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定义
? 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客观世界的一
种虚幻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
道、精灵、因果报应等,把希望寄托于
所谓天国或来世。
宗教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 据 1996年的不完全统计, 全世界宗教信徒约占
世界人口的五分之四 。 其中, 世界三大宗教的
信徒人数为:基督教徒 19.55亿, 占世界人口的
33.7%;伊斯兰教徒 11.27亿, 占世界人口的
19.4%;佛教徒 3.11亿, 占世界人口的 6%。 其
他传统宗教的信徒人数占前几位的是:印度教
徒 7.93亿;犹太教徒 1385.8万;锡克教徒约
1700万 。 另外, 各类新兴宗教信徒 1.23亿 。
? 另据一份最新统计资料,估算至 2001年,世界
人口 61.28亿,其中基督教徒 20.24亿,伊斯兰
教徒 12.13亿,佛教徒 3.63亿,印度教徒 8.23亿,
犹太教徒 1455.2万,锡克教徒约 2368万,各类
新兴宗教信徒 1.03亿。
康德:宗教与迷信的区分
? 只不过以这样一种方式,宗教就内在地
与迷信区别开来了,后者在内心中建立
的不是对崇高的敬畏,而是在超强力的
存在者面前的恐惧和害怕,受惊吓的人
感到自己屈服于这存在者的意志,但却
并不对它抱有高度的尊重:这样一来,
当然也就不能产生出良好生活方式的宗
教,而只不过是邀宠和献媚罢了。
卡西尔:宗教与禁忌的区别
? 禁忌体系强加给人无数的责任和义务,但所有
的这些责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完全是
消极的,它们不包含任何积极的理想。某些事
情必须回避,某些行为必须避免 —— 我们在这
里发现的是各种禁令,而不是道德或宗教的要
求。因为支配着禁忌体系的正是恐惧,而恐惧
唯一知道的是如何去禁止,而不是如何去指导。
它警告要提防危险,但它不可能在人身上激起
新的积极的即道德的能量。
? …… 禁忌体系尽管有其一切明显的缺点,但确是人迄
今所发现的唯一的社会约束和义务体系。是整个社会
秩序的基础。 …… 取缔它就意味着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然而,人类伟大的宗教导师们发现了另一种冲动,靠
着这种冲动,从此以后人的全部生活被引到了一个新
的方向。他们在自己身上发现了一种肯定的力量,一
种不是禁忌而是激励和追求的力量。他们把被动的服
从转化为积极的宗教情感。禁忌体系有着使人的生活
成为最终不堪承受的重负的危险;人的全部生存,不
管是物理的还是道德的,在这种体系的持续压制下闷
得透不过气来。正是在这里宗教插足了。 …… 它们解
除了禁忌体系的不堪承受的重负,但另一方面,它们
发现了宗教义务的一个更深刻的含义:这些义务不是
作为约束或强制,而是新的人类自由理想的表现。
宗教仪式和宗教信仰
? 仪式构成宗教的外显层面,类似于习俗。
? 信仰构成宗教的内在层面,引起争论的
焦点。
“信仰”一词的含混性
? ( 蒂利希 Paul Tillich,1886-1965),在大众化
的宗教用语里,很难找到一个词像“信仰”那
样,更容易引起误会、曲解和疑问了。如果说
“信仰”对人有“疗效”,那么,今天首先需
要治愈的便是“信仰”,因为这个概念目前给
人带来的主要不是“健康”而是“疾病”,即
造成了一系列精神混乱,诸如怀疑、盲从、理
智的冲突、情感的丧失等。所以,有人建议遗
弃“信仰”一词,但这种建议很难行得通,因
为“信仰”不光受传统的强有力维护,而且没
有别的词能表达“信仰”所意指的那种实在。
对于信仰的理性认识
关于上帝存在的各种证明都属于对信仰的理性认识。宇
宙论证明(第一原因没有原因、第一推动不被推动。上
帝即宇宙机器的第一推动、第一原因);目的论证明
(宇宙万物都令人惊奇地符合目的,仿佛有一种智力专
门设计似的。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设计者);本体论证
