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
Rape Sclerotinia Rot
油菜菌核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欧洲春油菜发病较重,一般损失5%~10%,严重时可达50%。我国所有油菜产区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最为严重,发病率为10%~80%,产量损失5%~30%。
症状
苗期:接近地面的根颈与叶柄上,形成红褐色斑点,后转为白色。病组织变软腐烂,长出大量白色棉絮状菌丝,后期长出黑色菌核。重者可致苗死亡。
成株期:茎、叶、花、角果及种子均可感病。叶发病后,初为暗青色水渍状斑块,后扩展为圆形或半圆形斑,有2~3种不同颜色轮层,中央黄褐或灰褐色,中层暗青色,外围淡黄色。潮湿时病斑迅速扩展,全叶腐烂;干燥时病斑破裂穿孔。茎与分枝发病,初为淡褐色长椭圆形、棱形、长条形绕茎大斑,稍凹陷,有同心轮纹,水浸状。后变为灰白色,边缘深褐色。组织腐烂,髓部消解,皮层碎裂,维管束外露呈纤维状,病部长有白色菌丝,故称“白秆”、“霉秆”等,后期转变为黑色菌核。花瓣感病产生水浸状暗褐色无光泽小点,后整个花瓣为暗黄色,水浸状。潮湿时可长出白色菌丝。角果发病,形水浸状成褐色斑,后变白色,边缘褐色。潮湿时全果变白腐烂,长有白色菌丝,后形成黑色菌核。种子发病,表面粗糙,无光泽,灰白色。
病原
病原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Lib.〉de Bary,属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属。菌核黑色,鼠粪状或球形、不规则形,成熟菌核外皮黑色,髓部粉色至米黄色,为疏丝组织组成。菌核萌发可产生1至数个柄,柄褐色,顶部膨大形成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子实层由子囊与侧丝栅状排列组成。子囊长圆形,顶部钝圆,内生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在老熟的营养菌丝上或菌核的子囊盘原基突破表皮萌发时,可产生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无色,成链状,有人认为起精子作用。
此菌能寄生于64科225属的383种植物上,其中以十字花科、菊科、豆科、茄科、伞形科和蔷薇科植物为主,我国发现36科199种植物被侵染,其中重要的经济作物除油菜外,还有向日葵、大豆、花生等。
病害循环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种子和病茎中越夏越冬。其次以菌丝在病种中或以菌核、菌丝在野生寄主(如荠菜、紫罗兰、刺儿菜、金盏菊等)中越夏(冬油菜区)越冬(冬、春油菜区)。越夏菌核在秋季有少量萌发,产生子囊盘或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在自然条件下仅四川盆地发现较多。大多数菌核越夏越冬后,至翌年2~3月才萌发,主要产生子囊盘,51d后成熟,释放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和黏性物质一道放射出来,黏附在油菜组织上,条件适合时可萌发侵入寄主。在田间条件下存活期可长达12d,存活时间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特别是温度与水分。空气传播子囊孢子放射高度为1m以上,大多数在16cm高度沉降,浮游在空中的子囊孢子可随气流飘至数十米至数千米距离。孢子侵染花瓣和花药,感病的花瓣和花药落到叶上,引起叶片感病。病叶腐烂黏附茎秆上导致茎发病,在病部产生菌核,菌核可随排水沟或田间灌溉水流传播,在流水中可存活10~21d,混入种子或土中越夏越冬。
发病条件
油菜菌核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抗病性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
气候因素:我国冬油菜区因温度不同播种期不一致,开花结果期相差较大,一般长江上游区早,下游区迟,相差约1个月;江南早,江北迟,相差约半个月。地区间病害发生期也相应地迟早不同,这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还影响油菜花期长短,油莱开花期气温降至适宜范围(14~18℃〉以下,花期明显延迟,寒流到来的天气,造成花器受冻大量脱落,有利病菌侵染。除温度降低外,还伴随大风与降雨,造成油莱倒伏与田间高湿度,加重病害发生。
雨量多少和雨日持续时间会影响土壤含水量与田间空气湿度。在油菜抽苔开花期主要影响菌核萌发、子囊盘形成与子囊孢子释放、萌发及侵染,菌核萌发与子囊盘形成需要连续10d以上的土壤湿润。开花后期至结果期降雨主要影响病菌在田间的传播。雨量多,雨日长,田间湿度大,油菜叶片易衰老,病斑扩展快而大,可使整叶腐烂黏贴茎上,病菌易传播至茎,同时茎、枝上的病菌由于湿度大长出繁茂菌丝,利于接触传染。
在子囊盘形成期间,日照时间长、空气和土壤湿度低,子囊盘寿命很短。日照充足,油菜木质化程度高,抗病力增强。长江中、下游,油菜开花期间,平均月日照时数在160h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病害重。风对降低油菜株间湿度,调节蒸腾和光合作用有一定作用,可以促进油菜生长发育健壮,减轻病害。
栽培管理条件:油菜与稻田轮作发病不重,主要是淹水条件减少了菌源。油菜与旱地作物轮作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效果愈好,轮作作物种类不同,效果各异。与大、小麦轮作发病最轻,其次为蚕豆和豌豆。在油菜正常播种范围内,播种愈早发病愈重。播种早,开花期长,与子囊盘形成期吻合时间长,感病机会多,发病重。氮肥施用过多,促进茎叶生长,植株组织柔嫩,抗病力低。植株繁茂,田间湿度大,且易倒伏,加重病害。氮素用量由1kg增至7.5kg,病害加重1倍。
品种抗病性:3种类型的油菜品种中,以芥菜型抗性较好,甘蓝型次之,白菜型最感病。但油菜品种中无高抗的品种,中国油料研究所选出6个抗病性好的材料,即RVS-1、2、3、4、5和6,大部分从甘蓝型油菜中选出。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以农业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油82l、中成4号抗性较高。
2.减少初侵染源 如水旱轮作:旱地油菜的轮作年限应在2年以上,且应大面积实施;选种和种子处理:选无病株留种,筛去种子中的大菌核,然后用盐水(5kg水加食盐0.5~0.75kg)或硫酸铵水(5kg水加硫酸铵0.5~1kg)选种,并用清水洗种;也可用50℃温水浸种l0~20min或l:200福尔马林浸种3min。油菜收后深耕,在油菜抽苔期培土。
3.改善油菜生态环境 如重施基肥、苗肥,早施或控施蕾苔肥,施足磷、钾肥,防止贪青倒伏。深沟窄畦,清沟防渍。在油菜开花期摘除病、黄叶。适时播种,适当迟播。
4.药剂防治 常用药剂为:40%菌核净(纹枯利)、50%多菌灵、50%异菌脲、40%灭病威、70%甲基硫菌灵、50%速克灵、50%氯硝胺、50%菌霜、50%扑海因等。油菜开花期,叶病株率10%以上,茎病株率1%以下时开始喷药,每次间隔7~10d。
5.生物防治 一般将生物制剂施入土壤中,以盾壳霉(Coniothyrium minitans)和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harzianum)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