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国际收支调整
前面几章我们讨论了汇率和国际收支,但仍然不知道为什么有的国家国际收支出现赢
余,而有的国家则出现赤字? 在特定的时点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国际收支?这些都是国际金
融理论的中心议题。在经济日益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今天,国际收支的均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国际收支的均衡与否对一国经济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一章我们将讨论国际收支的调整
问题,着重阐述国际收支的价格调节机制与收入调节机制。
由我们在第一篇所了解到的知识可知,国际均衡是指世界上所有国家在商品市场、要素
市场都达到均衡。当引入货币因素后,国际均衡还包括外汇市场均衡。因此国际均衡意味着
各国国际收支是平衡的。如果因某些市场的失衡导致一国国际收支失衡,那么国际收支将通
过何种渠道恢复平衡?在国际金融理论里,讨论比较多的国际收支调整过程主要有两种机制:
一是价格调节,如通过汇率和货币量的变动来影响商品、劳务以及金融资产的价格,恢复国
际收支的均衡;二是收入调节,如通过总支出或生产的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下面要介绍的
国际收支弹性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属于前一种调节机制;而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则属于后
一种调节机制。
第一节 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
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方法(Elasticities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f Payments)是指在收入不
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
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论。这一理论最先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易贝尔提
出,后来经过罗宾逊、麦克勒普和哈伯勒等人的努力,发展成为国际收支理论的重要内容之
一。其假设前提为汇率调整由货币管理当局决定,汇率制度可以是固定汇率制,可调整的钉
住汇率制或管理浮动的汇率制,但不是自由浮动的汇率制。事实上,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分
析方法就是在国内外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采用弹性方法分析汇率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效果。
货币贬值对经常项目收支有两种效应。一是价格效应,在国内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本国
货币贬值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以他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下降;在国外商品的国内价格不变的情
况下,本国货币贬值同时也意味着进口商品以本国货币表示的价格上升。二是贸易量效应,
即出口价格的下降会导致本国出口的增加;进口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的减少。两种效应结
合在一起,引起经常项目收支的变化。那么经常项目收支最终如何变化?下面我们从进出口
商品的价格弹性角度来具体考察一下货币贬值的效果及其机制。
245
一、货币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为便于清晰地说明问题,我们假设外汇供求只由贸易收支决定,而不考虑其他国家贷款
偿还外债本息等资本流动,因此以本币表示的经常项目差额可表示成如下形式:
CA= P·X - e ·P
*
·M (16. 1)
其中,CA表示贸易差额,P表示国内价格水平,X表示本国出口量,e表示汇率(以本
币表示的外币价格),P
*
表示外国价格水平,M表示本国的进口量。
我们知道汇率变化通过改变本国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而影响进出口贸易数量,
结果使贸易差额CA得以调整,下面我们以本币贬值为例来进行具体分析。
当本币贬值时,在国外价格不变的假设条件下,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将上升,但由于
进口量受本国对进口产品需求弹性的影响,在不同弹性条件下,进口量M的减少幅度将有所
不同。例如,当进口需求弹性大于1时,进口数量减少的幅度就会大于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
