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 03 A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CORN
MILLET
SORGHUM
第三章 杂粮病害
Prof,& Dr,Li Honglian ——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
DISEASES
第三章 杂粮 病害
Corn/Millet/Sorghum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杂粮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2,玉米叶斑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玉米茎腐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玉米黑粉病 的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玉米病毒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第一节 杂粮作物病害概述
一 杂粮作物的地位和重要性
1,重要饲料作物和工业原料
2,辅助的粮食作物
3,种植面积:玉米:全国 2000多万公顷,河南省 200万公顷
谷子:全国 300多万公顷,河南省 40万公顷
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杂粮生产
二 杂粮病害的发生危害情况
世界 中国 河南 主要种类
1,玉米病害 100多种 30多种 20多种 茎腐病、大斑病、小斑病
黑粉病、弯孢霉叶斑病、
病毒病等
2,谷子病害 50多种 30多种 10多种 白发病、锈病、纹枯病
3,高粱病害 50多种,约 30种 10多种 黑穗病、炭疽病、紫斑病
杂粮病害
叶部病害
穗部病害
根茎部病害
全株性病害
叶斑病,大斑、小斑、
弯孢霉叶斑病
锈病
穗腐病、白发病
黑穗病:丝黑穗、瘤黑粉
纹枯病、茎基腐病、苗枯病
矮花叶病、粗缩病
一, 叶部病害
玉米大斑病
玉米小斑病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
玉米锈病





高粱紫斑病
谷子锈病
二, 穗部病害
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丝黑穗病
高粱丝黑穗病
玉米穗粒腐
谷子白发病
二, 根部病害
玉米茎基腐(青枯)病
玉米纹枯病
玉米苗枯病
四, 全株性病害
玉米矮花叶病
玉米粗缩病
第二节 玉米叶斑病
Corn leaf spot and blight
一 发生与危害 introduction
1,玉米大斑病 (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
世界性病害, 我国以三北地区和冷凉山区发病较重 。
上世纪 80年代, 随着抗病杂交种的推广应用, 大斑病基
本得到控制 。 但近年来, 由于病原菌小种的演变, 大斑
病再度严重发生 。
2.玉米小斑病 (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世界性病害,我国黄淮地区发生严重,是玉米上的重要叶
部病害。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小斑病的发生和危害曾一度基
本得到控制,但近年来由于某些品种抗性较差、秸杆还田面积
增加,某些玉米产区小斑病仍时有严重发生,损失严重。
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 Corn Curvalaria leaf spot),
又称黄斑病, 拟眼斑病,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该病日趋严重,
目前已成为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辽宁, 吉林等玉米主产
区的重要叶部病害 。 该病在玉米抽雄后扩展蔓延迅速, 重病株
叶片布满病斑, 甚至干枯, 对产量影响很大 。
二,症状 (Symptoms):
1.玉米大斑病 ( Corn northern leaf blight)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 。 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 。
主要危害叶片 。 发病部位先出现水渍状或灰绿色小斑点, 后形成
黄褐色或灰褐色梭形大斑, 病斑中间颜色较浅, 边缘较深 。 严重发
病时, 多个病斑相互汇合连片, 致使植株过早枯死 。 田间湿度较大
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 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灰黑色的霉状物 。
2.玉米小斑病,( Corn southern leaf blight)
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抽雄后发病逐渐加重。病菌主
