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要素禀赋理论 按照第一章最后一节设定的思路,在介绍了技术差异对国际贸易的决定作用之后,下一 步自然是该放宽第二项条件,即放松各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这一假设,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 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本章主要目的就是介绍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基 础的基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要素禀赋理论最早是由两位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和俄林(Bertil Ohlin)师生俩提出的,后经萨缪 尔森(Paul Samuelson)等人不断加以完善。要素禀赋理论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还是在实 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在从本世纪前半叶到七十年末这段时期内,要素禀赋 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几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代名词。本章主要内容包括赫克歇 尔一俄林理论(以下简称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以及要素积累对国际贸易影响等。 第一节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 要素禀赋理论与古典贸易理论之间的区别,除了上面提及的研究角度不同外,还有另外 两个重要区别。一是要素禀赋理论在进行供给面分析时,除劳动之外,引入了另外一个生产 要素——资本,因此在要素禀赋理论中,生产要素包括两个。正因为如此,有时要素禀赋理 论的基本模型又称为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和两个生产要素)。这一变化的重 要意义在于:引入另外一个生产要素后,在两个部门生产中使用不同要素组合比例的条件下, 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是一条凸状曲线,即对应于机会成本递增情形,这就避免了在机会不变的 情形下所出现的完全专业化生产这一与现实不太吻合的例外情况,因为当生产可能性边界是 凸状曲线,而不是直线时,在开放条件下,一般不会出现生产均衡点落在端点这种特殊情况。 二是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产生原因,也易于解释。直观地看,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历 史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可以成为各国要素禀赋差异的来源。这自然也就不会有古典贸易理论 关于劳动生产率差异解释不清或过于含糊的窘境。总之,要素禀赋理论避免了古典贸易理论 的一些不足之处。 在建立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之前,以下先引入几个重要概念。 一、要素禀赋 所谓要素禀赋,这里系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例如,若A国拥有的资本数量为K,劳动数量为L, 则其相对要素禀赋为LK /。以后为了简便起见,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就略去“相对” 一词。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果一国的要素禀赋(LK / )大于他国,则称该国为资 本(相对)丰富或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反过来,他国则为劳动丰富或资本稀缺的国家 39 ① 。图3—1中,E a 、E b 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总量组合。E a 点A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 总量为( a K、 a L);E b 点表示B国拥有的资本和劳动总量为( b K、 b L)。图中E a 、E b 两 点与原点的连线的斜率ρa、ρb分别表示A、B两国的要素禀赋状况。由图可知,ρa>ρb , 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K K O b K a ρb ρa E b E a b L a L L 图3—1 . 表3—1 部分国家人均资本存量:1990年(以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 国家或地区 人均资本存量(美元/人) 瑞 士 73..459 德 国 50,116 加拿大 42,745 澳大利亚 37,854 日 本 36,480 法 国 35,600 美 国 34,705 意大利 31,640 台 湾 25,722 英 国 21,453 韩 国 17,995 墨西哥 12,900 资料来源:Summers and Heston(1995), Penn World Tables 5.6; 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ILO), Yearbook of Labor Statistics, 1994. ① 关于要素禀赋差异的界定,另外一种方法是由要素相对价格来判定。如果某一国的劳动价格(w) 和资本价格(r)之比大于他国,则该国资本比较丰富或廉价,他国则劳动比较丰富或廉价。 40 关于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通常是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但在具体测算时,往往会遇 到很多困难,一是各国大都没有关于资本存量的直接统计数据,只有每年的固定投资统计数 据,因此计算某一时刻(一般是某年份)资本存量,必须将以前各期的固定投资进行加总, 并考虑不同年份的固定资本折旧,而且还得用不变价格进行调整,这项工作进行起来相当繁 重;二是当比较各国的人均资本存量时,还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各国的货币单位不同,无法 直接进行比较,因此比较之前尚须统一单位。由于这些实际困难,很多人在应用要素禀赋理 论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根据经验观察,判断要素禀赋差异。这样作有时可能会导致错误或 不尽合理的结果(如后面将要介绍的里昂惕夫之谜)。 表示3—1给出了要素禀赋的一个具体实例。从中不难发现发达国家的人均资本存量大 都高于发展中国家。另外,一国究竟属于资本丰富还是劳动丰富的国家,取决于与谁相比。 例如,美国无论在资本存量,还是在劳动绝对数量上,都远远高于瑞士和墨西哥这两个国家。 但与瑞士相比,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低于对方,因此相对于瑞士而言,美国则属于劳动丰富 的国家。如果拿美国与墨西哥相比,表3—1显示美国的人均资本存量高于墨西哥的水平, 因此美国与墨西哥相比,属于资本丰富的国家。由此可见,当我们说某国在要素禀赋上属于 哪种类型时,必须注意看与谁相比。 二、要素密集度 所谓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 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 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x =K x /L x ,大于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 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 y =K y /L y ,即k x >k y ,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产品。 关于上述定义,须进一步说明其含义。如果X、Y两部门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 产技术(对应于H-O理论的最早形式),即无论在什么情形下,X、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 劳动比率均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形下,直接比较X、Y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就可确定要 素密度的差异。