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
(八, 蔬菜病害部分 )
第八章 蔬菜 病害
vegetable crop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北方地区蔬菜病害的主要种类和危害
2,瓜类霜霉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瓜类枯萎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蔬菜灰霉病 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茄科病毒病 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6,十字花科软腐病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7,蔬菜根结线虫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8,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蔬菜病害主要种类
1 霜霉病类
黄瓜霜霉病
莴苣霜霉病
十字花科霜霉病
2,白粉病类
菜豆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
瓜类白粉病
菜豆锈病
3 锈病类
大葱、大蒜锈病
十字花科白锈病
苋菜白锈病
4,斑点病类
黄瓜炭疽病 芹菜斑枯病
甜椒炭疽病
茄子褐纹病
辣椒炭疽病
番茄早疫病
番茄叶霉病
白星病
十字花科黑斑病
大葱紫斑病
5,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
茄子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6,枯黄萎病
黄瓜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
茄子黄萎病
番茄绵疫病
7,疫病
茄子绵疫病
番茄晚疫病
辣椒疫病
芹菜菌核病
8,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
菌核病菌
9,苗期病害
菜苗猝倒病
立枯病 根腐病
10,细菌性病害 ---软腐病
白菜软腐病
辣椒软腐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1.细菌性叶斑病
十字花科黑腐病
番茄青枯病
12,细菌性萎蔫病
番茄溃疡病
13,病毒病害
瓜类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
十字花科病毒病
14,蔬菜根结线虫病害
丝瓜瓜根结线虫
黄瓜根结线虫
芹菜根结线虫
番茄根结线虫
几乎各种蔬菜都感染
根结线虫病
第二节 瓜类霜霉病
Melons/Cucumber Downy Mildew
一 发生与危害
世界性病害 。 我国各地都有发生, 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 常因
此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 。 流行速度快, 菜农称之为, 跑马干,, 一两
周内即可使除顶端嫩叶外的其他所有叶片枯死, 减产高达 30%~50%,
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 1~2次瓜后就提早拉秧 。
二,症状 (Symptoms):
在瓜类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 以成株期为重 。 主要为害叶片 。
子叶受害, 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黄斑, 潮湿条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
层;随病情发展, 子叶变黄干枯 。
成株期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瓜以后, 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 。
发病初期, 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 早晨或潮湿时更为明显, 后病斑扩大呈
黄绿色, 渐变为黄色至褐色, 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 不穿孔;湿度大
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黑色霉层;病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
枯干 。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古巴假霜霉菌
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
2.病菌形态
菌丝 无隔膜,无色,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
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 孢囊梗由寄主叶片的气孔伸出,无色,
主干上有 3~5次锐角分枝,分枝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
或卵圆形,顶端具乳突。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 6~8个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无色,圆形或卵形,有 2根鞭毛,在水中游动 30~60min后形成
休止孢,再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侵入。
孢子囊在较高温度和湿度不充足的条件下,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侵入寄主。
该菌产生可产生 卵孢子,但极少见,。
3 病原生物学,
病菌适宜于 高湿 下生长繁殖,其孢子囊的产生、萌发,游动
孢子的萌发、侵入均要求很高的湿度和水分。叶片上有水膜时,
15℃ 下孢子囊经 1.5h即可萌发,2h 后游动孢子随即萌发并侵入
寄主。若叶片上无水膜,即使接种病菌也很难发病。
病菌喜欢 偏低温度,孢子囊在 5-32℃ 范围内都可萌发,萌
发适温为 15-22℃,温度升高孢子囊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病菌在 10-28℃ 范围内均可侵入寄主,侵入适温为 16-22℃,
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 15-20℃ 。
