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胞囊线虫病 Soybean Cyst Nematode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美国、日本、朝鲜等国均有发生。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到地,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颗粒无收。该病是我国目前大豆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一种病害,尤其在黑龙江、吉林等省的西部干旱地带发生普遍,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各大农场发病面积占45%,超过53万hm2,有的地方因大面积严重发生而毁种,致使5、6年不能种植大豆。 症状      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大豆受害后,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瘦弱,似缺水、缺氮状。病株根系不发达,根瘤稀少并形成大量须根,须根上附有大量白色小颗粒,即线虫的胞囊(雌成虫),后期胞囊变褐色,并脱落土中。病株根部表皮常被雌虫胀破而被其他腐生菌侵染引起根系腐烂,使植株早枯。病株叶片常脱落,结荚少或不结荚,籽粒小而瘪,质量严重下降。 病原  病原为大豆胞囊线虫 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che,属异皮科,胞囊线虫属。线虫的卵初为蚕茧形,一侧微弯,95~118μm×39~47μm。形成于雌虫体内,贮存于胞囊中。幼虫分4龄,脱皮3次后变成成虫。1龄幼虫在卵内;2龄幼虫破壳而出,雌雄难分,均为线状,线虫在土中自由活动数周后从根冠侵入寄主;3龄幼虫雌雄可辨,雄虫仍为线状,雌虫腹部膨大成囊状;4龄幼虫形态与成虫相似。成虫雄虫线状,体长1.2~1.4mm,雌虫梨形,0.21~0.58mm 。 线虫发育温度范围为10~35(C ,适温为17~28(C ,10(C以下幼虫不能发育,31(C以上幼虫开始衰退,至35(C时幼虫不能发育为成虫。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幼虫发育越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日数就越少。胞囊线虫对干旱的抵抗力较强而对高温的抵抗较弱。发育湿度一般以土壤湿度60%~80%为最适宜,土壤过湿,氧气不足,线虫容易死亡。土壤湿度直接影响胞囊存活期,在土壤湿度为0%时,只能存活一个月。 胞囊线虫生殖方式为雌雄交配,交配后产卵在雌虫体内,一般可产卵200~500粒。雌虫尾部形成胶质、不定形的卵囊,卵囊中的卵粒几天内即孵化成为1龄幼虫。 胞囊线虫除危害大豆外,还可危害小豆、绿豆、白羽扁豆。其他多为不常见作物和杂草:金沙草、水棘针、苜蓿、野碗豆、野生大豆等,多数杂草线虫只能侵入而不能繁殖。大豆胞囊线虫有生理分化现象,美国1983年报道以3号和4号小种为主,也有1号和5号小种。我国黑龙江及吉林为3号、辽宁兼有1号和3号小种,山东、山西、安徽、江苏为4号小种,此外安徽还发现5号小种,山东、河南发现7号小种。 病害循环 大豆胞囊线虫主要以胞囊在土中越冬,带有胞囊的土块也可混杂在种子间成为初侵染来源。胞囊抗逆性很强,可保持侵染力达8年。线虫在田间传播主要通过田间作业时农机具和人、畜携带含有线虫或胞囊的土壤,其次为排灌水和未经充分腐熟的肥料。线虫本身活动范围极小,在土中一年仅能移动30~65cm。种子中夹杂的胞囊在贮存条件下可存活2年,种子的远距离传播是该病传至新区的主要途径。美国还发现鸟类可远距离传播线虫,胞囊和卵粒通过鸟的消化道仍可存活。 胞囊中的卵在春季气温变暖时开始孵化为1龄幼虫,1龄幼虫存在卵壳内,2龄幼虫冲破卵壳进入土壤,雌性幼虫从根冠附近侵入寄主根上经皮层进入中柱,其唾液使原生木质部或附近组织形成愈合细胞,堵塞导管。线虫则以吻针插入愈合细胞吸收营养。经3龄,4龄期幼虫发育为成虫。其后雌虫体随着卵的形成而肥大成柠檬状,即大豆根上所见的白色球状物。后期雌虫体壁加厚,呈褐色越冬胞囊。在根中发育为4龄幼虫,不再取食,发育成的雌成虫重新进入土中自由生活,性成熟后与雄虫交尾。 大豆胞囊线虫因土温差异每年发生的代数不同,一般认为东北为3~4代,上海为10代左右。在5 cm土层内温度在17.8~23.3(C时,胞囊线虫一代需24~41d。 