但是,固定要素比例生产技术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对于绝大多数产品来说, 生产中的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可互相替代使用。当生产要素市场上 资本价格上升,即资本变得昂贵时,所有厂商大都倾向于减少资本的使用量,而用较廉价的 劳动代替原来使用的一部分资本,因此所有部门生产的资本—劳动比率都可能因资本价格上 涨而下降;同样当劳动价格相对上升时,各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将提高。所以,在生产要 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 是共同的要素价格。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 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 产品的要素密度可借助于等产量曲线来说明。在图3—2中,XX / 曲线、YY / 曲线分别表 示X、Y的等产量曲线,其中,X的等产量曲线更偏向于K坐标轴,Y的等产量曲线更偏 向于L坐标轴。在资本、劳动价格即定的情况下,两个部门的厂商所选择的最佳要素组合 由等成本曲线与生产量曲线相切来决定,在图中,当任意给定一组要素价格,比如为(w, r)时,两条斜率为-(w/r)的平行线分别与X、Y的等产量线的相切于A、B两点,这时X、 41 Y的资本—劳动比率间的关系为:k x >k y ;同样,当任选另外一组要素价,比如(w / ,r / )时, X、Y的资本—劳动比率间的关系为:k x '>k y '。由图可知,无论在哪种情况下,X所使用 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的资本—劳动比率,因此,根据定义,X是资本密集型的,Y 则是劳动密集型的。 图3—2 Y / k x k y k x / Y X k y / w / /r / L O K w/r X / 三、模型基本假设 赫克歇尔、俄林最早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是以固定生产要素比例为例,阐述要素禀赋 差异与国际贸易基础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种方法对生产函数的限制过于苛刻,并且与现实不 太符合,因此,现在标准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均以新古典生产函数为基础,即假设生产要素 之间是可替代的。本章即以这一标准模型为例,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关于固定要 素比例的要素禀赋理论可参阅其他一些教材或文献)。 要素禀赋模型建立在以下几条基本假设之上: (1)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相同; (2)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3)规模收益不变; (4)所有商品市场、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两国的生产要素供给是既定不变的; (6)假设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7)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8)X、Y的生产技术不同,其中X假设为资本密集型产品,Y假设为劳动密集型产 品; (9)不存在运输成本或其它贸易障碍。 由以上假设可知,A、B两国除要素禀赋不同外,其它一切条件都是完全相同的。 42 第二节 H-O理论 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 在两国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最终会影响到两国X 和Y两种商品的生产能力,从而引起供给能力的差别。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别,可通过考察 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偏向性,来直观地加以判断。 在图3—3中,E a 、E b 分别表示两国的要素禀赋点。对A国而言,当所有生产要素全部 用于X部门时,所生产出的X数量等于图3—3中通过E a 点的X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出 水平—— a X;当所有生产要素全部用于Y部门时,所生产的Y数量等于由通过E a 点的Y 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出水平—— a Y。根据图3—3,我们可以在图3—4中,标出A图生 产可能性曲线的两个端点,并用一条向外凸的曲线连接起来,便得到了A国生产可能性边 界线的大致轮廓,如图中AA / 曲线所示。 同样,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可用同样的办法确定。在图3—4中,B图的生产可能性 边界为BB / ,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对应于图3—3中通过E b 点的两条X、Y等产量曲线所分别 代表的产出水平—— b X和 b Y。 在图3—3中,通过E a 点的X等产量曲线,位于通过E b 点的X等产量曲线之上,故 ba XX >;通过E a 点的Y等产量曲线则位于通过E b 点的Y等产量曲线之下,故 ba Y<Y。这 一结果反映到图3—4中,就是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横坐标上的端点B / 在A国的生产 可能性边界线端点A / 的左边;而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在纵坐标上的端点A则位于B国生 产可能性边界线的端点B之上,也就是说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比B国更偏向于Y坐 标轴 ① 。 K Y E a a X b X b a O E b L (X=) (X=) B A B / A / O (Y=Y) (Y=Y) X 由图3—3和3—4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在生产技术相同的条件下,A、B两国生产可能 性边界的差异完全是由两国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反映了一国的供给能力, 图3—3 图3—4 ① 在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的情况下,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相互位置关系不一定非得是图3.4 所描述的那种情况,但不管互相位置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资本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 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劳动丰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则相对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43 A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对偏向于X商品,这意味着在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A国在X商 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B国,而B国则在Y商品上,相对供给能力高于A国。由此我们 得出如下结论: 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 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 对价格差的存在。而供给差异又是由要素禀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 由要素禀赋差异引起的。 在图3—5中,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 界线相切决定。