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 超导体的电磁性质
—— 超导现象及其实验事实
?零电阻现象
?完全抗磁性 —— 迈斯纳效应
?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
?同位素效应
?约瑟夫森效应
?各种超导材料简介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超导现象的发现和研究
? 自 1911 年 卡 末 林, 昂尼斯 ( Kamer lingh
Onnes) 首次发现超导电现象起直至今日,
超导电性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一
门新兴的物理学科 —— 超导物理学由此诞
生 。 90年多来, 该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一次
又一次的重大进展, 有多项研究成果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
三个阶段: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人类对超导电性的基本探索和认
识阶段 1911年 —— 1957年
? 昂尼斯因在低温的获得和低温下物性的研
究而获 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微观理论 —— BCS 理论( 1957年)
? 巴丁( J.Bardeen)
? 库柏 (L.N.Cooper)
? 施瑞弗( J.R.Schrieffer)
? 获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人类对超导技术应用的准备阶段
1958年 —— 1986年
? 在本世纪 60年代达到高峰, 主要有四大方面发展
? 实用超导材料的发展;
? 超导电子器件的发展;
? 大量技术应用的实验室初探;
? 千方百计寻找超导转变温度高的新超导材料
? 1962年约瑟夫森 ( Josephson) 发现的超导电子
对隧道效应 —— 约瑟夫森效应使他与江崎玲於内
( Leo Esaki) 贾埃沃 ( Ivar.Giaever) 分享了
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电子学 ( 超导
量子电子学 ) 兴起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发现了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 揭开了人类
对超导技术的开发的序幕 1985年 ——
? 已故超导材料权威 Matthias曾讲过:“如能
在常温下,例如 300 K左右实现超导电性,则
现代文明的一切技术都将发生变化。”
? 贝德诺兹 ( Bednorz) 和缪勒 ( Muller) 因此
获得了 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 人们公认, 室温超导电材料, 和, 高温超导
理论, 是诺贝尔奖级的问题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零电阻现象
? 低温的实现是研究超导的基础
? 1895年, 永久气体, ( 空气 ) 被液化, 液化
点 -192oC—— 81.15oK;
? 1895年 在大气中发现氦气;
? 1898年 杜瓦 ( Dewar) 氢气液化, 液化点 -
253oC—— 20.15oK
? 1908年, 由卡 末 林,昂尼斯 ( Kamer lingh
Onnes) 领导的荷兰莱登实验室完成了氦气
液化的实验, 液化点 -268oC— 4.25oK
? 此后, 莱登实验室利用减压降温法获得了
4.25oK— 1.15oK的低温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零电阻现象
? 物质在低温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 1911年卡末林,昂尼斯发现,在
4.2oK下,Hg电阻突然消失
? 4.2oK下, 汞电阻比从 1/500下降到
<10-6,这个下降是突然的
? 莱登实验室估计, 1.5oK下, 汞电
阻比 <10-9
? 昂尼斯指出,在 4.2oK以下, 汞进
入了一个新的物态, 在这新物态
中汞的电阻实际上为零
? 现代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表明, 超
导态即使有电阻也必定小于 10-28,
远远小于正常金属迄今所能达到
的最低电阻率 —— 零电阻现象 。 纵坐标为电阻比, 横坐标为温度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各种名词
? 超导态,显示出超导电性质的物质状态
? 超导体:具有上述超导特性的物体
? 超导转变温度 ( 临界温度 ),
? 物质在低温下, 其电阻突然转变为零的温度, 用 TC表
示, TC也叫转变温度 。 温度高于 TC,超导体和一般金
属一样有电阻, 称为 正常态
? 实验发现除了汞外有几十种元素, 数千种合金和
化合物都具有超导性 。 但在超导体发现以后的漫
长时期内, 所发现的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都比较
低, 分布在 23.2K—— 0.02K之间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完全抗磁性 —— 迈斯纳效应
? 1933年由 Meissner和 Oshsenfeld发现,超导体一
旦进入超导态,体内磁通量将全部被排除出体外。
磁感应强度恒等于零 —— 迈斯纳效应。
? 在超导体发现后的 20多年中,人们一直把超导体
的磁性归结为超导体的完全导电性的结果,即把
超导体看成仅仅是电阻为零的理想导体
? 迈斯纳效应展示了 超导体 与 理想导体 完全不同的
磁性质,使人们对超导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 迈
斯纳效应和零电阻现象是超导体两个独立的基本
性质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理想导体和超导体的区别
? 理想导体 0?? ??? 0=
iEE ??
