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幻灯 03 Aagricultural plant pathology
第一章 水稻病害
Prof,& Dr,Li Honglian —— 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病系
RICE DISEASES
第一章 水稻病害
RICE DISEASES
本章学习重点:
1,水稻病害的种类和危害;
2,稻瘟病 的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3,稻纹枯病 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4,稻白叶枯病 的症状、病原、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
5 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
概述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
在全国居于第一位,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4,年
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 1/2。
水稻病害有 100多种,我国正式记载的就有 70多种,其中,
危害较大的有 20多种。
目前,从全国来看,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 仍然是
水稻的三大病害,发生面积大,流行性强,危害严重。
近年来,稻曲病 发生日趋严重,某些地区已成为
第一大病害。该病害不仅影响产量,对品质影响也很
大,威胁着人类健康。 胡麻斑病 是一种常发性,在各
稻区普遍发生。
条纹叶枯病 近几年在我省稻区暴发,损失较大。
第一节 稻瘟病
RICE BLAST
稻瘟病是世界性分布、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
尤其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印度和我国发生特
别严重。
流行年份,一般发病田块损失在 10%~30%
左右,如不及时防治,局部田块会颗粒无收。
一,症状 Symptom,
整个水稻生育期都有发生, 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不同,
可分为苗瘟, 叶瘟, 叶枕瘟, 节瘟, 穗瘟, 穗颈瘟, 枝梗
瘟和谷粒瘟 。
苗瘟,发生在 3叶期以前 。 初期在芽和芽鞘上出现水渍状
斑点, 随后病苗基部变黑褐色, 上部呈黄褐色或淡红色,
严重时病苗枯死 。 潮湿时, 病部可长出灰绿色霉层 。
叶瘟,发生在 3叶期以后。随水稻品种抗病性和
天气条件的不同,病斑分为白点型、急性型、
慢性型和褐点型等 4种症状类型。
①白点型,白色,多为圆形,不产生分生孢子
。在感病品种的幼嫩叶片上发生时。
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多数近圆形,针头至
绿豆大小,后逐渐发展为纺锤形。正、反两面
密生灰绿色霉层。
③慢性型,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型,最外
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
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
色霉层。慢性型病斑自外向内可分为中毒部、
坏死部和崩溃部。
④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多局限于叶脉间
,中央为褐色坏死部,外围为黄色中毒部,无
分生孢子,常发生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
上 。
叶瘟
白点型 急性型 慢性型 褐点型
稻瘟与胡麻斑病比较
普通型叶瘟与胡麻斑的区别:病斑大小、颜色、坏死线、霉层
节瘟, 主要发生在穗颈下
第一、二节上,初为褐色
或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
扩大至整个节部。潮湿时
,节上生出灰绿色霉,易
折断。常因水分和养料的
输送受阻,影响谷粒饱满;发生早而重时,亦可造
成白穗。
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于穗颈、穗
轴和枝梗上。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
,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及向
上下扩展,病部因品种不同呈黄白
色、褐色或黑色。穗颈发病早的多
形成白穗。
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发
病早的谷壳上,病斑大而呈椭圆形
,中部灰白色,以后可延及整个谷
粒,造成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瘪谷。
发病迟的则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
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
米粒变黑。
稻瘟病无论在何部位发生,遇潮湿条件后,病
部一般可产生灰绿色霉状物,而胡麻斑病产生黑
色霉层
二,病原物( Pathogen):
1 病原学名和分类地位:
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 Magnaporthe
grisea, 属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 。
无性态为 稻梨孢 Pyricularia oryzae,属半
知菌亚门梨孢霉属 。
病原形态
分生孢子梗 3~5根成束或单生, 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 不分枝
,有 2~8个隔膜, 基部淡褐色, 上端色淡;分生孢子梗顶端屈曲处
,有分生孢子脱落的疤痕 。
分生孢子梨形, 初无隔膜, 成熟时通常有 2个隔膜, 顶细胞立锥
状, 基部细胞钝圆, 有脚胞;分生孢子密集时呈灰绿色 。
有性态少见 。
图 1-1 水稻稻瘟病菌