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均衡点为E a ,B国的均衡为E b 。因为两国的消费者 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 Y B E a p b p a E b A B / A / O X 图3—5 通过E a 点的相对价格线p a 为A国的均衡价格,通过E b 点的相对价格线p b 为B国的均 衡价格。不难发现,p a <p b ,这表示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 有比较优势,即资本丰富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丰富国家在劳动密 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H-O定理 开放以后,A国将输出X商品到B国,因为在B国市场X的相对价格高于在A国市场。 同理,商品Y将由B国输向A国。也就是说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则相反。X商品 由A国输出B国的后果是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最终两国 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在图3—6中,A国X的过剩供给曲 44 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交点,决定了国际均 衡相对价格p w ,图中国际均衡价格p w 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之间。 p=P x /P y p b p a p w B国过剩需求曲线 A国过剩供给曲线 O X过剩供给或过剩需求 图3—6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 E a 点向下转移到Q a 点(如图3—7所示)。Q a 点与E a 点相比,X的生产增加,Y的生产减少 了,通过Q a 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 w 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的切点C a 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 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Q a O a C a ,其中,线段O a Q a 表示出口量,O a C a 表示进口量。 对B国来说,开放后,X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p b 下降为p w ,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 来的E b 点向上转移至Q b 点。而消费均衡点为图中的切点C b ,这时,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Δ Q b O b C b ,其Y商品的出口为O b Q b ,X商品的进口量为O b C b 。 Y Q a C a C b B p w p w Q b O a O b A B / A / O X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 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 图3—7 45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 第三节 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本节主要介绍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旨在说明国际贸易是如何通过商品价格的变 动,引起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最终达成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重要 的寓意,第一,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 源的最佳配置;第二,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 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国际贸易因相对价格差而起,反过来,国际贸易又促使各贸易国的商品相对价格趋于均 等。在确定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要素价格之前,以下我们以X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为例,考 察一下商品相对价格变动是如何影响要素价格的,。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 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此时,如果X 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那么X部门的资本和劳动报酬与Y部门就不再保持一致,X部门的 资本和劳动可获得比Y部门更多的报酬,于是资本和劳动就会从报酬低的Y部门流向报酬 高的X部门。由于X部门是资本密集型的,所以X部门生产扩张需要相对较多的资本与较 少的劳动相配合,但因Y部门是劳动密集型的,Y部门只能释放出相对较少的资本和较多 的劳动,于是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过程,对资本新增加的需求(X部门生产增加所需的资本) 超过了资本新出现的供给(Y部门所释放的资本),而劳动新出现的供给则超过了对劳动新 增的需求,从而在要素市场上,资本价格将会上涨,而劳动价格将下跌。 另外,随着生产要素价格的重新调整,每个部门中的厂商在生产中所使用的资本—劳动 比例也将发生变化。由于资本变得相对越来越昂贵,劳动变得相对越来越便宜,所以每个部 门的厂商都会调整其要素使用比例,尽量多使用变得便宜了的劳动,来替代一部分变得昂贵 了的资本,最后,每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例都要低于X相对价格变化之前的要素 使用比例。 由以上分析可知,X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名义价格的 上升,以及另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名义价格的下降。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说明不了要素 实际价格的变化,只有将要素名义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格的变化加以对比之后,才能确定要 素实际价格的变化。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 w=P x ·MP LX =P y ·MP LY (3.3) r=P x ·MP KX =P y ·MP KY (3.4) 上式两个表达式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资本和劳动价格的决定。其中,w、r分别表示劳 动、资本的价格(或报酬);MP LX 、MP LY 分别表示劳动在X、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 46 MP KX MP KY 分别表示资本在X和Y两个部门中的边际产出。 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 )6.3(, )5.3(, KY y KX x LY y LX x MP P r MP P r MP P w MP P w == == 上述各等式的左边均表示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即各生产要素的名义价格或报酬若分 别用于购买X、Y商品时,所能购买到的X、Y数量。上述表达式表明要素的实际报酬等于 其边际生产力。由于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只取决于两个要素的 使用比例,与两个要素投入的绝对量没关系 ① ,因此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对要素实际收入的 影响只取决于两种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比例的变化。 