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 与,,而,,则, 的用法
第一、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
分句与分句、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
的词,进而表示连接部分的某种关系。
如果单从复句的角度看,古汉语多用
,意合法,,秦礼君, 古代关连词语手
册, 收集 200多,何乐士, 古代汉语虚
词通释, 85个。
第二、掌握古汉语连词:一是分析所连
接的前后成分,二是分析所连接的两者
之间的相互关系,三是如何用现代汉语
翻译。
(一), 与, 的用法
1、用作动词。
( 1)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史记 ·滑稽列传,
( 2)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
于明不与齐也。, 孙子吴起列传,
( 3)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
语 ·阳货,
( 4)蹇叔之子与师。, 左 ·僖 32年,
2、用为名词 。
( 1)王夺之人(指人心),霸夺
之与,强夺之地。, 荀子 ·王制,
3、用为副词 。
( 1)故天下之君子与谓之不祥者。
,墨子 ·天志中,
( 2)王霸、安存、危殆、灭亡,
制与在我,亡乎人。
4、用为介词。一是介物件 。
( 1)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
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孙子兵法,
( 2)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
,荀子 ·议兵,
( 3)卫鞅复见孝公。公与(之)语,
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史记 ·商君
列传,
( 4)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
,史记,
二是介比较对象 。例如:
( 5)中国与边境,犹肢体与腹
心也。, 盐铁论 ·诛秦,
( 6)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
之,一也。, 荀子 ·议兵,
5、用为连词。
( 1)蜩与学鸠笑之。, 逍遥 逰,
( 2)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
皆不为奴。, 汉书 ·刑法志,
特别要注意, 与, 的连、介之辨:
1,逢丑父与君易位。
2、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3、吾与汝毕力平险。
因而吕叔湘, 文言虚字, 说:
,有些句子里的, 与, 字,很难
说定是连词还是介词。,
在这一点上很象现代汉语的, 和,
字。如:
( 2)张军和李非上学去了。
( 2)党和人民心连心。
( 3)江书记和我们在一起 。
辨别方法:
第一,,与, 字前有修饰成分是 介

1、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2、君安与项伯有故?
3、孤当与孟德决之。
4、不欲与廉颇争列。
第二,,与, 字前后不同词类是介

5,公与 (之 )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
也。, 史记 ·商君列传,
6,,与, 字固定结构。
( 1) 与 吾得革车千乘,不如 闻行人烛过之
一言也。, 韩非子,
( 2)吾 与 富贵而诎于人,宁 贫贱而轻世肆
志焉。, 鲁仲连列传,
( 3) 与其 戍周,不如 城之。, 左 ·昭 32年,
( 4) 与其 害于民,宁 我独死。, 左 ·定 13年,
( 5) 与其 有誉于前,孰若 无毁于其后?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一 ),,而, 的用法 ·
1、用为动词
( 1)一面而别,虽死而生。, 吴越
春秋,
( 2)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2、用为代词,通, 尔, 。
( 1)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2)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
,而可以报知伯矣, 。, 赵策,
3、用为副词
( 1)自孔子时而不具。, 汉书,
( 2)(奋扬)对曰:, 使而失命,
召而不来,是再奸也,逃无所入, 。
4、用为介词
( 1)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
史 ·文天祥传,
(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5、用为连词
,而, 字用为连词,连接动词性
词组,一般不连接名词性词组。
常见格式有:
动(谓) +而 +动(谓);
状 +而 +动(谓);
名(主) +而 + 动(谓) 。
A、表幷列关系
( 1)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子 ·尚同,
( 2)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
白章。
( 3)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
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 艶,
( 4)性贪而狠,党豹为虐。
B、表递进关系
(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
知明而行无过矣。
( 2)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
以刑法断其两足而黥之。
C、选择关系
( 1)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
楚而秦,两国交征,其势不两立。
D、承接关系
( 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
请完璧归赵。
(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答司马谏议书,
( 3)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 采
药,
( 4)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
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 5)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 韩
非子 ·说林,
E、因果关系
( 1)阳人未狎君德,而未敢承命。
,国语 ·晋语,
F、转折关系;假设关系
( 1)船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
此,不亦惑乎?
