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分类
本章重点: 茶叶命名的依据, 茶叶分类依据, 茶叶分类理论,茶叶分类方法
§1-1 茶叶命名
我国茶区广阔,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品种适制性也很广,有的品种适制一种茶类,有的品种适制二、三种以上茶类。品种的质量不同,制茶的品质也不同。品种多,茶类也就多。
特别是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发挥了无穷的智慧,创制发明了各种不同的制法,制成各色各样的茶类,有绿茶、黄、黑、白、红、青茶,以及再加工茶类,如花茶和蒸压茶。外形内质都有一定的差异。每一茶类的制法在同一工序中,又有不同的变化,因而制茶的色香味也有差异,而分数种以至数十种。我国现有大同小异的数百种茶叶,为世界上茶类最多的国家。
(一)、茶叶命名的依据
茶叶命名是茶叶分类的重要程序之一,一种茶叶必须有一个名称以为标志。不论作为分类研究或实际应用,茶叶皆非有一专门名称不可。命名与分类可以联系一起,如工夫红茶,前者是命名,后者是分类;又如白毫银针或岩茶水仙,前者是分类,后者是命名。茶叶名称通常是带有描写性的,名称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
茶叶命名的依据,除以形状,色香味和茶树品种等不同外,还有以生产地区、采摘时期和技术措施及销路等等不同,而命名也不同。
形状:珍眉,六安瓜片、紫笋、雀舌、松针等类型。
色香味:黄芽、敬亭绿雪;云南十里香、兰花、安溪香橼;泉州绿豆绿,江华苦茶,安溪桃仁。
生产地区:以地名为特种名茶。
历史名茶:唐代寿州黄芽,绍兴日铸;宋代六安龙芽,顾清紫笋。
沾袭下来:杭州龙井,洞庭碧螺,武夷岩茶。
近代名茶:南京雨花,安化松针,信阳毛尖,六安瓜片。
D、采摘时期:
如古时的探春、次春,现时的明前、雨前。
云南现时的春蕊,春尖,过去分春中、春尾,二水、谷花;安溪的秋香,冬片;
采制季节分春茶、夏、秋等。
E、制茶技术不同而命名。
炒、蒸、烘、晒青;工夫茶,花茶。
F、茶树不同
乌龙、水仙、铁观音、毛蟹等等。
G、销路:内销,外销,边销茶。
H、创制人命名:熙春、大方等。
茶叶种类繁多,名称不一,同一茶叶有十多个名目。如内地的绿名茶,外形内质大同小异,名称不同,古今都有,如毛峰、雀舌、龙芽、莲心、麦颗,蜂翅数种名称。
茶类不同而名相同的,其品质相差很大,如青茶的莲芯和绿茶的莲芯;绿黄茶的银针(白茶也有),红青茶的小种,绿黑茶的贡尖等。这些混乱的名称,在研究分类时,都要以此审定,改换俗名重新定名。
§1-2 茶叶分类
茶类繁多,品质很不一致。茶叶分类是研究与比较其同异,分门别类,合理排列,使在混杂中建立有条理的系统,便于识别其品质和制法的(发展)差异。
一、茶叶分类的历史
唐时蒸青饼茶,陆羽就以烹茶方法不同而分为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这四种茶烹饮方法都不同,即所谓乃斫(zhuó.刀斧砍),乃熬,乃炀(yáng)乃舂(chōng.捣碎)
斫:粗大的饼茶先切细.
熬:饼松散容易吸收水汽,要先锅炒.
炀:饼茶碾末过久潮湿,要先烘焙.
舂:整块饼茶要先碾碎,然后烹饮.