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苞叶、果穗和籽粒。病
斑初为水渍状小点,后渐变黄褐色或红褐色近圆形或长圆形
病斑,边缘颜色较深。天气潮湿或多雨季节,病斑上会产生
灰黑色霉层。
3.弯孢菌叶斑病( Corn Curvalaria leaf spot)
主要危害玉米叶片 。 病斑初为水浸状或淡黄色半透明小点,
之后扩大为圆形, 椭圆形, 梭形或长条形 黄色 病斑 。 外围具半
透明黄色晕圈, 有时多个斑点可沿叶脉纵向汇合而形成大斑,
甚至整叶枯死 。 潮湿条件下, 病斑正反两面均可产生灰黑色霉
状物 。
三种叶斑病区别
病害名称 大斑病 小斑病 黄斑病
危害部位 叶片为主 叶片,叶鞘 叶片
病斑大小
数量
最大,
多单生
较小,较多 很小,密生
病斑形状 梭形 椭圆、长圆 圆形,
病斑颜色
病 征
初灰绿色,后
黄褐色
常见黑色霉层
红褐色至黄褐色
少见,灰黑色
黄色为主
极少见,灰
褐色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大斑病菌,无性态为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
小斑病菌,无性态为玉蜀黍平脐蠕孢
Bipolaris maydis
弯孢霉叶斑,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lunata
三种病菌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 。
大斑病菌
弯孢霉叶斑病菌
小斑病菌
2,病菌形态 modality
3 病原生物学 ( pathogen biology),
大斑病菌, 菌丝生长 最 适温度 28℃ ; 分生孢子形成的 最适温
度 23-25℃ ;分生孢子萌发的较适宜的温度 26-32℃ 。 分生孢子
形成和萌发都需要较高的湿度 。
小斑病菌, 菌丝发育最适温度 28℃ -30℃ ;分生孢子形成的
最适温度 23-25℃ ;萌发的最适温度 26-32℃ ;分生孢子的形成
和萌发均需要高湿条件 。
弯孢霉叶斑病菌, 病菌生长最适温为 28~32℃, 分生孢子最
适萌发温度为 30~32℃, 最适的湿度为饱和湿度, 相对湿度低
于 90%则很少萌发或不萌发 。
4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大斑病菌, 有 两个专化型, 即玉米专化型和高粱专化型 。
在玉米专化型中, 根据对玉米中含有的显性单基因 Ht1、
Ht2,Ht3和 HtN的致病能力的不同, 又分为 5个生理小种,
其中我国 1号小种为优势小种, 2号小种逐年增加, 3号小
种只在个别地区发现 。 4,5号小种只在美国发现 。
小斑病菌, 国外根据小种对不同类型细胞质的致病性, 分
为 O,T,C 3个小种;国内认为有 16个小种 。
致病机理 ( pathogenic mechanism ),
玉米大斑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对玉米的致病性主要
是产生致病毒素 ( monocerin,三肽和 5-羟甲基 -2-呋喃
甲醛等 ) 和一些酶类 ( 果胶甲酯酶, 纤维素酶等 ) 。
玉米小斑病菌,玉米小斑菌在寄主体内和体外都可
产生致病毒素, T小种毒素 ( HMT-毒素 ) 。
四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越冬 /夏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Diseases cycle:
1,Over-winter/summer
2,Spraying
3,Infection
4,Re-infection
? 病原菌在何处越冬?
? 病原菌怎样传播的?
? 病原菌如何侵染的?
? 有无再侵染?
1 越冬 ( Over- winter)
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 病残体 中越冬;种子上和堆
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 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来源 。
2.传播 ( Spraying )
病菌越冬后产生的分生孢子,主要借 风雨和气流 传播。
3.侵入 (初侵染,Infection)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芽管顶端首先产生附着胞,
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侵入丝大多从玉米表皮细胞或
表皮细胞中间 直接侵入,少数也可从 气孔侵入 。
4.再侵染 ( Re-infection)
病菌侵入后,在潮湿的条件下,分生孢子梗从气孔
伸出,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又可随风雨传播进行再
侵染。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可进行 多次再侵染 。
五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玉米叶斑病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什么情况下会
流行?