明(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上帝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
实中。上帝的观念本身就包含了上帝的存在);道德论
证明(行善是一种绝对命令。但行善并不必然幸福,相
反,为了遵循绝对的道德命令,需要牺牲幸福。没有幸
福的善不是至善。行善之所以成为绝对命令,就在于至
善是可能实现的,或者说,理性把至善视为宇宙的目的。
只有假定宇宙被一个道德上完美的人即上帝所主宰,再
假定灵魂不灭,至善才有可能实现,行善才有最终的根
据。上帝的存在仅仅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设定的。)
罗素依据理性对宗教信仰的批判
? 代表理性的科学与代表非理性的宗教的区别:
1)方法论上的区别,从具体到一般与从一般
到具体,2)真理观上的区别,相对真理与绝
对真理。
? 我认为宗教基本上或主要是以恐惧为基础的。
这一部分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恐怖,一部分是像
我已说过的,希望在一切困难和纷争中有个老
大哥以助一臂之力的愿望。恐惧是整个问题的
基础 —— 对神秘的事物,对失败,对死亡的恐
惧。恐惧是残忍的根源,因此,残忍和宗教携
手并进也便不足为奇了。
对信仰的情感认同
? 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768-
1834) 主张,宗教的本质不是最高的知识,
不是完善的道德,而是情感和直觉。
? 为了拥有属于自己的领域,宗教提出的全部诉
求如下:放弃那些属于其他领域的东西,并将
以往强加于本领域的东西如数奉还。宗教不想
模仿形而上学,按照本质来规定和解释宇宙;
它也不愿如同道德,依靠自由的力量,或通过
某群人的神圣自由选择,来推动宇宙发展乃至
完善。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
是直觉和情感。
? 直觉是, 对宇宙的直觉, ( intuition of the
universe),情感则指, 对无限的情感, ( the
feeling of the Infinite)。 所以,宗教的本质就
在于,通过直觉宇宙所唤起的那种无限情怀,
或用传统宗教语言来说,就是, 虔诚, 。
? 当世界精神威严地昭示于我们时,当我们听到
它的活动声响,感到它的活动法则是那么博大
精深,以致我们面对永恒的、不可见的东西而
满怀崇敬,还有什么比这种心情更自然吗?一
旦我们直觉到宇宙,再回过头来用那种眼光打
量自身,我们比起宇宙来简直渺小到了极点,
以致因有限的人生而深感谦卑,还有什么比这
种感受更恰当呢?
? 虔诚虽有不同形式,但在所有的宗教感情那里
都表达了一种依存性,这就是有限的万事万物
依存于最高的、无限的存在。
对信仰的意志抉择
? 帕斯卡尔( Blaise Pascal,1623-1662) 的, 打
赌说,,,无限”(比如数学上的)是肯定存
在的,但却是不可知的(如,不知道是奇数还
是偶数)。“无限”的上帝不仅是不可知的,
甚至不能从理智上确定它是否存在(我们可以
凭借无限地增加数目而知道数学上的“无限”
存在,但不能以此知道上帝的存在)。上帝存
在完全是信仰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论。由此,
在是否相信上帝存在的问题上,对每个信徒来
说便成了一场严峻的人生选择,因为该问题犹
如, 从无限之尽头向我们抛来的一枚硬币,,
究竟赌注, 正面, 还是看好, 反面,,凭借理
智既无法作出决断也不能证实对错 。
? 是的,你非赌注不可。你早已委身,就别无选
择。然而,你将赌定哪一面呢?让我们来看一
下:既然非得作出一种抉择,只有看看哪一种
抉择与你的利害关系最小。你有两样东西可输:
真与善;你又有两样东西可赌:你的理智和意
志,你的知识与福祉;同时你的本性又在躲避
两样东西:谬误与邪恶。既然你非做抉择不可,
你的理智所面对的已不再是选择这一面而不是
那一面。这一点是我们早已明确了的。那么,
就你的福祉而言又将如何呢?让我们估量一下
赌注正面,即相信上帝存在所包含的得与失吧。
我们可对两种情况加以估量:若赌赢了,你将
获得一切;若赌输了,你并没有失去什么 。 还
有什么可犹豫的,就赌定上帝存在吧!
