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
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了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与比较优势学说,来说明国
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学说认为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成
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生产率就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从本质上讲,古
典贸易理论是从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只不过,当假设劳动是唯一的生
产要素时,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本章着重介绍由英国经济学家大
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的比较利益或比较成本学说
①
。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
在经济思想史上,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被尊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
始人。他的思想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贸易领域也不例外。亚当·斯密对
于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在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经济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重商主
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当时,货币主要是一些贵重金属,如金、银。所以重商主
义强调国库和王室成员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寡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昌盛的最重要标志(正
因为如此,历史上,重商主义有时又被称为“重金主义”)。所以,他们为政府开具的调节经
济的处方是取消进口,因为进口会导致本国贵重金属的流失,同时鼓励出口,因为出口会导
致贵重金属的流入。这一观点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对货币或贵重金属的认
识。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对重商主义
的思想进行了深刻比判,他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
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一国拥有的贵重金属再多,但如果可供消费的商品的数量和
种类少得可怜,那么该国的实际生活水平不会高。可供消费的商品增加,才意味着一国财富
的增加。怎样才能增加一国的财富?亚当·斯密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
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
-专业化的不断深化,简而言之,财富增加依赖于劳动分工,这就是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
学说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进一步将其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
①
在李嘉图模型中,比较优势和比较成本这两个概念以任意替换使用,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比较优
势不等同于比较成本,前者是根据商品相对价格的比较确定的,而后者是指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在李嘉
图模型里,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由相对成本差引起的,故比较成本等同于比较优势。
24
都增加财富。原因如下: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
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
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亚当·斯密实际上证明了国际贸易是实现
专业化分工利益的重要途径,他的这一思想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第二,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
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他的这一理论虽然不够全面,并存在
着一些缺陷,但它的启示意义却是巨大的,为之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关于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是这样阐述的: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是向鞋匠购
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
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
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如
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①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
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于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
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
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
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一个一般的认识。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
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
然,李嘉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
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入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
入量的相对水平,但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
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
配问题。直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 Mill)提出“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 Demand
Theory),才正式将需求面的分析纳入到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中,回答了国际价格比率即
贸易条件是如何决定的这一问题。
第二节 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
下面以李嘉图模型为例,说明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从技术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的
①
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5
起因和影响的。
一、模型基本结构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是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它建立在以下几条假设
之上:
(1)生产素只有劳动一种;
(2)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
(3)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4)规模收益不变;
(5)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6)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
另外,我们仍然以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为考察对象,有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这一
模型为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
(1)、(2)两条假设意味着生产成本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量越多,生产成
本就越高。根(1)和(4)两条假设,A和B两国的X和Y 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形式可分
别写成如下的线性形式(详见附录):
(2.1)
xxxx
LbXLaX == ,
(2.2)
yyyy
LbYLaY == ,
上述两式中,a
x
、b
x
、a
y
、b
y
均为正的常数,其中,a
x
、b
x
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
门劳动生产率;a
y
、b
y
分别表示A、B两国的Y部门劳动生产率;L
x
、L
y
分别表示X、Y部
门的劳动投入。
现在,我们放松第一章最后一节所列的5项条件中的第一个,而其他条件仍然保持不
变。因此,模型的另外两条假设为:
(7)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8)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根据生产函数的表达式(2.1)、(2.2)两式可知,在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和规模收益不
变的条件下,两国间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表现为两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因此,可以说李嘉
图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来说明国际贸易决定的理论模型,实际上是国际贸易技术差异决定
论的一个特例。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李嘉图认为生产成本取决于劳动投入,而劳动生产率与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投入量之
间成倒数关系。因此,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使用较少的劳动就能生产出一单位产品,其
价格也就比较便宜。反之,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其价格就比较昂贵。也就是说,商品的
生产成本或价格与其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6
表2—1给出了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两个实例。这两个例子的形式与古典经济学
家在论述问题时所采用的例子是一致的,为了与我们的模型相一致,我们在表2—2中列出
对应的以劳动生产率表示的情况。
表2—1(a)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的劳动投入量 6 4
表2—1(b)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A B
X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的劳动投入量 6 8
表2—2(a)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X的劳动生产率 1/3 1/12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4
表2—2(b)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 B
X的劳动生产率 1/3 1/12
Y的劳动生产率 1/6 1/8
在表2—1(a)中,A国X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是3个单位,B国X的单位产品的
劳动投入量是12个单位,因此,A国的X生产成本小于B国的X生产成本;而A国的Y
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的Y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
量)。从劳动生产率的方面看,则是A在X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大于B的劳动生产率;
B国的Y劳动生产率大于A国的劳动生产,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绝对优势,因为
其生产成本也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大于对方。在定义上,如果a
x
>b
x
,则说A国在X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b
y
>a
y
,则说B国在Y 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表2—1(b)或表2—2(b)所给出的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与第一个实例相比,
不同的是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成本上都优于B国,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处于
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
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
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4/3倍。相比之下,A国X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3/6<12/8),
或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
1
3
1
6
1
12
1
8
/>
ab
xy
//>
/
y
/
),即A国在X生产上优势更为突出。为此,
我们定义:如果,则称A国在X生产具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Y生
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若aa成立,则必定有
aa ab
xy x
/>
xy xyxy
aab >b)。
27
如果两国按照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那结果会怎么样呢?