我们已经了解到,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 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 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 均上升,而,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 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于是,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x P/ y Pr / x Pw / y Pw / 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 Stolper-Samuelson 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 上升, 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 格或 报酬则下降。 由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立即可以引伸出另一项重要结果: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 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理由是,贸易后一国出口商品 的相对价格上升,根据H-O定理,一国出口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是其丰富要素,故 出口商品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国丰富要素的实际报酬上升,另一种生产要素,即稀缺要素 的实际报酬则下降。这一结果的重要含义是,国际贸易虽改善了一国整体的福利水平,但并 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因为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① 若生产函数Q=F(K, L)规模收益不变,那么根据定义,有: (1/L)F(K,L)=F(K/L,1) (1) 令f(k)=F(K/L, 1),则F(K, L)=Lf(k) ,根据边际产出的定义,有: (2) )()()/)(()(/))((/),( 2 kfkkfLKkfLkfLkLfLLKF L MP ′?=?′+=??=??= (3) )()/1)((/))((/),( kfLkfLKkLfKLKF K MP ′=′=??=??= 由上述两个表达式可知,劳动、资本的编辑产出与所使用的劳动、资本的绝对量无关,只取决于资本 —劳动比率(k)。 47 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 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也不一致。但贸易开始后,原 来A国相对价格较低的X商品,由于对方国家的需求,其相对价格趋于上升。依据前面的 分析,X商品所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资本的价格将上涨,而劳动的价格将下跌,于是原 来在A国比较廉价的资本,现在变得不那么廉价了,而原来在A国比较昂贵的劳动,现在 也因贸易变得不那么昂贵了。 在B国,贸易后X的相对价格趋于下降,于是B国资本的价格要下降,劳动的价格则 上升。这意味着在B国,原来比较昂贵的资本现在变得不太昂贵了,原来比较廉价的劳动 现在也变得不太廉价了。 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 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 着差异缩少的目标,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 达到均等。要素价格均等化可用以下的图示来说明。 在图3—8中,XX ′ 、YY ′ 是两条价值均为1美元的X、Y商品的等产量曲线。但图中 的两条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往常有所不同,XX′、YY′曲线所分别代表的X、Y的产出水 平X 0 和Y 0 满足以下条件: P x ·X 0 =P y ·Y 0 =$1 (3.7) K O X(X 0 =1/P x ) 1/r 1/w Y(Y 0 =1/P y ) L 图3—8 这里我们称这两条特殊的等产量曲线称为X、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 isoquant)。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与位置完全取决于生产技术条件和商品价格。例如, 当P x =0.5时,X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对应的是产出水平为2的那一条;当P x =2时X的单 位价值等产量曲线对应的是产出水平为0.5的那一条。由此可见,生产技术条件决定了单位 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商品价格则决定了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所在的具体位置。 图3—8中还有一条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 isocost),其方程为: 48 1=w·L+r·K (3.8) 这条等成本直线在横坐标轴上的截距等于劳动价格的倒数——1/w,在纵坐标上的截距 等于资本价格的倒数——1/r。 在完全竞争条年下,厂商的生产成本等于其收益(利润为零),因此当X、Y部门中的 厂商生产价值为1美元的产品时,他们的生产成本也应当为1美元,同时他们所采用的最佳 要素比例,可由通过原点与单位等成本直线与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切点的一条直线的斜率 表示。在均衡条件下,两个部门所面对的要素价格完全相同,因此,与X的单位价值等产 量曲线相切的单位成本直线和与Y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相切的单位成本直线是完全重合 的。 在图3—8中,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均衡条件下的要素价格水平:画一条与X和Y的单 位价值等产量曲线都相切的切线,那么该切线就是单位等成本直线,它在横坐标轴与纵坐标 轴上的截距的倒数,分别对应于劳动、资本的均衡价格。 在自由贸易下,X、Y两种产品无论在A国还是B国价格都是相同的,另外两国的生 产技术条件也完全相同,所以两国相应产品的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也完全相 同,从而两国在均衡时的单位成本曲线也完全相当。实际上, A、B两国在贸易后要素价 格的决定均可由图3—8来描述,于是,贸易后两国的要素价格自然也就相同。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 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 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另外,要素价格均等还必须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到处一样,这也 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 第四节 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在前面的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中,我们一直假定一国的要素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一节 里,我们将放松这条假设,专门讨论要素总量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一般来说,要素禀赋 的变化会导致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从而可能影响其贸易条件,甚至比较优势型态。 为了了解要素禀赋变动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下面首先引入罗伯津斯基定理 (Rybczynski Theorem),该定理描述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对要素禀赋变化 的反应。 一、罗伯津斯基定理 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ΔK。