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国际要素流动
和商品在国际间流动一样,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也是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其相对地位随国际分工的发展而日显突出。本章我们探讨国际要素流动的若干基本原
理。这对于进一步理解国际分工和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是必要的,因为要素的流动不仅直接或
间接地对国际贸易发生影响,而且它本身就作为联系各国经济的重要渠道在发挥作用。
第一节 国际资本流动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国际资本流动时,经常使用国际投资这一概念。实际上,正是投资
者的对外投资行为,才造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因此,当我们不是特别强调投资主体的
行为时,这两个概念完全可以互换使用。国际投资,按照投资者对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控制程
度而被划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证券投资)。所谓直接投资,是指投资者对所入的资金
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比如,在国外投资建立独资企业,便是
典型的例子。但不是所有的直接投资都要求有100%的股权,实际上由于现代公司所有权的
极度分散,往往只持有一小部分股权便已形成实际控制权,所以许多西方国家在统计上把拥
有10%的股仅作为区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的标准。关于直接投资的分析是下一章的任务。
我们这里在不涉及投资主体和企业行为的情况下讨论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也就是间接投资
问题。所谓间接投资就是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比如,投
资者购买了国外某独立企业的债券,投资者只是作为一个债权人,至于他所投下的资金在企
业中怎样使用则与他没有直接关系,他的关心的只是投资的回报率,他所能决定的只是是否
进行这项投资。所以对于间接投资,我们将把它作为纯金融资产的流动来对待,并把它放在
这一章,作为抽象意义上的要素流动问题进行讨论。
一、资本流动纯理论
在经济学原理中,我们把投资视为一种推迟消费的行为,或者说,进行投资就是用目
前的消费去换取未来的(通常是更多的)消费。根据这一解释,我们也可以把国际投资看作
是一种国际交换,但不象国际贸易理论所描述的是用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而是用现在
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我们便可以用我们所熟悉的相对价格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
的发生机制了。
- 1 -
(一) 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现在假设有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为简单起见,我们分别称这两人为甲和乙,
他们都生产一种商品X,生产活动可以有选择地在两个时期进行,即今年或明年,如果某个
选择今年生产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现在商品”(present goods)──为满足现在消费的
商品,如果他选择明年生产这种商品,我们就说他在生产“将来商品”(future goods)──
为满足将来消费的商品。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如果他增
加这一资本存量,意味着他愿意放弃现在商品的生产,而增加未来商品的生产,并减少现在
商品的供应。
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以一个独立经营的农场主为例。根据前面的假设,
他可以通过改变其有形资本存量的办法来改变他的现在商品和未来商品的供应量。最明显的
表现就是,他可以用今年产的谷物的一部分作为种子保存起来,增加有形资本的存量,这会
增加明年的生产和消费。当然这种跨时期的选择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他把时
间、精力或其他资源用于现有作物的田间管理,或者是用于改良土壤、增强地力等基本建设,
这些都可以改变产出量在两个时期的分配。实际上所有的工商企业,包括一些大公司也都面
临着同样的选择,他们必须选择考虑在现在用途和将来用途之间如何分配其资源的问题。我
们下面应用图11—1来分析甲和乙所面临的选择。
将来商品 将来商品
A
C
1
A
C
0
B
C
0
B
C
1
乙
甲
现在商品
O
B
I
2
I
1
K
K
O
现在商品
A
I
1
I
2
K
K
图11—1
- 2 -
图中纵轴表示将来商品C
1
的数量;横轴表示现在商品C
0
的数量;生产可能性线KK
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转换关系;无差异曲线族I
i
I
i
表示效用水平,当然它们表示的是
两个时期的消费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而不是两种商品组合而成的效用水平,但分析方法没
有什么不同。如果他们两人之间不存在交换关系的话,他们将分别在A点和B点达到各自
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A、B两点处的斜率则分别表示无交换条件下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
“相对价格”,但我们在多数情况下通常用“利率”来表示这种“相对价格”。比如,如果在
A点处,放弃1单位现在商品可以换得1.2单位将来商品,或者说1单位现在商品值1.2单
位将来商品,那么边际利率便是20%。也就是说,在这个例子中,实际利率等于以明年商
品表示的今年商品的价格减1。
熟悉上述图形的读者一定会发现,由于A、B两点处的实际利率不同,这便使甲乙两
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因为A点处的斜率大于B点处的斜率,这意味着甲所面临的以将