1.分生孢子梗及着生
情况 2.分生孢子 3.子
囊 4.子囊孢子
病原生物学,
菌丝体发育 适温 26~28?C。 分生孢子形成温度
适温 25~28?C。 孢子萌发温度与孢子形成相同,
附着胞形成适温 24?C,28?C以上不能形成 。 病菌侵入 适温
24~30?C。 适温下, 孢子附在植株表面 16~20h便可完成侵入 。
分生孢子在适宜温, 湿度下, 经 6~8h就可以形成, 其中饱
和空气湿度最适 ;相对湿度降至 90%以下, 形成大大降低 (
10%) 且不能萌芽;在 80%以下时, 几乎不能形成 。 相对湿度
96%以上且有水滴存在时, 孢子才能良好萌发;
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 有效波长范围为 290~410nm
的近紫外光能诱发孢子大量形成 。 但直射阳光或光线则抑制
孢子萌发, 芽管及菌丝生长 。
病原菌致病性分化,
稻瘟病菌菌株有不同的生理小种或类型。
我国目前鉴定出 43个小种。
来源于水稻上的稻瘟菌除侵染水稻外,还可侵染小麦、
大麦、玉米、狗尾草、稗、早熟禾、珍珠粟、李氏禾和雀稗
等 23属 38种植物;来源于 21种禾本科植物上的病菌亦可侵染
水稻。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越冬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1 越冬与初侵染来源,病菌以 菌丝和分生孢子在
病稻草, 病谷上越冬 。 因此, 病稻草和病谷是翌年
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来源 。 未腐熟的粪肥及散落在地
上的病稻草, 病谷也可成为初侵染源 。
2 传播,在草堆, 草房等处越冬的病菌, 当第二
年气温回升到 20?C左右时, 遇降雨不断产生分生孢
子 。 孢子主要借 风雨传播, 昆虫也可传播 。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 CYCLE
3 侵入,孢子接触稻株后,遇适宜温、湿度,
萌发并 直接侵入 表皮。病菌以表皮上的机动细
胞为主要侵染点,也从 伤口侵入,但不从气孔
侵入。
4 再侵染,病组织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可引
起多次再侵染。
四 流行因素( Epidemiology)
1,品种抗病性
2,气象因子
3,栽培条件
4,地理条件
发生和流行与哪
些因素有关?
1 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之间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差异极大,谷梅 2号,3号
,4号、红脚占、青谷矮 3号、中国 31,IR4547-5-3-6,IR64
等是较好的抗源。
品种的抗病性因生育期而异,一般成株期抗性高于苗期。
苗期(四叶期)、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为感病时期。一般籼
稻较粳稻抗病,耐肥力强的品种其抗病性也强。
同一生育期叶片抗病性亦随出叶后日数的增加而增强。出
叶当天最感病,5d后抗病性迅速增强,13d后就很少感病。
品种的抗病机制
一般株型紧凑,叶片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的
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
寄主表皮细胞的硅质化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
抗扩展的能力呈正相关。
另外,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
2 气象因子,
温度、湿度、降雨、雾露、光照等对稻瘟菌的繁殖和稻株的抗病性都有很
大影响。
当气温在 20~30?C,相对湿度达 90%以上 时,有利于稻瘟病发生。在
24~28?C范围内,湿度越高发病越重。
北方地区,6月下旬平均气温如达 20?C以上,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
迟早和降雨量。 天气时晴时雨,或早晚常有雾、露时,最有利于病菌的生
长繁殖 。此时不但孢子数量大,发芽快,侵入率高,潜育期短,而且稻株
同化作用慢,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组织柔软,抗病力弱,病害容易流行。
低温和干旱也有利于发病,尤其抽穗期忽遇低温,水稻的生活力削弱,抽
穗期延长,感病机会增加,穗颈瘟较重。阳光和风与发病关系也很密切。
光照不足 时,稻株光合作用缓慢,淀粉与氨态氮的比例低,硅化细胞数量
少,植株柔软,抗病性下降,加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 栽培管理措施,
①施肥,偏施氮肥会造成稻株体内碳 /氮比降低,游离态氮和酰氨态
氮含量增加,硅化程度减弱,增加外渗物中铵含量,引起植株徒
长、组织柔软、叶披垂、含水量增加、色浓绿、无效分蘖增多,
使株间郁闭,湿度增加,有利于病菌的生长、繁殖和侵入。同时
,氮肥施用不当,易引起稻株早衰,至幼穗形成期,往往发生根
系腐烂现象,降低稻株生活力,增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
增施钾肥、硅肥可提高抗病性。
② 灌溉,长期深灌的稻田、冷浸田以及地下水位高、土质
黏重的黄黏土 田,根系不能良好生长,甚至引起稻根变黑
腐烂,影响根系呼吸作用和减弱吸收养分的能力,影响稻
株的氮、碳代谢,降低蒸腾作用和稻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含
量,使可溶性氮素增加,硅酸的吸收与运输减少,减弱叶
片表皮细胞的硅质化,致使水稻抗病力降低。
但田间水分不足(如旱秧田、漏水田) 也影响稻株的正
常发育,蒸腾作用减弱,减少对硅酸盐的吸收和运转,降
低稻株组织的机械抗病能力,也易诱发稻瘟病的发生。
③品种布局,感病品种连片种植 易导致病害大流行。不同
品种间隔种植可减轻病害发生。
4 地理条件,
山区地势高,因光照少、水温低、气流
强、云雾多、结露时间长,水稻生活力减
弱,往往发病重于平原稻区。
六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
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减少菌源
为前提,加强保健栽培为关键,药剂防治
为辅助。
如何
防治?