4 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国外报道,病菌存在不同的专化型或生理小
种。但我国有的学者提出我国的黄瓜霜霉病菌不
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病菌主要为害黄瓜,但甜瓜、南瓜、丝瓜、
冬瓜、苦瓜等也可受害。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 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
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 。
华北, 东北, 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
上侵染为害 。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 1-4个月不种植黄瓜, 病菌
无法越冬, 外地菌源 。
2.传播,主要是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3.侵入与发病,
孢子囊萌发后, 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
皮侵入 。 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 4-5天 。
4.再侵染,有多次再次侵染。
四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1 气候因素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其中湿度是
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
阴晴交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通
风不当,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该
病会严重发生。
20-24℃ 最利于发病,潜育期最短。当平均气温达
30℃ 以上时,病害受到显著抑制。
2,品种抗性: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抗病品种,中农系列、津杂系列、津春系列等
感病品种,长春密刺、山东密刺等密刺类品种
3,栽培条件:
栽培管理措施对霜霉病发生程度影响很大。
靠近温室、大棚及苗床附近的黄瓜发病早且病重;
地势低洼,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
多,植株徒长,地表潮湿等都发病重。
保护地管理操作不当,放风排湿时间不够,晚上闭棚过早,
叶面水膜形成多,霜霉病发生就重。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以抗病品种为主, 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进行
药剂防治 。
1.选育抗、耐病品种
露地栽培的品种有:中农 2号、中农 6号、中农 8号,
津杂 3号、津杂 4号,京旭 2号等;
保护地栽培的品种有:津春 3号、津春 4号,津杂 2号,
中农 7号,碧春等。
2.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离温室或塑料大棚较远的地块
栽种露地黄瓜。地块要深耕整平,根据土壤肥力采用配方施肥
技术。
培育和选用壮苗,定植后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适时
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
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术,避免大水漫灌。
生长后期叶面喷 0.1% 尿素加 0.3% 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
每 ml兑水 11-12kg,可提高抗病性。
另外,喷施 1%红糖或蔗糖溶液,也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生态防治和高温闷棚
保护地黄瓜可采用生态防治来控制霜霉病。 具体措施:
上午升温降湿,日出后使棚温迅速升至 25~30℃,湿度降到 75%左右 。
下午降温降湿,温度上升时即放风,使温度下降到 20~25℃,湿度降到
70%左右。
上半夜,温度降至 15~20℃,湿度保持在 70%左右,既控制了湿度,不
利于发病,又创造了利于光合产物输送和转化的温度条件。
下半夜,闭棚,使 湿度上升至 85%以上,温度为 12~13℃,低温对霜霉
病的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活动也无影响。当夜间温度高于 12℃ 时,即可
整夜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制。
高温闷棚,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上升到 44-46 ℃,保持 2小
时,然后迅速放风降温,15天后再闷以次,连续两次即可有效控制病害
发生。
3.药剂防治
保护地可用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防治,常用的烟剂有:疫
霉净, 百菌清, 霜霉清等;粉尘剂有:百菌清, 多百, 防霉灵
等 。
露地主要进行喷雾,使用药剂有:露地可用达克宁, 克露,
安克 -锰锌, 克露, 乙膦铝 ·锰锌, 霜霉威, 克霜氰, 普力克,
扑霉特等喷雾 。
为避免产生抗药性, 杀菌剂要交替使用 。
第三节 瓜类枯萎病
Cucurbits Fusarium wilt
一 发生与危害
属土传病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 黄瓜, 西瓜, 冬瓜发病最重 。 黄瓜发
病率一般为 10%~30%,严重时可达 50%,重茬西瓜地可几乎死光, 故
有, 西瓜不能重茬, 之说 。
二,症状 (Symptoms):
在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
幼苗发病,子叶变黄萎蔫, 重病株枯萎, 茎基部变褐缢缩,
多呈猝倒状 。
成株期发病,一般在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 初期病株叶片从
下向上逐渐萎蔫, 似缺水状, 中午更为明显, 早晚尚能恢复,
经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 不再恢复常态 。 茎蔓基部稍缢缩,
常纵裂, 溢出琥珀色胶体物 。 在潮湿环境下, 茎基部表面常产
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 将病茎纵切剖视, 维管束呈褐色 。