进口支出将减少,从而有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当进口需求弹性小于1时,则进口数量减少
的幅度小于进口价格上涨的幅度,进口支出将增加,从而不利于贸易收支的改善。
当本币贬值时,虽以本币表示的出口商品价格不变,但换算成外币后在国外的销售价格
将下降,所以出口商品的数量可能要增加。同样在不同的出口需求弹性情况下,出口量X的
变化也有所不同。例如出口需求弹性等于零时,不管出口价格如何变化,出口量X不发生改
变,因而出口收入不变;而当出口需求弹性大于零时,贬值后出口量将上升,以本币表示的
出口收入也将增加。
综上所述可见,当本国货币贬值时,贸易差额CA的变动将是不确定的,它的变动由进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决定。然而,在什么样的弹性条件下一国货币的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
收支的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
二、马歇尔—勒纳条件
马歇尔—勒纳条件首先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与勒纳推导出来的。这个条件所要说明
的是在供给弹性无穷大的情况(即国内外价格不变)下,贬值能够改善贸易收支的进出口需
求弹性条件。
将(16. 1)式两边对汇率e求导,则可判断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影响效果,求导
后的表达式为:
MP
de
dM
eP
de
dX
P
de
dCA
**
??= (16. 2)
由于假设国内外价格不变,所以货币贬值后,以外币表示的出口价格(P
x
=P/e)的变动率
就等于汇率的变动率,但符号相反;同样,以本币表示的进口价格(P
m
=eP
*
)变动率也等于汇
率的变动率,而且两者变化方向相同。令
x
η、
m
η分别表示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与进口需求价
246
格弹性,则
x
η、
m
η可以分别表示为:
=η
=η
?=
=
=
P
*
P
+
x
η
ede
XdX
PdP
XdX
xx
x
/
/
/
/
?= (16. 3)
ede
MdM
PdP
MdM
mm
m
/
/
/
/
= (16. 4)
由上述两式可得:
X
e
de
dX
x
η (16. 5)
M
e
de
dM
m
η (16. 6)
将(16. 5)、(16. 6)两式代入(16. 2)式,我们得到:
MPMPX
e
P
de
dCA
mx
**
??? ηη (16. 7)
上式两边同除以P
*
M,可得到:
1
1
**
???=
mx
MeP
PX
Mde
dCA
ηη (16. 8)
假设货币贬值前,贸易收支是平衡的,即PX=eP
*
M,则上式可简化为:
1
1
???=
mx
Mde
dCA
ηη (16. 9)
如果上述表达式的右边大于零,则dCA/de>0,即货币贬值可改善贸易收支,这一条件
就是所谓的马歇尔—勒纳条件。由于
x
η、
m
η都取负值,若取绝对值形式,则马歇尔—勒纳
条件可表示为:1>
m
η。
马歇尔—勒纳条件实际上是在进出口的供给弹性趋于无穷大的假设前提下近似得到的
一个充分条件,只要满足这一充分条件,货币贬值就能发挥其扭转贸易状况,改善国际收支
的作用。
三、货币贬值的时滞效应及“J曲线”
如同其他大部分经济政策有其政策时滞一样,汇率贬值政策的效用也有时滞问题。货币
贬值的时滞效应是指,当一国的货币当局采取使本币贬值的调整政策以后,相关实际部门贸
易量的调整不会同步进行, 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在本国汇率变动的瞬间到实际部门进出
口数量的调整与随之而来的国际收支均衡的恢复之间产生一个时间上的延滞。贬值后贸易量
调整存在的这种时滞效应可用著名的“J型曲线”来描述。即一国的货币贬值后,最初只会
247
使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滞以后,才会使贸易收入增加,并改善国际收
支状况,如果用横轴表示时间,用纵轴表示贸易收支的变动,那么贸易收支对货币贬值的反
应如图16—1所示:
因为该曲线形状类似英文大写字母J,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故名J曲线。
导致J曲线形状的原因可以这样解释:由于货币贬值,汇率上升可以相对降低本国商品
在外国市场上的价格,因而在国际贸易中,本币对外贬值经常被用作加强本国出口商品的竞
争地位,扩大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的一种手段。然而,在通常情况下,一国的货币贬值
并不会立即引起贸易收入增加,这是因为,从货币贬值到贸易收支状况改善之间,存在着以
下几种时滞:(1)货币贬值后,本国出口商品的新价格的信息还不能立即为需求方所了解,
即存在认识时滞;(2)存在着决策时滞,即供求双方都需要一定时间判断价格变化的重要性;
(3)供给方国内对商品和劳务的供应不能立即增加,即生产时滞;(4)供给方和需求方都
需要一定时间处理以前的存货,即存在取代时滞;(5)把商品、劳务运经国际市场还需一段
时间,即存在着交货时滞。
因此,货币贬值初期,由于出口价格降低但出口数量却没能同步增加,因而导致总的出
口收入相反降低,从而使得国际收支状况会进一步恶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汇率贬值引起