宗教信仰是对“终极存在”的关

? 蒂利希:宗教不是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的存在对
人的命令,而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层面,即
人的精神生活的底层,上帝或其他超自然的存
在是人的精神的本原,即终极存在。 宗教,就
该词最宽泛、最基本的意义而论,就是终极关
切。 它表现为对 人类精神生活中终极的、无限
的、无条件的方面探寻,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
有它的终极关切,比如在道德领域表现为道德
要求的无条件性,在认识领域表现为对终极存
在的不懈追求,在审美领域表现为对终极意义
的无限渴望 。虽然宗教在精神生活中没有自己
的独特的领地,但所有的精神生活都有宗教维
度,当精神生活涉及到其最底的层面时就进入
了宗教领域。
? 总而言之,在一切人类精神活动领域中
反映出来的那种终极关切状态,其本身
就是宗教性的。 宗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
本体、基础和根基。人类精神中的宗教
方面就是指此而言的。
宗教信仰的特征
? 1、宗教信仰的对象如果不说是不存在的话,
至少是不可知的,或者说是超越性的。
? 蒂利希,要是你一开始就问上帝是否存在,那
你永远也不可能接近上帝;而且如果你断言上
帝确实存在,那你甚至会比否定上帝存在更加
远离上帝。
? 2、对不可知的对象的“认识”方式是情感或
直觉而不是理性的推论。
? 3、因此,可以说宗教信仰对象是一种情感性
的虚拟对象。宗教经验是对无限或终极存在的
一种情感体验。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形式
? 卡西尔( Ernst Cassirer,1873-1945),人是符
号的动物,因为人创造了文化符号世界,人生
活在文化符号世界之中。语言、神话、宗教、
艺术、科学、政治等等,是文化符号世界的不
同方面。
? 神话 -宗教表现了一种特有的感知方式, 即一
种原初的感知方式, 一种低于理性的情感感知
方式, 是知觉与概念的, 母体, 或, 发源地, 。
从仪式、对象和思维方式三个
方面来看审美与宗教的关系
? 一、仪式,1)宗教仪式孕育了各种艺术形式;
2)宗教仪式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艺术形式;
3)人们通过宗教仪式不仅获得宗教经验而且
获得美感。
? 二、对象:审美对象与宗教信仰对象一样,都
是超越性的,即都是对日常经验世界的超越。
区别在于审美对象是一个自然的、亲近的对象,
宗教信仰对象是一个神秘的、崇高的对象。
? 三、思维方式:都是理性之下或之外的情感感
知。
贝尔: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 贝尔( Clive Bell),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基于这种
假说,贝尔反对艺术再现,反对制造幻象,反对卖
弄技术。主张创造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的首要目的。
? 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
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
感。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地感人的
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
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
? 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情感的亲身
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 。
? 优秀视觉艺术品能把有能力欣赏它的人带到生活之
外的迷狂中去 。
关于艺术的形而上学的假说
? 所谓, 有意味的形式, 就是我们可以得到某种
对, 终极实在, 或, 物自体, 之感受的形式。
? 我现在谈的是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并赋予不