在第一个实例子,若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A国专门
生产与出口X,B国专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A国来说,劳
动就会由Y部门转移到X部门,而B国X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Y部门,这样一来,两种
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
表2—3(a)以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部门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
净效果。如表所示,A国Y部门每减少一个单位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个单位的劳动,这6
个单位的劳动用于X部门,则可生产出2个单位的X;同样,B国减少1个单位的X所释
放出的劳动(12个单位),可生产出3个单位的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
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的增加,但X和Y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1个单位和2个单位。
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国用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
动所生产出的X与B国交换,可得到2个单位的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Y更为有利可图!
同样,B国用以牺牲1个单位的X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X(3个单位)。因
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3 +2
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生产的净变化
X +2 -1 +1
Y -1 +1.5 +0.5
在第二个例子中,A国虽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若依照比较利益,A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商品,B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商品,以同样的
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表2—3(b)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际
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二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
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动仍会
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这里由于未考虑需求因素,所以两国之间的交换比价无法确定,贸易利益在两国之间
如何分配尚不能明确下来。以下我们以前面的基本模型为基础,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进
行完整的阐述。
28
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
对于A国而言,其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下述三个表达式决定:
X=a
x
Lx (2.3)
Y=a
y
L
y
(2.4)
yxa
LLL +=
(2.5)
其中,
a
L表示A国的劳动总供应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劳动充分就业条件。由这三个
表达式,可确定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为:
a
yx
L
a
Y
a
X
=+ (2.6)
这是一个线性方程式,它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段,如图2—1所示。
AA'表示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这条生产边界线上各点的斜率相同,均为
xy
aa?,所
以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对应的是机会成本为常数的情形。
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也是一条直线段,直线的斜率为
xy
bb?。在图2—1中,
另一条线段BB
ˊ
表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Y
E
b
A
·
E
a
·
B
B
/
A
/
X O
图2—1
由第(7)项条件,不妨假设
a
a
b
b
x
y
x
y
>
①
,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图中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要比B国更平坦些。
①
即使在劳动生产率不相同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有
a
a
b
b
x
y
x
y
=。在这种情况下,比较优势也就不存在
29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的消费者偏好完全相同,所以A、B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在封闭
条件下,两国的相对价格由各自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决定。在图2—.1
中,A国的均衡点为E