黄瓜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半知菌镰刀菌属
① 黄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cucumarinum 主要为害
黄瓜, 人工接种对甜瓜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轻度感染西
瓜, 冬瓜 。
② 西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niveum, 主要侵染西
瓜, 也可侵染甜瓜, 很少侵染黄瓜 。
③ 甜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melonis, 侵染甜瓜,
也侵染黄瓜 。
④ 丝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luffae, 主要侵染丝瓜 。
2.形态
小型分生孢子 无色,产生快,量大,长椭圆形,单胞,偶而有双细胞;
大型分生孢子 无色,产生慢,量少,纺锤形或镰刀形,多为 3个隔膜,
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无;
厚垣孢子 少,顶生或间生,淡黄色,圆形。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 病残体, 种子及
未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 病
菌的生活力极强, 在土壤中可存活 5~6年 。
2.传播:
属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的传播
主要靠灌溉水、土壤耕作及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
3.侵入与致病机制,
病菌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侧根分枝处的裂缝及幼苗茎基
部裂口侵入, 先在寄主薄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蔓延, 然后
进入维管束 。
病菌以菌丝或寄主产生的侵填体等堵塞导管, 另外病菌还
能分泌毒素干扰寄主代谢系统, 积累许多醌类化合物, 使植
株细胞中毒死亡, 并使导管变褐色 。
4 再侵染:
较少, 作用不大
四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病害发生与品种抗性、土壤性质,耕作栽培,灌水施肥等密切相关。
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土壤偏酸,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层瘠薄,耕作粗放,
平畦栽培,浇水过多等均有利于发病。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结合栽
培管理, 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
1.选育抗、耐病品种
黄瓜品种有,津研 5号、津研 7号,津杂 1号、津杂 2号、
津杂 3号、津杂 4号,津春 4号,春丰 2号,早丰 2号,中
农 5号等。
西瓜品种有,伊姆、京欣 1号,京抗 1号、京抗 2号、
京抗 3号,郑抗 1号、郑抗 2号、郑抗 3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 1) 轮作 最好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5年以上, 一般地
应达到 3年以上 。
( 2) 加强栽培管理 地块深耕整平, 增施腐熟的有机
肥 。 选用无病壮苗, 定植后, 前期适当控制浇水, 并适
时中耕, 提高地温, 促进根系发育 。 结瓜后适当增加浇
水次数, 并及时追肥, 保持土壤半干湿状态, 切忌大水
漫灌 。 发现病株及时拨除 。
( 3) 培育无病壮苗 用无病新土育苗, 营养钵分苗,
培育子叶肥大, 叶色浓绿, 茎粗节短, 根系集中的无病
壮苗 。
3.嫁接防病
原理,瓜类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专化型分化,据此特点,选
用一些不能被本专化型病菌侵染的瓜苗作砧木,与生产栽培的
瓜苗嫁接起到防病的作用。
方法,黄瓜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防病,多采用靠
接、劈接、插接法进行;
西瓜采用葫芦、瓠子进行嫁接效果较好。
4.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用 15%多菌灵,盐酸,0.1%平平加,水, 按
1:5:0.5:500的比例配制后常温下浸种 1h,捞出冲洗后再浸到
冷水中 3h后, 催芽播种 。
土壤处理,播前重病地或苗床地要进行药剂处理, 每 m2苗
床用 50%多菌灵 8g处理畦面;用多菌灵或苯莱特 或 重茬剂,水
( 1:100) 的比例配成药土施于定植穴内 。
灌根,在发病前或发病初用多菌灵, 施保功, 重茬剂, 双
效灵, 瓜枯宁药剂等灌根, 均有一定疗效 。
第四节 蔬菜灰霉病
Vegetable crop Gray Mould
一 发生与危害
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发生极其普遍, 其中黄瓜, 番茄, 韭菜等作
物受害较重 。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日光温室, 塑料大棚, 地膜覆盖等保护
措施的改进, 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加之茬次增多, 为灰霉病的滋生蔓
延创造了条件, 重病年份损失在 30%以上 。
二,症状 (Symptoms):
在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 主要危害花, 果实, 叶片 。
果实发病, 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 后向果面或果柄
扩展, 呈灰白色腐烂, 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 果实失水后僵化,
后期烂果表面产生黑褐色菌核 。
叶片发病, 多从叶缘呈, V”字形向内扩展, 初水浸状, 浅褐色,
边缘不规则, 具深浅相间轮纹, 后病部产生灰霉, 致叶片枯死 。
茄子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病原为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Pers.,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2.形态
