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十四: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联想收购前途殊难预料
“要是IBM笔记本电脑上印着联想的LOGO,那我肯定不会用的。”这是吉米,我的上司,一个美国佬今天在听说联想收购IBM电脑之后,对我说的话。看来,老外的民族情绪也还挺强的。
不过,对于我们中国人来 说,从感情上来说,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真是挺让人高兴的。终于有中国的企业能够收购美国企业,而且还是全球最大的IT公司的业务了,这一点联想挺了不起的。但是从收购本身来看,前景并不是太乐观。其中,文化冲突恐怕就是一道无形的槛,要想迈过去还真是挺难的。
IBM是一家注重平等、更高自由度等企业文化的跨国知识型企业,而联想则是以市场能力为本的中国本土强势控制力企业,两种不同企业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是此次收购的最大变数。如何处理好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企业的员工的文化融合将是联想首先面对的问题。但联想从来没有任何国际化管理经验,也缺乏国际化管理人才,这些问题估计都会比较棘手。
举个例子,在国内聘用的经理人的企业家精神比较强,只要下达了任务指标及日程表,他们可以没日没夜地苦干,但在面对更重视生活质量的西方职业经理人时,联想恐怕一时还不知道该不该像激励国内经理那样去激励他们?联想到底该如何处理好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实文化冲突不光反映在东西方企业之间,就算是美国本地企业的合并,也存在着种种文化冲突。前两年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到现在就成了反面教材。美国在线是现代媒体的代表,时代华纳是传统媒体的老将,两家企业的经营方式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再加上集团管理层缺乏跨行业管理及整合的经验,双方一直存在着隔阂与冲突。
合并之初,美国在线的股东持有新集团55%的股权,其管理人员在新集团中占据了主要领导位置,有如美国在线吞并了时代华纳。时代华纳的员工由此痛恨美国在线的同事,而美国在线的人开始时还能反唇相讥,其后随着美国在线亏损越来越大,他们又越来越抬不起头来。内部矛盾对合并效果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各部门根本不能从大局出发而合作,只知道为本部门的利益而争斗。结果效率低下,广告效果也不好,合同金额大幅缩减。
利益是文化的一个具象表征。从现实的利益角度来看,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还得面临一个实际问题,例如联想多数员工的工资目前还处在每月四五千元的水平,而IBM员工每月的薪资可能都是数千美金基至更高。这种薪资鸿沟导致了企业内员工心理的不平衡,并进而以降薪、裁人表象化了。但是美国的劳务保障考虑很周全,估计联想要想裁掉IBM人员并不容易,首先IBM会考虑到不想给自己找太多麻烦,肯定会和联想以合同方式确保现有人员的稳定;另外,即使联想万不得已要裁员,恐怕就得支出巨额雇佣违约金。况且,人事变动中联想究竟流失了多少客户关系与无形资产,似乎更难估量。
再看看1987年台湾宏基公司收购美国康点公司,当时收购后的康点公司发生了严重的人才断层危机,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流失严重,而宏基公司又缺乏国际企业管理人才,无法派员填补此成长的缺口。现在的联想全是本土化人才,高层管理皆来自联想内部,完全缺乏国际企业管理人才。可以想象,在收购IBM电脑业务之后,联想一方面要留住IBM原有人才,一方面又要加强控制权,很可能派嫡系掌控IBM领导权。这样一来,人才冲突在所难免。
IBM总部位于北卡罗来那州,北卡罗来那是美国大选中共和党占据相当优势的一个州,民风相对比较保守,我真是很难想像当地IBM职员对突如其来的中国老板的态度。
真心希望联想能躲过文化冲突这一劫!
联想要国际化 别太着急
想最终以付出一笔高达12.5亿美元的天价,结束了此前沸沸扬杨关于收购IBM PC的传言。联想真的赚了吗?
戏曲的一幕,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才导演了如此完美的一桩商业交易。镁光灯下,斛光交错之间,每个人肚子里打的算盘可不一样。IBM最终选择退出PC业的血并游戏,以这样的谢幕方式为PC工业的变革划句号,实在是耐人寻味;联想想借IBM PC品牌出海,真的能如愿以偿吗?
遥想40年前的那一幕,IBM以开放的姿态拉开了PC革命的序幕,从大型机时代到个人电脑时代,PC革命的确掀起了全球IT工业波澜壮阔的创新潮流,由此IT技术走出了大型实验室,进入了商业视野,并成就了今天微软这样的软件工业巨。最终比尔·盖茨预言的实现了“每台桌面都有一台PC机”的梦想。只不过现在,随着商业市场个人电脑的普及,PC确到了“山穷水尽”的歧路了。
互联网的登场引领了“柳暗花明”的崭新一幕。从工业界走向大众生活,互联网带动的IT变革潮流已经使得IBM、微软这样的IT传统工业巨头难以适应,看看IBM急于联合索尼、东芝的“POWER联盟”就不难看出,IBM匆匆退出PC业,正在急于引导一个全新的变革潮流,“POWER架构”的推出可以窥见IBM的雄心勃勃:从超级计算机到基于多媒体个人娱乐的终端消费产品,IBM必须抛弃传统PC的架构。
回头再看看联想。与IBM PC业务合并后的营业规模可望超过120亿美元,的的确确解决了联想长期每年收入在2、3百亿元人民币徘徊的规模瓶颈,但是个人电脑市场的血拼使得IBM的PC业务也开始出现亏损,联想加上合并后要承担的IBM 5亿美元的负债,意味者收购代价将高达17.5亿美元,这将几乎耗尽联想目前所能承受的所有现金流。
联想业务近年来向PC的集中此前已经屡屡受到媒体的投资人的质疑,多元业务拓展的受挫也使得联想不得不收缩战线。现金流的耗费更使得联想对于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捉襟见肘,所有这些,都只会使得联想在PC业务上越陷越深。除此之外,还有双方融合的问题,此前,联想过于强势的企业文化在多桩并购中的表现,一直令外界印象深刻。
站在一个工业变革的十字路口看,一个急于退出,一个急于进入,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对于联想而言是可以打开国外市场的“坚船利炮”还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假以时日就可明朗,不需笔者在此赘言。联想今天仍然是中国最伟大的IT企业,其国际化的雄心令人尊敬,
但和另外一个中国优秀的IT企业华为相比,一个爬南坡,一个爬北坡,路径不同全然决定了目的地的差异。如果再加上IBM和三星这样的跨国企业,的确令人感谓。笔者曾参观过三星,从半导体、液晶产品到手机等娱乐终端,三星花了40多年的时间铺就了国际化道路,而且几乎是倾国家之力,其技术积淀之深,产品线之丰富,全球视野之广,的确可值得我们借鉴,对于陷入舆论漩涡中的联想,我们衷心希望联想在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上,不要太着急,一步一个脚印,在产品国际化的同时,一定要实现技术联想的跨越。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的动机和战略意图。
联想收购IBM电脑业务后可能遇到的问题
试提出你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