的出口价格降低使得出口数量更大幅度上升,出口国际收支状况才会逐步改善,达到汇率贬
值的效果。在这里我们看到经济学中价格竞争的普通原则,即收入的增加不但取决于价格,
也取决于销售的数量。
四、弹性分析方法的缺陷
弹性方法假定本币贬值只改变贸易双方的相对价格,而不改变其国内的价格。但这种假
定显然并不合理。实际情况往往是本币贬值必然会导致国内价格上涨,从而促使国内生产成
本提高,实际汇率与出口竞争力则下降。这其中有诸多原因,而最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首
先,随着本币的贬值,那些必须依赖进口的中间品与最终品的价格会跟着上升,前者将直接
增加依靠进口中间品来生产最终出口品的厂商的生产成本,后者则会造成工资上升从而使所
248
有厂商的成本趋于提高。其次,贬值促成出口增加促使相关资源向贸易部门转移,从而减少
非贸易品生产部门的可用资源,随之导致非贸易品供给量的下降与价格的上升,进而对社会
一般物价水平产生强大的上升推动力。
基于上述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一个国家实施货币贬值时,其国内价格要想保持不变是
很困难的,通常情况是国内价格不仅要很快发生变化,还极有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
这一点我们从现实中的各国汇率贬值政策实施的直观观察中可以得到验证。
如果某国采取货币贬值,但随之情况是上面所提到的国内价格上升,甚至出现较为严重
的通货膨胀,那么通过货币贬值所带来的名义货币的贬值会被国内价格提高而导致的实际汇
率的下降所抵消。最终的结局是整个调整只导致国内价格的提高,国际收支得不到预期的改
善。由于这种原因,人们一直对弹性论还存有疑惑。
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
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方法(Absorption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R Payments)是西德尼·亚
历山大(Sidney Alexander)于1952年任职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时提出的,该分析方法是指,
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的产出的增加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以改
善。这里“吸收”一词系指国内居民在商品和劳务上的支出。
这种分析方法的新颖之处,在于当它被运用于分析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贸易收支这一
问题时,要比前面所介绍的弹性分析方法更为完善。这一分析方法实际上就是凯恩斯乘数理
论与弹性分析法的结合,它的理论基础源于凯恩斯的收入支出决定理论。
一、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与收入调整机制
理解国际收支失衡的关键在于确定是什么造成本国居民支出与收入之间的偏差。能够达
到这一目的的主要理论之一便是众所周知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模型。该模
型分析的要旨在于商品、劳务的产出是随总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中,
价格假设(开放经济中还包括汇率)是给定的,不随总需求而变动。为使这些假定完全合理,
必须假设所考虑的均衡收入水平低于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从而产出能对需求的变动
作出反应,并且确保不对价格水平形成压力。
该模型的基本点是凯恩斯的开放经济的国民收入均衡恒等式,该恒等式形式为:
Y=C+I+G+X-M (16. 10)
其中I、G、X为外生变量,C与M为内生变量并且均为国民收入Y的递增函数,其线
249
性表达式分别为:
C=C +cY (16. 11)
这里的C为自发的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为既定的常数,cY为收入诱发的消费量。
M=M +mY (16. 12)
与(16. 11)式相似,上式中M为自发的进口,m为边际进口倾向,是一个既定的常数,
mY为收入诱发的进口量。
为便于集中分析凯恩斯模型的国际部分,我们将(16. 10)式移项变换为:
Y-(C+I+G)=X-M (16. 13)
等式左边表示国民收入减去本国居民对所有商品(包括本国的和外国的)的总支出,而等
式右边则表示本国的净出口盈余,令A=C+I+G,即A为吸收部分,则均衡条件可重新表述
为:
Y-A=X-M (16. 14)
又由于(Y-C-G)为一国总储蓄S,因而等式(16. 14)左边等于S-I,即净储蓄,于是:
S-I=X-M (16. 15)
由等式(16. 14)与(16. 15)可知,在均衡时,收入与本国居民支出之差,即净储蓄,等于出
口与进口之差,即贸易盈余。而重要的是Y与A的均衡差取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即内
生变量C和M,再加上外生变量I、G和X一起决定了Y和A,用图示表示即为:
250
由图16—2可知,经济处于均衡时一国如获得净出口盈余,则该国为净储蓄国,并以某
种形式积累着一定的资产。不过我们所关心的并非资产积累问题,而是收入与支出的决定,