?? ?j
? 理想导体内不可能存在电场
? 理想导体内也不可能存在随
时间变化的磁场 0???????? iit EB
t?
????? BE?又
? 由理想导体的性质可以推想超导体应具有以
下特点:
? B应由初始条件 ( 或实验过程 ) 决定, 理想导体中不可
能有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即内部原有的磁通既不能减少也
不能增加 。 ( 对否? )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设想比较两个实验
? 实验一:金属球经历下图过程
理想导体
磁通不变,
内无磁场
? 实验二,改变次序
内部
应有
磁场
结论:
理想导体内部是否存在磁力
线以及如何分布与降温及加
外磁场的先后顺序有关,即
与它们的历史经历有关。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实际的 超导体 是否就是 理想导体 呢?
? 1933年由 Meissner和 Oshsenfeld对围绕球形导体
(单晶锡)进行了测量
? 只要 T<Tc,在超导体内部 B不仅恒定不变, 而且 恒定
为零, 即 B=0
? 结论与降温及加外磁场的先后顺序无关, 即与它们的
历史经历无关 。
? 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推斥到超导体外 。
? 对超导体, 上述第二个实验应为如下结果 超导体不
仅仅是理
想导体,
还具有完
全抗磁性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结论:
? 超导体不仅仅是电阻为零的理想导体
? 理想导体:所经历的过程不同,磁化状态不同
? 超导体:磁场中的行为与加磁场的次序无关
? T>TC或 B>BC,介质处于正常态,磁场会穿透介质
? T<TC或 B<BC,呈超导态,磁场被完全排出介质
? 超导体内永远 B=0—— 完全抗磁性
? 迈斯纳效应 是独立于零电阻效应的另一种基本
性质。
? 迈斯纳效应实际上成为判断真伪超导的依据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的第一种解释
? 把超导体当作磁介质,它具有特殊磁性
HMMHB m ????? ??? ???,00
1,,0 ????? mHMB ???? 则,超导体内
完全抗磁性
? 由于内部,M?0,超导体
表面有磁化电流,
? 磁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外
磁场相抵消,内部没有磁
场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的第二种解释
? 把超导体看成是一种完全没有磁性、根本不存在磁
化的物体 即认为超导体的 M=0或 ?r=1
? 但是在外磁场的影响下,超导体表面层会出现某种
面分布的传导电流 —— 屏蔽电流
? 传导电流的屏蔽作用使超导体内部的合磁场为零,
导致完全抗磁性, 实验证实屏蔽电流存在 。
? 上述两种观点都指出,超导体表面有面电流,完全
抗磁性起源于这种面电流,实际上第一种解释是一
种有用的形式模型,由于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不
论是磁化电流还是传导电流,均无焦耳热损耗,所
以两种观点是完全等价的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磁悬浮
实验
? 现象:在锡盘上放臵一条永久磁铁,
当温度低于锡的转变温度时, 小磁
铁会离开锡盘飘然升起, 升至一定
距离后, 便悬空不动了
? 解释:由于磁铁的磁力线不
能穿过超导体, 在锡盘感应
出持续电流的磁场, 与磁铁
之间产生了排斥力, 磁体越
远离锡盘, 斥力越小, 当斥
力减弱到与磁铁的重力相平
衡时, 就悬浮不动了 。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
? 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使人自然想到可以实
现以下几点
? 超导回路中的电流持续,即在超导回路中一旦形
成,便无需外电源就能持续几年仍观测不到衰减
? 利用超导体制成的导线传输非常大的电流
? 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线圈来产生非常强的磁场
? 但 1914年,昂尼斯发现,当超导体中电流太
大或将超导体臵于太强的磁场中时,超导性
遭到破坏,即导体将从超导态回到正常态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实验表明
? 每一种处在超导态的导
体材料,当其中的电流
超过某一临界值或超导
体所在处的磁场的磁感
应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
时,超导性都会破坏
超导态 临界值 正常态
CT CI CB
临界温度 临界电流 临界磁场
三个临界值
之间有一定
关系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临界磁场与温度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2
0 1
C
C T
TBB
?
?
?
?
?
?
?
?
??
?
?
??
?
?
??
