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句 读
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也简
略介绍古书的标点符号问题。
,礼记 〃 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
其心意所趣乡也。?孔颖达疏云:?离经,
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
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与,O”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
也。?段玉裁注说:?此于六书为指事。
凡物有分别,事有可不,意所存主,心识
其处者皆是,非专谓读书辄乙其也。?、
即主的古字,其含义包括?读书止辄乙其
处?,即?有所绝止,、而识之?。
,说文,,? Z,钩识也。 ?段玉裁
注说:?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
褚先生补, 滑稽传,,东方朔上书,
凡用三千奏牍。人主从上方读之,止
辄乙其处,二月乃尽。此非甲乙字,
乃正字也。?
,说文,,?点,小黑也。?
,隋书, 经籍志,,?有贾逵春秋左氏
经传朱墨刻。?
汉代有很多标点。如, 武威汉简, 所见:
□ 标于简端,相当于今本?记? 字;
○ 大圆点,作用同?□? ;
●△ (中圆点、三角号)章句号;
小圆点,题目号。 〓 重文号;
∧∨ 上下括号,删略号;
レ 钩识号。一是相当于句读,二是识记某
一章句,三是平列重文名词的间隔;
,顿号,作用同?レ?。
唐宋以后有句读。宋代则标?句、读?二
字。如:
,礼记, 中庸, 自诚明 读 谓之性 句 自明诚 读 谓
之教 句 诚 读 则明矣 句 明 读 则诚矣 句
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 刊正九经三
传沿革例,,? 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
始妨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
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
中字本,兴国本幷点注文,益为周尽。?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
渐趋完善。
(二 )为什么要重视句读
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
句读是读懂古书的第一步,
孙德谦说:?学者喜读古书,惟当细心点读,
读一书而得一书之用,则矣。? (,古书读
法略例, 卷四 )
又说,? 不达用点之法,且有失解之患?,而
?句读既明,而义理亦不难得矣,盖用点
为分,于上下文不致误为牵连,则书之义
理,必能了然也。?
例如: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法
言 〃 问神, )
宋 〃 袁文, 饔牖闲评, 断句:?育而不苗者吾家之
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云:?子云叹其子
童蒙而早亡,故曰?乌乎’,即‘鸣乎’。?
杨树达否定袁说。引 宋姚宽, 西溪丛话,,?仆观
郑固碑曰:‘大男有杨乌之才,年七岁而夭。’
苏轼赋:‘童乌何寿之不将。’ …… 于是知‘童
乌’为子云小名。?树达按, 御览, 三百八十五
引刘向, 别录, 云:?杨信,字子乌,雄第二
子。?乌为雄子之字,袁读非也。 (,古书句读释
例 〃 不当读而误读, )
2.误读会误解。
,韩非子,,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
夔一足,信乎?? 曰:?夔,人也,何故一
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
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
足,非一足也。?
,说文, 说夔?如龙一足?。
,国语 〃, 韦昭注:?夔一足,越人谓之
山燥,人面猴身,能言。?
,汉书, 高祖本记,,?与父老约法三章耳。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
法。?( 旧标点本 )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
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中华书局标
点本 )
,后汉书, 列女传, 班昭传, 云:?时, 汉
书, 始出,多末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
下,从昭受读。?古谚说:?学识何如观
点书。? (见, 资暇集, 卷上引稷下谚 )。
3.误读会误校
① 误读至误改例:
王念孙, 读书杂志, 误读而改误校例;
,汉书 ·高五王传,,?会汉将栾布平阳侯等
兵至齐击破三国兵解围 已后闻 齐初与三国
有谋将欲移兵伐齐.
王念孙曰:?‘已后闻’三字文义不顺,后
当为 复 。 …… 二字篆隶皆相似,故复讹作
后。?
杨树达曰,? 其说非也。此当以 ‘ 解围已 ’
为句,谓解围事终了也。
断句为,? …… 解围 已。后闻 齐初与三国有
谋,将欲移兵伐齐.
