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产业布局
目标,
1、掌握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 不同
指向型工业的特点 。
2、理解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
原因。
3、了解工业生产的不同地域类型。
工业部门的分类
? 工业为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在
我国,一般把工业分成重工业和轻工业
两大类。
影响工业区位
的因素很多,某种
工业的区位选择所
要考虑的主导因素
可能只有一个(或
少数几个)。这类
工业的区位选择以
其主导因素为指向,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五种不同指向型工业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
较高或原料不便
于长距离运输的
工业。
水产品加工厂
水果罐头厂等
产品不便于长
距离运输或运输
产品成本较高的
工业。
家具厂
印刷厂
啤酒厂
食品厂
石油化工等
市场指向型工业
指需大量消耗能量的工业。如炼铝厂、炼铜厂等
动力指向型工业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受社会、经济、环
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许多因素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工业的区位选择要
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
发,综合考虑,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工业区位因子选择小结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
钢铁工业分布
鞍钢、宝钢区位的异同
中国棉、毛纺织工业分布
棉纺基地
布局条件
老
上海, 无锡, 天津, 青
岛
① 接近原料产地:上海,
无锡接近长江下游沿江,
滨海平原棉产区;天津,
青岛接近冀鲁棉产区 。
② 充分利用, 合理发展
原有工业基地
新
北京, 石家庄, 邯郸,
郑州, 西安, 武汉, 乌
鲁木齐
① 接近冀中南, 鲁西北,
豫北平原棉产区, 位于
京广, 陇海铁路沿线 。
② 接近江汉平原棉产区
③ 接近南疆棉产区
新旧纺织基地的比较
高新技术
? 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工业为主体, 因其省能源, 省
资源, 省劳力, 省空间, 产品多以, 轻薄短小, 为
特点, 故企业多为中小型 。
?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某些劳动密集型的工
业改用电脑控制, 发达国家可在国外进行生产和装
配 。 因此, 原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区, 如东
南亚和港, 澳, 台地区, 也在向知识密集型的工业
方向发展 。
? 所有的电子装配工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
为减少其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应布
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 美国将其微电子装
配工业布局在东南亚及港, 澳, 台地区, 主要原因
即在此 。
高新技术
? 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以发展知识
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为中心, 所以影响
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就是知识和技术 。
三、工业生产的地域类型
? 任何工业生产,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区和
地点,并在这个范围内同当地的地理环境
和其它生产部门发生联系,形成各种不同
类型的工业区和经济区。由于各地的自然
条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
史和科技水平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
的工业区。
“煤铁复合体, 型
? 从全球范围来看, 形成于 18世纪中叶的英
国中南部工业区 ( 包括伯明翰, 曼彻斯特,
设菲尔德 ), 德国的鲁尔区是典型的以煤
铁资源为基础, 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 煤
铁复合体, 型工业区 。 此种类型还包括美
国五大湖南部 ( 芝加哥, 匹次堡, 底特律
等 ), 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区, 我国的鞍
山等 。
临海型工业区
? 第二种类型是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
内海沿岸的临海型工业区,它兴起于 20
世纪中叶,依靠发达的海运进口铁矿、
煤矿、石油等,形成了以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为主的“临海型”重工业区。
油田开发
? 第三种类型是以油田的开发为标志,形
成了中东波斯湾,美国的休斯敦、英国
的阿伯丁,中国的大庆等新兴石油工业
中心。
电子工业
? 第四种类型是以电子工业为标志, 形成了
诸如旧金山硅谷, 日本九洲硅岛等, 临空
型, 的高科技工业区 。 电子工业的兴起改
变了过去工业发展严重依靠原料, 能源的
态势 。 转而依靠高科技人才和高速交通,
形成了耗能少, 产品体积与质量小, 环境
污染小的新型工业 。
出口加工区
? 第五种类型是以韩国、泰国、菲律宾、
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区”。
依靠本国廉价劳力和地租、潜在的消费
市场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当然,
这种“劳力型”企业从发达国家迁往发
展中国家时,也往往伴随了一些“耗能、
污染型” 的企业。
英国图
英国工业地域布局演变
? 以英国为例, 从历史的维度反映三次技术革命对
工业地域布局类型形成的影响 。
? 其中第一次技术革命后, 形成了煤铁复合体型的
钢铁工业城市伯明翰和纺织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
