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编号
2005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
舒小灿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吴和平
教学课题
风湿病
课时
授课时间
11月28日
11月29日
11月30日
12月1日
12月2日
月日
1
星期一
星期三
星 期三
星 期四
星 期五
星期
授课对象
04级临床医学专业
班级
9-12
5-8
1 -4
17-20
13-16
目的要求
1、掌握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各个器官病变。
2、熟悉风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1、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各个器官病变。
2、肾小球肾炎各型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教法与
学法
1.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
2、启发式、提问式讲授。3、讲授结束时,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4、布置课外思考题。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风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5min
2、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20min
3、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15min
复习
思考题
1、简述风湿病的基本病变及各个器官病变。
2、列出急性、慢性、新月体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陈主初 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自评
本次课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密切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临床实例讲授,从病例中提出问题,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风 湿 病
概述
风湿病(rheumatism)是一种与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侵犯结缔组织,以形成风湿小体为其病理特征。最常累及心脏、关节、皮肤、皮下组织、脑及血管等,以心脏病变最严重。
急性期称风湿热,为风湿活动期。还可有发热、关节痛、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血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度增高及心电图示P—R间期延长等。
好发于5~15岁,秋冬季多发。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病因:
(1)咽喉部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依据:好发季节、发病率、复发率、病变严重程度与链球菌性咽喉炎的流行季节、发病率、抗链球菌治疗成功与否密切相关;病人血中抗链球菌抗体增高)
本病并非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直接致病。(如:风湿病不是化脓性炎症;发病不在链球菌感染的极期,两者相隔2~3周;典型病变不见于链球菌感染原发部位,而是远离感染灶;典型病变区从未培养出链球菌)。可能是一种与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炎(依据:风湿病典型者为变态反应性炎常有的纤维素样坏死;风湿小体为一种细胞介导的迟发性肉芽肿病变;患者血中可有抗心肌抗体AHA和抗N—乙酰氨基酸葡萄糖抗体增高,关节炎患者可有免疫复合物增高;患者B淋巴细胞、TH细胞增高,TS细胞相对下降等)。
受寒、受潮、病毒感染
机体抵抗力与反应性的变化(内因)
2.发病机制
(1)抗原抗体交叉反应学说:链球菌细胞壁的C抗原引起的抗体可与结缔组织(如:心瓣膜、关节等)发生交叉反应;链球菌壁的M抗原引起的抗体与心肌及血管平滑肌交叉反应。
(2)链球菌抗原可能激发患者自身免疫。
二、基本病理变化
1.非特异性炎症:浆膜、皮肤、脑、肺充血、水肿、浆液或浆液纤维素性
渗出,胶原纤维发生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可完全愈合,亦可纤维化及纤维性粘连。
2.肉芽肿性炎:典型患者在心脏,也可在动脉和皮下组织。
(1)变质渗出期:病变部位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同时有充血、纤维素渗出及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约一个月。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病灶部位的心脏组织细胞聚集、增生,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可见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Aschoff cell)。
风湿细胞:胞体大,圆形,多边形,边界清楚而不整,胞浆丰富而微嗜双色;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中于中央,横切面呈枭眼状,纵切面呈毛虫状。
风湿小体或阿少夫小体(Aschoff body):纤维素样坏死、成团的风湿细胞及伴
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共同构成的肉芽肿。可小到仅由数个细胞到近1cm。球形、
椭圆形或梭形。典型的风湿小体是风湿病的特征性病变,并提示有风湿活动。此
期约2—3个月。
纤维化期或愈合期:纤维素样坏死物被溶解吸收,风湿细胞转变为长梭
形成纤维细胞,细胞间出现胶原纤维,风湿小体纤维化,形成梭形小瘢痕。 此期约2—3个月。
三、风湿病的各个器官病变
(一)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
包括急性期的心脏炎(carditis)和静止期的慢性风湿性心脏病(chronic rheumatic heart disease,CRHD)。风湿性心脏炎包括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 心肌炎、风湿性心外膜炎。
(1)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侵犯心瓣膜,引起瓣膜炎。瓣膜病变以二尖瓣最多见、其余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联合受累、主动脉瓣、三尖瓣,肺动脉瓣极少受累。
急性期,瓣膜肿胀,间质有粘液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偶有风湿小体。病变瓣膜表面的内皮细胞,由于受到瓣膜开、关时的摩擦,易发生变性、脱落,暴露其下胶原,使血小板在该处沉积、凝集 白色血栓(疣状赘生物)。单个大小如粟粒状(1—3mm),灰白色、半透明。常成串球状单行排列于瓣膜闭锁缘,与瓣膜粘连紧密,不易脱落,故称疣状心内膜炎(verrucous endocarditis) 后期,赘生物发生机化,瓣膜本身纤维化、瘢痕形成 瓣膜增厚、变硬、卷曲、缩短、粘连 瓣膜病。
(2)风湿性心肌炎:常表现为灶性间质性心肌炎,以心肌间质内小血管附近出现风湿小体为特征。
风湿小体多见于室间隔和左室后上壁、左室后乳头肌、左房后壁及心耳。尚可见间质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成人)。
儿童常表现为弥漫性间质性心肌炎,心肌间质明显水肿,有较多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心肌细胞水肿及脂肪变性。
(3)风湿性心包炎:间皮细胞下充血、炎细胞浸润,偶有风湿小体。突出的变化是多少不一的纤维素和浆液渗出。
纤维蛋白为主时 绒毛心(干性心包炎)
浆液为主时 心包腔积液(湿性心包炎)
结局:可被完全吸收,少数患者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
以上病变反复发作,可能分别引起心瓣膜病(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纤维化及心包粘连或缩窄性心包炎
(二)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
临床特征:游走性多关节炎。侵犯膝、肩、腕、肘、髋等关节,此起彼伏。
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病变滑膜充血、肿胀,关节腔有大量渗出物,炎症消
退后不留畸形。“舔过关节,咬紧心脏”。
(三)皮肤病变
环形红斑。为风湿活动表现之一,常见于儿童。为淡红色环状红晕,微隆
起,中央皮肤色泽正常。为非特异性渗出性炎。
(四)皮下结节
多见于四肢大关节附近伸侧面皮下,直径0.5—2cm,圆形或椭圆形,活动,
无痛。镜下:中央为大片纤维素样坏死,外周可见增生的纤维细胞、组织细胞。伴淋巴细胞浸润。
(五)风湿性动脉炎(rheumatic arteritis)
以小动脉受累较常见。急性期血管壁纤维素样坏死、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
润,可有风湿小体形成。后期,血管壁可纤维化而增厚,管腔狭窄,闭塞。
(六)风湿性脑病
多见于5—12岁女孩。主要病变为风湿性动脉炎及皮质下脑炎(神经细胞
变性、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结节形成)。若病变主要累及基底节、黑质等部
位时,患儿可出现面肌及肢体不自主运动,称小舞蹈症(chorea min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