宋朝由蒸青团茶发展到蒸青散茶。据元朝马端临写的《文献通考》记载,从外形不同而分三类:①片茶如龙凤 石乳之类十二等;②散茶如雨前,雨后十一等;③腊茶,如腊面之类十二等。宋朝贡茶花色繁多,不是片茶就是腊面;散茶是宋未的产品,花色也不少。
元朝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大发展。从鲜叶老嫩不同,而分两类:芽茶(探春,紫笋,拣尖)。叶茶(雨前,雨后)。
明朝冲破绿茶范围,发明红茶,黄、黑茶。
清朝制茶技术相当发达,白茶,青茶,花茶相继出现。为了应用曾建立若干不同的分类系统。以产地分(平水,武夷),以内外销的销路分;以制法分(发酵茶,不发酵茶);以品质分红、绿、青、白等,以制茶季节如春,夏等。
以上这些方法,既不全面,又未能表示茶类不同的特点,不合乎这种分类条件的茶叶,则未包括在内。
二、茶叶分类理论
茶叶是一种饮用商品,突出的区别是质量的差异,说到茶叶就提到品质的好坏。品质差异主要是制法不同,理想分类的方法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一方面必须表明品质系统性;另一方面表明制法的系统性;同时,要抓住主要的内含物变化的系统性。茶类发展的先后,应作为茶叶分类排列的次序。就是在传统而通俗的分类方法在基础上加以系统化,便以应用。
茶叶分类应以制茶的方法为基础。茶叶种类的发展是根据制法演变。
这个茶类演变到那个茶类,制法有很大的改革。这是要经过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个阶段,制法逐渐地革新改变,茶叶品质也不断变化,因而产生许多品质不同,但是相近似的茶类。由量变到质变,到一定时期,就成为一种新茶类。每一茶类都有共同的制法特点。如红茶都有一个共同促进酶的活化,使黄烷醇类氧化较完全的发酵过程;绿茶都有共同破坏酶的活化,制止黄烷醇类氧化的杀青过程;黑茶都有沤堆做色过程。两种茶叶品质很相似,表明制法也很近似。反之,两种品质区别大,制法不相似,关系不密切。比如红茶中的小种红茶与工夫红茶品质区别不大,制法相似;二者与切细(浓强鲜)红茶区别大,这主要切细红茶揉捻时边揉边切,揉切\揉捻大不相同,制法与有很大不同。
茶叶类型不同,主要是从制法中产生的,茶叶分类应首先以制法为依据,才有完整地合理的系统。
其次,结合茶叶品质的系统性。
如绿茶的色泽都属于绿色范围,只是色变深浅,明亮暗枯不同。如黑色变黄,则是属于不同茶类。贮藏或制法不好除外。
君山银针色泽泛黄,属于黄茶类,主要是制法经过闷黄过程,与绿茶不同,错看为绿茶类,其实是黄茶类。
青茶的似绿非绿而夹青色(砂绿色),容易被错看为绿茶类,其实是经过萎雕过程,而后杀青的。制法与绿茶稍有差别,是属于青茶类。青茶类的色泽是绿泛黄的青色,从浅到深,直到铁观音的色泽,就靠近红茶类的色泽。
由色度的量变到质变,色泽就越出青色的范围,就变成持红茶,制法与青茶大不相同。
茶叶分类要以看到的色泽变化的系统性为依据。色泽的区别,包括干看的叶色,湿看的汤色和叶底。色泽不同,内质也不同,辨别色泽,就略知内质的不同。绿、黄、黑、白、青、红的分类,色泽不同差异很大而且制法和品质各有一个系统。
外形也为分类依据之一。品质的另一特点,是外形差异很大,特别是我国绿茶类,形状是突出的区别。如分珠茶、片茶、眉茶、尖茶等。外形不同,造形的技术不同,内质也不同。
茶类的发展历史先后也可作为茶叶分类依据的参考。最早是绿茶,其次是黄茶和黑茶,再次是白茶和红茶,最后是青茶。依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和内质主要变化,以及茶类发展,分为六大茶类,也符合传统而通俗分类方法。
再加工茶叶的分类依据
茶叶分类以制法与品质的系统性为“纲”。品质的不同取决于制法不同,各种茶类制成毛茶,品质大致稳定。
在毛茶加工进程中,品质变化不大。再加工茶类,如各类花茶的品质虽稍有变异,但品质基本上未越出该茶的系统性。再加工茶类应该是“目”而不是纲。