② 误读致误删例:
,史记 ·孟尝君列传,,“冯骥乃西说秦王
曰:天下之游士凭轼结 革引 西入秦者,无不
欲强秦而弱齐;凭轼结 革引 东入齐者,无不
欲强齐而弱秦。此雌雄之国也。势不两立为
雄,雄 者得天下矣。”
王念孙, 读书杂志, 云:“‘为雄’下衍
一‘雄”字,‘为雄’二字属下读。 杨树达
曰:“吴汝纶以‘为雄”属上读,是也.不
必衍‘雄’字。下文云:‘夫秦齐,雌雄之
国,秦强则齐弱矣。此势不两雄’,此文之
‘势不两立为雄”,即彼文‘势不两雄’也,
顾说非是。”
③ 误读致误补例:
,汉书 ·爰盎传, ;?且陛下从代来,郎官者
上书疏,未尝不止辇 受其言 不可用,臵之;
可采,未尝不称善。?
王念孙:?‘受其言’下当更有一‘言’
字.‘言不可用’正与‘不可采’对文。
今本脱一‘言’字。?
杨树达曰:?此文当于‘受’字断句。受者,
受书疏,非谓受言也,,风俗通, 卷二引
刘向语云,‘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
群臣无小大,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
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己。’
此‘其言’二字当下属之证。王氏因误读
而欲增字,非也。?
④ 误读致误乙例
,汉书 ·杜周传,,杜钦,字子夏,茂陵杜邺与
钦同姓字,俱以材能 称京师故 衣冠谓钦为盲
杜、子夏以相别。 ?
王念孙云,? 俱以材能称 ‘ 绝句 ’, ‘ 故 ’
字当在 ‘ 京师 ’ 上,而以 ‘ 故京师衣冠 ? 五
字连读。京师衣冠谓京师士大夫也。 ?
杨树达曰,?‘ 称京师 ? 谓见称于京师也。
班文简,省去 ‘ 于 ’ 字耳,原文可通,不当
如王读倒字。 ?
5、标点可加深对古书内容的理解。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
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
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
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
(三 )句读失误的原因
1.因知识局限致误。
①不辨古字通假而误读
,汉书 〃 贾谊传,, ? 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
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 也 所以数偿之。 ? 颜师
古于 ? 也 ? 字为句。沈彤云,? 也当作他。谓
诸侯或以罪黜,其地被削,多入于汉者。若因
其所存地为国,则国小而其子孙亦不得封,故
为之徙其侯国,幷 封其子孙于他所,如其被削
之数偿之也。颜注误。 ?
②不识古韵而误读 见教材 P689页)
③ 因校勘问题而误读
,荀子 〃 非相,, ? 故君子之行仁也无厌志好
之行安之乐言之 故言 君子必辩。 ?
杨倞 ? 故言 ? 下云,? 所以好言说,由此三者
也。 ?
王念孙,? 杨说非也。 ‘ 故君子必辩 ’ 为一句,
故下本无 ‘ 言 ’ 字。此言君子志好之,行安之,
乐言之,是以必辩也。上文云,‘ 故君子之于
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
辩,’ 是其证。今作 ‘ 故言君子必辩 ’, ‘ 言 ’
字乃涉上文而衍。杨断 ‘ 故言 ’ 为一句以结上
文,则 ‘ 君子必辩 ’ 四字竟成赘语矣。 ?
④ 因词汇训诂问题而误读
,书 〃 盘庚,,?无弱孤有幼。?郑玄注:
?不徙,则孤幼受害,是弱易之。?王引
之曰:?, 盘庚, ‘ 无弱孤有幼’,解者
以?孤有幼’连接,不知‘弱孤’犹言弱
寡,皆轻忽之义也。?
此句郑注为?无弱 —— 孤有幼。?