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高于乙,所以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也就是说,他可
以牺牲较少的现在商品生产较多的将来商品,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即他每放弃
一单位将来商品,便可享有较多的现在商品。这里显然存在一种“贸易”的机会。根据比较
优势原则,甲可以“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但是仅仅从上面的图
中,我们还无从知道贸易和贸易条件是怎样决定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储蓄和投资的
关系,并将其纳入上述分析中去。
(二) 储蓄与投资
为了完成从相对价格的差异到资本流动的过渡,我们在甲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中加入
有关储蓄和投资的分析(如图11—2)。
现在商品
E
甲
K
Y0 C0
O
Y1
C1
A
R
R
I
I
将来商品
图11—2
- 3 -
图11—2中的KK曲线仍旧表示甲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假如给定一有形资本存量,甲
最初生产现在商品OY
0
,生产将来商品OY
1
,这一组合由E点表示。现在商品OY
0
便是甲
当前的收入。但如果给出反映甲在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之间的偏好的无差异曲线,我们立即
发现,E点并不是最佳的均衡点,沿KK曲线向A点移动会提高甲的效用水平。在没有交换
的条件下,A点将是甲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与E点相比,向A点移动意味着甲将放
弃生产现在商品C
0
Y
0
,而增加将来商品的生产Y
1
C
1
。因为OY
0
是甲的当前收入,因此减少
当前商品的生产C
0
Y
0
实际上就是他将这部分资源从现在转移到将来,那么C
0
Y
0
就可理解为
当前收入的储蓄和对未来生产的投资,在量上储蓄和投资是相等的。换言之,C
0
Y
0
对应于
RR线所表示的实际利息率r,表示甲的储蓄和投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r(RR线的斜率)实际上是由甲自己的生
产可能性曲线和他的无差异曲线共同决定的,也就是说甲自己的行为决定两个时期商品的相
对价格。现在我们放弃这一假设,把甲看作一个价格接受者,那他就只能根据市场利率来决
定他的储蓄与投资。这样我们便可根据市场条件来推导他的储蓄与投资水平。图11—3是存
在交换时的储蓄与投资的决定。
将来商品
Q
E
C0 Y0 Q0 O
Y1
C1
Q1
R1
R1
W
I
I
A
现在商品
图11—3
- 4 -
图11—3中的R
1
R
1
线的斜率r
1
表示由市确定的实际利率水平,它比图11—2中的r低,
也就是说,在该图中以将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比先前要低。根据新的相对价格水平,
甲将选择Q点生产,且在该点生产可使他实现总财富最大化。我们用OW表示他的总财富,
因为W点和Q点所表示的产出组合在价值上是相等的,也就是说Q
0
W表示的是将来商品
OQ
1
的现值(以现在商品表示的价值)。注意,由于我们并没有声明横轴和纵轴的度量单位
是统一的,所以从坐标图上看R
1
R
1
线的斜率小于1,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利率是负数。这
样,甲可以根据市场利率水平沿R
1
R
1
线以将来商品交换现在商品(因为他在将来商品的生
产上拥有相对优势),交换使他获得新的商品组合,并随之提高其效用水平,直到达到A点
处,即R
1
R
1
线与他的最高一条无差异曲线相切,此时,甲便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整个这一
过程意味着甲用将来商品C
1
Q
1
换取了现在商品Q
0
C
0
。在r
1
的利率水平下,现在商品的生产
减少了Q
0
Y
0
以增加生产将来商品Y
1
Q
1
,那么Q
0
Y
0
也就是对将来生产的投资。但是根据前
面的分析,OY
0
是甲当前的收入,而它的消费(对应于A点)却是OC
0
,也就是说,他的
储蓄仅为C
0
Y
0
。比较C
0
Y
0
和Q
0
Y
0
,我们发现他的储蓄低于他的投资,这个差额如何弥补呢?
其实答案已经隐含在我们上面的分析当中了,甲在出售将来商品时,实际上出售的不是别的,
而是一种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claim)。这种要求权通常是以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的形式存
在的,出售这些金融资产所获得的资金便可弥补甲在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的差额。换一个说
法,就是甲出售将来商品的过程也就是他引进“外资”的过程。这样,我们便完成了对资本
流动的初步解释。当然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推导出乙的储蓄与投资水平的决定过程。
如果一个社会就只由甲乙两个人组成的话,我们便可以通过两者的储蓄和投资函数来
最终确定交换的条件和交换的规模。注意,这里所说的交换或贸易,是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
品的交换,在这种交换的背后则是资本的流动。
图11—4中分别给出甲乙两人的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在没有交换的情况下,实际利
率分别由各自的储蓄与投资曲线的交点决定。因此r
A
和r
B
的利率水平分别对应于图11—1
中的A、B两点的利率水平。
乙 甲
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
S
S
I
I
O O
S
I
I
S
r
B
r
A
现在商品
现在商品
图11—4
对甲来说,如果实际利率低于r
A
,便会出现现阶段储蓄小于投资的情况。在 图11—3
- 5 -
中,这种情况具体表现为C
0
Y
0
小于Q
0
Y
0
,当然,对于乙来说,类似的情形也会发生。假如
实际利率高于r
B
,那么乙的储蓄便会大于他的投资。如果利率介于r
A
和r
B
之间,那么乙将
减少将来商品的生产而增加现在商品的生产,甲则正好相反。这一调整过程怎样才能完成
呢?或者说市场利率最终将确定在什么水平呢?