1,品种抗病性( Resistance of cultivars )
2,气象因子 ( Climate factors)
3,栽培条件 ( Planting condition)
流行因素:
1,品种抗病性 ( resistance of cultivars )
玉米品种间对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种植感病品种
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
抗病品种:
大斑病,掖单系列, 登海系列, 豫玉 22,Mo17,掖 107自交系
小斑病,沈单 7号, 郑单 14,豫单 2002,郑单 958,农大 108
弯孢霉叶斑病, 郑单 240, 郑单 21, 豫玉 22, 安玉 5号, 豫单 2001、
2.气候条件( Climate factors):
在具有足够菌量和一定面积的感病品种时,叶斑病的发
病程度主要决定于 温度和雨水 。
大斑病 的发病适温为 20~25℃,超过 28℃ 对病害有抑制作用;
小斑病 的发病适温为 25-30 ° C
弯孢霉叶斑病 的发病适温为 28-30° C
适宜发病的 湿度条件 是相对湿度在 90%以上,这对孢子的形
成、萌发和侵入都有利。多雨高湿,日照不足,均有利于
叶斑病的发生和流行。
3,栽培条件 planting condition:
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单作地病重,间套作地病轻。
栽培过密的地块病重;
远离村边或玉米秸秆的玉米地块病轻;
地势低洼的地块病重。
?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 ( control strategy) 是,
防治策略以推广和利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栽培管
理,及时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目前,我国推广的抗大斑病的自交系、杂交
种或品种主要有:掖单系列品种(如掖单 13等)、
登海系列品种、吉单 101、吉单 111、中单 2、郑单
2、四单 12、四单 16、掖 107、沈试 29等。
目前用抗病自交系 Mo17,330,E28、黄早四
等培育的杂交种,如丹玉 13、中单 2、豫玉 22号和
掖单 4等抗小斑病。
1.种植抗病品种
2.农业防治 ( Agricultural practices)
目的:减少菌源;提高植株抗性;创造有利于寄主生长而
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
( 1) 增施粪肥可提高寄主的抗病能力,如施足基肥,适
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
( 2) 搞好田间卫生, 及时清除病株 ( 叶 ) 效果较好, 如深
埋病残体, 及时打除底叶等 。
( 3) 合理密植, 合理灌水
3.药剂防治 chemical control
尽管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玉米叶斑病在生产上较难
推广,但在某些情况下以及在发病初期仍不失为一种
补救措施。
目前,防治叶斑病的有效药剂有,10%世高,70%代
森锰锌,70%可杀得,50%扑海因,50%菌核净、新星等。
课堂讨论:
1,你以前认识玉米叶斑病吗?
2,玉米叶斑病在你当地危害情况如何?
3,在你家乡如何防治玉米叶斑病?
存在什么问题?原因如何?
Summary:
—— 玉米叶斑病是生产上一类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病害
——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斑、叶枯。
三种叶斑病主要区别,病斑大小、形状、颜色、病征
—— 病原菌为:
大斑病菌,玉米大斑凸脐蠕孢菌 Exserohilum turcicum
小斑病菌,玉蜀黍平脐蠕孢 Bipolaris maydis
弯孢霉叶斑,新月弯孢菌 Curvularialunata
Summary:
——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靠风雨和气流传播,直接或气孔
侵入,有多次再侵染
—— 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
—— 防治方法,抗病品种、农业措施、药剂防治相结合
课外学习资料:
? Internet,大量文献资料(检索词,corn leaf blight
26000多项,搜索工具 google)
? 图书:杂粮作物病害(白金铠主编) 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
? 期刊:中国期刊网(检索词:玉米小斑、大斑、弯孢霉叶斑病,
100多篇文章)
第三节 玉米茎基腐病(青枯病)
Corn Stalk Rot
世界性病害 。 我国 20世纪
60年代后由于主推的自交
系和杂交种对茎基腐病多
数抗性不强, 因此很快成
为玉米上的重要病害 。
目前在我国各玉米产区
均有发生, 一般年份发病
率 10%-20%, 严重年份达
20%-30%, 重者甚至绝收 。
一 症状 Symptoms:
? 危害部位 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造成根
系和茎基腐烂的一类病害的总称。一般在玉米灌浆期开始发
病,乳熟末期至蜡熟期为显症高峰。
? 症状类型 我国茎基腐病的症状主要是由腐霉菌和镰刀菌引
起的青枯和黄枯两种类型。前者发病快,后者慢。
? 症状特点 植株青枯或黄枯,根部变褐腐烂,基部发软,髓