同事物以不同意味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就是
终极实在本身。
? 对纯形式 (物自身、终极实在)的观赏使我们产
生了一种如痴如狂的快感,并感到自己完全超
脱了与生活有关的一切观念。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对艺术的
宗教性理解
?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宗教表达的是个人对宇宙
的感情意味的感受。如果我发现艺术也是这同
一种感受的表达,也决不会因此感到诧异。然
而这两者所表达的感情似乎都与生活感情不同
或者高于生活感情。它们也肯定都有力量把人
带入超人的迷狂境界,两者都是达到脱俗的心
理状态的手段。艺术与宗教均属于同一世界,
只不过它们是两个体系。人们试图从中捕捉住
它们最审慎的与最脱俗的观念。这两个王国都
不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俗世界。因此,我们
把艺术和宗教看作一对双胞胎的说法是恰如其
分的。
? 宗教精神是一种生来就有的信念,这种
信念认为一些事物比另一些事物更要
紧。 …… 使人民信奉宗教的是他们的无
条件的、普遍的宗教感。 …… 正是这种
宗教感使他们置正义于法律之上,置情
感于原则之上,置感觉于文化之上,置
智力于知识之上,置直觉于经验之上,
置理想于现实之上。正是这种宗教感使
得他们成为传统的敌人,妥协的敌人,
常识的敌人。事实上,宗教的实质就是
这样一种信念,即:有些东西具有极大
的价值,而绝大多数东西是毫无价值的。
? 我称一个以牺牲物质存在来追求在他眼里是美好事物
的人为宗教主义者。他们相信某些事物本身就是善的,
而且物质存在并不在其中。按照我的观念,这种毫不
妥协地认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重要的人都是宗教
型的。例如:我在巴黎见到一些青年画家,他们身无
分文,半饥半饱,衣衫褴褛;就连妻儿老少也是如此,
但是他们仍然发狂般地以全部热情画着那些没人买的
画。他们说不定会杀死或者打伤任何一个建议他们降
低自己作品售价的人。如果他们物质和荣誉都没有得
到,就是靠偷报纸和鞋油也要继续满足支配他们创作
的愿望。这些人是地地道道的超级宗教狂。一切艺术
家都属于宗教型。一切为人们坚持不渝的信仰都是宗
教信仰。一个信仰真理的人可以为真理坐牢,为真理
献身,但他绝对不会承认他认为根本不存在的上帝。
因而,他与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苏格拉底和基督是一
样的,他的行为同样带有宗教性,因为他的价值观念
尺度超出了物理世界的范围。
? 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
的两个途径。审美的狂喜和宗教的狂热是联合
在一起的两个派别。艺术与宗教都是达到同一
类心理状态的手段。如果我们获准可以置审美
科学于不顾,而深入到我们的感情及感情的目
的来研究艺术家的心理,我们可以得出相当不
严谨的结论,说艺术是宗教感的宣言。如果艺
术正象我所认为的那样是感情的表现,那么它
所表现的感情正是五花八门的宗教信仰中最有
生命力的力量。或者,在任何程度上,它表达
的感受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本质的感受。如果我
们说的“人类的宗教感”是指人的基本现实感
而言,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艺术与宗教都是人
类宗教感的宣言。
贝尔引起的困惑
? 艺术即宗教。
? 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其中以后印象派
(如塞尚等)绘画为代表。
? 宗教艺术(如唱诗、赞美歌、偶像等)
没有提供有意味的形式。
? 悖论:宗教艺术不是艺术,因而不是宗
教性的。
如何理解宗教艺术
? 沃尔特斯托夫( Nicholas Wolterstorff),对艺术
的宗教性理解发生在 18世纪艺术独立之后,这
种理解将艺术仅仅视为形式,将正确的艺术欣
赏方式确定为无利害性的审美静观
( contemplation),将艺术欣赏经验理解为一种
超越性的情感体验。但这种艺术不包括宗教艺
术。宗教艺术服务于宗教目的,因而不是无利
害性的。宗教艺术的目的不是无利害的静观,
而是唤起人们的宗教记忆。宗教艺术是一种纪
念艺术 (memorial 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