现在我们将图11—4的两张图合而为一,把甲图沿横轴旋转180度与乙图合并,如图
11—5为了简单起见,假设甲乙两人仍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在没有交换的条件
下,利率分别为Or
A
和Or
B
,由于Or
A
高于Or
B
,因此甲在将来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相对优势,
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不存在“贸易”管制,那么交换过程将导致相对价格(即利率)趋向
一致,比如Or。如果Or所示的利率水平恰好使甲乙两人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绝对值)相等,
则Or便是存在交换时的均衡利率水平。
通过交换,甲购买N
A
M
A
现在商品,为此他要支付(1+r)× N
A
M
A
将来商品,乙购买
(1+r)× M
B
N
B
将来商品,用M
B
N
B
现在商品来支付。当然甲所购买的现在商品N
A
M
A
必
须等于乙所出售的现在商品M
B
N
B
。在贸易理论中,我们分析两种商品交换时,一种现在商
品的购买可以用另一种现在商品来支付。但在这里,我们假设只有一种现在商品和一种将来
商品,所以购买现在商品必须以将来商品支付。这样我们实际上避开了对贸易收支差额的分
析,而直接将商品流动和资本流动统一起来了。
实际利率
现在商品
M A
O B
M
N B N
S
S
I
I
I
r
B
r
A
S
S
I
现在商品
图11—5
- 6 -
上述交换行为如果用国际金融的术语来表达,就可以表述为,甲由于购买现在商品而
造成贸易逆差是由其资本帐户的顺差来弥补的,他是商品的净购买者,同时也是证券(对将
来商品要求权)的净出售者。乙则相反,他用贸易帐户的盈余来弥补资本帐户的赤字。或者
说他用贸易顺差支持其资本输出。无交换条件下的实际利率的差别促使乙向甲出售现在商
品,并用所获得的资金从甲那里购买对将来商品的要求权(金融证券),如果不存在交易成
本及其他障碍的话,这一过程将一直进行到甲乙的实际利率相等为止。
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在讨论甲乙两人之间的交换行为,但如果说把这种分析扩展到
到两个国家间的资本流动,那也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甲是美国人,乙是日本人,那么分别
把这两个国家所有个人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沿水平方向加总起来,便可以得到两国的总储
蓄曲线和总投资曲线,当然个人生产可能性边界和个人无差异曲线也可用社会生产可能性边
界和社会无差异曲线来代替。这样,我们对甲乙两人的行为所做的分析便可以直接用来解释
美日两国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二、资本流动的效果
(一) 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在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时,我们曾提到,通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交易
双方都可以实现比没有交换时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说,资本流动可以带来净利益。现在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种净利益是怎样产生的。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随着消费的增加,消费者所获得的总效用水平也随
之增加(至少在未达到消费饱合点之前是如此),但总效用增加的速度却越来越慢,也就是
存在着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在几何图形上,这一现象表现为,总效用曲线在其上升阶段,
斜率越来越小(如图11—6)。现在我们假定不存在资本流动,一国的消费完全取决于本国
的产出,并且消费倾向是稳定的,那么出多时消费也多,产出少时消费也少,也就是说,消
费水平在各个时期随产出的波动而波动。
总效用
Tu
B
A2
A
A1
O C1 C2 C
每一时期的消费
图11—6
- 7 -
在图11—6中,横轴表示单位时间内(如1年)的消费水平,纵轴表示总效用水平,
Tu为总数用函数。那么,在没有国际资本流动时,根据我们的假设,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
该国的消费较低,如图7-6中的OC
1
,而在经济情况较好的时期,该国的消费水平较高,如
图11—6中的OC
2
。这样,两个时期的效用水平分别为C
1
A
1
和C
2
A
2
。如果我们把两个时期
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来分析,那么这两个时期该国消费者的平均总效用水平为(C
1
A
1
+C
2
A
2
)
/2。根据平面几何的简单原理我们知道,如果C是线段C
1
C
2
的中点的话,那么(C
1
A
1
+C
2
A
2
)
/2=CB。也就是说,不存在资本流动时,两个时期所实现的平均效用水平为CB。
现在假设存在国际资本流动,那么两国通过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交换就可以平抑消
费水平在不同时期的波动。例如,如果经济不景气,那么该国便可以借入资金,即出售将来
商品以换取现在商品,从而使消费水平保持在OC,这样消费者获得的总效用就为CA;如
果经济高涨,那么该国就可以借出资金,即出口现在商品并进口将来商品,这样也可能使其
消费水平保持在OC,总效用同样也是CA。因此,不论产出量如何波动,两个时期的平均
效用水平都为CA,与没有资本流动时平均效用不浃CB相比,高出BA部分。因此,BA便
是资本流动使效用水平提高的量,也就是资本流动带来的净利益。当然这里我们是从静态的