再加工茶叶的分类,应以毛茶为依据,茶类品质的形成主要决定于鲜叶加工。再制绿花茶内质虽然起了一些变化,但品质还是以绿茶品质为主,仍属绿茶类;青花茶还是青茶品质为主。黑砖茶,红砖茶仍属黑茶。
云南沱茶,饼茶和小圆饼茶,晒青绿茶,品质和制法靠近绿茶。
而云南紧茶,大圆饼茶,同是晒青。但压制前必先堆积促进变色,在干燥过程中,“发花”色香味变化很大,与绿茶不同。从再制方法和品质都靠近黑茶,应归入黑茶类。
茶叶分类方法
各种茶叶品质不同,制法也不同。制法特别是特征制法不同,其分类依据更不同,因此,首先以制法分为几大类,在制法的基础上结合品质特征再加细致加以区分,下面结合六个茶类是以下:
绿茶类:
鲜叶经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在杀青工序中,采用高温快速杀青,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保持绿叶清汤的品质特点。
高温杀青是绿茶类制法的主要特点,绿茶首先根据杀青方法不同分为蒸青(蒸汽杀青)和炒青,红外线杀青三种;再根据干燥的方法又分为炒干,烘干,晒干三种;然后依外形不同分为圆,长,针形,尖形,片形等。
比如:信阳毛尖属炒青的烘干,针形茶,云南饼茶属炒青片晒干的针形茶,龙井属炒青的炒干扁形茶。
黄茶类:
制法基本上与绿茶相同,只是在揉捻或初干后经过特殊的闷黄工序,促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形成黄叶黄汤的独特品质。
根据闷黄的先后为:
杀青后湿坯堆积闷黄:涔山毛尖,台湾﹑苏联黄茶。
揉捻后湿坯堆积闷黄:黄大茶,黄小茶,君山银针。
黑茶类:
鲜叶经杀青,揉捻,渥堆,干燥四个工序。
渥堆时间较长,多酚类化合物自动氧化,程度较黄茶更充分,经过微生作用,从而形成毛茶色泽油黑或暗褐,茶汤褐黄或褐红的特征。根据渥堆法不同分:
湿坯渥堆发酵:
蒸压变色:湘一、二、三号。
蒸压定型:黑砖茶,花砖茶,茯砖。干坯渥堆发酵
散茶 湖北老青茶
蒸压定型:云南紧茶 广西六堡茶
成茶堆积再发酵:
蒸压 康砖茶,金尖,四川茯砖 湖北青砖茶
炒压 方包茶 安化茯砖
白茶类:
鲜叶经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
其制造特点是不经高温破坏酶的活性,,也不创造条件促进多酶类化合物酶性氧化,而是任其自动缓慢氧化,形成茶芽满披白色茸毛,汤色浅淡的品质特征。
根据萎凋程度分:
全萎凋:
芽茶 政和银针
叶茶 政和白牡丹
半萎凋:
芽茶 白云雪芽﹑银针
叶茶 贡眉,寿眉
青茶类:
鲜叶经萎凋,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它的制法特征先适当促进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达到一定程序后,再采用高温炒青制止多酚类化合物的酶性氧化,使茶叶形成绿叶红镶边,汤色金黄,香味醇,兼具红,绿茶的品质特征。
按做青程度和产地分:
闽北青茶:代表武夷岩茶,大红袍,铁罗汉,单枞奇种。
闽南青茶:安溪铁观音,梅占,色种。
广东青茶:凤凰单枞,水仙。
台湾: 乌龙色种
按产地又可这样分:
分为岩茶,洲茶,山茶
按动作轻重分:
闽南青茶,台湾青茶,闽南青茶,广东青茶,做手做青萎凋青茶。
散茶,束茶(外形成卷条为散茶,卷条扎束成捆为束茶)
窨花青茶:
散茶,困茶(龙团香茶)
红茶类:
红茶似红非红的品质特点,说是红色红汤其实是黄红色。要求黄烷醇类较深刻地氧化。先以酶促进作用为主,后以自动氧化为主。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个工序。
制法特点是:经过室温自然渥红或热化的作用。
依制法:成茶外形和品质不同而分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切细红茶,窨花红茶,蒸压红茶等六类。