2
0 1
C
C T
TII
图中, 曲线把 B-T平面划分为
两个区域, 正常态和超导态,
从超导态到正常态的变化可以
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 也可通
过改变磁场来实现 。 在曲线上,
发生从正常态到超导态的可逆
变化 。
是 T=0 K时的
临界磁场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同位素效应
? 1950年科学家在用水银的不同的同位素作
实验时发现了同位素效应,即临界温度与
同位素的质量相关
12
cTM
?? cTM ??
不总是 -1/2
水银
其它超导
元素? 同位素原子量越小,Tc越高
? 作用:为探明超导转变的微观机制提
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 为什么这么说?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同位素效应暗示了什么?
? 金属是由晶格粒子 (原子实 )与共有化的电子组成,
在它们之间概括讲有三大类相互作用
? 晶格 — 电子相互作用;
? 电子 — 电子相互作用,
? 晶格 — 晶格相互作用,
? 声子:描述晶格振动的能量子
? 究竟是哪一种相互作用促使金属发生超导转变呢?
? 从同位素效应可以看出 Tc受原子质量的影响
? 原子质量 M的不同无疑会使晶格运动性质不同
? 暗示晶格 — 电子相互作用必定在超导转变中起关键
作用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电 — 声子作用是超导电性的根源
? 原子质量无穷大,晶格粒子不可能运动,它不会
振动,便无超导特性.这给我们以启示
? 超导特性与原子晶格的振动及形变有关
? 同位素效应明确告诉我们,电 — 声子作用是超导
电性的根源
? 同位素效应是微观理论第一次成功地预言了超导
效应,对电 — 声子作用的深人探索产生了著名的
BCS理论,
cTM
?? M ?? 0
cT ?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约瑟夫森效应
? 磁通量子化
? 超导体所包含的任何磁通量只能是 基本量子单
位 的整数倍 —— 超导态的磁通量子化现象
? 最初由伦敦( 1950年)和昂色格( 1954年)从
理论上预言
? 1961年由迪费实验验证
? 约瑟夫森效应
? 1962年由 Josephson从理论上预言
? 后为安德森等在实验上所证实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 超导现象及其实验事实
?零电阻现象
?完全抗磁性 —— 迈斯纳效应
?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
?同位素效应
?约瑟夫森效应
?各种超导材料简介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超导现象的发现和研究
? 自 1911 年 卡 末 林, 昂尼斯 ( Kamer lingh
Onnes) 首次发现超导电现象起直至今日,
超导电性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一
门新兴的物理学科 —— 超导物理学由此诞
生 。 90年多来, 该领域的研究获得了一次
又一次的重大进展, 有多项研究成果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
三个阶段: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人类对超导电性的基本探索和认
识阶段 1911年 —— 1957年
? 昂尼斯因在低温的获得和低温下物性的研
究而获 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微观理论 —— BCS 理论( 1957年)
? 巴丁( J.Bardeen)
? 库柏 (L.N.Cooper)
? 施瑞弗( J.R.Schrieffer)
? 获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人类对超导技术应用的准备阶段
1958年 —— 1986年
? 在本世纪 60年代达到高峰, 主要有四大方面发展
? 实用超导材料的发展;
? 超导电子器件的发展;
? 大量技术应用的实验室初探;
? 千方百计寻找超导转变温度高的新超导材料
? 1962年约瑟夫森 ( Josephson) 发现的超导电子
对隧道效应 —— 约瑟夫森效应使他与江崎玲於内
( Leo Esaki) 贾埃沃 ( Ivar.Giaever) 分享了
197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超导电子学 ( 超导
量子电子学 ) 兴起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发现了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 揭开了人类
对超导技术的开发的序幕 1985年 ——
? 已故超导材料权威 Matthias曾讲过:“如能
在常温下,例如 300 K左右实现超导电性,则
现代文明的一切技术都将发生变化。”
? 贝德诺兹 ( Bednorz) 和缪勒 ( Muller) 因此
获得了 198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 人们公认, 室温超导电材料, 和, 高温超导
理论, 是诺贝尔奖级的问题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零电阻现象
? 低温的实现是研究超导的基础
? 1895年, 永久气体, ( 空气 ) 被液化, 液化
点 -192oC—— 81.15oK;
? 1895年 在大气中发现氦气;
? 1898年 杜瓦 ( Dewar) 氢气液化, 液化点 -
253oC—— 20.15oK
? 1908年, 由卡 末 林,昂尼斯 ( Kamer lingh
Onnes) 领导的荷兰莱登实验室完成了氦气
液化的实验, 液化点 -268oC— 4.25oK
? 此后, 莱登实验室利用减压降温法获得了
4.25oK— 1.15oK的低温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零电阻现象
? 物质在低温下会出现什么现象?