部中空,果穗下垂,不易掰离,穗轴柔软,籽粒干瘦,脱粒
困难。
? 病征, 病部产生 粉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
二 病原菌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茎基腐病主要由腐霉菌和镰刀菌侵染引起 。
腐霉菌 主要种类有:瓜果腐霉 Pythium aphanidermatum,
肿囊腐霉 P,inflatum, 禾生腐霉 P,gramineacola, 属鞭
毛菌亚门腐霉属 。
镰刀菌 主要种类有: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和串珠镰刀菌 F,monilifore,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 。
镰刀菌 腐霉菌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越冬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Diseases cycle
1,Over-winter
2,Spraying
3,Infection
4,Re-infection
初侵染, 玉米茎基腐病属于 土传病害, 禾谷镰刀菌以菌丝和分生
孢子, 腐霉菌以卵孢子在 病株残体组织内外, 土壤中 存活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主要侵染源 。 种子可携带串珠镰刀菌分生孢子 。
传播,带有镰刀菌的植株残体可以产生子囊壳,翌年春季释放
出子囊孢子,借 气流传播 进行初次侵染。 种子带菌 也是田间初
侵染来源,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借 风雨、灌溉机械和昆虫 进行传
播,在温暖潮湿条件下进行再侵染。
侵入与发病,病菌自 伤口或直接 侵入根
颈、中胚轴和根,使根腐烂。地上部叶片
和茎基由于得不到水分的补充而发生萎蔫,
最终导致叶片呈现黄枯或青枯、茎基发软、
果穗倒挂、整株枯死。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此病的发生与品种抗性、气候条件、栽培条件及耕作制度有着
密切关系。
1.品种抗病性 ( Resistance of cultivars ),
品种间对茎基腐病抗性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对腐霉菌和镰
刀菌的抗性无显著差异,即抗腐霉菌的品种也抗镰刀菌,反之
亦然。
2.气象条件 ( Climate factors),
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于 8月中旬,夏玉米则发生于 9月中
下旬,麦田套种玉米的发病时间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认为玉米散粉期至乳熟初期遇大雨,雨后暴晴发病
重,久雨乍晴,气温回升快,青枯症状出现较多。
夏玉米生季前期干旱,中期多雨、后期温度偏高年份发
病较重。
3.耕作与栽培措施 ( Planting condition),
连作年限越长, 土壤中累积的病菌越多, 发病重;而生
茬地菌量少, 发病轻 。
一般早播和早熟品种发病重, 适期晚播或种植中晚熟品
种可延缓和减轻发病 。
低洼地发病重;砂土地, 土质脊薄, 排灌条件差, 玉米
生长弱的发病重 。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以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为主, 实施系列保键
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
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丹玉 16,沈单 7,冀丰 58,农
大 108,铁单 8,安玉 5号, 豫玉 22抗病 。
2.田间卫生, 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或高温沤肥,减少侵染源。秸杆还田要充分粉碎和深耕。
3.轮作换茬 发病重的地块可与水稻, 甘薯, 马铃薯, 大豆
等作物实行 2-3年轮作 。
4.适期晚播 春玉米
5.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用适乐时 1,500包衣, 或 25% 粉锈宁拌
种, 同时兼治丝黑穗病 。
6,加强田间管理、增施肥料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于玉米
拔节期或孕穗期增施钾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防病效果好。
7,生物防治 利用增产菌按种子重量 0.2%拌种,对茎基腐病
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用木霉菌、芽孢杆菌等处理种子也有
一定作用。
课堂讨论:
1,你以前对玉米青枯病了解多少?
2,玉米青枯病在我校科教园区发生情况如何?
3,玉米青枯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逐年加重,
原因如何?
Summary:
—— 玉米茎腐病是生产上一种危害十分严重的病害
—— 该病主要危害根部,造成整株枯死。茎基发软,穗下垂。
—— 病原菌为腐霉菌( Pythium)和镰刀菌( Fusarium)。
Summary:
—— 病菌在病残体上和粪肥中越冬,靠风雨和气流传播,
直接或伤口侵入,无再侵染或不重要;