以及国际收支的调整问题。凯恩斯主义模型的乘数分析则可帮助我们理解本国或外国居民的
支出变动如何影响均衡的国民收入,以及国际收支与收入的关系。下面我们根据上面的基本
模型来推导开放经济下的乘数表达式。将(16. 11)与(16. 12)两式代入(16. 10)可得:
Y=(C +cY)+I+G+X-(M +mY) (16. 16)
上式经整理变为:
(1-c+m)Y=C +I+G+X-M (16. 17)
等式两边同除以(1-c+m)得到:
Y=
1
1?+cm
(C +I+G+X-M ) (16. 18)
(16. 18)式即为开放条件下均衡国民收入的表达式,其中
1
1?+cm
称为开放经济中的乘
数。在一般情况下,(1-c+m)<1,则乘数
1
1?+cm
>1。由于1-c=s即边际储蓄倾向,所以此
251
乘数也可表达为
1
sm+
。显然与封闭情况相比,
1
sm+
<
1
s
,即开放经济下乘数变小了。这
主要由于进口M就像储蓄S一样也构成收入流量的漏出。虽然 (16. 18)式中G、I及X均为
外生变量,它们共同决定了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但I的变化涉及一国货币政策的调整,而
这种调整又会影响价格变动,这不符合凯恩斯模型的初始假设,因此我们这里只讨论G与X
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效应。
由公式(16. 18)可导出:
?
?
Y
X
=
1
sm+
,此即为外贸乘数。
结合图16—2显示的出口变动的乘数效应可知,在最初均衡点Y
0
,存在贸易顺差,由于
出口自主增加ΔX,导致(X-M)上移到图中虚线所示的(X+ΔX-M)处。对应于最初收入水平
Y
0
,本国和外国居民对该国生产的需求超过该国生产,促使本国扩大生产直到消除过剩需求,
从而下图中显示的均衡点由原来的E0移至E
1
,达到新的均衡收入水平Y
1
,此时贸易顺差扩
大了。但由于出口增加引起的贸易顺差的扩大被收入增加所引起的进口增加部分地抵消,所
以贸易顺差的扩大小于出口的增加,但是出口增加确实由于乘数作用导致了国民收入的增加
和贸易顺差的扩大,其影响程度则取决于乘数中s与m的大小。
同样地,我们可由公式(16. 18)导出:
?
?
Y
G
=
1
sm+
,此为支出乘数。所以当政府开支扩
大时,国民收入在开放经济中的乘数作用下也相应增加,且增加量与同等的出口增加量所引
起的收入增量相同。但与出口变动不同的是,国民收入增加后又会引起进口增加,而这时出
口则不变,所以贸易差额(X-M)降低,可见政府开支的增加在乘数作用下引起国民收入的增
加,但同时降低了贸易差额。
现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国际收支的收入调节机制。在假定价格一定,并且
经济处于非充分就业的情况下,Y-A≡S-I≡X-M即为国民收入决定的均衡条件,根据此
条件,国际收支的调整实际上是通过外生变量的变动,来影响国民收入的变化,进而影响进
口及储蓄而得以实现的。具体讲即为: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顺差,则可通过增加政府开支G的
办法来增加本国国民收入,进而增加进口量,从而抵消贸易顺差,使国际收支趋于均衡;如
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则可通过鼓励出口来增加收入并消除逆差。但要注意,这一机制必须
在国民收入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下的国民收入前提下方可有效。否则外生变量的改变只会
影响价格和利率而不引起国民收入的变化,进而也就不可能调整国际收支。当然一国在贸易
存在逆差时,也可以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消除逆差;在存在贸易顺差时,也可减少出口来
抵消顺差。但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国民收入的下降,失业压力将不可避免地上升,所以在政
策上并不可取。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国际影响问题。如果本国进口是外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本国
的进口变化会影响对主要贸易伙伴国商品的需求,进而影响外国收入,结果又会反馈到外国
对本国出口的需求。更明白地说,如果本国为消除贸易逆差而减少进口,这将会减少主要贸
易伙伴国的收入,而这又会使外国人减少对本国商品、劳务的购买,结果本国出口下降,根
252
据乘数效应,本国收入也会减少,进口又将计就计进一步下降,……,这一过程循环下去对
本国和外国经济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也就是说,这类解决短期国际收支问题的办法可
能引起对本国的长期损害,并同样对其贸易伙伴产生副作用。
二、吸收分析方法
亚历山大认为,弹性分析方法对货币贬值缩减贸易收支差额的作用看得过于简单了,一
国若想通过贬值来改善它的贸易收支状况,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要么贬值可以带来本国
收入的增加;要么贬值可以使本国的实际支出,即吸收减少。否则,贬值就只会造成通货膨
胀或其他经济问题。
根据前面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我们知道贸易差额等于一国的国民收入与其吸收之间