具体方法有:
1.种植抗病品种
抗性较好的材料有 红脚占, 谷梅 2号, 谷梅 3号, 湘资 3150,三
黄占, 天津野生稻 等 。 杂交稻 冈优 22,汕优 22,寻杂 36;常规稻
吉粳 57,吉粳 60,京引 127,普黏 7号, 藤系 137,龙粳 8号 等品种
可推广使用 。
由于病菌群体易发生变异, 因此要做到:
① 抗病品种定期轮换 。 当抗病品种在一地种植 2~3年后, 应及时
地轮换下来, 用新的抗病良种替换老品种, 避免单一抗病基因长
期种植 。
② 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 在同一生态区内同时种植几个抗病基因
不同的品种 。
③ 应用多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品种 。 将携带多个不同
的抗病基因品种或多个微效抗病基因品种应用于大田, 可延长品
种的使用年限 。
2.减少初侵染来源:
一是 不用带病种子 。
二是 处理病稻草 。收获时,对病田的稻草和谷物应尽量分别堆
放,室外堆放的病稻草应在春播前处理完毕,不用病草催芽和
扎秧苗。如病草还田,应犁翻于水和泥土中沤烂。用作堆肥和
垫栏的病草,应在腐熟后施用。
三是 带菌种子消毒, 用 1%石灰水浸种,时间长短因气温高低而
异,15~20?C浸 3d,25?C浸 2d并保持水层深 20cm左右和不搅动水
层,以便病菌在水层和石灰形成膜层下窒息而死; 用 80%402浸
种 2~3d。
3.改进栽培方式, 加强水肥管理
抗感间作 。 朱有勇等利用与抗病品种生育期相当但高度感病的
品种与抗病品种间隔一定距离种植, 使高产, 优质的感病品种病害
减轻 80%~90%。
合理施肥 。 不偏施和过多施用氮肥, 注意氮, 磷, 钾配合, 适
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 如草木灰, 矿渣, 窑灰钾肥等 。 做到:施足
基肥, 早施追肥, 中后期看苗, 看天, 看田酌情施肥 。 绿肥用量不
宜超过 45000kg/hm2,并适量施用石灰加速绿肥腐烂 。
灌水方面 必须与施肥密切配合 。 做到:开设明沟暗渠, 降低地
下水位, 合理排灌, 以水调肥, 促控结合, 掌握水稻黄黑变化规律
,满足水稻各生育期的需要 。
4.药剂防治
用于防治稻瘟病的化学药剂较多,防治苗瘟一般在秧苗 3~4叶
期或移栽前 5d施药;防治穗颈瘟可于破口至始穗期喷施 1次杀菌
剂,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
① 三环唑 是防治稻瘟病的专用杀菌剂。内吸性强,具预防保护作
用,施药后能迅速被稻叶及稻根吸收,喷施 1h后遇雨也不需补喷
。在叶瘟初期或始穗期叶面 喷雾 。防治苗瘟可用药液 处理秧苗根
部,即将洗净的秧苗根部浸泡在药液中 10min,取出沥干后即可
栽插,可预防早期叶瘟发生。
②其他有效药剂有,富士一号(稻瘟灵), 20%三环唑 ?井、
13%三环唑 ?春雷霉素,40%克瘟散 等。
第二节 稻纹枯病
Rice sheath blight
水稻纹枯病属世界性病害 。 我国发生普
遍 。 发病后叶片枯死, 结实率下降, 千粒
重减轻, 秕谷增多, 一般减产 10%~30%,
严重时达 50%以上 。 目前已成为我国水稻
的发生面积最大的病害 。
一 症状 Symptoms:
? 危害时期
? 危害部位
? 症状类型
? 症状特点
? 病征
1 危害时期,从苗期到穗期都会发生, 以分蘖盛期
到穗期受害最重, 尤以抽穗期前后危害更重 。
2 危害部位,主要危害基部叶鞘, 也可危害叶片 。
严重时, 可深入茎秆内部引起植株倒伏 。 在抽穗
前如严重发生, 可造成植株不能正常抽穗而出现
,胎里死, ;当菌丝蔓延至穗顶, 可造成瘪谷,
有时形成白穗, 甚至引起植株枯死 。
危害基部叶鞘
危害叶片
3 症状特点:
—— 叶鞘发病,先在近水面处
出现水渍状、暗绿色、边缘
不清楚的小病斑,以后逐渐
扩大成椭圆形或云纹状的病
斑,最后病斑中部呈草黄色
至灰白色,边缘呈褐色至暗
褐色,经常几个病斑相互愈
合成云纹状大斑块。