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 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
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
有关。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
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该病菌为弱寄生菌,
可在有机质上腐生。
灰霉病菌
四,病害循环
(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随
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2.传播:
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3.侵入
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 从枯死的组织上侵入, 也可从寄
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侵入 。 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 花
期是侵染高峰期, 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 病果剧增, 是
烂果高峰期 。
4 再侵染:
在病部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
侵染。
五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条件,灰霉病菌较喜低温、高湿、弱光条件。病菌
在 2~31℃ 均可发育,发育适温 18~ 23℃ ;相对湿度 75%时开
始发病,90%以上时发病极盛。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
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棚温
高于 31℃,病情受抑制。
2,栽培管理,灰霉菌为弱寄生菌,植株生长弱,病势明
显加重。一般过于密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灌水过
多,通风透光不好,均易使病害流行。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
1.加强田间管理, 采取生态防治
* 实行 2年以上轮作;
* 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 。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 适当控制浇水 。
* 保护地及时放风, 相对湿度控制在 75%以下, 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
吐水, 最好使用透光率高的无滴膜 。
* 及时整枝绑架, 摘除植株下部老叶, 增加通风透光 。 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
及时摘除病叶, 病花, 病果, 保持棚室干净 。
* 防止蘸花传病, 可在配好的蘸花药液中按有效量 0.1%加入多菌灵或速克灵,
一并蘸花和防病处理 。
*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 随之进行 15cm以上深翻 。
2.药剂防治
烟雾法,用 10% 速克灵或 45% 百菌清烟剂, 每 亩 用药 200-250g,熏
3-4h;
粉尘法,于傍晚喷撒 10% 灭克粉或 5% 百菌清粉或 10% 杀霉灵粉尘
剂, 每 亩 用制剂 1kg,隔 10天 1次, 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
替使用 2-3次 。
喷雾法,常用杀菌剂有 50% 速克灵, 50% 扑海因, 65% 甲霉灵, 70
% 甲基硫菌灵, 40%施佳乐等 。
要及时轮换或复配使用农药, 防止产生抗药性 。
3.生物防治
真菌制剂:绿色木霉,长枝木霉
细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
(八, 蔬菜病害部分 )
第八章 蔬菜 病害
vegetable crop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北方地区蔬菜病害的主要种类和危害
2,瓜类霜霉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3,瓜类枯萎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4,蔬菜灰霉病 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茄科病毒病 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6,十字花科软腐病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7,蔬菜根结线虫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8,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第一节 蔬菜病害主要种类
1 霜霉病类
黄瓜霜霉病
莴苣霜霉病
十字花科霜霉病
2,白粉病类
菜豆白粉病
茄子白粉病
瓜类白粉病
菜豆锈病
3 锈病类
大葱、大蒜锈病
十字花科白锈病
苋菜白锈病
4,斑点病类
黄瓜炭疽病 芹菜斑枯病
甜椒炭疽病
茄子褐纹病
辣椒炭疽病
番茄早疫病
番茄叶霉病
白星病
十字花科黑斑病
大葱紫斑病
5,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
韭菜灰霉病
茄子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6,枯黄萎病
黄瓜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
茄子黄萎病
番茄绵疫病
7,疫病
茄子绵疫病
番茄晚疫病
辣椒疫病
芹菜菌核病
8,菌核病
茄子菌核病
菌核病菌
9,苗期病害
菜苗猝倒病
立枯病 根腐病
10,细菌性病害 ---软腐病
白菜软腐病
辣椒软腐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11.细菌性叶斑病
十字花科黑腐病
番茄青枯病
12,细菌性萎蔫病
番茄溃疡病
13,病毒病害
瓜类病毒病
番茄病毒病
辣椒病毒病
十字花科病毒病
14,蔬菜根结线虫病害
丝瓜瓜根结线虫
黄瓜根结线虫
芹菜根结线虫
番茄根结线虫
几乎各种蔬菜都感染
根结线虫病
第二节 瓜类霜霉病