a
,B国的均衡点为B
b
,通过E
a
与AA
/
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通过
E
b
与BB’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但位置不同。
在均衡状态下,A国的相对价格记为p
a
=P
x
a
/P
y
a
,B国的相对价格记为p
b
=P
x
b
/P
y
b
。对A
国而言,其相对价格线p
a
与其生产可能性边界重合,所以p
a
=a
y
/a
x
,即相对价格与相对劳动
生产成反比。同样,B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p
b
=b
y
/b
x
。
由于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封闭条件下,p
a
=a
y
/a
x
<b
y
/b
x
=p
b
。这里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比较优势所在。同时,也证实了两国在封闭
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完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国际贸易完全因两国劳动生产
率的差异而起。
(三)、国际均衡价格
贸易后,两国最终将以什么样的交换比率进行呢?这由两国的供需因素共同来决定。
在第一章,我介绍了决定国际均衡价格的分析方法,这里就用该方法说明在李嘉图模型中国
际均衡价格的决定。国际均衡价格不妨记为p
w
=P
x
w
/P
y
w
。
C
1
E
a
O
Y
a
p
1
A
C
2
Y
p
2
p=P
x
/P
y
a
L
p
a
(a
x
-X
a
) O Xa
A
/
X
a
X
Xp
-X
c
(a)
(b)
图2—2
首先,我们确定在开放条件下A国X商品的过剩供给曲线。在图2—2(b)中,横坐标
代表X的过剩供给(X
p
-X
c
),纵坐标代表X的相对价格。当开放条件下,A国面对的国际
价格正好等于其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
a
时,这时,与封闭情况下相比,虽然相对价格一
样,但A国生产均衡点与消费点不必保持一致,其生产均衡点可以是AA
ˊ
线段上任何一点,
30
了。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假设,即两国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存在差异。
a
a
b
b
x
y
x
y
≠
而消费均衡点只能是其社会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所代表的这条线的切点
(E
a
)。在这种情况下,A国X的过剩供给变化范围在-X
a
与a
x
a
L-X
a
之间。当国际价格
小于p
a
时,比如说等于p
1
(<p
a
),这意味着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相比,X的相对价格下降
或Y的相对价格上升,这时X和Y部门的劳动报酬不再保持一致,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超
过Y部门,于是劳动由X部门转向X部门。由于机会成本不变(X、Y两部门的边际劳动
生产力固定不变),所以Y部门的劳动报酬将永远高于X部门,X部门的劳动流出会一直持
续下去,直到全部转移到Y部门。这就是说,当X的相对价格低于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时,A国将完全专业化生产Y,在图2—2(a)中,对应于相对价格p
1
,生产均衡点在A点,
而消费均衡点则在C
1
点,这时X的消费大于生产(产量为零),即X的过剩供给为负。相
对价格P
1
越低,X的消费与生产的差额就越大,因此,X的过剩供给曲线向左下方延伸。
当A国面对的相对价格高于其封闭水平,比如为p
2
时,与上述道理一样,A国将完全
专业化生产X,这时X的供给大于消费,即X的过剩供给为正。p
2
越大,过剩供给越大。
基于以上的分析方法,我们同样可得到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如图2—3所示。将2
—2(b)和2—3合并在一起,可说明国际均衡价格的确定。在图2—4中,A国过剩供给曲
线与B国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国际均衡相对价格为p
w
,由图可知,
p
w
位于p
a
与p
b
之间。
p=P
x
/P
y p=P
x
/P
y
p
b
p
w
p
b
p
a
B国的过剩需求曲线
A国的过剩供给曲线
X
c
-X
p
O O X过剩供给或需求
图2—3
图2—4
(四)、贸易后的一般均衡
对应于国际均衡价格p
w
,贸易后A、B两国的一般均衡如图2—5所示。在图2—5(a)
中,由于国际均衡价格p
w
<p
a
,所以贸易后,A国的生产均衡点在A
ˊ
点,即A国完全专业
化生产X,而消费均衡点则在社会无差异曲线与国际均衡价格线相切的地方,即C
a
点。比
较贸易后的生产点和消费点,我们得知A国出口X,进口Y,图中三角形ΔDA
ˊ
C
a
称为贸
31
易三角形(trade triangle),三角线的底边DA
’
表示X的出口量,另一边DC
a
表示Y的进口
量。
B国贸易后的均衡如图2—5(b)所示。由图可知,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Y,出口Y,进
口X,贸易三角形为ΔFBC
b
,由贸易平衡条件,DA
′
=FC
b
,DC
a
=FB。
Y Y
E
b
F
p
w
B
C
b
B
′
O
C
a
E
a
A
p
w
A
′
X O
D X
(b)
(a)
图2—5
(五)、贸易利益
关于贸易利益的判断,我们知道,可以通过一种直观方法,即根据贸易前后社会无差异
曲线的移动来判定,在图2—5中,我们观察到,无论A国,还是B国,贸易后社会无差异
曲线均向上移动,因此,贸易改善了两国福利水平。
另外,我们还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判定贸易利益的存在,这里以A国为例,举例说
明。在A国,生产一个单位Y的劳动投入量为1/a
y
,开放后,放弃一单位Y的生产,能生
产出X的数量为(1/a
y
)a
x
;然后用放弃一个单位的Y所生产出的X去与B国交换Y,所得到
的Y商品为(a
x
/a
y
)p
w
。由于p
w
≥p
a
,所以:
1=?≥?
