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行业清洁生产方案 
???? 
废物源 
废物类型 
清洁生产方案 
方案类型 
材料的购入储存和搬运 
搁置过期陈旧或受污染的材料 
反应过的/聚合过的或不合规格的化学品 
粉尘排出物 
空容器 
加(运)油剩余物 
实行“先进先出”的用料原则控制存货 
首先对材料进行试验,以决定其是否可用于当前生产 
将陈旧材料退还给供货商 
隔离废物流 
包装物品避免日晒雨淋 
与供应厂家合作或安装提纯设备以提高供料质量 
慎重考虑对新材料的需要(如修改工艺或改进控制,以减少或取消对新材料的需要) 
尽量使用合规格材料 
使用阻化剂以防止不良副反应或聚合物的生成 
将粉状产品重新制为粒状产品 
当冲洗固体搬运设备时,重用惰性组分 
改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装运箱或成批运输 
回收罐车中的物品 
使用泵或管道转运液体材料 
? 
反应器 
不合规格材料 
副产品 
通过安装隔板,采用高速搅拌马达,不同搅拌叶片设计、多层轮翼、泵激反复循环或一台串联固定式搅拌器,来改进反应器中的物理拌合 
用较好的进料投入,以获得较好的产品产出 
改善反应剂投入反应器的方法(在投入反应器前,先将反应剂充分浓缩) 
改进催化剂,并不断加以提高 
为回用物流,另外设置反应器 
改进反应器的加热和冷却技术 
考虑设计不同的反应器(如用插塞流动代替罐内搅拌混合) 
改进控制,使反应器处于最佳状态(如经常稳定运行状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等) 
保证橡胶垫片无破裂、磨损 
? 
热交 
换器 
不合规格产品(如对温度敏感的产品) 
降低管壁温度 
―用低压蒸汽流 
―降低过热蒸汽流 
―安装热压缩器 
采用分级加热(先用余热,次用低压蒸汽流,再用降低高热后的高压蒸汽流) 
采用列式清洗技术(循环海绵球和逆反刷) 
对粘性流,可使用内壁经刮擦过的交换器 
监控交换器污垢 
使用不腐蚀管道 
? 
泵 
? 
在可能条件下修复密封或购买新泵,以继续作业 
使用无密封泵(罐型或磁力驱动) 
? 
炉子 
? 
更换盘管,研究其他设计类型 
用中间交换器代替炉子或使用高温导热液 
利用现有的过热蒸汽 
? 
蒸馏塔 
不纯产品 
聚合废料 
管孔或漏斗排出的产品 
如塔的容量充足可增大流量化 
增加塔身节(如采用不同直径、塔盘或高效密封包层) 
重新做塔盘或重新做密封包层 
更换进料塔盘,达到更好的分馏 
绝热 
改进进料分布,对密封包层塔更应如此 
预热进料(如与另一束流交叉交换热量) 
从塔顶部附近的塔盘中,将塔顶馏出的产品去掉 
增大蒸汽管道尺寸 
修改再蒸馏锅设计(改为向下流动液膜或泵式再循环蒸馏锅,高通量管道) 
降低再蒸馏锅的温度(如使用低压蒸汽、低过热蒸汽、安装热压缩机、用中间传导液体等) 
确保管道无阻塞 
降低塔内压力 
改进塔顶流出物冷凝器(更换导管、更换冷凝器、增设管口辅助冷凝器) 
将塔顶流出蒸汽引至下一个塔(使用分冷凝器,并将蒸汽流引导至后续加工塔) 
? 
管道 
泄漏或挥发物 
副产品 
排出物 
低等级产品 
更换泄漏的阀、泵和密封件 
监控主要管孔(贮存罐、罐车)及漏斗系统,回收管孔排出产品(安装冷凝器或管孔压缩机) 
避免将热物料送去贮存 
改变冶炼法或使用里衬 
避免管线过热,缠绕容器或为其加套 
分离废物并将其回收 
? 
产品 
加工 
不合规格产品 
受污染产品 
溢出物 
排出的粉尘 
蒸发损失 
质量控制试验样品 
按要求或需要的数量生产产品 
使用毒性较小或无毒的原料 
改进联机控制(如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 
优化逐级操作 
自动启动、关闭和进行产品转换 
给车间生产编制程序,以处理意外的翻转及跳闸等事故 
调整设备位置,改变管道走向布置,以避免其它污染源 
为废品寻找市场 
安装可重复使用的隔热装置 
重新设计或修改加工工序和工艺,以回收产品和不可利用的原材料重新配制产品(如生产颗粒状化学品而不是粉末状化学品,以减少粉尘排出物) 
分离并回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排出物 
将批量生产改为连续生产 
更新催化剂 
审查抽样频率和程序,以减少次数和样品数量 
回用样品 
如反应器圆盘断裂,可考虑分流到中性罐中去 
? 
设备清洁和转换 
废品 
用过的清洁剂 
洗涤液 
提高设备利用率 
改进使用同一条生产线生产不同化工产品的日程安排 
回收更多的产品(通过刮扫罐体或吹扫管道) 
冲洗转运固体物料的设备,回收惰性沉淀物质 
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清洁,探讨取消批量间清洁的可行性 
考虑采用其它清洗方法(如塑料介质喷丸等机械清洗法等) 
考虑使用危害较小的清洗剂(如用具有更好生物降解性能的清洗剂的超声波清洗法) 
使所用的清洗产品标准化 
减少清洗剂的使用(如改用高压喷雾、压缩空气流和热清洗浴等) 
在可行条件下,回收并回用清洗剂 
回用清洗水 
在可能条件下,用生产过程中的液体清洗加工设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