在商品相对价格保持不变的 前提下,根据前一节的分析可知,要素变化后,要素相对价格仍会保持不变,从而两个部门 的要素使用比例也保持不变。 为了使新增加的资本(ΔK)能全部被利用,以保证充分就业,则需资本密集型部门(X) 来吸收新增的资本,但要保证X部门将新增的资本全部吸收,还需要一定的劳动来与其搭 配,所以Y部门不得不缩小生产规模,以便释放出一定的劳动(ΔL y )。但X部门在释放出 劳动的同时,还会释放出一定的资本(ΔK y ),这部分资本也需X部门来吸收,最后达到如 49 下状态: yx yx x x x LL KKK L K k ?+ ?+?+ == (3.9) yy yy y y y LL KK L K k ?? ?? == (3.10) 当上述两式都满足时,所有的要素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且两个部门的要素密集度保持 不变,结果X部门的生产扩大,而Y部门的生产则下降。如果是劳动总量增加,资本总量 不变,则同样的道理,Y部门的生产将扩大,X部门的生产将下降。于是,我们得到如下的 结论: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 要素 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罗伯津斯基定理还可用图示的方法来证明。在图3-9中,E点表示一国要素变化前的 要素禀赋点,直线OX、OY的斜率分别表示均衡时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由于 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以直线OX在直线OY之上。坐标图中X、Y点所对应的劳动、资 本量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要素投入量,根据要素充分利用这一假设条件,OXEY应是一平行 四边行。另外,由于规模收益不变,X、Y的产出分别与线段OX、OY的长度成等比例关 系,所以不妨直接用线段OX、OY分别表示两个部门的产出水平。 假定资本增加,劳动保持不变,则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 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要素禀赋点变动之后,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 平不变,这时,因要保证所有要素充分利用,新的平行四边形为OX′E′Y′,相应地,X、 Y两个部门的产出水平分别为OX′和OY′,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 产出则减少了。 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 E E' O K L X Y Y' X' K L 罗伯津斯基定理可用来说明要素积累对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影响效果,这也是该定理的一 图3-9 50 个重要应用之处。要素禀赋增加之后,生产可能性边界的两个端点所分别对应的X、Y的最 大产出,都会增加,因此,整条边界线将向外移动,但生产边界外移的方向性则取决于要素 禀赋变化的类型。 这里仍以为资本增加、劳动不变为例。在图3-10 中,对应于一个不变的相对价格P, 资本增加前,相对价格线P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资本增加后,相对价格线P与 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于Q′点,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新的生产均衡点Q′应位于原来 的生产均衡点Q的右下方,这里,通过Q与Q′两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Rybczynski line)。由于相对价格P可任意取值,因而,对应于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资本增加 后,资本密集型产品(X)的产出增加,而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产出则减少,这意味着 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相对偏向于X坐标轴,图中在横坐标上X产出增加的比例要大于纵 坐标上Y产出增加的比例。 T T ’ · Y p p R Q ’ Q O T ’ T X 图3—10 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 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 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 上述结论在开放情况下边同样适用。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 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 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 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 易条件则恶化 ① 。 51 ① 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 growth);如 以上结论是针对一个对国际价格有影响力的大国而言的,在现实中,对某些小型的开放 经济体来说,其在国际市场上对价格的影响力极为微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故此这些小国 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 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 开放条件下,如果一国要素积累导致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那么经济增长对增长国的 福利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 福利的改善;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的净福利效应取决于上述两种影响效应的对比。 如图3—11所示,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的福利效果可分解为两部分。经济增长前,生 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和C;增长后,新生产和消费均衡点分别为Q*和C*。增长前后, A国的贸易条件分别为p w 、p * w ,其中p * w 比p w 更平坦,表示A国贸易条件恶化。 C C * Cˊ Qˊ Q * Q Y O X 图3—11 经济增长前,A国的福利水平由通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新用水平衡量,增长 后,A国的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增长后A国的福利水平。 在图中,画一条与原来贸易条件线平行的直线,并与增长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相切,切 点为Q / ,这条新的相对价格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于C / 点,该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不考 虑贸易条件效果下,经济增长对A国福利的改善,我们称之为纯粹的增长利益。当考虑贸 易条件变化时,贸易条件直线变得更为水平,此时,生产均衡点由Q / 移至Q*,消费点由C / 移至C*。通过C*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位于通过C / 的社会无差异曲线之下,所以贸易条件恶化, 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那么损失的部分增长利益去向何处?事实上,这部分利益以“转 52 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称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 growth)。 