观点着眼,强调经济波动时通过资本流动而将消费稳定在一个静止的水平。当我们讨论动态
过程时,上述结论仍是有意义的,那就是说当消费水平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时,稳步增长要
比有波动的增长更可取。
(二) 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的流动自然是从报酬率较低的国家流动到报酬率
较高的国家。因为决定一种要素价格的是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所以说资本流动的过程必然
是资本从边际产量较低的国家流动到边际产量较高的国家的过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决定
资本边际产量的因素主要是资本的丰裕程度。那么资本从较丰裕的国家或地区流向较稀缺的
国家或地区是如何影响资本的边际产量的呢?回顾一下要素价格均等化原理,这个问题便迎
刃而解。在没有要素流动的情况下,通过商品的流动可以间接的实现要素价格的均等化,如
果生产要素可以直接流动,那么流动的结果自然是使同质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一致。这一过
程将使世界总产出水平提高,当然消费的可能性也就因此而提高,这是资本流动的所带来的
福利水平提高的基本原因。我们用图11—7说明这一过程的机理。
- 8 -
投资国资本
边际生产力
受资国资本
边际生产力
n
e
d
m
O
2
S Q
O
1
T
W
U
P
D
E
N
M
资本存量
图11—7
在图11—7中,我们假定投资国和受资国都是完全竞争的经济,资本的报酬完全由资本
的边际产量决定;同时国际间资本流动不受任何限制。O
1
为投资国的原点,O
2
为受资国的
原点;横轴表示两国的资本存量,纵轴表示各自的资本边际产量。O
1
O
2
的距离表示两国的
总资本存量。图中的MN曲线表示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这条负斜率的曲线同时也
代表这个国家的资本需求;mn是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曲线,它与MN具有同样的性质。
在国际资本流动发生之前,投资国利用O
1
Q量的资本生产O
1
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生产
O
2
mUQ单位的产量。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为QT,而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量为QU,前者
低于后者。由此引发资本从投资国向受资国的移动,当两国的资本边际产量达到相等时,资
本流动过程便停止。这时有SQ资本从投资国流向受资国,两国的资本边际产量同为
SP=O
1
E=O
2
e。
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的产量为O
1
MPS,受资国的产量为O
2
mPS。与资本流动前两国
总产量相比,国际资本流动使两国总产量净增加了PUT。这说明,资本流动通过提高资本
的边际产量从而增加了世界总产出水平。投资国的国内产量虽然减少,但其国民收入却增加
了SPWQ,大于其产值损失SPTQ。同时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了PWU。这说明通过资本
流动的自由化,在世界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投资国和受资国也有机会分享这一净福利增量。
当然资本流动过程也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根据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随着资本的
流出,投资国劳动的边际产量将下降,而受资国劳动的边际产量将上升,这使得两国的劳动
受到与资本相反方向的影响。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投资国的资本收益增加会增加其国
民收入,但这部分资本收益是汇回国内还是用于国外追加投资,这对本国的福利水平也有不
同的影响。
- 9 -
(三)资产组合与资本流动
用相对价格原理对资本流动的解释,资本流动的合理性及利益来源在于资本流动可以
提要世界范围内资本的边际产量,但这种分析是以交易过程不存在风险和成本为前提的。因
此当观察现实中所发生的情况时,很容易为下列一些问题所困扰:相对价格上体现出来的比
较优势最终是以利率差别的形式来起作用的,既然利率差别是资本流动的原因,那么一个直
接的推论便是,资本的流动将使这种差别缩小直至消失,但实际情况却是,虽然世界各国间
存在着资本流动,但其利率的差别却依然存在。另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根据相对价
格机制,我们容易解释资本从报酬率(通常用利率表示)较低的国家流向报酬率较高的国家,
因此,我们所能解释的是资本单向流动。但发生在现实世界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当一部分美
国人把钱借给欧洲人的同时,另一部分美国人可能正从欧洲人那里借线,换言之,现实生活
中存在着大量的各国间资本相互流动的现象。看来,尽管相对价格原理对于帮助我们认识资
本流动的某一方面是有意义的,但它没有对现实中的一切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在上述困扰我们的两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是可以在原有框架内得到解决的。资本流
动没能使各国间资本的报酬率完全均等化,就象国际贸易并没有使各国商品的价格完全均等
化一样,这是因为存在着交易成本的缘故。另外对资本流动来说,风险也起着重要作用。简