王读为?无弱孤 —— 有幼。?王说是。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商务印书馆国学丛
书本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2.因古文化知识局限而误读
,汉书 〃 地理志,,?县十四:东平陵邹平台梁
邹 …… 。?
顾炎武, 日知录,,?, 汉书, 济南郡之县十四:一
曰东平陵;二曰邹平;三曰台,四曰梁邹 …… 后人
读, 汉书,,误从‘邹’字绝句,因以‘邹’为一
县,‘平台’为一县。, 齐乘, 遂谓汉济南郡有邹
县,后汉改为‘邹平’,又以‘台’、‘平台’为
二县,此不得其句读而妄为之说也。?
,秦始皇本纪,,“慧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会注考证, 断句:“慧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此不审中国古代纪日制度,因而断错。
,历代职官表, 引, 山堂考索,, ? 凡他
官入院未除学士谓之 直院学士 俱阙他官暂
行文书,谓之权直。 ?
,丛书集成, 断句,? 凡他官入院未除学士。
谓之直院学士。俱阙他官暂行文书。谓之
权直。 ?
按:宋无 ? 直院学士 ? 之名。, 直院, 是指
没有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的官员到翰林院,
在翰林学士缺员时,他们可暂行文书之职,
叫做 ? 权直 ?,, 丛书集成, 不知宋代翰
林院的官制,因而致误。
(四 ) 怎样给古书断句
,史记, 项羽本记,,?项籍少时,学书
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豹往到邺。, 韩非子, 观行, ? 西门豹之
性急,常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
故佩弦以自急。?
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
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
浮之河上。
怎样正确断句
1、准确判断词与词的语法、逻辑关系(上
管下)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
子路入见,曰:?何此乃天子之娱也!?
孔子曰来吾语汝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
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
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
适然 (, 庄子,秋水, )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
问, )
2、注意句子中词语的语法位置
,文心雕龙, 谈到虚字的功用,? 夫惟盖
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
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
事似闲,在用实切。 ?
A 句首词 ___盖、夫、且夫;(语气词)是
时、昔夫、曩者、日者、现己、既而、向
者、俄而、方今、乃今;(时间副词)岂
唯、然且、然则、故夫、大抵、得无、何
为、何以、何乃、未尝、无乃;(复音虚
词)请、窃、忝;(谦敬副词)
B 句尾词 ____也、邪、欤、与、乎、
哉、焉、耳、矣、兮、也夫、己焉哉、
矣哉、云尔、己乎(语气词)。此外
还有语意句绝处,如宾、谓、补语句
尾。例:
秦与赵兵 相距 长平 时赵奢 己死 而蔺相如
病 〈 笃 〉 赵使廉颇将攻秦(其中?长
平?宾语句尾,?死? 谓语句尾,
?笃? 补语句尾。
C 句中习惯用语。
一是对话用?曰?字。要注意一人之辞而用
?曰?字。例如:
庄暴见孟子 曰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 〃 梁惠王下, )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二是引文处断句。
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仇不择骨肉 书曰
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3、注意从修辞章法上断句。
如:, 劝学,,五蠹, 等多用对比、排
偶句。
杨树达有?数读皆可通?例:
,论语 〃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
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李文公集, 引
?子曰吾与回言?,不连及下文。, 论语集注考
证, 云:? 吾与回言终日。?
杨树达曰:?‘终日’为表时状字,或状上‘言’
字,或状下‘不违’,两皆可通。?
,论语 〃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武亿云:?‘闻韶三月’当作一句。杨树达曰:
?‘三月’为表时状字,与前引, 为政篇, ‘ 终
日’同。上下两属皆可。?
(五)介绍几本句读书
黄侃, 文心雕龙札记, 章句, ;
杨树达, 古书句读释例, ;
武亿, 句读叙述, ;
吕思勉, 章句论, ;
吕叔湘, 通鉴标点琐议, ;
张仓礼、陈光前, 古文断句与标点, 。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编, 古籍点
校疑误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