—— 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栽培条件等有关;
—— 防治方法,抗病品种、农业措施、药剂防治相结合
第四节 玉米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
Corn Head Smut and Common Smut
一 概述 ( Introduce ),
瘤黑粉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 减产程度因发病
时期, 病瘤大小及发病部位而异, 发生早, 病瘤大, 在
植株中部及果穗发病时减产较大 。 近年来, 该病在北方
的某些杂交种上发生严重, 减产高达 20%以上 。
丝黑穗病三北地区和南方冷凉山区的连作玉米田块发
病较重 。
二 症状 Symptoms
1,丝黑穗 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
病苗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密集,叶色浓绿,株形弯曲。
一般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病穗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
变成一个大黑粉苞。苞叶通常不易破裂,黑粉不外漏,后期有些
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黏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
状寄主维管束组织。
2,瘤黑粉病,为局部侵染性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任
何地上部的幼嫩组织都可受害。一般苗期发病较少,抽雄后
迅速增加。病瘤 在不同部位而有所差异。
二者区别
? 1,危害部位不同:
? 2,危害雌穗后有无花丝
? 3,病瘤散出黑粉后有无丝状物
三 病原菌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 1) 丝黑穗:
病原为孢堆黑粉菌 Sporisorium reilianum,属担子菌
亚门孢堆黑粉菌属 。
冬孢子黄褐色至暗紫色, 球形或近球形, 表面有细刺 。
图玉米丝黑穗病菌
(示冬孢子及冬孢子萌发 )
( 2) 瘤黑粉:
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 Ustilagomaydis,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属 。
冬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暗褐色,壁厚,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
孢子萌发时,产生有 4个细胞的担子(先菌丝);
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 4个梭形、无色的担孢子。担孢子还能以
芽殖的方式形成次生担孢子。
四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越冬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丝黑穗病:
1 越冬,丝黑穗 病菌以散落在土中, 混入粪肥或沾附于种
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 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其中土壤带
菌在侵染循环中最为重要 。
2 传播和侵入,土壤, 粪肥中或种子上越冬的冬孢子经性结
合产生侵染丝, 当玉米播种后从玉米幼芽和芽鞘, 胚轴或幼
根侵入 。 3叶期以前是病菌的主要侵染时期, 7叶期后病菌不
再侵染玉米 。
侵入玉米的病菌很快蔓延到玉米的生长锥, 以菌丝随玉米
生育而扩展, 玉米雌雄穗分化时, 病菌进入花芽和原始穗造
成系统侵染 。 病菌菌丝在雌, 雄穗内形成大量的黑粉 。
3 再侵染,无 。
瘤黑粉病:
越冬, 病菌主要以冬孢子在 土壤, 病残体 上越冬, 也可混在粪肥
或黏附于种子表面越冬 。
传播和侵入,越冬的冬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
担孢子, 随 风雨传播, 直接穿透寄主表皮或从伤口侵入 叶片, 茎秆
,节部, 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的分生组织 。 冬孢子萌发也可直接产
生侵染丝侵入玉米组织, 特别是在水分和湿度不够时, 这种侵染方
式可能很普遍 。
侵入的菌丝只能在侵染点附近扩展,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类似
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的局部组织增生, 膨大, 形成病瘤 。
再侵染,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 随风雨传播, 进行再侵
染 。 玉米抽穗前后为发病盛期 。
五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 品种抗病性( Resistance)
—— 栽培条件 ( planting condition)
—— 菌源数量 ( pathogen)
—— 气候因素 ( climate factors)
丝黑穗:
该病无再侵染,发病程度主要取决于品种抗性、菌源数量