的差额,即:
CA=X-M=Y-A (16. 19)
(16. 19)式涵盖了国际收支吸收分析法的基本思想:贸易收支顺差意味着国民收入大于
国内吸收,逆差则相反。因此,当一国贸易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可通过改变国民收入或国
内吸收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具体地说,若贸易收支出现逆差,增加国民收入或减少国内吸收
可消除逆差,而出现顺差时则恰好相反。
对(16. 19)式两边进行微分可得:
d(CA)=dY—dA (16. 20)
由上式可知,货币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效果取决于其对国民收入和吸收的影响效果
的比较。其中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影响可分解为两部分:一是贬值后收入变动对吸收的影响,
即为收入变动的“引致支出”效应,该效应可表示成adY,a为边际吸收倾向,它等于边际
消费倾向与边际投资倾向之和;二是除收入变动影响之外的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效应,该
效应可表示为dA
d
。两种效应之和等于货币贬值对吸收的净影响效应,即:
dA=adY+dA
d
(16. 21)
将(16. 21)式代入(16. 20)式可得:
d(CA)=(1-a)dY-dA
d
(16. 22)
由(16. 22))式可知贬值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包括两部分,即贬值的收入效应(1-a)dY及贬
值的吸收效应(直接效用)dA
d
。只有当(1-a)dY>dA
d
时,贸易收支方能得到改善。以下我
们分这两种情况分别加以讨论。
253
首先考察贬值在什么条件下可通过收入效应来改善贸易收支。
1.从供给方面来看,在有闲置资源的情况下存在着资源闲置效用。当一国生产要素尚
未被充分利用而存在闲置的生产能力时,由贬值引起的出口需求上升就可能进而引发产量扩
大,使国民收入增加,但同时也引致国内吸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因此,在不考虑贬值
对吸收的直接效应的情况下(即假设dA
d
既定不变),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贬值的收
入效应(1-a)dY是正还是负,而这又取决于边际吸收倾向。若a <1,则(1-a)dY >0,国内吸
收的增加小于国民收入的增加,贸易收支得到改善;若a >1,则(1-a)dY <0,国内吸收的增
加大于国民收入的增加,于是贸易收支进一步恶化;若a =1,则(1-a)dY =0,贬值不产生收
入效应,从而不影响贸易收支。
2.从需求方面看,如果一国进出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时,贬值即可导致
本国国民收入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得到改善。
3.从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角度来看,如果一国采取贬值政策的同时放松那些保
护性或限制性的贸易政策,使资源配置的扭曲得以降低,那么,贬值就可以增加国民收入,
改善国际收支。
接下来考察贬值如何通过直接的吸收效应来改善国际收支。
一方面,从货币效用来看,一国当局采用贬值政策将导致本国通货膨胀现象,物价上涨
使实际货币供给下降,这要求货币当局同时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而不使货币供给随本币贬值
而增加,由此导致国内利率上升,从而国内投资随之下降。同时消费者会由于实际货币余额
的减少而设法恢复其流动资产,这又引起消费下降,此为货币余额效用。此外还有货币幻觉
效应,即当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时,即使人们的收入与物价同比例上涨使实际收入保持不变,
人们也会因物价上涨而减少支出。
另一方面,贬值存在着收入再分配效用。由于贬值后物价上涨的同时,工资水平受劳资
合同的限定而不能立即提高,因此,虽然工人的名义工资不变,但实际工资下降了,而厂商
的利润则由于对收入的再分配增加了。由于利润收入具有比工资收入更高的边际储蓄倾向,
这会使全社会的吸收水平下降,进而改善国际收支,如果在一个实行累进所得税制度的国家,
贬值带来的名义收入增加将使纳税人升入更高的纳税等级,则全体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下降,
如果政府同时实行紧缩财政政策,从而使全社会吸收水平下降,那么,国际收支将因此而得
以改善。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采用贬值政策的同时,如果辅之以紧缩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则更易于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的。
三、吸收分析方法的缺陷
吸收法虽然对货币贬值的影响效果的分析比起弹性法更为全面,但也遭到一些人的批
评。集中起来,主要的批评意见有:(1)吸收分析法是在接受充分就业作为主要经济政策目