— 叶片上的病斑与叶鞘相似
,但形状不规则。受害较重
时,常不能抽穗,造成“胎
里死”,或全穗枯死。
4 病征,在阴雨多湿的情况下,病部长出白色
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菌丝体匍匐于组
织表面或攀缘于邻近植株之间,形成白色绒
球状菌丝团,最后变成 褐色坚硬菌核 。菌核
以少数菌丝缠结在病组织上,很易脱落。
5 诊断要点:
病斑为云纹状,
后期病部生鼠粪状菌核。
二 病原菌 Pathogen
1 学名及分类,
— 有性态为佐佐木薄膜革菌 Pellicularia sasakii,
属担子菌亚门薄膜革菌属 。
— 无性态为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
属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 。
2 病原形态,
菌丝体初期无色, 老熟时变成淡褐色, 直径为 8~12?m,分
枝与主枝成锐角, 分枝处显著缢缩, 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 。
菌丝能在寄主组织内生长, 也可蔓延于植株的病部表面 。 病
组织表面的气生菌丝体可结成菌核 。
菌核单个呈扁球形似萝卜籽状, 多个连结在一起呈不规则
形, 附在病部的一面略凹陷 。
水稻纹枯病菌
(示 担子及担孢子 )菌丝
3 病原生物学,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10?C~38?C,适温 30?C左
右,致死温度为 53?C,5min。病菌 侵入寄主的温度
范围为 23~35?C,适温 28~32?C。在适温下,如有
水分,病菌经 18~24h即可完成侵入。
菌核在 12~15?C时开始形成,以 30~32?C之间为
最多,超过 40?C就不能形成。
5 病原菌生理分化:
根据菌丝融合亲和现象,病菌可分为 9个菌丝融合群
( Anastomosis group,AG),其中 AG-1群侵染水稻,专
化性明显。
按培养性状和致病力把水稻上的病菌划分为 3个类型
,即 A,B,C型,致病力顺序为 A>B>C。
5 病菌的寄主范围:
极为广泛,在自然情况下可侵染 21科植物,包括多
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在人工接种条件下可侵染 54科的
210种植物。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越冬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1 越冬 ( over-winter) 和 初侵染来源,病菌主要以菌核在
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和菌核在病稻草、其他寄主和
田边杂草上越冬 。水稻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入田间,成为
次年或下季的主要初侵染源。
2 传播 ( spraying), 灌溉水 是田间菌核传播的动力 。
3 侵入( infection),春耕灌水后,越冬菌核飘浮于水面
,栽秧后随水漂流附着稻株基部叶鞘上,在适温、高湿
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处
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
皮侵入 。
4 再侵染( re-infection), 病菌侵入后,在稻株组织中不
断扩展,并向外长 出气生菌丝,蔓延至附近叶鞘、叶片
或邻近的稻株进行再侵染 。密植的稻丛是菌丝体再侵染
的必要条件。
除气生菌丝外,病部形成的菌核脱落后,可随水飘
漂附在稻株基部,萌发产生菌丝,也能引起 再侵染 。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 纹枯病发生与什么因素有关?在什么条
件下容易流行?
