太其它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以及在区域框架下,解决他与东亚国家 之间的贸易摩擦。但日本和东盟反对亚太经合组织成为制度性、排它性的区域组织,这些国 家一方面担心制度化后受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制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长期以来 走的是外向型经济道路,出口增长曾经是或现在仍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发动机,所以这些 国家不希望亚太经合组织成为排它性的区域贸易集团,担心这样做的结果会损害其对外贸易 的发展和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如果形成两大区域集团对垒的局面,有可能会引发 全球贸易战,从而使这些出口导向型的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经过近三 年的争论,最终亚太经合组织12个成员(5个发达成员、6个东盟成员和韩国)达成共识, 自此,开放的地区主义就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一面旗帜。 除此之外,一些新型的区域间经济合作也逐步在发展。如1996年3月启动的亚欧经济 合作,在亚洲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及有关国家(中国、日本、韩国)、欧洲联盟的积极推动下, 正处在探讨合作领域、加强合作的阶段。如果能够成功,亚欧经济合作将开创另一种范围更 加广泛的经济一体化模式。 156 小 结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历史也是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采取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历 史。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战后发达国家率先推行了贸易自由化, 但一当本国或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时,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非关税壁垒成 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如反倾销、反补贴。战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战略可分 为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种,历史经验表明后者要优于前者。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大多 数发展中国家走上了贸易自由化之路。战后国际贸易政策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各国贸易政策 的合作性越来越明显。其中关贸总协定是以推进贸易自由化为原则的多边贸易协定,它实际 发挥着一个类似国际组织的作用,它通过8轮多边贸易谈判推动了多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乌拉圭回合之后,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关贸总协定,继续发挥对国际贸易的协调作用。在多 边贸易体制发展的同时,区域一体化也经历了两次发展高潮,其中第一次发展高潮发生在 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发生于80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现在。 练习与思考 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有什么特点? 2. 发达国家在什么情况下一般会采取贸易保护政策?试举例说明。 3. 实践中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发达国家取得了哪些成功?这种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是否适 用? 4. 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各有什么优缺点? 5.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的初期往往采取货币贬值的汇率政策? 6. 如何理解开放的地区主义?你认为其前景如何?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