标以后出现的。它把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希望寄托于增税和减少国民收入上。这实际上等于
254
在国内进行紧缩政策,而同充分就业目标不相容。(2)这里所说的国际收支仍然指的是贸易
差额,完全忽略了资本移动等在国际收支中的重要地位。(3)它和弹性论、乘数论一样,完
全忽略了国内货币供应和信用创造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
前两种分析方法实际上都强调贸易收支的调整,忽略了资本和金融项目。随着国际经济
的发展,资本流动或金融资产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国际收支的构成中,其重要性甚
至已超过了经常项目。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Monetary Approach to
the Balance oR Payments)自20世纪70年代起成为国际收支理论中的主流,风靡一时。
货币分析方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它可看着是传统的封闭经济的货币理论在开放经
济条件下的推广应用,这种货币理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并考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影响经济的多种渠道。但坚持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中的货币论者并不完全是货币主义者。它是
7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以货币理论阐述国际收支调整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松
散流派。尽管它们彼此间在某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分析国际收支问题和提出对策的基
本根据都是货币理论。当前,货币论者在理论和政策方面大体上分为两派,即“强硬派”和
“柔和派”。前者坚持国际收支调整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过程,贸易和外汇管制的作用是十分
微弱的,货币对外贬值的影响也只是短暂的。后者则认为在出现国际收支逆差时,金融当局
应紧缩国内信用,并同时在本国外汇市场上购入本国货币,以便增加公众对本国货币的信心,
维持本国货币的稳定性,但不必实行贸易和外汇管制。
一、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货币分析法根源于古典学派英国的大卫·休谟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的自动调节论。
货币分析法的现代复兴适于米德在20世纪50年初期的研究。现代有关国际收支的货币理论
比起休谟的见解又多了一层可信性:这一理论把国际收支的任何顺差或逆差看作是它本身的
直接纠正方法,因为顺差就是调整到对货币有暂时性的过多需求的一种方式,而逆差就是调
整到货币有暂时性的过多供给的一种方式。现金流动立即会消除这种不平衡。
为了更好地了解货币分析法的要义,我们首先建立一个简化的货币理论模型。假设一
国家名义货币需求余额与其名义国民收入正相关,并在长期内是稳定的。其货币需求方程为
如下形式:
M
d
=KPY (16. 23)
这里,M
d
是名义货币需求余额量;K是所期望的名义货币余额与名义国民收入之比,假
定为一个常数;P代表国内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产量,PY则代表名义国民收入或总产值
255
(GNP)
另一方面,假设一个国家货币的供应量取决于其基础货币,货币供给方程为下列形式:
M
S
=m(D+R) (16. 24)
这里,M
S
是一国总的货币供给量。m是货币乘数,假定为一个常数。D是一个国家基
础货币的国内部分,R是一个国家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
一个国家基础货币的国内部分(D)是由这个国家货币当局所创造的国内信用。一个国
家基础货币的国外部分(R)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它的增加和减少代表这个国家
国际收支赢余或赤字。D加上R被称之为一个国家的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在今天的银行准
备金制度下,储存入商业银行的每一个单位货币D和R都会通过乘数m导致一个国家货币
供给量的数倍扩张。货币市场均衡意味着M
d
= M
S
。
根据以上的简化模型,在开放经济中,解决货币不平衡的途经可以表现为国际收支的变
动。假设我们所考虑的对象国是一个小国,该国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并且实行固定汇率,
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具有完全的国际流动性。在此情形下,货币需求是长期稳定的
①
,因此
货币市场的不均衡主要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调整,即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来实现货币市场均