Melons/Cucumber Downy Mildew
一 发生与危害
世界性病害 。 我国各地都有发生, 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 常因
此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 。 流行速度快, 菜农称之为, 跑马干,, 一两
周内即可使除顶端嫩叶外的其他所有叶片枯死, 减产高达 30%~50%,
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 1~2次瓜后就提早拉秧 。
二,症状 (Symptoms):
在瓜类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 。 以成株期为重 。 主要为害叶片 。
子叶受害, 正面呈现不规则褪绿黄斑, 潮湿条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霉
层;随病情发展, 子叶变黄干枯 。
成株期发病,多在植株进入开花结瓜以后, 通常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 。
发病初期, 叶背出现水浸状病斑, 早晨或潮湿时更为明显, 后病斑扩大呈
黄绿色, 渐变为黄色至褐色, 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 不穿孔;湿度大
时病斑背面产生灰黑色至紫黑色霉层;病重时常多个病斑连片使叶片变黄
枯干 。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古巴假霜霉菌
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菌属
2.病菌形态
菌丝 无隔膜,无色,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以卵形或指状分枝的吸
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
无性繁殖产生孢囊梗和孢子囊。 孢囊梗由寄主叶片的气孔伸出,无色,
主干上有 3~5次锐角分枝,分枝顶端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淡褐色,椭圆形
或卵圆形,顶端具乳突。孢子囊在水中萌发产生 6~8个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无色,圆形或卵形,有 2根鞭毛,在水中游动 30~60min后形成
休止孢,再萌发产生芽管,从寄主气孔侵入。
孢子囊在较高温度和湿度不充足的条件下,也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侵入寄主。
该菌产生可产生 卵孢子,但极少见,。
3 病原生物学,
病菌适宜于 高湿 下生长繁殖,其孢子囊的产生、萌发,游动
孢子的萌发、侵入均要求很高的湿度和水分。叶片上有水膜时,
15℃ 下孢子囊经 1.5h即可萌发,2h 后游动孢子随即萌发并侵入
寄主。若叶片上无水膜,即使接种病菌也很难发病。
病菌喜欢 偏低温度,孢子囊在 5-32℃ 范围内都可萌发,萌
发适温为 15-22℃,温度升高孢子囊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
病菌在 10-28℃ 范围内均可侵入寄主,侵入适温为 16-22℃,
产生孢子囊的最适温度为 15-20℃ 。
4 寄主和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国外报道,病菌存在不同的专化型或生理小
种。但我国有的学者提出我国的黄瓜霜霉病菌不
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病菌主要为害黄瓜,但甜瓜、南瓜、丝瓜、
冬瓜、苦瓜等也可受害。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 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
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 。
华北, 东北, 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
上侵染为害 。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 1-4个月不种植黄瓜, 病菌
无法越冬, 外地菌源 。
2.传播,主要是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
3.侵入与发病,
孢子囊萌发后, 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
皮侵入 。 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 4-5天 。
4.再侵染,有多次再次侵染。
四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1 气候因素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其中湿度是
决定发病的关键因素。多雨、多露、多雾、昼夜温差大、
阴晴交替等气候条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保护地通
风不当,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该
病会严重发生。
20-24℃ 最利于发病,潜育期最短。当平均气温达
30℃ 以上时,病害受到显著抑制。
2,品种抗性:
黄瓜不同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很大。
抗病品种,中农系列、津杂系列、津春系列等
感病品种,长春密刺、山东密刺等密刺类品种
3,栽培条件:
栽培管理措施对霜霉病发生程度影响很大。
靠近温室、大棚及苗床附近的黄瓜发病早且病重;
地势低洼,栽培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
多,植株徒长,地表潮湿等都发病重。
保护地管理操作不当,放风排湿时间不够,晚上闭棚过早,
叶面水膜形成多,霜霉病发生就重。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以抗病品种为主, 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进行
药剂防治 。
1.选育抗、耐病品种
露地栽培的品种有:中农 2号、中农 6号、中农 8号,
津杂 3号、津杂 4号,京旭 2号等;
保护地栽培的品种有:津春 3号、津春 4号,津杂 2号,
中农 7号,碧春等。
2.加强栽培管理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离温室或塑料大棚较远的地块