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核基数、气象条
件、稻田生态、种植密度、水稻抗病性特别是
水肥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 菌核基数 cardinal number or base,
田间越冬菌核残留量的多少与稻田初期发病轻重呈正相关 。
上季或上年轻病田, 打捞菌核彻底的田块和新垦田, 一般发
病轻;反之, 历年重病田区, 上季或上年重病田, 越冬菌核残
留量多, 初期发病也较多 。
2 气象条件( weather),
纹枯病属 高温高湿型 病害。在适宜侵染发病的温度范
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小气候湿度为 80%时,
病害受到抑制; 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
一般平均气温稳定在 22?C以上,水稻处于秧苗期或分
蘖期即可发病。华北稻区 在分蘖盛期,决定水稻纹枯病流
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雨湿,其中以降雨量、雨日、湿度(
雾、露)为最重要 。 雨日多,相对湿度大,发病重 ; 反之
,发病轻。
高温、高湿、多雨、田间郁蔽等条件与水稻易感的生育
阶段孕穗期至抽穗期相吻合,病害流行程度就更严重。
3 水肥管理,
水肥管理是决定发病轻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
长期深水灌溉,稻丛间湿度加大,有利于病害的
发展。当稻田相对湿度在 95%~100%时,病害发展
迅速; 86%以下时病害发展缓慢。
施氮肥过多、过迟,有利于病菌侵入,而且易引
起倒伏,致使病害发生更重,氮素过多也使稻株茎
叶茂盛,田间湿度加大,有利于发病。
4 种植密度( density ):
密度与发病呈正相关 。插植苗数多、密度高
时,株间湿度高,适于菌丝生长蔓延,而且光照
差,光合效能低,不利于稻株积累足够的碳水化
合物,抗病能力差。
稻田郁蔽有利于发病。
5 品种抗性( resistance)及生育期( growth stage),
现有的水稻品种多为感病或中感,但感病程度有差异,少数
中抗,未发现免疫和高抗品种。 一般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
感病,粳稻比籼稻感病,糯稻最感病 ;在相同条件下,杂交稻
比常规品种病重 ; 一般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比生育期长而迟熟的品
种发病重;植株矮、分蘖能力强的发病重 。
水稻生育期和组织的老嫩与发病程度有一定关系。 水稻孕穗
至抽穗期较幼苗及分蘖期感病 。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如何来防治水稻纹枯病?
防治纹枯病的策略是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施用化学
农药和生防制剂。



治?
具体方法:
1.清除菌源 field cleaning
( 1) 打捞, 浪渣 在秧田或本田翻耕灌水耙平时,
大多数菌核浮在水面, 混杂在, 浪渣, 内, 被风吹
集到田角和田边, 要及时打捞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
埋 。
( 2) 不直接用病稻草和未腐熟的病草还田 。
( 3) 铲除田边杂草, 可减少菌源 。
2.加强栽培管理
( 1)合理密植,避免过密,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 2) 合理排灌,以水控病,彻底改变长期深灌高湿的环
境,做到浅水发根、薄水养胎、湿润长穗,其中尤以 分蘖
末期至拔节前进行适时搁(晒)田、后期干干湿湿 的排灌
管理,降低株间湿度,促进稻株生长健壮,对控制纹枯病
的危害效果显著。
( 3) 氮、磷、钾要配合施用,做到农家肥与化肥,长
效肥与速效肥相结合,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
氮肥 。要前期发得起、中期站得稳、后期不脱肥,做到水
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收割时青秆黄
熟。
3.种植抗病品种
尽管目前尚未发现高抗和免疫的品种,但品种间
抗性存在差异,在病情特别严重的地区可以种植一
些 中抗品种 。
羽禾、冬秋布、咸运,S-1092、华南 15,IR64等品种抗病
性较好。
在水稻分蘖末期,丛发病率达 5%或拔节至孕穗期丛发病率为
10%~ 15%的田块,需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①在水稻封行后至抽穗期间,或病情盛发初期,喷施 井冈霉素, 每
hm2用药 67.5~75.0g( a.i),间隔 10~15d,针对稻株中、下部兑水
喷雾或泼浇施药 1~3次。
② 担菌胺 120-150g/ hm2, 75%纹枯灵 450-600g/ hm2
③ 在发病初期喷施芽孢生防菌株 B908,每 hm2 用 7.5kg,可取得明
显效果。
④ 罗门哈斯公司生产的 满穗 对该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4.药剂防治 chemical control