衡。
假设最初的货币市场是均衡的,即M
s
=M
d
。由(16. 23)和(16. 24)两式可得:
m(D+R)=KPY (16. 25)
由于K、P、Y均不变,所以由上式可得出:dR=-dD。这意味着,如果货币当局扩大国
内信贷(提高D),货币供给就会超过货币需求,为恢复货币市场均衡,R就要减少,即国内
信贷扩张会导致国际储备的减少,于是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如果货币当局减少国内信贷(降
低D),那么在货币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为了恢复货币市场均衡,R将上升,即国际储备增加,
因而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由此看来,任何来自货币市场的不均衡都完全反映在国际收支中。
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而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责
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求。将货币市场与国际收支直接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独
考虑商品或金融市场变化的作用,这是货币分析法与国际收支理论的其他分析法的一个明显
区别。
既然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归结于国内货币市场的不平衡,那么恢复国际收支平衡的途径
就在于恢复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 在固定汇率下,即使货币当局不采取任何措施,货币市场
的不平衡也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它可以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机制自行消除,即货币供
给通过国际储备的流动来适应货币需求。国际收支的调整过程如下:
假定A国的国际收支最初处于均衡状态。这时,如果A国金融当局增加了国内货币供应,
①
由于假设对象国是一个小国,所以对小国来说世界价格是既定不变的。另外商品、资本的充分国际流动性
意味着购买力平价的成立,那么在固定汇率下,该国的价格水平是不变的。由于假设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所以国民收入也可看着是不变的。这样一来,货币需求就是固定不变的。
256
势必导致国内商品、劳务和有价证券价格的上涨。这一趋势势将使其他出口商品丧失竞争能
力,并促使A国居民把自己的钱少花在本国的商品和证券上,而多花在外国的商品和证券上。
在固定汇率的情况下,这就意味着A国国际收支的恶化。但从长期来看,B国收到这部分货
币余额的人,一定会把这部分货币余额交给本国中央银行换回本国货币,然后B国中央银行
再把它们提交给A国中央银行,而A国中央银行只能从本国的国际储备中支付这部分货币金
额。国际储备的减少,必然会使A国中央银行收缩国内信用。A国收缩国内信用的结果将会
自动地调整A国国际收支的逆差。相反,如果国内货币供给由于某种原因小于货币需求,那
么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国际储备增加,在国内基础货币(D)不变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
增加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国际储备的增加直至货币供给重新等于货币需求的时候,才会停
止,此时国际收支顺差消失。
以上我们讨论的是在固定汇率下的国际收支的决定与调整,如果一个小国实行浮动汇
率,那么货币需求通过汇率的变化来适应货币供给,因此国际收支失衡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
消除的。具体过程为:如果一国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那么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际收支
逆差意味着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小于外汇需求,于是逆差国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又引起国内
价格上涨,从而引起货币需求的增加。在货币市场趋于平衡的过程中,国际收支逆差逐渐缩
小,直至消失。同样,如果国际收支出现顺差,那么顺差国的货币将升值,国内价格下降,
货币需求也随之下降,直至货币市场恢复平衡,汇率的变动才会停止,此时,国际收支顺差
消失。
二、货币分析法的简要总结与评述
货币分析法是关于国际收支调整的长期理论,它把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失衡和货币余额
的增减密切联系起来,亦即把国际收支状况和国内货币市场的均衡与否联系起来。 国际收支
调整的货币方法的论点主要有以下五点:(1)国际收支本身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需要用货