栽种露地黄瓜。地块要深耕整平,根据土壤肥力采用配方施肥
技术。
培育和选用壮苗,定植后在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适时
中耕,以促进根系发育。
采用滴灌和膜下暗灌技术,避免大水漫灌。
生长后期叶面喷 0.1% 尿素加 0.3% 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
每 ml兑水 11-12kg,可提高抗病性。
另外,喷施 1%红糖或蔗糖溶液,也可减轻病害发生。
3.生态防治和高温闷棚
保护地黄瓜可采用生态防治来控制霜霉病。 具体措施:
上午升温降湿,日出后使棚温迅速升至 25~30℃,湿度降到 75%左右 。
下午降温降湿,温度上升时即放风,使温度下降到 20~25℃,湿度降到
70%左右。
上半夜,温度降至 15~20℃,湿度保持在 70%左右,既控制了湿度,不
利于发病,又创造了利于光合产物输送和转化的温度条件。
下半夜,闭棚,使 湿度上升至 85%以上,温度为 12~13℃,低温对霜霉
病的发生不利,对黄瓜生理活动也无影响。当夜间温度高于 12℃ 时,即可
整夜通风,实现温湿度双控制。
高温闷棚,晴天中午,密闭大棚,使棚内温度上升到 44-46 ℃,保持 2小
时,然后迅速放风降温,15天后再闷以次,连续两次即可有效控制病害
发生。
3.药剂防治
保护地可用烟雾法或粉尘法进行防治,常用的烟剂有:疫
霉净, 百菌清, 霜霉清等;粉尘剂有:百菌清, 多百, 防霉灵
等 。
露地主要进行喷雾,使用药剂有:露地可用达克宁, 克露,
安克 -锰锌, 克露, 乙膦铝 ·锰锌, 霜霉威, 克霜氰, 普力克,
扑霉特等喷雾 。
为避免产生抗药性, 杀菌剂要交替使用 。
第三节 瓜类枯萎病
Cucurbits Fusarium wilt
一 发生与危害
属土传病害,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 。 黄瓜, 西瓜, 冬瓜发病最重 。 黄瓜发
病率一般为 10%~30%,严重时可达 50%,重茬西瓜地可几乎死光, 故
有, 西瓜不能重茬, 之说 。
二,症状 (Symptoms):
在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
幼苗发病,子叶变黄萎蔫, 重病株枯萎, 茎基部变褐缢缩,
多呈猝倒状 。
成株期发病,一般在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 初期病株叶片从
下向上逐渐萎蔫, 似缺水状, 中午更为明显, 早晚尚能恢复,
经数日后整株叶片枯萎下垂, 不再恢复常态 。 茎蔓基部稍缢缩,
常纵裂, 溢出琥珀色胶体物 。 在潮湿环境下, 茎基部表面常产
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 。 将病茎纵切剖视, 维管束呈褐色 。
黄瓜枯萎病
西瓜枯萎病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半知菌镰刀菌属
① 黄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cucumarinum 主要为害
黄瓜, 人工接种对甜瓜有较强的致病力, 能轻度感染西
瓜, 冬瓜 。
② 西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niveum, 主要侵染西
瓜, 也可侵染甜瓜, 很少侵染黄瓜 。
③ 甜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melonis, 侵染甜瓜,
也侵染黄瓜 。
④ 丝瓜专化型,F,oxysporium f.sp,luffae, 主要侵染丝瓜 。
2.形态
小型分生孢子 无色,产生快,量大,长椭圆形,单胞,偶而有双细胞;
大型分生孢子 无色,产生慢,量少,纺锤形或镰刀形,多为 3个隔膜,
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无;
厚垣孢子 少,顶生或间生,淡黄色,圆形。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 病残体, 种子及
未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越冬, 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 。 病
菌的生活力极强, 在土壤中可存活 5~6年 。
2.传播:
属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的传播
主要靠灌溉水、土壤耕作及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
3.侵入与致病机制,
病菌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侧根分枝处的裂缝及幼苗茎基
部裂口侵入, 先在寄主薄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蔓延, 然后
进入维管束 。
病菌以菌丝或寄主产生的侵填体等堵塞导管, 另外病菌还
能分泌毒素干扰寄主代谢系统, 积累许多醌类化合物, 使植
株细胞中毒死亡, 并使导管变褐色 。
4 再侵染:
较少, 作用不大
四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病害发生与品种抗性、土壤性质,耕作栽培,灌水施肥等密切相关。
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土壤偏酸,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层瘠薄,耕作粗放,
平畦栽培,浇水过多等均有利于发病。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 结合栽
培管理, 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
1.选育抗、耐病品种
黄瓜品种有,津研 5号、津研 7号,津杂 1号、津杂 2号、
津杂 3号、津杂 4号,津春 4号,春丰 2号,早丰 2号,中
农 5号等。
西瓜品种有,伊姆、京欣 1号,京抗 1号、京抗 2号、
京抗 3号,郑抗 1号、郑抗 2号、郑抗 3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 1) 轮作 最好与非瓜类作物轮作 5年以上, 一般地
应达到 3年以上 。
( 2) 加强栽培管理 地块深耕整平, 增施腐熟的有机
肥 。 选用无病壮苗, 定植后, 前期适当控制浇水, 并适
时中耕, 提高地温, 促进根系发育 。 结瓜后适当增加浇
水次数, 并及时追肥, 保持土壤半干湿状态, 切忌大水
漫灌 。 发现病株及时拨除 。
( 3) 培育无病壮苗 用无病新土育苗, 营养钵分苗,
培育子叶肥大, 叶色浓绿, 茎粗节短, 根系集中的无病
壮苗 。
3.嫁接防病
原理,瓜类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专化型分化,据此特点,选