(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 3)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
瞻余马首可也。
( 4)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
传 ·襄 30年,
G、表修饰关系
( 1)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
6、用为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
( 1)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左
传 ·文 17年,
( 2)俄而 抇 其谷而得其 鈇 。
( 3)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
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韩愈
,祭十二郎文,
( 4)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
传 ·宣 4年,
( 5)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 ·微子,
( 6)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若假之
道,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
( 7)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
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 8)君子耻其言而不见从。
( 9)德之流行,速于臵邮而传命。
,孟子 ·公孙丑,
( 10)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
(五 ),,则, 的用法
1、用为助词
( 1)既则晋师之救郑者至。, 公羊
传 ·宣 12年,
( 2)我则为政而亢大国之讨,将以谁
任?我则死之。, 左传 ·宣 13年,
( 3)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
陵迟故也。, 荀子 ·宥坐,
( 4)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鸡鸣,
2、用为连词
A、承接关系
(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
则曰 ……, 捕蛇者说,
( 2)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3)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4)诚如
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国
志 ·诸葛亮传,
( 5)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矣。
( 6)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
中矣。, 左传 ·僖公 33年,
( 7)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B、因果关系
( 1)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
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2)
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
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庄子 ·胠 箧,
C、转折关系
(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
远,则忧其君。
( 2)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 孟子 ·滕文公上, )
( 3)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
D、假设连词
( 1)项王乃谓海青侯大司马曹咎
等曰:,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
慎勿与战!,, 淮阴侯列传,
( 2)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
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
3、用为介词
( 1)公曰:, 吾牲 牷 肥月盾,
粢盛丰备,何则不信?,, 左
传 ·桓 6年,
( 2)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
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4、用为副词
( 1)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
绝其甬道,大破之。
( 2)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4)此则寡人之罪也。
( 5)小人之学也,入乎目,出乎口,口
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驱哉?
( 6)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
( 7)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诗经,
5、用为动词
( 1)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左传,
( 2)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
( 3)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
,孟子 ·万章,
( 4)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
季之法。, 史记 ·周本纪,
6、用为名词
(1)、虽不周于今六人兮,愿依彭咸之
遗则。
助词分类
1,结构助词,之、是、实、焉、攸
2,语气助词,
A句首,夫、若夫、惟(唯、维)
盖、故;
B句中,之、其、也;
C句末,哉、也、矣、耳、乎;
3、衬音助词,
词头 ——有 夏,有 周,言 告 言
归,薄言 采之,丕 显文王;
词尾 ——母也天 只,不谅人 只 ;
日 居 月 诸,照临下土;南有樵
木,不可休 思 ; …… ;
句中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道之 云 远,曷 云 能来 … )
二,,之, 的用法
胡安良, 词语漫笔, 有, 之, 字
分解,对其动词、代词、助词的
用法分辩较多。
黎锦熙, 三百篇之 ‘ 之 ’ 字, 一
文。
王力 P461页认为是介词,只是
名称不同,我们用与现代汉语一
致的说法。
A、语气助词
( 1)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
者甚众。, 赤壁之战,
( 2)久之,目似瞑,意 睱 甚。
( 3)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诗 ·邶风 ·谷风,
( 4)公将鼓之。
( 5)乐之实,乐斯二者,乐者生矣;
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
之蹈之,手之舞之。
( 6)于是天龙闻而下之。
( 7)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 8)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9)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
古人名字常嵌, 之, 字以补足音节。如,
介之推、佚之狐、烛之武、尹公之佗、
孟之侧、公网之裘、管之鼻,公之鱼 ;女
的有南之威,丽之姬,等。
清 ·陈仅, 扪烛脞存,,古人声缓,多用语
助,人名亦然。自汉以降,无此例矣。,
B、结构助词
第一,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
示领属或修饰关系
( 1)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可
予不?
( 2)坎坎伐檀兮,寘 之河之干兮。
(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也。
( 4)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
万之师。
( 5)今日之事何如?
( 6)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
( 7)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
之五。
( 8)公输盘为云梯之械。
第二,用在主、谓之间,修之偏正化,
有强调谓语、舒缓语气的作用 。
(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2)天乎,予之无罪也。, 檀弓,
( 3)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 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
( 5)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 6)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7)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第三,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强调宾语意义
( 1)宋何罪之有?
( 2)姜氏何厌之有?
( 3)父母惟其疾之忧。
( 4)惟陈言之务去。
第四,用在主语和状语之间,舒缓
语气。
( 1)天之于民厚矣。, 列子 ·说符,
(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用为连词
A、表幷列关系
( 1)皇父之二子死焉。, 左
传 ·文 11年,
( 2)弃壮之良,而用幼弱。
,国语 ·周语,
B、表承接关系
( 1)积小之成大者,其惟仲尼乎?
( 2)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
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
( 3)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
虏之不 睱 。 (苏轼, 教战守策, )
( 4)今夫竖才,其身之不爱,焉能
爱君?, 管子 ·戒,
C、表假设关系
( 1)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
兮,不可说也!, 诗 ·氓,
( 2)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
何其拒人也?, 论语 ·子张,
3、用为介词
( 1)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
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
( 2)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汉
书 ·赵充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