币理论来进行分析;(2)货币应是存量,不应看作流量,因而一种健全的国际收支理论应把
二者区别开来;(3)货币的存量可以通过两种措施来调整,即国内信用的紧缩或扩张和国际
储备的增减。一个国家可以任选其中之一;(4)货币论者一般都强调应当全面分析国际收支,
并认为调整国际收支是一个长期过程;(5)以现代经济学中的瓦尔拉定律作为理论基础,即
认为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对商品、证券和货币的超额需求的总和必然为其他市场上的超额需
求所抵消。
虽然目前货币分析法已经成为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中的主流,但也有不少西方的经济学家
持不同意见,并提出以下一些疑问:⑴货币需求函数是否稳定,以及每个居民的财产中各类
资产的比例关系是否经常不变,以至足以保证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永远不变。对于哪些变量
应列入货币需求函数,也存在不同看法。⑵货币供应能否完全由金融当局从外部决定,亦或
决定于一个国家经济活动水平的高低。⑶瓦尔拉定律认为所有市场上的超额需求的总和等于
零,这一理论能否适用于市场机制不同的国家。⑷如果国际收支的调整是自动化的,何以许
257
多国家的政府常为国际收支问题感到不安。
另外,货币分析法假定世界市场的运行是高效率的,这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此外,由于
这种国际收支自动调整方式以牺牲内部稳定来取得对外均衡,所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
因担心需要为此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持续的失业和社会动乱)而不愿采纳货币论者的建议。
小 结
国际收支的调整在一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 本章分别考察了国
际收支的价格调整机制与收入调整机制。其中,弹性分析法认为货币贬值可以提高外国商品
相对国内商品的价格,但贬值能否改善贸易收支取决于国际贸易的供求弹性。在各国国内价
格不变的前提下,当一国的出口需求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
1>+
mx
ηη时,贬值可以起到改善贸易收支的作用。但贬值经常伴随着所谓的“J曲线”
效应,即在贬值过程中,贸易收支差额先降后升。吸收分析法是凯恩斯的乘数原理在弹性分
析法中的一个应用,该方法说明货币贬值只有在收入相对吸收增加,贸易收支才能得以改善。
货币分析法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即强调货币供求在决定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中的作用。
它将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收支失衡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是因为其国
内货币供给超过了货币需求;而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责是因为其国内货币供给低于货币需
求。在固定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货币供给的自动调整以适应货币需求这一过程加以
恢复;在浮动汇率下,国际收支失衡可通过汇率的变化来自动调整。
练习与思考
1. 根据弹性分析法,贸易收支的调整过程如何进行?它在什么情况下有效?
2. 试解释J曲线的成因和政策含义,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3. 假设某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90, 边际进口倾向为0.15,试问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是多
少?
4. 从吸收的观点看,货币贬值如何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这种分析方法有何缺陷?
5. 为什么采取货币贬值往往要配合以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
6. 试析货币分析法与弹性分析法、吸收分析法的区别。
7. 在固定汇率下,如果外国发生通货膨胀,这对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会产生什么影响(假
设国际收支原来是平衡的)?在此情形下,国际收支如何调整?
8. 试根据货币法分析货币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假设国际收支原来是平衡的)?在
258
此情形下,国际收支如何调整?
9
*
. A国为一大国,B国为一小国,它们同时遭受金融危机而出现国际收支逆差。两国都采
取贬值政策,试对可能的效果加以比较分析。
10
*
. 在固定汇率下,如果一国政府短期内为消除国际收支逆差对本国货币供给的冲击,采
取增加国内部分的货币供给量办法,那么通过国内货币供给的变化自动调整国际收支
的机制还会有效吗?为什么?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