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医专《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案 编号 2005学年下学期 授课教师 舒小灿 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名 吴和平  教学课题 肾盂肾炎 课时 授课时间 11月21日 11月22日 11月23日 11月24日 11月25日 月日    1.5  星期一 星期三 星 期三 星 期四 星 期五 星期  授课对象 04级临床医学专业 班级 9-12 5-8 1 -4 17-20 13-16   目的要求 1、掌握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2、掌握肾盂肾炎的感染途径。 3、熟悉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特点病变及临床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2.肾盂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教法与 学法  多媒体内尽量多使用图像,说明形态学特点。 2、启发式、提问式讲授。 3、讲授结束时,小结重点和难点的部分。 4、布置课外思考题。  课型 理论课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 内容 与 时间 分配 1、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30min 2、急性肾盂肾炎 25min 3、慢性肾盂肾炎 20min  复习 思考题 1、简述掌握肾盂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2、列出急、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及临床联系。  参考资料  1、吴和平、李晓阳主编.《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第一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陈主初 主编.病理生理学(七年制).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3、金惠铭 主编 病理生理学 第六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4、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6、高英茂主编.七年制组织学与胚胎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自评 本次授课准备充分,学生听课认真,结合临床实例讲授,从病例中提出问题,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注重教书育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八节 肾盂肾炎 概述 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及肾间质的化脓性炎症。 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0。 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腰部酸痛、血尿、脓尿等。并可出现尿频、尿急、 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晚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和高血压,甚至尿毒症。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寄生于肠道的革兰阴性杆菌,大肠杆菌占60—80%。其他为变形杆菌、产气杆菌、肠杆菌、葡萄球菌等。急性肾盂肾炎常由一种细菌引起,慢性则可为两种或更多细菌混合感染。 细菌感染常由以下途径发生: 1.血源性(下行性)感染:较多见。如:败血症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随血流入 肾,首先栓塞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局部出现化脓性改变。病变多为双侧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 2.上行性感染:常见。下位尿路发生尿路炎或膀胱炎时,细菌可沿输尿管或输尿管周围淋巴结上行到肾盂、肾盏和肾间质。病原菌以大肠杆菌为主,病变可单侧或双侧。 上行感染的第一步是大肠杆菌等细菌在远侧尿道内生长。这一过程和细 菌对尿道粘膜上皮的粘附力强弱有关。尿道插管和膀胱镜检查等可使细菌得以从尿道进入膀胱,尤其是留置导尿增加感染危险性更大。 女性尿路感染远多于男性,可能由于:女性尿道短;缺乏前列腺液中的 抗菌物质;激素的变化有利于细菌粘附;性交时粘膜易损伤等。 正常时,进入膀胱的病原体可通过膀胱的排泄(即正常的尿流冲刷)和 膀胱壁分泌的有机酸和分泌型IgA的抗菌作用而被清除。在前列腺肥大,肿瘤或尿路结石等引起下位尿路阻塞时可使尿液排出受阻,膀胱不能排空,残余的尿液增加,细菌得以繁殖。 膀胱输尿管尿液返流。最常见原因:先天性的输尿管开口异常。后天性 病变导致局部结构损伤和破坏也可导致返流。返流可引起排尿后残存尿量增加,有助于细菌繁殖,并且含菌尿液可通过返流进入肾盂、肾盏,并通过肾乳头进入肾实质。故:泌尿道粘膜损伤、尿道梗阻、膀胱输尿管返流是导致肾盂肾炎的主要因素。另外:机体抵抗力下降也与其发生有关。 二、急性肾盂肾炎 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化脓性炎症,是尿路感染的重要部分。其发生一般与下尿路感染有关。 泌尿道正常防御机能: 1.尿液的冲刷作用 2.膀胱壁能产生抗体 3.前列腺液的杀菌作用 4.尿道的防逆流结构 以上泌尿道正常防御机能受到破坏,易发生急性肾盂肾炎。 (一)病因、诱因、感染途径: 1.病因: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副大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粪球菌等。急性肾盂肾炎多由一种细菌引起。 2.诱因: (1)尿路阻塞 (2)医源性因素 (3)先天性畸形 (4)女性尿道短 3感染途径: ①上行性感染:常由泌尿道炎症引起,最常见。 ②血源性感染:全身感染的一部分,较少见。 光镜:灶状的间质化脓性炎或脓肿形成和肾小管坏死。 上行性感染:肾盂→肾间质 → 肾小管。很少累及肾小球。 血源性感染:肾皮质→肾小球→肾小管→ 肾间质 → 肾盂。 并发症: 1.坏死性乳头炎:糖尿病 严重尿路阻塞。 2.肾盂积脓。 3.肾周围脓肿。 临床病理联系: 患者出现发热、寒战、白细胞增多、腰部酸痛和肾区扣击痛。尿道膀胱刺激症状。脓尿、蛋白尿、管型尿和菌尿。白细胞管型仅在肾小管内形成。 结局:及时治疗,短期内痊愈;若诱因不去除,易复发。 三、慢性肾盂肾炎 病因:同急性肾盂肾炎。 发病机制: 1.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尿路阻塞使感染反复发生,并有大量疤痕形成。肾脏病变为单侧或双侧。 2.慢性反流性肾盂肾炎:更常见。具有先天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或肾内反流的病人常反复发生感染,导致一侧或双侧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病理联系: 1.间歇性无症状性菌尿或急性肾盂肾炎症状的间隔性发作 2.多尿、夜尿 3.低钾、低钠和代谢性酸中毒 4.高血压 5.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结局: 及时治疗并消除诱发因素,病情可被控制。严重者可发生尿毒症,也可因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