a
y
x
w
y
x
p
a
a
p
a
a
(2.7)
这意味着用放弃一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去生产X,再与他国交换Y,可获得多于1个单位
的Y,这表明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要比自己两种产品都生产更合算,这一结论与前面
所举例子的结果一样,因此,国际贸易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六)
*
、国际贸易与实际工资水平
在上面的模型中,我们证明了比较优势仅取决于两个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而与名义
生产成本——工资水平则无任何关系,所以模型中没有出现工资水平这一变量,但我们仍然
32
可以在以上模型基础上,来进一步探讨国际贸易对工资水平的影响。
这里我们不妨以A国为例。在封闭状态下,由于所有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所以均衡时,
所有部门的工资水平均相同,并且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出价值,即:
(2.8)
y
a
yx
a
xa
apapw ==
上述表达式中,ax、ay分别表示X、Y部门劳动的边际产出(在李嘉图模型中,劳动边
际产出等于劳动生产率)。
根据上式,实际工资水平为:
y
a
y
a
x
a
x
a
a
p
w
a
p
w
== , (2.9)
也就是说,分别相对于X、Y而言,实际工资水平等于其边际产出。对于单个劳动者来
说,其消费既包括X商品也包括Y商品,那么其实际收入水平可用图2—6中的预算线a
y
a
x
来衡量,即单位工资所能购买的X、Y所有可能的消费组合均落在这条线上。
贸易后,A国的名义工资水平发生变化,由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X,所以均衡时,A
国的名义工资水平为:
(2.10)
x
w
xa
apw =
由于国际相对价格p
w
>p
a
,所以A国相对X、Y的实际工资水平分别为:
yx
x
y
xaxw
w
y
x
w
x
w
y
a
x
w
x
a
aa
a
a
apap
p
ap
p
w
a
p
w
==>=== (2.11)
所以,贸易后A国劳动者相对于出口商品(X)的实际收入虽然未变,但相对于进口商
品(Y)而言,实际收入则提高了。在图2—6中,另一条预算线衡量了A国单个劳动者贸
易后的实际收入水平,该预算线位于贸易前的预算线之上,说明贸易后A国劳动者的实际
收入水平提高了。另外,单个劳动者贸易前后福利水平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比较分别与两条
预算线相切的个体无差异曲线来判断,显然,贸易后劳动者的福利水平更高。
33
Y
U
2
U
1
a
y
a
x
O
X
图2—6
对于B国来说,结论同样如此,所以国际贸易可提高各国的实际工资水平。因而,现
实中任何以国家间工资水平差距悬殊为理由,担心或反对自由贸易的思想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节 古典贸易理论的验证与评价
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发生原因。那么,
这一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能解释国际贸易的实践呢?一种理论的生命力是否长久,除了理论框
架本身是否完善外,最主要的还是看其在实践中的解释或预测能力。
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由迈克道格尔(.MacDugall)完成
的
①
。迈克道格尔的实证研究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
产率之间的关系。他的假设检验可表述为:对于美国劳动生产率(根据工资差异加以调整后
的)相对高于英国的产业而言,美国在这些行业的出口也应相对高于英国这些行业的出口。
根据迈克道格尔的估计,在那一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两倍,因此,他假
设若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英国对应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两倍,那么美国应在这些
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迈克道格尔用美、英两国各行业对世界其它国家的出口之比
②
,作为
判断比较优势的标准。他一共计算了25个部门的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出口比值,其中
部分结果如表2—4所示(表中仅列出19个部门的结果)。
表2—4 迈克道格尔对李嘉图贸易理论的检验结果
行业或产品 美国劳动生产率/英国劳动生产
率
美国出口/英国出口
收音机 大于2 8
生 铁 5
容 器 4
罐 头 3.5
机 械 15
纸 1.5
1.4~2 1
烟 卷 0.5
油 毡 0.33
针织品 0.33
①
G.D.A. Mac Dougall (1951), “British and American Exports: A Study 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Costs”, Economic Journal ,Vol. 61, pp.697-724.