第三节 稻白叶枯病
Rice leaf blight
世界性病害 。 在我国各省 ( 市, 区 ) 均有发生, 以华东,
华中和华南稻区发生普遍, 危害较重 。
水稻受害后, 一般减产 20%~30%,严重的减产 50%以上,
甚至颗粒无收 。
一 症状 Symptoms:
由于品种, 环境和病菌侵染方式的不同, 病害症状有以下几
种类型:
普通型, 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 。 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短侵染线, 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
向下加长加宽而扩展成黄褐色, 最后呈枯白色病斑, 可达叶
片基部和整个叶片 。 病健组织交界明显, 呈波纹状 ( 粳稻品
种 ) 或直线状 ( 籼稻品种 ) 。 湿度大时, 病部易见蜜黄色珠
状菌脓 。
诊断要点,病斑沿叶缘坏死, 边缘呈波纹状, 病部有黄色菌
脓溢出, 干燥时形成菌胶 。
稻白叶枯病
细条斑病白叶枯病
急性型, 发生在环境条件适宜或感病品种上。病叶暗绿色,迅
速扩展,几天内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随即迅速失水纵卷青
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标志着病害正
在急剧发展。
凋萎型, 一般不常见,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
或心叶下1 ~2叶先呈现失水、青枯,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
。病轻时仅l ~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如
折断病株茎基部并用手挤压,有大量黄色菌脓溢出;剥开刚刚
青卷的枯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
中脉型, 在剑叶下 1~3叶中脉表现为淡黄色症状,沿中脉逐渐
向上下延伸,并向全株扩展,成为发病中心,这类症状是系统
侵染的结果且在抽穗前便枯死。
二 病原菌 Pathogen
1 学名及分类,
稻黄单胞杆菌稻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属薄壁菌门假单胞菌科黄单胞杆菌属。
水稻白叶枯病菌
1.病原菌放大
2.示导管中的病原菌
2病原形态与生理性状:
菌体短杆状, 两端钝圆, 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但在菌体表面
有一层胶质分泌物 。 革兰氏染色阴性 。
生长最适温度 26~30℃ 。 致死温度在无胶膜保护下为 53℃,
10min;在有胶膜保护下为 57℃, 10min。
3 寄主范围 ( host range),
病菌主要侵染水稻,可侵染杂草,但杂草上发病不
普遍。人工接种时还能侵染 雀稗、马唐、狗尾草、芦
苇 等禾本科杂草。
4 病原菌生理分化( physiological differentiation ):
白叶枯菌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我国的菌株
分为 7个致病型。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越冬
传播
侵入
再侵染
1 越冬 ( over-winter ),
病菌主要潜伏于稻种表面, 胚和胚乳表面 随病
稻种越冬或随病稻草, 稻桩越冬, 作为翌年发病
的初侵染源 。
病菌也能在马唐等多种 杂草和茭白 及紫云英上越
冬;
此外, 病田长出的再生稻和落粒自生稻病株, 也
可成为初侵染源 。 带菌稻种调运是远距离传播的
主要途径, 也是新病区的主要初侵染源 。 老病区
则以病稻草为主要侵染源 。
2 侵入与发病( infection),
病菌从叶片的 水孔和伤口, 茎基和根部的伤口
以及芽鞘或叶鞘基部的变态气孔侵入 。 病菌从叶片
的水孔侵入到达维管束或直接从叶片伤口进入维管
束后, 在导管内大量增殖, 一般引起 典型症状 。 病
菌从茎基或根部的伤口侵入后, 通过在维管束中增
殖再扩展到其他部位, 引起系统性侵染, 使稻株出
现 凋萎型症状 。 有时秧苗虽被感染但不显症, 成为
带菌秧苗 。 移栽后, 条件适宜时即可成为大田的发
病中心 。
3 传播 spreading, 病菌 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 。
遗留在田间、沟旁病稻草上的病菌,遇到雨水,容
易冲到秧田和本田侵染秧苗引起发病。病菌在病株
的维管束中大量繁殖后,从叶面或水孔大量溢出菌
脓,遇水、湿溶散,借风雨、露滴或流水传播,进
行再侵染。
4 再侵染( re-infection),具有多次再侵染。 一个
生长季节中,只要环境条件适宜,再侵染不断发生
,致使病害传播蔓延和流行。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此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 气
候因素, 栽培条件与耕作措施等 。
什么情况下
会流行?