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 C * Q * C Q Y O X 图3—12 如果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增长前,这 种情形就称为“悲惨增长”(immiserising growth),如图3—12所示。由于贸易条件急剧恶 化,导致增长后新的消费点(C*)位于原消费点(C)之下,所以,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 异曲线所代表的福利水平低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 一般来说,悲惨增长的出现通常需要以下几个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 口部门;(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 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国出 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 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利益型态,即以前具 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劣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 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利益:图3—13显示,A国在经济增长前,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 优势,故在开始阶段出口X,进口Y。但于由经济增长偏向Y部门,Y部门的扩张供给所 相对提高,Y的价格将不断下降,最终A国的比较优势由X商品转移到Y商品,A也改为 出口Y,进口X。 53 Y C * Q 历史上,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土地丰富,故美国土地密集型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而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品则相对不利。 但由于技术不断地进步,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 且也使资本可以不断地积累。到了 势,成为美国的出口品,而土地密集型产品则变为比较不利,而成为进口商品。 第四节 在从1933年到1953年的 珠”,经济学家惊异其严密的逻辑、 年代初起,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所作的实证检验工作的不断出现, 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了。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绝大部分都集中于验证 直是检验贸易的要素比例。 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检验, 禀赋理论的后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理论进行了方方面面的修正。 一、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是以美国为例, 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 本丰富的国家。依据H-O定理, 里昂惕夫的测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2 美国国内生产 在1920年以前,因为地广人稀, 结果不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而 20年代以后,劳动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变为具有比较优 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 20年时间里,要素禀赋理论被公认为是经济学中的一颗“明 精巧的模型,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但自50 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些 H-O定理,强调的重点也一 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 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的研究工作,对要素 在他的研究结果出现以后,很多经济学家对要素禀赋 来验证H-O理论的。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一产出表,测 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 则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1947年 54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资本(1947年价格) 2,550,780 3,091,339 劳动(年劳动人数) 182 170 资本——劳动比例(美元/ 人) 13,991 18,184 资料来源:W. Leontief(1954):“Domestic Production and Foreign Trade: The American Capital Position Reexamined”, Economia Lnternaionale. 由上表可知,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13,991美元/人,而进口商品的资本— 劳动比例为18,184美元/人。故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 (18,184/13,991),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 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The Leontief Paradox)。 对于这种矛盾现象的出现,里昂惕夫本人也觉得难以置信,他曾反思自己没有认真评估 美国的要素禀赋,想当然地假设美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对此,他从有效劳动(effective labor) 角度作出如下解释: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 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 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 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这样一来,上述矛盾现象,即里昂惕夫之谜也就不存在了。 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当时经济学家们的极大注意,经济学家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解释 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里昂惕夫实证结果的分析法的讨论;另一类是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讨。在后一类讨论中,有的学者侧重于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即在原 有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有的学者则干脆另避蹊径,从其他途径去解释国际贸易,有些 甚至提出了新的国际贸易基础。以下就针对里昂惕夫之谜,介绍几个有代表性的解释。至于 对贸易基础的其他一些新解释则在第5章加以介绍。 (一)、人力资本 受里昂惕夫有效劳动解释的启发,后来一些学者在要素禀赋理论框架下引入人力资本这 一因素。由于质量上的差异,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 labor)和熟练劳动 (skilled labor)两类。其中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 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 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这样一来,资本的含义就更广泛了,它既包括有形 的物质资本,又包括无形的人力资本。 