单说来,虽然各国间存在着利率差别,但如果这种差别在投资者看来不足以补偿交易成本和
风险的话,资本就不会简单地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则需要引入新的分析方法来回答,这种新的分析方法就是资产
组合分析法,资产组合的分散化可以成为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我们知道,除了投资的收益,投资者还关心投资的风险。对于一个理性的投资来说,
收益的增加或风险的降低都会使他享有更高的效用水平。因此,我们解释国际间的资本流动
就不仅需要从收益率的高低去寻找原因,而且还可以从对风险方面的影响上去寻找对国际投
资的解释。
从一个例子入手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资产组合分析法的基本原理。西方人常说这样
一句话:“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精明的投资者也往往不把所有的预算都投资
于一种金融资产上,就象有的带现金出差的人不把所有的钱放在一只口袋里一样。现在我们
假设一个投资者打算将100美元投资于金融资产。他可以投资于资产X或资产Y。当然这
两种资产都是有风险的。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假定这两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都相同。每一种
资产的年收益率都是20%,然而实现这一收益率的概率只有50%,另有50%的可能性是分
文不收,换言之,每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只有10%。如果这位投资者将他所有的100美
元全部投资于一种资产X或Y,那么他的预期收益便是10美元,因为他得到20美元和一
分钱得不到的可能性都是50%。但假如说,他将100美元分别投资于X和Y(各50美元),
即同时购买两种金融资产,那情况就不同了,现在他的预期收益仍将是10美元,但收益的
不确定性却大为降低。投资于两种资产组成的资产组合,他有望获得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
两种资产都不带来收益,那么他的收益为0;二是一种资产带来收益而另一种资产不带来收
益,那么他的收益将是10美元;三是两种资产都给他带来收益,那么他的收益是20美元。
- 10 -
其中第一和第三结果的概率为0.25,第二种结果的概率为0.5。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投
资者虽然都是投资100美元,并获得10%的预期收益率,但通过资产分散化,他的风险降
低了。这就是投资资产分散化的好处。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通过分散化的过程来消除投资中的所有风险,这种不能被分散
化过程所消除的风险被称为系统风险。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中我们容易看到,不同的产业甚至
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状况的效绩上并不会完全同步化。当一些部门或企业利润在增加时,另一
些部门或企业可能很不景气。若将要发生的情况是不确定的,那么资产组合的分散化就会减
低风险。但对于系统风险来说,各产业和企业则都是要遇到的,即使在分散化的资产组合中
也存在。系统风险产生于所有公司共同经历的事件,比如国内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便是造成这
种系统风险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因素。
如果将投资选择扩展到国际范围,那么国内投资中所难以避免的系统风险便可大为减
少。这是因为各国国内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并不是完全同步,一个国家经济衰退时,另一个国
家可能正在迅速增长。这样通过扩大投资范围,从国内观点看是系统风险的那部分不确定性
因素就会转化为非系统风险,从而可以被分散过程所消除。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投资者不仅
可以在各产业间使其持有的资产组合分散化,而且还可以通过在各国间的分散化来获得额外
的收益。
由于投资者资产组合的规模在扩大,于是为了维持必要的分散度,他要根据已经持有
的比例来购买更多的资产。这就意味着随着财富的增加,投资者为了维持这些最优的资产组
合,总会让资本在各国之间流动,所以即使国际利率不发生变化,但随着国际财富的增加,
我们也仍可观察到资本的相互流动。
第二节 国际劳动力流动
国际间劳动力的流动是十分复杂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巴格瓦蒂(J. N. Bhagwati)
认为,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特别是大
规模的劳动力流动,如移民,在现代条件下已经难以象大规模资本流动那样容易进行。劳动
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是主要还是经济因素。因而这种流动也随着经济状
况而在流动方向上有所变化,其中政府政策越来越成为劳动力流动的调节力量。劳动力的流
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我们这里主要分析国际间劳动力流
动对有关国家劳动市场的影响。
为方便起见,我们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一是移民移出国(B国),一是移民移入国
(A国)。劳动力从移出国进入移入国会引起两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力供应的变化,从而使劳动
力的价格或工资发生变化。我们可以借助图11—8来分析这种变化。
