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缓时期,要素禀赋理论 已经日臻完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这时,一些学者脱离贸易理论发展 的“主航道”,从其他方面,来探讨国际贸易的新基础,以填补一些主流贸易理论所未涉及 的空白。 前面已经多次重调,无论是古典贸易理论,还是要素禀赋理论,都是从供给方面来探 讨国际贸易的基础,即从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等供给方面的因素来解释比较优势的决定, 而关于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则并未涉及。另一方面,基于生产理论的国际贸 易理论模型,比较注重于静态分析,总是假设供给方面条件一成不变。而现实中,这些国际 贸易的重要决定因素总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停地演变,例如,由于技术进步或创新,国际 贸易中新产品或新品种总是不断地出现,即国际贸易的商品构成总是在不断更新。 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正是在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分别从需求和技术变化两个不同 角度,探讨国际贸易起因的两种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与产品(技术)周期理论(The Product Cycle Theory)。 第一节 重叠需求理论 由另一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taffan B. Linder)提出的重叠需求理论,从需求面探讨 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 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为了更好地理解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我们首先从消费者偏好入 手。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在第一章里,为了构造社会无差异曲线,我们曾假设在一国之内消费者偏好是完全相 同 的。这一假设与现实有明显的差距,但为了分析上的简便,我们引入了这样的假设。现 在回头再看一下,如果放弃这一假设,又会怎么样呢? 假设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 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同时,我们还假设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 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根据上述两条基本假设,我们可推断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 平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是否生产,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须有来自 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当厂商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完全要看他所能获得利润的多少,要使 生产有利可图,则先决条件是这种产品先在国内有其市场。总之,厂商根据消费者的收入水 70 平与需求结构来决定其生产方向与内容,而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对其产品有效需求的存在。 根据上面的基本假设,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必定相似。 反之,如果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差很大,则他们的需求结构也必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欧、 美的一些高收入国家收入水平比较接近,打高尔夫球是一项比较普及的运动,但在非洲的一 些低收入国家里,虽有少数富人有能力从事这种运动,但打高尔夫球不是代表性的需求,这 些国家的人民普遍大量需要的可能是食品等生活必须品。 如果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例如,若A、 B两国的需求结构相同,则对任意一个国家的厂商来说,他会发现对其产品的需求,除了国 内之外,还有来自于国外的需求,那么通过贸易(出口)来扩大其产品的有效需求,获取更 多的利润,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q P B A G F E D C H y O y a y b 图5—1 在图5—1中,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 品质等级(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则其品质等级就越高。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消费者所 需商品的品质等级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现在,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 a ,则A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以D为基点, 上限点为F,下限点为C的范围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 b ,则其所需商品的品质 等级处在以G为基点,上下限点分别为H和E的范围内。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 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图中,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阵的品质等级在F和H之间的商品, 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可能成为贸易品。但在E和F之间的商品, 71 在两国都有需求,即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 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由图可知,当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时,则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 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 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于不存 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 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 关于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林德曾指出其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产品或制成品,他认 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是由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 而且,就算生产国缺少国内需求,也可以成为出口品。也就是说,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在收 入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进行,所以初级产品的贸易可以用要素禀赋理论来说明。而工业 产品的品质差异较明显,其消费结构与一国的收入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从需求方面看,发生 在工业品之间的贸易与两国的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有密切关系。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 解释工业品贸易。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互相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 围较大,因此工业品内的贸易应主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概括而言,要素禀赋理论主要 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 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 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第二节 产品周期理论 技术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比技术差异更为重要 的是技术变化,即技术差异的动态因素。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技术变化极其迅速,技术上领 先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拥有垄断地位。但技术领先国与他国之间的技术距离,并不是 一成不变。随着知识的扩散,技术在国际间的传递也越来越容易。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贸 易便可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由经济学家维农(Raymond Vernon)首次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就是关于技术变化在 国际贸易中作用的一个重要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 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型态的动态变化特征。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如研 究与开发、资本和劳动投入、促销及原材料等等。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 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的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 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在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 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例如,如果在某一 阶段,资本在生产成本中居支配地位,而资本又是某一国的相对丰富要素,那么该国在这一 阶段就处于比较优势位地。 72 根据产品周期理论,产品完成一次循环,需经历以下三个不同阶段。 一、初始期(Introduction) 产品的初始期是指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阶段。在这一阶段,产品的技术还未完形,研究 与开发的费用在成本结构中占居最大的比重。对于少数先进国家来说,由于劳动相对稀缺, 工资比较高,因此寻找节约劳动的生产方法是他们从事技术创新的主要诱因。另外,这些国 家拥有相对较高的科技水平和较多的科技人员,所以能集中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从事研究 与开发活动。由于资本相对比较丰富,所以这些国家也能够在研究设备方面投入大量资本, 并且承担风险的能力也较强。正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拥有比较优势,成为新产 品的出口国。 在初始阶段,新产品或改进后的产品,一般品质等级要比已有的商品品质要高,因此, 在初始阶段,贸易主要发生在少数先进国家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因为这些国家的收入水平 相对较高且比较接近。 二、成长期(Growth) 当产品进入成长期阶段以后,由于技术已被确定,并被普遍采用,新进入的厂商不会 受到技术上的限制。因此,企业之间竞争激烈,为扩大生产和销售,企业进行大量的资本投 入,即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物质资本 +管理、营销所需的人力资本)密集型。 这一阶段,资本成为最主要的成本构成。根据要素禀赋理论,发达国家在这一产品阶 段拥有比较优势,产品将主要由发达国家输出到发展中国家。 三、成熟期(Maturity) 产品经历了成长期后将进入成熟期,此时产品已实现了标准化,并普及到广大的市场 中,厂商的生产基本达到了最佳规模点,在这一阶段,原材料和劳动工资是最重要的成本, 尤其是低工资的劳动,包括非熟练劳动与半熟练劳动,成为本阶段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 素。具备这一条件的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 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在这一阶段,产品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输出。 在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演变可用图5-2来描述。图中,横坐标表示时 间,纵坐标上端表示净出口。在初始时刻(t 0 ),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少国先进国家)研 制开发出来,初始阶段,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型,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局限于国内市场。 到了t 1 时刻,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较高,进口国 主要是一些收入水平与创新国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进口国逐渐掌握了 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了某一 阶段之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 中国家。到t 2 时刻,生产技术已成型,产品达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 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的创新国随后(t 3 时刻)成 73 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时(t 4 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 国。 净出口 发展中国家 创新国 O t 4 t 3 t 2 t 1 t 0 t 图5—2 小 结 重叠需要理论是从消费者行为,即需求方面,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的。当假设消费行为 更多地取决于收入水平时,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就不再是相对价格差异,而是需求结构的相 似性——重叠需求。如果两个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这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重叠部分 就越大,因而,两国的贸易关系就越密切。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 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 长期和成熟期。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 势的最重因素是资本;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熟练劳动则是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力量。 74 练习与思考 1. 试比较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2. 你认为重叠需求理论适合解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吗?为什么? 3. 重叠需求理论与第三章中所提到的需求逆转都是讨论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两者 之间有什么区别? 4 * .如果考虑收入分配格局这一因素的话,重叠需求理论的结论会受到影响吗?为什么? 5.试举例说明产品周期理论。 6.试比较产品周期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7.如果创新国在丧失比较优势之后,转而研究开发新品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发生产 业内贸易?如果发生产业内贸易,那么贸易应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 8.结合重叠需求理论和产品周期理论,试解释为什么美国始终是世界汽车生产和出口大国?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