在加入了人力资本之后,里昂惕夫之谜也就可以解释了。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 B. Kenen)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 (二)、自然资源 有人曾指出,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 55 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 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 型产品。因此,里昂惕夫之谜在考虑自然资源这一因素之后,也可以得到较好的解释:光从 资本和劳动角度,无法解释美国为什么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但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 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 (三)、要素密度逆转 在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模型里,我们曾假设,无论在什么情况下,X与Y的要素密度 之间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即对任何一组要素价格,X永远都是资本密集型的,Y也永远都 是劳动密集的。反之,如果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 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那么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要素密度逆转(factor intensity reversal)。 在图3—14中,由于X的生产要素替代弹性较之Y的要素替代弹性小,即X等产量曲 线的弯曲程度小于Y等产量曲线的弯曲度,因此X、Y的等产量曲线有两个相交点。 当要素相对价格如图中t 1 线所示时,k x >k y ,即X的要素密度大于Y;但当要素相对价 格如图中t 2 线所示时,k x ’.>k y ’,即X的要素密度小于Y。所以当要素相对价格由t 1 变为t 2 时,两个产品的要素密度发生了逆转。 O ω2 ω1 k y / k x / k y k x K L 图3—14 当存在要素密度逆转时,同样一种产品,虽然两国生产函数形式相同,但在两国不同的 要素价格下,可能属于不同类型,如封闭条件下X在A国是资本密集型的,但在B国却可 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一来有可能发生这样一种情形:资本丰富的国家可比较廉价地生产 某种资本密集型商品,而在劳动丰富的国家,也可以比较廉价地生产同样一种产品,因为该 产品在劳动丰富的国家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不是资本密集型。在这种情形下,两个国家就无法 进行国际分工与贸易了。正因为如此,在要素禀赋理论模型中假设不存在要素密集逆转,上 述情形也就不会出现。 56 但在现实中,由于不同地方,生产技术间的替代弹性可能互不相同,因此,要逆密度逆 转可能常出现,而且现实中商品的种类远不止两种,因此即使存在某些要素密度逆转现象, 贸易仍可以存在。如果考虑到素密度逆转现象,则里昂惕夫之谜也不难解释。因为里昂惕夫 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转存在的 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例如,美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很高,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 型,但在其他一些落后国家,农业生产则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因此以美国自身的情形 来衡量其进口产品在生产中的要素密度,可能不能真实地反映国际贸易中蕴含在商品中的要 素比例。 (四)需求逆转 在要素禀赋理论中,两国消费者偏好假设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国际贸易型态只取决于要 素禀赋差异,与需求因素无关。但在现实中,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既可能来自供给方面,也 可能来自需求方面。影响国际贸易的需求因素可能有很多表现,这里仅例举一种可能的影响 形式: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 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即发生了需求逆转 (demand reversal)。 图3-15描述了需求逆转对国际贸易的可能影响。在生产上,A国由于资本相对丰富, 所以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Y)上具有比较 优势;而在消费上,假设A国特别偏好X产品,B国特别偏好Y商品。若仅依据H-O定理, A国将出口X、B国出口Y;但事实上因需求逆转的原因,A国在封闭条件下的X商品的相 对价格(p a )反而高于B国的水平(p a ),所以,开放后,A国反而进口X商品,B国反而 出口X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比较优势与比较成本优势不再是一致的,需求方面 的影响超过了生产(成本)方面的影响。 Y O A B p b p a B ’ A ’ X 基于需求逆转,昂惕夫之谜可以这样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 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 图3—15 57 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小 结 要素禀赋理论是最初由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后经萨缪尔森等人的加工不断完善,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成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宠儿”,至今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 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前者从要素禀 赋相对差异出发,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贸易型态的决定,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 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 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 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 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罗伯津斯基定理 说明,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 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 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 易条件,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 练习与思考 1. 根据下面的两个表,试判断:(1)哪个国家是资本相对丰富的;(2)哪个国家是劳动相 对丰富的;(3)如果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那么两国的比较优势 如何? 表1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45 15 20 10 表2 要素禀赋 A B 劳动 资本 12 48 30 60 2. 如果A国的资本、劳动总量均高于B国,但资本相对更多些,试仿照图3—3和图3— 4的做法,确定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位置关系。 