小种红茶经过萎凋,揉捻,渥红,锅炒,毛烘,拣剔复烘等工序。其中熏蒸为松木。故成品茶有松木香味。而在福建崇安桐木其范围内的产品有自然的松木香味,叫正山小种。而用油松木烟烘,叫工夫小种。
工夫红茶经过萎凋,揉捻,渥红,干燥四个工序。毛茶加工很精细粗大做小,不分花色,分叶茶和芽茶。叶茶是整叶工夫,芽茶是细嫩工夫。
分级红茶经过工序与工夫红茶相同。毛茶经过筛分分级为四个花色。分条茶和碎茶,条茶是整叶的成茶,好白毫等;碎茶是一般揉捻方法生成破叶茶,成茶外形破碎成细粒状,如碎白毫等。
切细红茶或称颗粒红茶,是在揉捻过程中边揉边切,以生产破叶茶为主,分半叶茶,碎叶茶,碎片三类。半叶茶是叶不完整,系不完全切细的半叶或少许未切细的整叶,有白毫,橙黄白毫.名称虽与分级红茶相同,但生产量少,完全无破损叶子不多.破叶茶为颗粒状的破碎的细粒茶,卷条经过切细的,有碎白毫,碎橙黄白毫,名称虽与分级红茶相同,但生产量不大,成颗粒状的多.是碎片状茶,有花香,碎橙黄白毫花香,碎未等.
窨花红茶有杭州的内销玫瑰红,1958年福建新产品的香红茶.
蒸压红茶有花香压成的小京砖茶,米砖茶。
分类情况:
小种红茶: 湿培熏蒸,(正山小种)
毛茶, (工夫小种)
工尖红茶: 叶茶(祁红,宇红,宣红,湖南工尖)
芽茶(金芽,紫毫,红梅,君眉)
片茶 正花香,副花香
分级红茶: 叶茶(白毫,橙黄白毫,白毫小种)
碎茶(碎白毫,碎橙黄白毫,花香,花啐橙黄白毫)
切细红茶: 半叶茶(二叶茶)
破叶茶(二叶茶)
碎片 (片,碎,末茶)
窨花红茶: 散茶(玫瑰红,茉莉红茶)
团茶(香饼茶)(红茶末窨花压成的)
蒸压红茶: 砖茶:母砖及小米砖茶
团茶:凤眼香茶(红茶窨花揉压成圆球形)
茶叶分类与命名,目前比较认同的是分六大类(甲)各大类又依制法特点分为各个小类(乙),各小类又根据外形成加工技术细分为不同茶类(丙),掌握好命名与分类的理论,既可以帮助我们将茶叶归类,又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各种不同制作方法创造不同茶类提供理论基础。
§1-3产销概论
茶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国际商品市场上茶叶的总贸易额虽然还不及咖啡和可可,但茶叶除有公认的药理功效和一定的营养价值外,副作用较小,而且售价亦较低廉,因此日益为人们所重视。二次大战以后,世界茶叶发展更快,茶不断扩大,产量逐渐上升,质量亦有提高,销量日益增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喜爱的饮料。
一,我区茶叶生产情况:
我区茶叶载培历史较早,据有关资料记载,河南有茶始于西周,最早在信阳的西部和南部种植。《茶树载培讲义》统版教材载录:后传到河南淮河流域(信阳一带)约在公元300年前左右。
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战争不断,产量上下起伏不定,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降到历史最低点,面积二千五百一十六亩(2516),产量22300。
现在情况,解放以后,随着党和政府的重视,茶叶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958年大跃进,面积4197亩,产量117000斤。
据《河南日报》93年7月12日载:
春茶在1993年取得年产量经济效益之大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
产量198.5万公斤,优质名茶占54.7%。产值6035万元,预计产值将突破1亿元大关。
2003年, 产量300万公斤,产值60000万元。社会总产值近十亿。
二,我国茶叶产销概况
我国茶叶无论是产量和出口量,曾长期占据世界首位。茶叶质量誉称世界第一。