- 11 -
A国劳动市场 B国劳动市场
工人人数
b
e
d c
A'
B'
M'
2
M'
0 M'1
O
D
S
r
+S
m
S
D
a
M
2
M
0
M
1
O
F
0
F
m
S
B
A
C
F'
0
F'
m
工资(美元/小时) 工资(美元/小时)
工人人数
(a) (b)
图11—8
图11—8给出了两国劳动力供给变动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左边一幅图表示甲国的劳动力
供求状况,右图表示乙国劳动力的供求变动状况。在图11—8(a)中,横轴表示甲国劳动
力的供求数量,纵轴表示劳动力的价格,S表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D表示对劳动力需求曲
线,在封闭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供求的均衡点为A,此时均衡价格(工资)为OF
0
,均衡
的劳力供求量为OM
0
。图11—8(b)表示乙国劳动力市场。在封闭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
均衡点为D曲线与S
r
+S
m
曲线的交点A',此时均衡价格为OF'
0
,表示每小时工资水平,而
均衡的供求量为OM'
0
。显然两国的工资水平有明显的差异,其差异量为F
0
F'
0
。如果劳动力
可以在各国间自由流动,那么这种工资水平上的差异很自然地成为劳动力流动的推动力。乙
国的劳动力就要流向甲国,我们假设这种情况可以成为现实,那么甲国大量的劳动力流入就
会引起其劳力市场上供求的不平衡。与原有的情况比,劳动力的供应显然大于需求了,这就
迫使劳动力的价格下降,假设降至F
m
点,此时甲国原有劳动力的供应从OM
0
减少到OM
1
,
在工资水平下降的情况下,需求量增加到OM
2
,供求之间有M
1
M
2
量的差别,这一缺口由移
入的劳动力来补充。在此情况下,甲国本国的工人供应者剩余减少了a的部分,而甲国的雇
主或劳动力的需求者剩余增加了a+b部分。在乙国的市场上,劳动力的移出使其国内劳动力
的供应量减少了,在图11—8(b)表示为劳动力的供应曲线从S
r
+S
m
移到S,劳力供应量的
减少使国内劳力的供求发生了变化,劳力的国内供应量由原来的OM
o
'减少到OM
1
',在新的
均衡价格Of
m
'下,乙国国内劳力的供应量由原来的OM
o
' 增加到OM
2
',但国内只需要OM
1
',
这样就出一了解M
1
'M
2
' 的供求缺口,这一供大于求的量正好移居甲国,这一移出量又恰好
等于甲国国内供不应求的数量,即M
1
M
2
=M
1
'M
2
',结果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A国和
- 12 -
B国的劳动力市场都达到了新的均衡状态。在B国劳动力市场上留在B国的工人所得利益
(供应者剩余)为c,移出的工人的利益d+e。在这里我们不是按移民从A国实际所得工资
计算移民的利益,而是按移出国现有工资水平计算其利得的,主要原因是移民的移出无论在
经济上还是在心理上都要付出代价。例如他们因移出祖籍的本土而忍受离乡背井的痛苦,他
们不得不处理掉自己的不动产,不得不忍气吞声地受别国人的歧视,而期待有一天能够抬起
头来,他们会惦记自己的亲属而省吃俭用,他们还会因移居的大量路途费和安家而负债累累
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会还清,总之这一系列的代价足以使移民的实际所得低于他们在异国他
乡的工资所得。因此我们估价移民所得时不能只注重其工资所得。我们将劳动力国际流动的
利益总结如下:
表11-1 劳动力移动的损失和利益
+(b+e)
净效果
+(d+e)
+c
-(c+d)
-a
+(a+b)
移 民
留在B国的工人
B国的企业主
A国的工人
A国的企业主
经济利益或损失
(+,-)
集 团
由上表可知,劳动力的国际移动使劳动力市场上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不同。
在B国或移民移出国是需求方受损失,而供给方获利,该国的净利益为e;在甲国或移民移
入国,劳力的原供应方──甲国本土的工人受损失,而雇主获利,该国净利益为b,从全世
界的角度看劳动力的流动给整个世界带来利益。
以上我们对移民影响两国劳力市场的状况进行了分析,这种分析是纯理论性的,尽管
我们也顾及到了移民成本这一隐含的问题,但它仍然是理论性的。近年来,美国国家经济研
究局的学者就移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发现移居美国的移民在获得工资收
益上有这样几个特点:(1)移民在某一比较集中的地区要高于移民比较稀少的地区;(2)移
民时间比较长者工资水平高于较短者;(3)移民受教育程度高的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工资水平
要高;(4)白种人移民比黑种人移民和黄种人移民收入水平高;(5)一般而言,移民的工资
水平低于原居民的工资水平,即是说比较而言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移民的第二代人比第
一代的工资水平要高。因此实际上在移入国家,工资水平远不是完全统一的。
- 13 -
*
第三节 生产要素流动与商品贸易的关系
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商品的流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前提假
设下,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亦有不同的表现。在这一节中,我们首先就不同的假设条件讨论
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这一讨论主要以资本流动为例进行,当然同样
的原理也适用于对劳动流动的分析。我们在这一节的最后一个问题将简要讨论劳动力流动对
收入分配的影响及相关问题。
一、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相互替代