? 1911年卡末林,昂尼斯发现,在
4.2oK下,Hg电阻突然消失
? 4.2oK下, 汞电阻比从 1/500下降到
<10-6,这个下降是突然的
? 莱登实验室估计, 1.5oK下, 汞电
阻比 <10-9
? 昂尼斯指出,在 4.2oK以下, 汞进
入了一个新的物态, 在这新物态
中汞的电阻实际上为零
? 现代超导重力仪的观测表明, 超
导态即使有电阻也必定小于 10-28,
远远小于正常金属迄今所能达到
的最低电阻率 —— 零电阻现象 。 纵坐标为电阻比, 横坐标为温度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各种名词
? 超导态,显示出超导电性质的物质状态
? 超导体:具有上述超导特性的物体
? 超导转变温度 ( 临界温度 ),
? 物质在低温下, 其电阻突然转变为零的温度, 用 TC表
示, TC也叫转变温度 。 温度高于 TC,超导体和一般金
属一样有电阻, 称为 正常态
? 实验发现除了汞外有几十种元素, 数千种合金和
化合物都具有超导性 。 但在超导体发现以后的漫
长时期内, 所发现的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都比较
低, 分布在 23.2K—— 0.02K之间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完全抗磁性 —— 迈斯纳效应
? 1933年由 Meissner和 Oshsenfeld发现,超导体一
旦进入超导态,体内磁通量将全部被排除出体外。
磁感应强度恒等于零 —— 迈斯纳效应。
? 在超导体发现后的 20多年中,人们一直把超导体
的磁性归结为超导体的完全导电性的结果,即把
超导体看成仅仅是电阻为零的理想导体
? 迈斯纳效应展示了 超导体 与 理想导体 完全不同的
磁性质,使人们对超导体有了全新的认识 —— 迈
斯纳效应和零电阻现象是超导体两个独立的基本
性质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理想导体和超导体的区别
? 理想导体 0?? ??? 0=
iEE ??
?? ?j
? 理想导体内不可能存在电场
? 理想导体内也不可能存在随
时间变化的磁场 0???????? iit EB
t?
????? BE?又
? 由理想导体的性质可以推想超导体应具有以
下特点:
? B应由初始条件 ( 或实验过程 ) 决定, 理想导体中不可
能有随时间变化的磁场即内部原有的磁通既不能减少也
不能增加 。 ( 对否? )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设想比较两个实验
? 实验一:金属球经历下图过程
理想导体
磁通不变,
内无磁场
? 实验二,改变次序
内部
应有
磁场
结论:
理想导体内部是否存在磁力
线以及如何分布与降温及加
外磁场的先后顺序有关,即
与它们的历史经历有关。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实际的 超导体 是否就是 理想导体 呢?
? 1933年由 Meissner和 Oshsenfeld对围绕球形导体
(单晶锡)进行了测量
? 只要 T<Tc,在超导体内部 B不仅恒定不变, 而且 恒定
为零, 即 B=0
? 结论与降温及加外磁场的先后顺序无关, 即与它们的
历史经历无关 。
? 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推斥到超导体外 。
? 对超导体, 上述第二个实验应为如下结果 超导体不
仅仅是理
想导体,
还具有完
全抗磁性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结论:
? 超导体不仅仅是电阻为零的理想导体
? 理想导体:所经历的过程不同,磁化状态不同
? 超导体:磁场中的行为与加磁场的次序无关
? T>TC或 B>BC,介质处于正常态,磁场会穿透介质
? T<TC或 B<BC,呈超导态,磁场被完全排出介质
? 超导体内永远 B=0—— 完全抗磁性
? 迈斯纳效应 是独立于零电阻效应的另一种基本
性质。
? 迈斯纳效应实际上成为判断真伪超导的依据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的第一种解释
? 把超导体当作磁介质,它具有特殊磁性
HMMHB m ????? ??? ???,00
1,,0 ????? mHMB ???? 则,超导体内
完全抗磁性
? 由于内部,M?0,超导体
表面有磁化电流,
? 磁化电流产生的磁场与外
磁场相抵消,内部没有磁
场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的第二种解释
? 把超导体看成是一种完全没有磁性、根本不存在磁
化的物体 即认为超导体的 M=0或 ?r=1
? 但是在外磁场的影响下,超导体表面层会出现某种
面分布的传导电流 —— 屏蔽电流