及栽培条件。
1.品种抗性,玉米不同品种对丝黑穗病菌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
2.栽培条件,连作地发病重, 轮作地发病轻 。 使用未腐熟的厩
肥, 种子带菌未经消毒, 病株残体未被妥善处理等都会使土壤
菌量增加, 导致该病的严重发生 。
另外, 海拔越高, 播种过深, 种子生活力过弱时病重 。
3.菌源数量,正相关
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程度与品种抗性, 菌源数量, 环境
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
1.品种抗病性,品种间抗病性存在差异, 自交系间的差异
更为显著, 但尚未发现免疫品种 。 一般杂交种较抗, 硬粒玉
米抗病性较强, 马齿型次之, 甜玉米较感病 。 早熟品种比晚
熟品种病轻 。 耐旱品种比不耐旱品种抗病力强 。
2.菌源数量,多年连作或秸秆还田, 田间会积累大量冬孢
子, 发病严重 。 较干旱少雨的地区, 在缺乏有机质的砂性土
壤中, 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其生活力, 来年的初侵
染源量大, 所以发病常较重 。
3,环境与气候条件:
高温、潮湿、多雨地区,土壤中的冬孢子易萌发后死亡,
所以发病较轻。低温、干旱、少雨地区,土壤中的冬孢子存
活率高,发病严重。
玉米抽雄前后对水分特别敏感,是最易感病的时期。如
此时遇干旱,抗病力下降,极易感染瘤黑粉病。
前期干旱,后期多雨,或旱湿交替出现,都会延长玉米
的感病期,有利于病害发生。
暴风雨、冰雹、虫害均可造成大量损伤,也有利于病害
发生。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 一 ) 丝黑穗,防治策略应以种子处理为主, 种植抗病品种,
及时消灭菌源的综合防治措施 。
1.种植抗病品种
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丝黑穗病的根本措施 。 现鉴定出的
高抗自交系有:辽 1311,Mo17,吉 63等 。 杂交种有:丹玉 13、
中单 2号, 中单 4号, 吉单 101,辽单 16,辽单 18等 。
2.杜绝和减少初侵菌源
①禁止从病区调运种子。
②进行高温堆肥,杀死病菌。
③育苗移栽,可有效避免丝黑穗病菌的侵染。
④及时拔除病株。
⑤合理轮作。一般实行 2-3年的轮作即可有效控制丝黑穗病
的发生和危害。
3.种子处理
播前要选种晒种。
种子处理。 12.5%的特谱唑,2%立克秀或 50%萎锈灵等。
4.加强栽培管理
① 调整播期 。 要求播种时气温稳定在 12℃ 以上 。 地膜覆盖
虽可提早播种, 但也不可盲目早播 。
② 提高播种质量 。 做好整地保墒, 根据土壤墒情适当浅播,
点水播种或趁墒抢种 。
(二)瘤黑粉病防治
策略上应采取以减少菌源, 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
治措施 。
1.减少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 秸秆用作肥料时要充
分腐熟 。 重病田实行 2-3年轮作 。 玉米生长期结合田间管理,
在病瘤未变色时及早割除, 并带到田外处理 。
2.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 农大 60,豫玉 22,嫩单 3号, 辽
原 1号和海玉 8号等均为抗病品种, 其中海玉 8号为高抗品种 。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密植, 避免偏施, 过施氮肥, 适时增施磷钾肥 。 灌
溉要及时, 特别是抽雄前后要保证水分供应充足 。 及时
防治玉米螟, 尽量减少耕作时的机械损伤 。
4.种子处理
可用于种子处理的药剂很多, 如用 0.1%401抗菌剂,
25%粉锈宁 WP,立克秀种衣剂等 。
课堂讨论:
1,你家乡有玉米黑粉病吗?危害情况如何?
2,在你当地如何防治玉米黑粉病? 效果如何?
Summary:
—— 玉米黑粉病是生产上一类常发性的病害
—— 两种病害症状主要区别
—— 病原菌为:
丝黑穗病菌,孢堆黑粉菌 Sporisorium reilianum
瘤黑粉病菌,玉米瘤黑粉菌 Ustilago maydis
Summary:
——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靠土壤和风雨传播,伤口或直接
侵入,有多次再侵染
—— 发生流行与品种抗性、气候因素、菌源数量等因素有关
—— 防治方法,抗病品种、减少菌源、药剂防治相结合
课外学习资料:
? Internet,大量文献资料(检索词,corn smut;
搜索工具 google)
? 图书:杂粮作物病害(白金铠主编) 1997,中国农业出版社
? 期刊:中国期刊网(检索词:玉米黑粉病)
第五节 玉米病毒病
Corn viral diseases
玉米粗缩病 近年来发生较重 。 发
病后, 植株矮化, 叶色浓绿, 节间
缩短, 基本上不能抽穗, 因此发病
率几乎等于损失率, 许多地块绝产
失收, 尤其春玉米和制种田发病最
重 。
玉米矮花叶病 是国内玉米上发生
范围广, 危害性大的重要病害 。 目
前在我国北方发生严重 。
一 症状 Symptoms
粗缩病,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感染发病,以苗期受害最重。开始时在
心叶中脉两侧的叶片上出现透明的断断续续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扩
展至全叶呈细线条状;叶背面主脉及侧脉上出现长短不等的白色蜡状突
起,又称脉突;整株叶片浓绿,基部短粗,节间缩短,有的叶片僵直,