既然商品流动和要素流动都会对要素的边际生产力产生影响,从而改变商品和要素的相
对价格使其趋于均等,那么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商品流动或要素流动只要其中有一项能充分
实现的话,另一项就没有必要发生,因为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这就引出了所谓投资和贸易
的替代关系的讨论,更一般意义上讲,是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替代关系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是美国经济学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
特· 蒙代尔(Robert Mundell)。他在H-O-S的理论前提下严格证明了投资和贸易的相互替代
关系。
假设两个国家A和B生产两种商品X和Y;其中X为资本密集型商品,而Y为劳动密
集型商品;两国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并且两国的生产函数完全相
同;A国资本相对丰裕而B国劳动相对丰裕。在这样的前提下,投资和贸易的替代关系可
以通过图11—9分析如下。
根据H-O-S模型,在没有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两国可以通过商品贸易达到资源的最优
配置。其过程是A国向B国出口商品X,并从B国进口商品Y。如图所示,A国的出口量
为P
a
Q
a
单位商品X;而进口Q
a
C
a
单位商品Y,在MM'线所表示的相对价格下实现贸易均
衡。由于三角型P
a
Q
a
C与三角形C
b
Q
b
P
b
全等,所以在A国实现均衡的同时,B国也可实现
均衡。此时两国的资源实现了最有效率的利用并且两国的福利水平也达到了最大化,所以要
素流动的动因并不存在。
- 14 -
'
a
a
T
T
'
a
T
a
T
b
b
T
T
'
'
a
P '
b
P
b
T
'
b
T
N X M
R
b
S
b
Q
b
C
b
P
b
O
P
a
C
a
Q
a
R
a
O
O
X
Y
M'
N'
A国B国
N M
M'
N'
图11—9
假如这时出现贸易壁垒,要素流动将代替商品流动来实现上述同样的目的。例如,B国
对进口商品X征收关税。这会通过国内物价水平的上涨刺激B国生产的增加。由于X是资
本密集型商品,所以其产量的增加势必导致资本价格上涨。根据资本流动的基本机制,这会
吸引A国的资本流动到B国。假设劳动不发生相反方向的流动的话,由于资源的流出,A
国的生产可能性边际将收缩至T,而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将扩展到T。在原来的相
对价格水平下,两国分别在点和点达到均衡。但比较两种均衡结果,我们发现并没有
实质上的区别,世界总产量水平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总福利水平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不
同的是,现在A国的产量减少了,而B国的产量增多了。那么这是否会造成福利分配上的
差别呢?不会的。因为B国产量虽然增加了,但其中相当于单位的商品Y,或者相
当于单位的商品X是要以资本报酬的形式支付给A国的。B国在支付了资本报酬后的
余额和在自由贸易下在P
''
aa
T
''
bb
T
P
'
b
P
''
NM
MN
'
a
b
点生产、在C点消费的情况完全相同,A国也是如此。由此可见,
在严格的H-O-S理论框架下,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具有完全的替代性。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模型可以说是在严格假设下的一种的精密的思想试验。人们对现实
问题的观察有时会提出相反的看法,比如国际投资的迅速增加,不仅没有替代贸易,反而进
一步的促进了商品贸易的增加。这些问题需要在另外的假设和理论框架下探讨。在蒙代尔模
型中的资本流动是一种纯粹的要素流动,它不涉及任何诸如企业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重组和
技术扩散等方面的影响,以及随着直接投资活动而发生的资本品和产出品在母国和东道国之
间的流动等现象。
- 15 -
二、要素流动与商品流动的互补关系
蒙代尔模型中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的替代关系是在严格的H-O-S的假设下发生的,其
中重要的一条是生产的技术条件相同。现在我们考虑另一种情形,假设贸易是由生产技术方
面的差异所引起的。我们假定A和B两个国家在生产商品Y时使用完全相同的技术,但在
商品X的生产上,A国拥有更先进的技术。为了图示的方便起见,我们进一步假定A国的
X商品的等产量线和B国的该商品的等产量线形状完全相同,不同的是A国的每一条等产
量线比B国的对应的等产量线都代表更高的产出水平。这意味着,在A国同样的投入会生
产出更多的产出。
这种情况下的均衡过程可以用图11—10和图11—11来描述。上述前两个假设意味着
两个国家的生产和交换的均衡可以用图11—11中完全相同的埃奇渥斯盒状图来表示,并且
两国的契约线也完全相同。但他们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却不同,如图11—10所示。图中
b
XY
表示B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可能生产的商品Y的最大产出量与B国相同,但它可以
生产出更多的商品X,所以A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用
a
XY表示。
Y
*
p
b
C
b
Q
H
a
Q
a
C
b
X
a
X
*
p
X
O
Y
图11—10
K
- 16 -
b
r
w
?
?
?
?
?
?
a
r
w
?
?
?
?
?