? 阿伯丁是因为北海油田的开发, 在新的原燃料基
地形成的新的石油工业中心 。 伦敦横跨泰晤士西
岸, 一直到现在仍是世界金融中心 。
? 苏格兰地区是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后形成的, 临
空型, 电子工业走廊 。
? 也反映了英国工业分布由南向北扩散迁移的趋势。
目标,
1、掌握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 不同
指向型工业的特点 。
2、理解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
原因。
3、了解工业生产的不同地域类型。
工业部门的分类
? 工业为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在
我国,一般把工业分成重工业和轻工业
两大类。
影响工业区位
的因素很多,某种
工业的区位选择所
要考虑的主导因素
可能只有一个(或
少数几个)。这类
工业的区位选择以
其主导因素为指向,
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五种不同指向型工业
原料指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
较高或原料不便
于长距离运输的
工业。
水产品加工厂
水果罐头厂等
产品不便于长
距离运输或运输
产品成本较高的
工业。
家具厂
印刷厂
啤酒厂
食品厂
石油化工等
市场指向型工业
指需大量消耗能量的工业。如炼铝厂、炼铜厂等
动力指向型工业
工业的区位选择是受社会、经济、环
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而且许多因素是不
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工业的区位选择要
因时、因地、因工业部门制宜,从实际出
发,综合考虑,以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工业区位因子选择小结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分布
钢铁工业分布
鞍钢、宝钢区位的异同
中国棉、毛纺织工业分布
棉纺基地
布局条件
老
上海, 无锡, 天津, 青
岛
① 接近原料产地:上海,
无锡接近长江下游沿江,
滨海平原棉产区;天津,
青岛接近冀鲁棉产区 。
② 充分利用, 合理发展
原有工业基地
新
北京, 石家庄, 邯郸,
郑州, 西安, 武汉, 乌
鲁木齐
① 接近冀中南, 鲁西北,
豫北平原棉产区, 位于
京广, 陇海铁路沿线 。
② 接近江汉平原棉产区
③ 接近南疆棉产区
新旧纺织基地的比较
高新技术
? 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工业为主体, 因其省能源, 省
资源, 省劳力, 省空间, 产品多以, 轻薄短小, 为
特点, 故企业多为中小型 。
?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 某些劳动密集型的工
业改用电脑控制, 发达国家可在国外进行生产和装
配 。 因此, 原来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工业区, 如东
南亚和港, 澳, 台地区, 也在向知识密集型的工业
方向发展 。
? 所有的电子装配工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
为减少其工资支出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 应布
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 美国将其微电子装
配工业布局在东南亚及港, 澳, 台地区, 主要原因
即在此 。
高新技术
? 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主要以发展知识
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为中心, 所以影响
其布局的主要因素就是知识和技术 。
三、工业生产的地域类型
? 任何工业生产,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区和
地点,并在这个范围内同当地的地理环境
和其它生产部门发生联系,形成各种不同
类型的工业区和经济区。由于各地的自然
条件、资源优势、社会经济条件、开发历
史和科技水平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类型
的工业区。
“煤铁复合体, 型
? 从全球范围来看, 形成于 18世纪中叶的英
国中南部工业区 ( 包括伯明翰, 曼彻斯特,
设菲尔德 ), 德国的鲁尔区是典型的以煤
铁资源为基础, 以钢铁工业为代表的, 煤
铁复合体, 型工业区 。 此种类型还包括美
国五大湖南部 ( 芝加哥, 匹次堡, 底特律
等 ), 俄罗斯的乌拉尔工业区, 我国的鞍
山等 。
临海型工业区
? 第二种类型是以日本太平洋沿岸和濑户
内海沿岸的临海型工业区,它兴起于 20
世纪中叶,依靠发达的海运进口铁矿、
煤矿、石油等,形成了以钢铁、机械、
石油化工为主的“临海型”重工业区。
油田开发
? 第三种类型是以油田的开发为标志,形
成了中东波斯湾,美国的休斯敦、英国
的阿伯丁,中国的大庆等新兴石油工业
中心。
电子工业
? 第四种类型是以电子工业为标志, 形成了
诸如旧金山硅谷, 日本九洲硅岛等, 临空
型, 的高科技工业区 。 电子工业的兴起改
变了过去工业发展严重依靠原料, 能源的
态势 。 转而依靠高科技人才和高速交通,
形成了耗能少, 产品体积与质量小, 环境
污染小的新型工业 。
出口加工区
? 第五种类型是以韩国、泰国、菲律宾、
我国台湾等为代表的“出口加工区”。
依靠本国廉价劳力和地租、潜在的消费
市场发展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当然,
这种“劳力型”企业从发达国家迁往发
展中国家时,也往往伴随了一些“耗能、
污染型” 的企业。
英国图
英国工业地域布局演变
? 以英国为例, 从历史的维度反映三次技术革命对
工业地域布局类型形成的影响 。
? 其中第一次技术革命后, 形成了煤铁复合体型的
钢铁工业城市伯明翰和纺织工业城市曼彻斯特 。
? 阿伯丁是因为北海油田的开发, 在新的原燃料基
地形成的新的石油工业中心 。 伦敦横跨泰晤士西
岸, 一直到现在仍是世界金融中心 。
? 苏格兰地区是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后形成的, 临
空型, 电子工业走廊 。
? 也反映了英国工业分布由南向北扩散迁移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