用一些不能被本专化型病菌侵染的瓜苗作砧木,与生产栽培的
瓜苗嫁接起到防病的作用。
方法,黄瓜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防病,多采用靠
接、劈接、插接法进行;
西瓜采用葫芦、瓠子进行嫁接效果较好。
4.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用 15%多菌灵,盐酸,0.1%平平加,水, 按
1:5:0.5:500的比例配制后常温下浸种 1h,捞出冲洗后再浸到
冷水中 3h后, 催芽播种 。
土壤处理,播前重病地或苗床地要进行药剂处理, 每 m2苗
床用 50%多菌灵 8g处理畦面;用多菌灵或苯莱特 或 重茬剂,水
( 1:100) 的比例配成药土施于定植穴内 。
灌根,在发病前或发病初用多菌灵, 施保功, 重茬剂, 双
效灵, 瓜枯宁药剂等灌根, 均有一定疗效 。
第四节 蔬菜灰霉病
Vegetable crop Gray Mould
一 发生与危害
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 发生极其普遍, 其中黄瓜, 番茄, 韭菜等作
物受害较重 。 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日光温室, 塑料大棚, 地膜覆盖等保护
措施的改进, 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加之茬次增多, 为灰霉病的滋生蔓
延创造了条件, 重病年份损失在 30%以上 。
二,症状 (Symptoms):
在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 。 主要危害花, 果实, 叶片 。
果实发病, 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 后向果面或果柄
扩展, 呈灰白色腐烂, 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 果实失水后僵化,
后期烂果表面产生黑褐色菌核 。
叶片发病, 多从叶缘呈, V”字形向内扩展, 初水浸状, 浅褐色,
边缘不规则, 具深浅相间轮纹, 后病部产生灰霉, 致叶片枯死 。
茄子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三,病原物( Pathogens):
1 学名及分类
病原为灰葡萄孢 Botrytis cinerea Pers.,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2.形态
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 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
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
有关。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寄主上通常少见菌核,
但当田间条件恶化后,则可产生黑色片状菌核。该病菌为弱寄生菌,
可在有机质上腐生。
灰霉病菌
四,病害循环
(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或以菌丝块及分生孢子随
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2.传播:
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分生
孢子成熟后脱落,借气流、雨水或露珠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
3.侵入
分生孢子萌发长出芽管, 从枯死的组织上侵入, 也可从寄
主伤口或衰老的器官侵入 。 沾花是重要的人为传播途径 。 花
期是侵染高峰期, 尤其在穗果膨大期浇水后, 病果剧增, 是
烂果高峰期 。
4 再侵染:
在病部又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
侵染。
五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病害发生与气候条件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条件,灰霉病菌较喜低温、高湿、弱光条件。病菌
在 2~31℃ 均可发育,发育适温 18~ 23℃ ;相对湿度 75%时开
始发病,90%以上时发病极盛。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
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棚温
高于 31℃,病情受抑制。
2,栽培管理,灰霉菌为弱寄生菌,植株生长弱,病势明
显加重。一般过于密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灌水过
多,通风透光不好,均易使病害流行。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和药剂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
1.加强田间管理, 采取生态防治
* 实行 2年以上轮作;
* 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 。 生长前期及发病后, 适当控制浇水 。
* 保护地及时放风, 相对湿度控制在 75%以下, 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缘
吐水, 最好使用透光率高的无滴膜 。
* 及时整枝绑架, 摘除植株下部老叶, 增加通风透光 。 苗期果实膨大前一周
及时摘除病叶, 病花, 病果, 保持棚室干净 。
* 防止蘸花传病, 可在配好的蘸花药液中按有效量 0.1%加入多菌灵或速克灵,
一并蘸花和防病处理 。
* 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 随之进行 15cm以上深翻 。
2.药剂防治
烟雾法,用 10% 速克灵或 45% 百菌清烟剂, 每 亩 用药 200-250g,熏
3-4h;
粉尘法,于傍晚喷撒 10% 灭克粉或 5% 百菌清粉或 10% 杀霉灵粉尘
剂, 每 亩 用制剂 1kg,隔 10天 1次, 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方法交
替使用 2-3次 。
喷雾法,常用杀菌剂有 50% 速克灵, 50% 扑海因, 65% 甲霉灵, 70
% 甲基硫菌灵, 40%施佳乐等 。
要及时轮换或复配使用农药, 防止产生抗药性 。
3.生物防治
真菌制剂:绿色木霉,长枝木霉
细菌制剂:枯草芽孢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