?
b
Q
a
Q
x
O
y
O
L
L
K
图11—11
假设在图11—10和图11—11中表示B国的自由贸易条件下的均衡产出水平。如
果A国以同样的方式配置其要素,对应于图11—11中的Q点,A国就将在图11—10中的
H点进行生产,得到同样数量的Y但更多数量的X。这显然不可能是A的均衡状态,因为
在A国生产X的边际成本比B国低。从图11—11中可以看出,从点开始每追加一单位
X的生产所需追加的要素在A国要小于B国,这是由于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效率更高。
所以如果在图11—11中,那么我们在点必有,这样A国的均衡
点就必须在两图中的Q这样的位置。
b
Q
b
b
Q
MC
*
x
b
x
MCp =
b
Q
*
x
a
x
p >
a
如果两国分别生产Q和,如图11—10和11—11所示,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
论:第一,A国必须出口X而进口Y;第二,工资-租金比率在A国更高,因为A国的资本
-劳动比率更高。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中出口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相对较高。如
果我们允许要素流动的话,那么资本将向A国流动,而劳动将向B国流动。
b a
Q
要素流动的结果使得每个国家出口部门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存量都会增大。这反过来
会强化H-O-S模型中贸易发生机制的基础。因为每个国家都从要素流动中获得了更多的可
供生产出口品的要素,于是商品贸易的规模将扩大而不是减小。最重结论是,在生产技术条
件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之间不仅不是相互替代的,而且是互补的,生产
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会促进贸易规模的扩大。
小 结
从改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效率的角度看,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与商品的流动的
功能是相同的。它们最终都是有利于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资源配置最优化的标准。在定
义较宽的三种基本要素中,土地不存在跨地域流动的可能性。流动性最强的一种要素是资本。
我们在本章中集中讨论的资本流动限于间接投资。对这种形式的资本流动,其基本运行机制
可以从边际生产力的差异中获得解释,这一点与商品流动的发生机制是一致的,只不过它来
得更直接。除了由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报酬差异以外,分散风险的考虑也是理解资本流动的
一个重要因素。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供资本边际产量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水平
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品流动的作用。劳动力的跨国移动是一个
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纯经济意义上讲,它与资本的流动在改变要素边际生产力方面有着
相似之处。但它同时会更直接地影响到收入分配,并与众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练习与思考
1. 如何用跨时期选择的方法分析资本移动现象以及对相关国家均衡调整过程的影响?
- 17 -
2. 资本流动如何增进相关国家的国民福利?
3. 为什么资产组合分散化可以降低风险?如何运用这一原理解释资本跨国移动现象?
4. 劳动力的跨国移动如何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的福利水平?
5. 资本的流动与劳动力的流动是否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
6. 根据蒙代尔模型,要素流动和商品流动的替代关系是怎样发生的?当你观察到现实生活
中贸易与投资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时,这是否意味着蒙代尔模型完全失灵?你如何协
调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这类矛盾?
7. 资本流动和劳动国际间流动是否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它们在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中所起
的作用有哪些差异?
8. 有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步性在增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
资产组合的国际化来降低和分散风险的机制在弱化,你对这一看法有何评论?
附录 资产分散化的证明
上文中关于资产化分散化能够带来利益这一结论可以严格地证明如下。
设X、Y为两种金融资产,它们的实际收益率分别为i
X
和i
Y
,两种资产收益的期望值
分别为μ
X
和μ
Y
;σ
X
和σ
Y
分别为两种资产收益率的标准差,在这里我们用来作为衡量两种资
产风险大小的指标(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种资产收益的变动程度大,则意味着这种资产风
险大,反之则风险较小),μ
P
则表示由两种资产所组成的资产组合的收益标准差。此外,我
们还假设P
X
和P
Y
分别表示投资于资产X和资产Y的比例,μ表示整个资产组合收益的期望
值。
根据上述假设,我们知道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取决于两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以及它们在
资产组合中所占的比重,即
yyxx
PP μμμ += (11.1)
若资产组合中只有X和Y两种资产,那么,资产组合的风险则取决于三个因素;两种
资产各自的风险、两种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以及两种资产的相关程度,即
),cov(2
])[(
2222
2
yxyxyyxx
yyxx
iiPPPP
iPiPE
++=
?+=
σσ
μσ
(11.2)
- 18 -
若用r
xy
表示两种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则根据定义有
yx
yx
xy
ii
r
σσ
),cov(
= ( (11.3) )11 ≤≤?
xy
r
这样我们便可以根据两种资产相关性来讨论资产组合的风险情况。根据(11.3)式可
将(11.2)重新写作
yxxyyxyyxx
rPPPP σσσσσ 2
2222
++= (11.4)
当时, 1=
xy
r
yyxx
PP σσσ +=
也就是说,当两种资产收益的变动情况完全正相关的时候,资产组合的风险是两种资
产风险的加权平均数。
当时, 1<
xy
r
yyxx
PP σσσ +<
这意味着,当两种资产的收益变动情况不是完全正相关的话,资产组合的风险小于两
种资产风险的平均水平。这正是我们要的结果,并且两种资产的相关系数越低越好。
当时 1?=
xy
r
yyxx
PP σσσ ?=
这表示两种资产的风险会部发地抵销。
总结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只要两种资产不是完全正相关,那么投资于这
样的资产组合,可望获取两种资产预期收益的平均值,承担的风险却低于两种资产风险的平
均水平。
- 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