我国茶叶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来450万担(1886年)出口量达268万担,从十九世纪末起的半个世纪中,产量年年下降。解放前夕,产量只有84万担,出口20万担。
新中国成立后,茶叶生产量达500万担,赶上历史最高水平。
1990年全国产茶面积,1580万亩,茶叶产量54万吨(1080万担)提供产品税8亿多元,出口创汇报4亿美元。
1.产量级面积
2.产地:
我国主要的产茶省区有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福建,台湾,湖北,江西,台湾为最多,其次四川,云南,福建,江西,湖北,广东等省。近年产区扩大,山东,甘肃,新疆,西藏等省都种茶树成功,山东发展更为迅速,在临沂成立茶叶研究所。
浙江:
主要生产绿茶。以眉茶,珠茶为主,龙井,旗枪,烘青,大方次之。红茶亦有生产。眉茶公为杭绿,遂绿,温绿三种,集中在杭州,临安,温洲等地另工。珠茶主要为平绿,产区在绍兴,宁波二地区。红茶称浙红,在杭州和绍兴二地加工。龙井,旗枪在杭州地区,烘青在金华,丽水,杭州等地加工,大部分作为花茶的茶区。
省内主销眉茶,烘青,旗枪,龙井,花茶和红茶亦有。
安徽:
生产的有红茶,绿茶及各种名茶(黄山,太平,舒城小兰花,霍山黄芽,六安瓜片等)。红茶主要有祁门,其产品祁红出口有典型的“祁门香”,绿眉茶分屯绿,芜绿,舒绿,毛茶在屯溪和歙县加工称为屯绿;集中在芜湖加工称芜绿,舒城称舒绿。
安徽生产的祁红,屯绿在国际市场上声誉很高,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涌溪火青等内销珍品。
省内主销绿茶95%以上,花红茶亦有售。
湖南:
主要生产红茶,绿茶,黑茶等。
红茶称湘红,毛茶集中在安化,新化,平江等地加工。
绿茶分为炒青,烘青和蒸青三种。炒青集中在长沙、湘阳、湘潭加工,成品称湘绿。
黑茶集中在安化,益阳加工,主要产品有湘尖,黑砖,花砖,茯砖。
此外还生产君山银针,高桥银锋,安化松针,韶山韶峰,古丈毛尖,北港毛尖等名茶。
省内以销绿茶为主,花茶红茶及其它茶类。
3.销路:
内销大致是北方花茶为主,东北之省,山东,北京,陕西,河南等。
宁沪杭龙井,旗枪,瓜片等名茶为主。
边疆少数民族以紧压茶为主,其中内蒙、甘肃以青砖。青海、新疆以茯砖,西藏以康砖为主。南方以绿茶为主,常饮红茶、花茶及乌龙茶。自给。其它茶叶极难打入外省市场。
绿茶:我国以绿茶生产为主,产量多制工精细,品种花色特别丰富多彩。
绿茶是我国传统出口的茶类,外销以眉茶为主,珠茶次之特种绿茶亦有少量出口。中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50%左右,主销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等近五十国家和地区,北非市场90%以上饮中国绿茶,其次是中东国家,在贸易洽谈会中直接以贸易代号洽谈。绿茶在国内约占85—90%(包括花茶)。
红茶产销概况:
红茶是我国主要外销茶之一,是国际市场上传统的销售品种,过去以生产工夫红茶为主,产地广,数量多,品质独特,尤以祁红具有浓厚而持久的特殊香气而著名。后起之秀滇红,色深味浓,深受欢迎。现在切细红茶约占我国红茶三分之二,以广东,云南,四川最好。小种红茶数量较少,主销英国,部分侨销。
我国生产的红茶以外销为主,占世界的4.5%左右,主销苏丹,埃及等地,大多被茶商做低档茶拼脚,价格疲软,竞争力弱。
其它的茶叶产销情况:
青茶主要产于台湾、福建、广东三省,侨销及东盟,日本,有美容作用。
白茶是福建的特产,侨销。
黄茶主要安徽淮南,湖北的英山,浙江的丰阳,湖南君山,四川的蒙项等地。内销。
黑茶主要产自湖南、湖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边销为主,少量内销。
三.世界贸易情况:
世界上产茶国家的制茶技术都是先后从我国传出去的.六世纪传入日本,十九世纪斯里兰卡,印度,印尼等国.