②
这里之所以没选择两国之间的贸易来进行检验。是因为在那个时期,贸易壁垒还比较显著,它会对
两国之间的贸易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两国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则面临相同的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对两
国出口的影响可认为是一致的。
34
皮 鞋 0.33
可 乐 0.2
化 纤 0.2
棉制品 0.11
人造丝 0.09
啤 酒 0.06
小于1.4
水 泥 0.09
男式毛制品 0.04
人造奶油 0.03
毛 衣 0.004
资料来源:迈克道格尔(1951)。
迈克道格尔的检验结果显示,在25个部门中,有20个部门服从假设检验。即在这20
个部门中,当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2时,两国相应的出口之比大于1;当两国
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小于2时,两国的出口之比小于1。
后来的一些学者按照迈克道格尔的研究思路,又进行了一些检验分析。如斯特恩(Robert
Stern)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
系
①
。根据他的实证分析,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
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为古典贸易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还不能说古典贸易理论具有
广泛适用性。因为,首先这些实证分析还过于简单化,不具有普遍意义;其次这些研究结果
虽然与古典贸易理论所预计的情况比较接近,但并不排与其它贸易理论也有一致的地方。比
如,如果贸易主要是由后面我们将要讨论的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由于现实中要素价格很难
均等化,所以资本丰裕的国家,其劳动生产率也可能相对较高,因此,上述实证分析结果也
可能反映的只是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
不过,李嘉图贸易理论本身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反映在两个方面:一
是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
生产差异的原因;二是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
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以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
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古典贸易虽然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但它仍然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①
R.M. Stern(1962), “British and 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Comparative Cost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 l . 1 4,pp. 275-304.
35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角
度,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起因。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
小 结
古典贸易理论起源于亚当·斯密,后经李嘉图和穆勒的发展和补充,日趋完善。亚当·斯
密从各国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李嘉图则更进一步,从更一般的
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
改善各自的福利。古典贸易理论,从本质上讲,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
的起因与影响的。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
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
起因。
练习与思考
1.根据下面两个表中的数据,确定(1)贸易前的相对价格;(2)比较优势型态。
表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6
2
15
12
表2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X
Y
10
4
5
5
2.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下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解释原因。
表3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A B
36
X
Y
4
2
8
4
3.证明如果一国在某一商品上具有绝对优势,那么也必具有比较优势。
4.根据书中第二个例子的做法,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那么会对世界生
产带来什么净影响?
5.假设某一国家拥有20,000万单位的劳动,X、Y的单位产出所要求的劳动投入分别为5
个单位和4个单位,试确定生产可能性边界方程。
6.根据上一题的条件,再加上以下几个条件,试确定该国的出口量,并在图中画出贸易三
角形。
(1)X的国际相对价格为2;
(2)进口为2,000个单位。
7.在图2—2(b)中,过剩供给曲线两端是否有界限?试解释原因。
8
*
. 仿照图2—4,你能否画出这样一种情形: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决定的国际均衡价格与某
一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如何解释这种结果(提示:从大国、小国的角度考虑)?
9. 试对下列说法加以评价:
(1)由于发达国家工资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会无
利可图;
(2)因为美国的工资水平很高,所以美国产品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
(3)发展中国家的工资水平比较低是因为国际贸易的缘故。
10
*
.试根据李嘉图模型证明:如果A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那么贸易后A国的
名义工资水平肯定高于B国(提示:比较
w
xa
pw与
w
xb
pw之间的大小)。
附 录:古典学派的生产函数
古典学派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古典学派假设劳动是唯一的
生产要素,因而,古典学派的生产函数一般形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LFQ =
其中,生产函数 规模收益不变。根据规模收益不变的定义,对任意的常数λ>0,
则有:
F
)(?
37
)()( LFLF λλ=
由于λ可任意取值,不妨令λ=1/L,则
)()1()1( LFLF =
)1
,
(F=α
上式左边是一常数,它表示单位劳动投入的产出,而右边则表示平均劳动产出,即平均
劳动生产率,由等式可知,平均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令 上式整理后,可
写成下列形式:
LLF α=)(
由上可知,古典生产函数实际上是线性函数形式,其中线性系数 表示劳动生产率。 α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