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决定于土壤条件、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和作物种类等。通气良好的砂土和砂壤土,或干旱瘠薄的土壤有利于线虫生长发育;黏重土壤,氧气不足,线虫死亡率高。碱性土壤更适于线虫的生活。据调查,当pH(5时,线虫几乎不能繁殖;pH值高的土壤中胞囊数量远高于pH值低的土壤。连作地发病重,轮作地发病轻。由于禾谷类作物的根分泌能刺激线虫卵孵化的物质,使幼虫从胞囊孵化后找不到寄主而死亡,因此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可使土壤中线虫数量急剧下降。与小麦轮作3年的大豆地,每株只有胞囊0~15个,而2年连作的地块每株胞囊50~90个,而多年连作则每株胞囊高达70~150个。 作物种类对土壤中线虫的增减有明显影响。在有线虫的土壤中,种植寄主植物,线虫数量明显增加;而种非寄主作物,线虫数量急剧下降。如种植线虫能侵染而不能繁殖的作物,如菜豆、豌豆、三叶草等,则可促使线虫卵孵化,但不增加后期胞囊数量,这种植物比休闲或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更有效,往往称这类作物为“诱捕作物”。土温影响线虫发育速度。10(C以下线虫停止发育, 35(C以上不能发育成成虫。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发育愈快。 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是首先注意防止把虫源传到无病区。在病区应采取以合理轮作和加强栽培管理,种植抗、耐病品种,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1.选育抗、耐病品种 目前我国栽培品种中尚无经济性状好的高抗品种,但品种间对胞囊线虫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我国对4000多份材料进行抗性鉴定,感病占60%以上,高抗的很少。虽也发现一些品种如黑龙江省的小黑豆、辽宁的长粒黑、山东省齐河小老鼠眼黑豆等免疫或高抗品种,但它们都是小粒黑豆,品质差、产量低、生育期长,尚未发现可作抗源的大粒黄豆。在生产上利用耐病品种可增产10%~15%,但耐病品种只能减轻当年受害不能减少土壤中胞囊数量。美国曾从2800个原始材料中筛选出了“北京”等抗源都来自我国,说明我国抗源丰富。用这些抗源与优良品种杂交,或将黑大豆抗性基因转移到黄大豆中,选育出适于各地种植的抗病黄大豆品种前途光明。河南省对当地推广的大豆品种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发现商丘7680、跃进5号耐病性较强。 2.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消灭虫源 轮作是防治胞囊线虫病最主要措施。轮作年限一般不能低于3年,实践证明,轮作年限越长,效果越好。一般与禾谷类作物等非寄主植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旱轮作防病效果更好。在大豆播种面积大的地区,轮作还可与种植抗病品种相结合。即轮作制中加入一季抗病品种或诱捕作物如绿肥作物等,可减少轮作年限提高防病效果。适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生长,可减轻线虫危害。在高温干旱年份注意适当灌水,效果尤为明显。 3.药剂防治 目前可用于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的杀线虫剂有3类:种衣剂(含呋喃丹等杀线虫剂)、薰蒸剂和非薰蒸剂。大面积应用种衣剂,省时省事,防效明显。薰蒸剂,如25%DD混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20~150kg/hm2于播前15~20d处理土壤,防效较好,但运输使用困难,已很少使用;二溴氯丙烷,有效成分用量45kg/ hm2于播前10d施入深20cm沟中随即覆土播种。非薰蒸剂,如涕灭威、呋喃丹、力满库等,如3%呋喃丹颗粒剂有效成分用量为30~45 kg/ hm2随播种一齐施入土壤,防效显著。还可用复合药剂防线1号(13%灭克磷+甲拌磷)及甲基异硫磷,其效果与以上药剂相似。也可用甲基异硫磷拌种,其用量为种子量的0.3%~0.5%,也有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