现在世界上产茶有五十多个国家。亚洲是世界的产茶中心。约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7%左右,其次是非洲约占10%,南美和其它地我产量较少,约占3%。
1976年产量有100万担的有印度,斯里兰卡,印尼,苏联,肯尼亚,日本,土耳其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占将近一半。(产茶国家情况)
2.生产茶类:
红茶为主,外国生产的茶类较少,花色品种简单。红茶产量占世界茶叶产量的80%,其次绿茶,黑茶,蒸青,速溶茶是六十年代新品种,产销量发展很快。
生产红茶主要有印度,斯里兰卡,东非国家。
生产绿茶的主要是中国,其次是日本,苏联。
3.出口及消费情况:
1926年出口量1400万担,红茶90%,绿茶及其它10%出口额,印度,斯里兰卡,中国三国最多,销量我国稍少一些。斯里兰卡33%,印度31%
进口国家有八十多个,最多是英国400—470万担。占35%左右,其次是美国100——140万担占10%。还有苏联,埃及伊拉克,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进口绿茶最多的是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阿富汉,日本等。
4.世界主要产茶国产销情况:
印度:
印度最早是1834年从我国引进茶籽, 140年历史,近几十年来发展较快,1976年产量达1029万担,占世界30% 产茶最多国家,红茶94%,低地茶园制部分绿茶。
截止到1965年,产量的输出量都占第一,近年由于国际市场竟争,国内需求量激化,红茶供过于求的原因。出口量没有增加。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1854年才开始发展茶叶生产,1866年泰罗学习我国制法正式试制。1976年产量达3万担公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总产17%。
东非:
主要有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
1952年前后开始种茶,发展非常迅速。1975年茶叶产量达177万担。出口量为116万担,占世界输出量的10%占茶叶输出国第二位。
东非红茶生产85%以上供出口。主销英美,加拿大,及非洲。
东非之国茶叶的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猛增,加上茶叶成本低,出口价格低廉,特别畅销于英国,产量在不断上涨。
2003年茶叶国际国内情况:
世界产茶1216万吨,总贸易量970万吨,内销126万吨,为56.5%,红茶出口占88.8%,绿茶9%,其它2.2%,五大出口国(印度,斯里兰卡,中国,肯尼亚,印尼)十大进口国(巴基斯坦,美,埃,伊拉克,伊朗,摩洛哥,沙特,叙利亚)
我国内销28.5万吨,占61.76%,近年以6%需求增加,故质量下降、价格上升。出口25万吨,3.32美元
5、近年来茶叶生产的特点
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等这些发展较早的主要茶叶生产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控制,国际市场斗争激烈,国内矛盾激化,因此增长速度缓慢。
1965年—69年,印度只增加6.5%,出口下降。
1965年—69年,斯里兰卡仅增加0.5%,出口量亦有反复。
显著特点是:一些非洲新发展的茶叶生产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东非三国发展更快,1965年到1969年五年,总产量增加91%,出口量也不断增多,1964年占世界总出口量5%,1969年已增加到9.9%,1975年三国产茶177万担,比1970年又增加工13.1%,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逐渐上升。
速溶茶及其他配料茶的生产,保健美容茶等都发展很快。特别是提取茶中有效成分,提高中低档的利用。
复习题: 1.写出我茶叶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我国六大茶类鲜叶加工工艺的基本工艺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