? 传导电流的屏蔽作用使超导体内部的合磁场为零,
导致完全抗磁性, 实验证实屏蔽电流存在 。
? 上述两种观点都指出,超导体表面有面电流,完全
抗磁性起源于这种面电流,实际上第一种解释是一
种有用的形式模型,由于超导体的零电阻效应,不
论是磁化电流还是传导电流,均无焦耳热损耗,所
以两种观点是完全等价的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磁悬浮
实验
? 现象:在锡盘上放臵一条永久磁铁,
当温度低于锡的转变温度时, 小磁
铁会离开锡盘飘然升起, 升至一定
距离后, 便悬空不动了
? 解释:由于磁铁的磁力线不
能穿过超导体, 在锡盘感应
出持续电流的磁场, 与磁铁
之间产生了排斥力, 磁体越
远离锡盘, 斥力越小, 当斥
力减弱到与磁铁的重力相平
衡时, 就悬浮不动了 。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临界磁场和临界电流
? 超导体的零电阻特性,使人自然想到可以实
现以下几点
? 超导回路中的电流持续,即在超导回路中一旦形
成,便无需外电源就能持续几年仍观测不到衰减
? 利用超导体制成的导线传输非常大的电流
? 利用超导体制成的线圈来产生非常强的磁场
? 但 1914年,昂尼斯发现,当超导体中电流太
大或将超导体臵于太强的磁场中时,超导性
遭到破坏,即导体将从超导态回到正常态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实验表明
? 每一种处在超导态的导
体材料,当其中的电流
超过某一临界值或超导
体所在处的磁场的磁感
应强度超过某一临界值
时,超导性都会破坏
超导态 临界值 正常态
CT CI CB
临界温度 临界电流 临界磁场
三个临界值
之间有一定
关系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临界磁场与温度的关系
?
?
?
?
?
?
?
?
??
?
?
??
?
?
??
2
0 1
C
C T
TBB
?
?
?
?
?
?
?
?
??
?
?
??
?
?
??
2
0 1
C
C T
TII
图中, 曲线把 B-T平面划分为
两个区域, 正常态和超导态,
从超导态到正常态的变化可以
通过改变温度来实现, 也可通
过改变磁场来实现 。 在曲线上,
发生从正常态到超导态的可逆
变化 。
是 T=0 K时的
临界磁场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同位素效应
? 1950年科学家在用水银的不同的同位素作
实验时发现了同位素效应,即临界温度与
同位素的质量相关
12
cTM
?? cTM ??
不总是 -1/2
水银
其它超导
元素? 同位素原子量越小,Tc越高
? 作用:为探明超导转变的微观机制提
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 为什么这么说?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同位素效应暗示了什么?
? 金属是由晶格粒子 (原子实 )与共有化的电子组成,
在它们之间概括讲有三大类相互作用
? 晶格 — 电子相互作用;
? 电子 — 电子相互作用,
? 晶格 — 晶格相互作用,
? 声子:描述晶格振动的能量子
? 究竟是哪一种相互作用促使金属发生超导转变呢?
? 从同位素效应可以看出 Tc受原子质量的影响
? 原子质量 M的不同无疑会使晶格运动性质不同
? 暗示晶格 — 电子相互作用必定在超导转变中起关键
作用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电 — 声子作用是超导电性的根源
? 原子质量无穷大,晶格粒子不可能运动,它不会
振动,便无超导特性.这给我们以启示
? 超导特性与原子晶格的振动及形变有关
? 同位素效应明确告诉我们,电 — 声子作用是超导
电性的根源
? 同位素效应是微观理论第一次成功地预言了超导
效应,对电 — 声子作用的深人探索产生了著名的
BCS理论,
cTM
?? M ?? 0
cT ?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约瑟夫森效应
? 磁通量子化
? 超导体所包含的任何磁通量只能是 基本量子单
位 的整数倍 —— 超导态的磁通量子化现象
? 最初由伦敦( 1950年)和昂色格( 1954年)从
理论上预言
? 1961年由迪费实验验证
? 约瑟夫森效应
? 1962年由 Josephson从理论上预言
? 后为安德森等在实验上所证实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
2005.5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王稼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