宽而肥厚,重病株严重矮化,多不能抽穗,抽穗的雌穗基本不能结实。
矮花叶病:
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病, 以苗期受害最重, 抽穗后发病的受害较轻 。
病苗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驳, 沿叶
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一的条点 。 随着病情发展, 症状逐渐扩展至全叶,
在粗脉之间形成几条长短不一颜色深浅不同的褪绿条纹 。 后出现淡红色
条纹, 最后干枯 。
病株黄弱瘦小, 生长缓慢, 株高常不足健株的 1/2。 病株多不能抽穗
而提早枯死;少数病株能抽穗结籽, 但穗小籽粒少而秕 。
二 病原物 Pathogens
玉米粗缩病毒,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 粒体球形, 寄
主范围广泛, 除玉米外, 还可侵染 57种禾本科植物 。 主要由灰飞虱传
播 。
玉米矮花叶病毒,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 病毒粒体线
状, MDMV主要由玉米蚜, 麦二叉蚜, 棉蚜, 桃蚜等以非持久方式
传播, 也可由种子传播 。 主要侵染玉米, 高粱, 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及
虎尾草, 狗尾草, 马唐, 白草等禾本科杂草 。
三 侵染循环
玉米粗缩病毒:
主要在 小麦和杂草上越冬, 也可在传毒昆虫体内越冬 。
当玉米出苗后, 小麦和杂草上的 灰飞虱 即带毒迁飞至玉米
上取食传毒, 引起玉米发病 。 在玉米生长后期, 病毒再由
灰飞虱携带向高粱, 谷子等晚秋禾本科作物及马唐等禾本
科杂草传播, 秋后再传向小麦或直接在杂草上越冬 。
玉米矮花叶病毒:
主要在田间 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 越冬, 作为主要初侵
染来源 。 条件适宜时, 蚜虫 从越冬寄主植物上获毒, 迁飞
至玉米上取食传毒, 发病后的植物作为毒源中心, 随着蚜
虫的取食活动将病毒传向全田, 并在春, 夏玉米和杂草上
传播危害, 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将病毒传至杂草上越冬 。
四 发病因素
1.粗缩病:
粗缩病的发生发展与灰飞虱在田间的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当田间小麦近于成熟时,第一代灰飞虱带毒传向玉米,所以
播种越早,发病越重,一般春玉米发病重于夏玉米。夏玉米
套种发病重于纯作玉米,原因是套种玉米与小麦有一段共生
期,玉米出苗后有利于灰飞虱从小麦向玉米上转移。
玉米田 耕作粗放、杂草丛生,发病重。主要是这些环境
有利于灰飞虱的栖息活动,而且许多杂草本身就是玉米粗缩
病毒的寄主。
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如掖单 13号。
2.矮花叶病
矮花叶病的发生与流行程度与品种抗病性、种子带毒率、越
冬毒源基数、蚜虫数量和气候条件等有关。
1,品种抗病性,玉米对 MDMV的抗病性存在明显差异。
2,种子带毒率,玉米种子可以传带 MDMV,种子带毒率越高,
田间发病率也越高。
3.越冬毒源基数,一般越冬杂草寄主数量多,毒原基数高,
蚜虫密度大,发病也重。夏玉米比春玉米受害重。
4.气候条件,天气干旱,则有利于蚜虫迁飞和传毒,病害发
生重。
5,栽培条件,春、夏玉米早播病轻,晚播病重;土质肥沃,
保水力强的地块病轻,砂质土、保水力差的瘠薄地病重;田间
管理好、杂草少的病轻,管理粗放的病重;套种田比直播田病
轻。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粗缩病防治策略应选种抗耐病品种和加强栽培管理, 配合药剂防治的综
合措施 。
1.选用抗耐病品种 农大 108对粗缩病抗性较强, 掖单 12,烟单 14,中单 2
号, 沈单 7号等也有一定抗性 。 掖单 13,掖单 19,掖单 20,西玉 3号为高度
感病 。
2.加强和改进栽培管理 改套种为纯作, 并在播种前深耕灭茬, 彻底清
除杂草 ( 包括地头, 地边 ), 减少侵染来源 。 调整播期, 适期播种, 避开
5月中下旬灰飞虱传毒高峰 。 山东春玉米应在 4月中旬以前播完, 夏玉米应
在 5月底到 6月上旬播种, 尽量在麦收后抢茬播种, 或麦收前 5~7d播种 。 避
免与蔬菜, 棉花等插花种植 。 发病轻的地块应结合间苗拔除病苗, 并加大
肥水, 使苗生长健壮, 增强抗病性, 减轻发病 。
3.药剂防治 用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害虫 。 对早播玉米, 于出苗前和
出苗后分别 2次喷洒杀虫剂, 如抗蚜威, 乐果等
矮花叶病防治策略应以选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的
综合防治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防治玉米矮花叶病最有效的途径 。 目前证明
较抗病的品种有农大 108,鲁单 46等;抗病自交系有黄早四等 。
2.栽培防病 春, 夏玉米早播是一项增产防病措施, 尤其夏玉
米要提倡早播, 减少蚜虫传毒的有效时间 。 中耕除草, 清除毒源
寄主 。 一般应清除玉米田边的杂草或喷药处理, 结合中耕等清除
田间杂草及病苗病株, 以减少毒源, 减轻病害 。
3.及时治蚜防病 种子包衣 。 在蚜虫向苗期玉米田迁飞盛期可
用乐果或马拉硫磷等药剂喷雾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