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枯萎病
Sesame Fusarium Wilt
芝麻枯萎病在国外分布于美国、哥伦比亚、秘鲁、委内瑞拉、希腊、前苏联、朝鲜、日本、巴基斯坦、印度、以色列、土耳尔、埃及等国。在美国和委内瑞拉曾一度流行,在感病品种上造成毁灭性为害。在我国枯萎病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江西、吉林、内蒙古、新疆、陕西、河北等中北部芝麻产区。发病率一般为1%~5%,发病严重田块可达30%以上,仅为害芝麻。
症状
芝麻枯萎病是一种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但以成株期发病为主。幼苗感病常引起根腐,病株猝倒枯死。成株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萎蔫,最后变褐枯死脱落,拨出病株可见根部、茎基部变褐腐烂,有的病株仅半边枝叶萎蔫枯死,在病株茎秆一侧产生长条形褐色。潮湿时,在枯死病部产生粉红色黏质霉层(病菌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剖茎检查,可见维管束初为红色,随着病情加重,变为红褐色至褐色。病株蒴果较小,种子瘦瘪,易提前炸裂。
病原
病原为尖孢镰刀菌芝麻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 sp. sesami(Zap.)Cast,异名为F.vasinfectum Atk. var. sesami Zapr.,属半知菌亚门镰孢属真菌。病部的粉红色霉层主要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无色透明,顶端细胞圆锥形,足胞明显,一般2~5个分隔,多数有3个分隔,大小一般为18~47μm×3.5~5μm。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多数单细胞,少数双细胞,单细胞的孢子大小为6~13μm×3~6μm,双细胞孢子大小为6~21μm×4~6μm。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顶生或间生,多数单细胞,少数双细胞。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6~30℃。
发病规律
病菌可在土壤、病残体及种子内外越冬,在土壤中可营腐生生活,并长期存活。借流水、农事活动等传播,调运带菌种子可造成病害远距离传播。种子带菌可引起幼苗发病。在芝麻生长期间,病菌从植株根部伤口侵入或直接通过根毛侵入,进入导管后沿导管向上蔓延,引起植株发病。一般在2~4对真叶期开始发病,花期为发病盛期。病田连作年份越长,发病越重;土壤瘠薄田发病也重。品种间感病性存在差异,一般闭果型较裂果型抗病。乌干达筛选出的粗皮和大粒种较抗病。研究表明品种的抗病或耐病性由1~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所控制。
病害控制
控制芝麻枯萎病应采用以轮作和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 病田可选择种植宁津八筒白、宜阳白、平邑白芝麻、金乡芝麻、荣城黑芝麻等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或种子消毒 病区要从无病田选留种子,病田种子或由外地购入的种子要用0.5%的硫酸铜液浸种30min,杀死种子上的病菌。
3.加强栽培管理 病田实行3~5年轮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增施肥料,注意防治地下害虫,田间管理时避免伤根,这些栽培管理措施均有减轻病害发生的作用。
4.药剂防治 国外报道用百菌清处理土壤防病效果较好。用50%多菌灵1000倍液灌根,也有一定的防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