1 品种的抗病性,
一般糯稻抗病性最强,粳稻次之,籼稻最弱,
籼稻品种间抗性也有明显差异。
常规粳稻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较好,主要抗
病基因为 Xa-3,多年来在粳稻产区基本上控制了白
叶枯病的流行。
2 病原菌致病型(小种)变化,
病害流行取决于病菌的增殖能力和致病力强弱。
日本和我国北方稻区以 Ⅰ, Ⅱ 或 J1,J2为稳定的优势
小种;江淮稻区原以 Ⅱ, Ⅳ 为主要菌系,但近年来 Ⅳ
小种逐渐上升为优势小种(占 47.8%)。
3 气候条件,
此病的发生一般在 气温 25~30℃ 时 最盛,20℃ 以下和 33℃ 以
上受抑制。
适温、多雨和日照不足有利于发病 。特别是台风、暴雨或洪
涝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更易引起病害暴发流行。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沿江河一带稻区发病也重。
4 栽培措施:
栽培管理方面,以肥、水管理对白叶枯病的影响最大。
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 或绿肥埋青过多,均可导致秧苗生
长过旺而致使稻株体内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
抗病力减弱。同时造成郁闭高湿适于发病的小气候,加重
发病。
深水灌溉或稻株受淹,既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入,也由
于植株体内呼吸基质大量消耗,分解作用大于合成作用,
可溶性氮含量增加而降低抗病性,加重发病。
大水漫灌、串灌可促使病害扩展与蔓延 。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在 控制菌源 的前提下, 以
种植 抗病品种 为基础, 秧苗防治 为关键,
狠抓 肥, 水管理, 辅以 药剂防治 。
具体方法,
1.杜绝种子传病
无病区要防止带菌种子传入, 保证不从病区引种, 确需
从病区调种时, 要严格做好种子消毒工作 。
种子消毒方法有:
① 80%抗菌剂, 402”2000倍液浸种 48~72h;
② 20%叶青双 500~600倍液浸种 24~48h;
③ 中生菌素 100ppm浸种 48h。
2.种植抗病品种 及合理布局
目前各地都有抗病丰产性能较好的品种。 河南省:郑梗
754,豫梗 6号,新 90-261较抗 。
要注意:
① 注重品种的合理布局,不断更新品种 。
② 扩大利用其他抗性基因,不断发掘和利用新的抗性基因。
3,栽培管理:培育无病壮秧, 控制压低菌源
— 选用无病种子, 选择地势较高且远离村庄, 草堆, 场地
的上年未发病的田块育秧, 避免用病草催芽, 盖秧, 扎秧
把;
— 整平秧田, 湿润育秧, 严防深水淹苗;秧苗三叶期和移
栽前3 ~5 d各喷药 1次 ( 药剂种类及用法同大田期防治 ) ;
— 肥, 水管理应做到排灌分开, 浅水勤灌, 适时烤田, 严
防深灌, 串灌, 漫灌;
— 要施足基肥, 早施追肥, 避免氮肥施用过猛, 过量 。
4.药剂防治
目前常用的杀菌剂有:
20%叶青双 ( 噻枯唑 ), 20%龙克菌 ( 叶青双铜络合物 ),
25%叶枯灵及 10%叶枯净 (5-氧吩嗪 ) 等;
中生菌素, 秧田期可用 中生菌素 浸种 ( 用量 100mg/kg),
大田期可用中生菌素喷雾 ( 用量 15mg/kg) 。
第四节 稻曲病
Rice fasle smut
世界性病害, 亚洲, 美洲和非洲的 30多个国家及我国
各稻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 。 以杂交稻受害较重 。
一般穗发病率为 5%,严重达 50%以上, 粒发病率为
0.2%~0.4%,高的可达 5%以上 。 它不仅使秕谷率, 青米率,
碎米率增加, 局部田块减产 20%~30%,而且当稻谷中含有