3. 根据上一题,试在图中画出两国在封闭和开放下的一般均衡。 58 4. 如果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完全相同,那么要素禀赋差异还会引发国际贸易吗?如果贸 易发生的话,那么国际分工与贸易型态如何?试将你得出的结果与李嘉图模型加以比较。 5 * .试证明在图3—7中,两国的消费点共同位于从原点出发的一条直线上。(提示:根据 两国的消费结构来判断)。 6 * . 如果两国存在技术差异,那么贸易后两国要素价格是否均等,为什么?(提示:可采 用图3—8的方式来解释)。 7. 需求逆转是否会影响要素价格均等?为什么? 8. 如何根据罗伯津斯基定理,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的两个国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间的差 别? 9. 如果一国的资本与劳动同时增加,那么在下列情况下,两种产品的生产以及该国的贸 易条件如何变化? (1)资本、劳动同比例增加; (2)资本增加的比例大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3)资本增加的比例小于劳动增加的比例。 10.对小国来说,经济增长后福利如何变化? 11.在战后几十年间,日本、韩国等东亚的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了, 明显变化,主要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到劳动密集型产品,再到资本密集型产品,试对 此变化加以解释。 12.试析外资流入对东道国贸易条件和比较优势的影响。 附录 要素禀赋理论的另一种说明 关于要素禀赋的界定通常有两种方式,本章前面是依据两种生产要素数量的相对比例, 来判定一国的要素充裕类型,并从这一定义出发,引出要素禀赋理论中的几条重要结论。除 此之外,还可依据要素相对价格,来界定要素充裕程度,即价格相对低廉的要素为相对丰富 要素。由于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下再从要素价格的角 度,对要素禀赋理论重新作一说明,作为对正文的一个补充,以加深读者对要素禀赋理论的 理解。 一、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 除非生产技术表现为固定要素使用比例,否则当要素相对价格变化时,任何一厂商在生 产中所采用的要素使用比例都将随之而改变,由图3—2可知,当某一要素相对另一要素价 格上升时,厂商基于降低生产成本的想法,都倾向于在生产中降低变得相对昂贵要素的投入 比例,而提高另一要素在要素使用中的比例(这时另一要素相对而言变得廉价了)。换句说, 当劳动与资本价格之比ω=w/r上升时,所有产品在生产时所采用的资本劳动之比k也随之 而上升,即k与ω 之间成正比。 59 图3-16中的两条曲线描绘的是要素相对价格与要素使用比例之间的关系,图中k x 表 示X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k y 表示Y部门的资本-劳动比例,因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k x 曲线位于k y 曲线之上。 ω k x k y O k 图3-16 二、要素价格与产品价格 产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要素价格,还取决于要素的使用量,要素价格的变化不仅直接影 响产品价格,同时还因要素使用的改变而间接影响产品价格,因此,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之 间也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如何描述产品相对价格与要素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呢?以下通过 图3-17来分析一下劳动相对价格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的价格等于其生产成本。在图3-17中,当劳动的相对价格为 ω0时,Y产品的价格应等于与Y的单位产出等产量曲线(Y=1)相切的、斜率绝对值为ω0 的等成本线所对应的成本水平。这条等成本曲线还会和X产品的某一条等产量曲线(Y=Y 0 ) 相切,这意味着在面对相同的要素价格下,生产X 0 单位的X产品所花费的成本与生产一个 单位Y产品的成本,二者是完全相同的,所以用一个单位的Y产品可换取X 0 单位的X 产品。这就是说,Y的相对价格等于Y 0 。 K 60 ω 1 ω 0 X=X 1 X=X 0 O Y=1 L 图3—17 当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相对价格由ω 0 提高到ω 1 时,按同样的方式,可确定在新的要素相 对价格下,Y的相对价格水平。在图3-17中,与Y的单位产出等产量曲线相切的斜率绝 对值为ω 1 的那条等成本曲线,不再与原来的那条X等产量曲线相切,图中与这条新的等成 本曲线相切的另一条X等产量曲线(X=X 1 )位于原来那条等产量曲线的上面,这表明对应 于新的要素相对价格ω 1 ,Y的相对价格(X 1 )要高于原来水平(X 0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劳动密集型产品(Y)的相对价格与劳动的相对价格之间成正比,即当劳动相对于资本变得 昂贵时,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反之亦然。图3-18中的曲 线大致勾画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ω O P y /P x 三、要素禀赋理论的图示 图3—18 根据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要素禀赋理论的几条重要结论,这里我们采用如下的图 示方法 ① 。 61 ① 详见Viaene, J.M. (1993), “The Harrod-Johnson Diagram and the International Equilibrium”, 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 vol. 7(1), PP.83-93. 图3-19是将图3-17、图3-18以及正文中的图3-6组合成一整体,图中第一象限 中的两条曲线表示要素价格与要素使用之间的关系,第四象限中的曲线则表示要素价格与产 品价格之间的关系。首先,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假设,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 异外,其他条件均相同,因此图中第一、四象限中的曲线可同时说明两国的情况。 由于A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所以A国的劳动与资本价格之比要大于B国,即ω a >ω b 。 在图中第四象限中,对应于ω a 和ω b 的Y产品的相对价格分别为(P y /P x ) a 和(P y /P x ) b , 由图可知,(P y /P x ) a >(P y /P x ) b ,即在封闭条件下,A国的Y产品相对价格高于B国Y产品 的相对价格,所以A国在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这 说明资本丰富(或廉价)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劳动丰富(或廉价)的 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法则,资本丰富的国家开放后将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贸易后,两国的商品价格将趋于一致,在图中的第三象限内,A国Y产品的过剩需求 曲线与B国Y产品的过剩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价格,贸易后两国Y产品的相 对价格均为(P y /P x ) W ,此时,依据一一对应关系,两国的要素相对价格也达成一致,均为ω。 另外,由图还可以发现,贸易前两国由于要素价格的差异,相同部门所采用的资本-劳动比 例是不同的,其中A国在两个部门中的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之比均高于B国,但贸易 后,由于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两国相同部门所选择的要素比例也分别趋于一致。 以上我们从要素价格的角度,证明了H-O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这与正文的结 果是完全一样的。 k kx ky 62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