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中毒症状 。
一 症状 Symptom
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 且主要分布在稻
穗的中下部 。 病菌侵入谷粒后, 在颖壳内形成菌丝块, 破坏
病粒内的组织 。 菌丝块逐渐增大, 颖壳合缝处微开, 露出淡
黄色块状的孢子座 。 孢子座逐渐膨大, 最后包裹颖壳, 形成
比健粒大 3~4倍表面光滑的近球形体, 黄色并有薄膜包被,
随子实体生长, 薄膜破裂, 转为黄绿或墨绿色粉状物 ( 厚垣
孢子 ), 一穗中仅几个或十几个颖壳变为稻曲病粒 。
此病诊断要点是 一穗中仅几粒多者十几粒颖壳变成稻曲病
粒, 比健粒大 3~4倍, 黄绿色或墨绿色, 状似黑粉病粒 。
二 病原菌 Pathogen
有性态为
Claviceps oryzae-sativae,
属子囊菌亚门麦角菌属;
无性态为
Ustilaginoidea virens,
属半知菌亚门拟黑粉菌属 。
三 侵染循环 Diseases cycle
1,越冬,以 菌核在地面越冬, 第二年 7~8月间开始抽生子座
,上生子囊壳, 其中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厚垣孢子也可在被
害的谷粒内及健谷颖壳上越冬, 随时可萌发产生分生孢子且
可维持 6个月的发芽力 。
2,传播,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都可借气流传播, 侵害花器
和幼颖 。 在北方稻区一年只发生一次, 在南方稻区则以
早稻上的厚垣孢子为再次侵染源侵染晚稻, 或早抽穗的
水稻上的厚垣孢子可能成为迟抽穗水稻的侵染源 。
3,侵染,病菌在孕穗期侵害子房, 花柱及柱头;后期则侵
入幼嫩颖果的外表和果皮, 蔓延到胚乳中, 然后大量增
殖, 并形成孢子座 。 病粒则在水稻扬花末期至灌浆初期
出现 。
四 流行条件 Epidemiology
1,品种抗性,
不同水稻品种间的抗性存在较明显差异。
—— 矮秆、叶片宽、角度小、枝梗数多的密穗型品
种较感病,反之则较抗病。如水晶稻、原丰早
、珍汕 97,威优 29较抗病,而桂朝 2号、津优
83-176、丰良黏 1号高度感病。
—— 抗病性表现为一般早熟 >中熟 >晚熟,糯稻 >籼
稻 >粳稻。
2 栽培管理:
—— 肥料过多,特别是花期、穗期追肥过多的田块发病较重;
—— 高密度和多栽苗的田块发病重于低密度和少栽苗的田块。
3 气候因子:
水稻抽穗、扬花期遇低温、多雨、寡日照天气
有利于稻曲病发生。
4 地理条件:
山区、丘陵稻田,由于山高雾多,日照少,湿
度大,发病明显重于平原稻田。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以抗病育种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注意
适期用药, 合理调节农业栽培措施 。
1.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如种植辽盐 2号, 双糯 4号
,威优 29,减少桂朝 2号, 香粳 4号, 辽粳 5号等 。
2.加强栽培管理
? 注意晒田, 发病田块收割后要深翻;
? 选用不带病种子, 建立无病留种田, 播种前及
时清除病残体;
? 合理使用氮, 磷, 钾肥, 施足基肥, 巧施穗肥
,施适量硅肥;
? 合理密植, 适时移栽, 勤灌浅灌 。
3.种子处理
可选用 40%多菌灵胶悬剂和 50%苯菌灵 WP500~800
倍液浸种,早稻浸 72h,晚稻浸 48h,浸种后不需水
洗可直接播种。
可兼防稻苗瘟、稻恶苗病和绵腐病。
4.药剂防治
有效药剂有:井岗霉素,18%纹曲清(井岗
霉素 +烯唑醇),50%稻后安、络氨铜、可杀得
、多菌铜等,
在破口抽穗前 5~7d喷雾,但应注意在穗期用
药对稻穗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