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2006年度“陕西省精品课程”
申报表
推荐学校 长安大学
课程名称 建筑技术经济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管理科学与工程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工 程 管 理
课程负责人 陆 宁
通讯地址 长安中路161号
联系电话 82337395
课程网址 http://jpkc.chd.edu.cn/2003/jzjsjjx/
申报日期 2006年6月8日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二ΟΟ六 年 六 月 八 日
填 写 要 求
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凡
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陆 宁
性 别
男
出生年月
1953.12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 授
电 话
82337395
学 位
硕 士
职 务
副处长
传 真
029-85259883
所在院系
建筑工程学院
E-mail
Luning1214@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小寨校区(710061)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
1、《建筑技术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周学时4,共4届学生,总学生数270人。其中,00级(98人),99级(79人),98级(38人),97级(35人);
2、《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专业基础课,周学时3,共3届学生,总学生数170人,其中,99级(56人),98级(38人),97级(76 人);
3、《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课,周学时4,共3届学生,总学生数114
人;其中,96级(78人),98级(38人),00级(98人);
4、《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专业课,周学时4,共2届学生,总学生数132人,其中,97级(76人),99级(56人);
5、《工程经济学Ⅱ》:硕士学位课,周学时4,01级(20人),02级(8人),03级(9人),04级(13人);
近五年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1、《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设计》,2周5届学生,总学生数210人;
2、《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6周5届学生,总学生数42人。
近五年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建筑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课题,校级,1996年,总体规划并执笔;
2、建筑经济与管理课程体系研究课题,校级,1997年,总体规划。
近五年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1、《适应社会需求,形成专业特色—建筑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发表在《建筑管理专业教育国际研讨会(北京)》1996年;
2、《ON THE REFORM OF BUILDING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EDUCATION》,发表在《建筑现代化与教育国际会议(北京)》,1998年。
近五年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建筑经济与管理系列课程建设》,获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奖,1996年,署名第二;
2、《建筑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署名第二。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主持的相关学术研究课题: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微机支持系统》,西安市科技攻关课题(2000G06),2000年,负责人;
2、《系统可靠性优化问题研究》,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0008),2001年,负责人;
3、《投资项目备选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国家外专局资助课题,2000年,负责人;
4、《建筑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最佳策略研究》,国家外专局资助课题,2003年,负责人。
近五年在国内主要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共29篇,部分学术论文如下: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微机支持系统的研究》,刊登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
2、《双倍余额递减折旧法的深入研究》,刊登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1);
3、《工程建设中复杂网络系统可靠性最优化配置研究》,刊登在《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4);
4、《动态直线法折旧策略》,刊登在《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4);
5、《陕西固定资产、能源及运输业投资景气指数研究》刊登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
6、《运用黄金分割原理优化求解内部收益率》,刊登在《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年(1);
7、《子系统对复杂网络系统可靠度的影响研究》,刊登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1);
8、《关于余值变率折旧策略的深入研究》,刊登在《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2003年(2);
9、《我国房地产开发新趋势探讨》,刊登在《建筑经济》,2003年(2);
10、《西部大开发中城市规划需加强宏观评价》刊登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4)。
11、《西部地区公路运输能力模糊聚类分析》,刊登在“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6期,p60-63,第1作者。
12、《外部收益率替代内部收益率的适性分析》,刊登在“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p47-50,第1作者。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成(含外 聘
教师)
姓 名
性 别
出生年月
职 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来延肖
女
1963.5
副教授
工程管理
主 讲
李建峰
男
1956.2
副教授
工程管理
指导实践教学
李 寓
男
1970.7
讲 师
工程管理
主 讲
赵延军
男
1969.12
讲 师
工程管理
实践辅导
王晓燕
女
1971.11
讲 师
工程管理
教学,实践辅导
薛文碧
女
1977.4
讲 师
工程管理
辅 导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
教学队伍整体情况:
课程教学队伍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助教1人,副教授以上职称者占4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硕士研究生2人,硕士学位以上者占71%以上;课程教学队伍中45~50岁2人,30~44岁4人,30岁以下1人,45岁以下者占71%;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30。
主要成员情况:
李建峰副教授自1982年起任教至今,年终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来延肖副教授自1984年起任教至今,目前担任管理系主任,曾在学校青年教师大奖赛中获得一等奖,年终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
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课程组在学院及系的领导下,平均两年制定并修订一次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导师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进修制度等措施,通过滚动计划的实施,已有1人获得了硕士学位,1人获得了博士学位,2人正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坚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主要涉及课程大纲、课程实习、课程设计和观摩教学等领域(已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了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活动),提出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改项目,实施了题库和流水阅卷等措施,进行并完成了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及建筑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校内课题的研究工作,并获得了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建设奖一项,长安大学精品课程。
课题组成员(不含课程负责人)参与并完成的科研课题共5项
1.《城市旧住宅区小康型更新改造研究》,国家科技部资助,第3完成人,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水平;
2.《武汉市旧里弄更新改造合作研究》,武汉市科委资助,第4完成人,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水平;
3.《昌吉州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战略》,新疆科委资助,第3完成人;
4.《杨凌基准地价评估》,杨凌科委资助,第5完成人;
5.《兴平基准地价评估》,兴平科技局资助,第3完成人。
6.《规范工程量清单评价招标的研究》,西安市建设委员会资助,第1 完成人,2004年。
课题组成员发表的教学改革文章
1.《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刊登在《高等建筑教育》,
2001年(1);
2.《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刊登在《高等建筑教育》,2002年(4);
3.《试论高校教学计划控制系统》,刊登在《高等建筑教育》,2003年(4);
4.《树立统计方法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刊登在《高等建筑教
育》, 2002年(2)。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建筑技术经济学》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与经济的分析、论证、计算、比较和评价,从中选出技术上先进、资金上合理、实践上可行、社会效益明显、技术效益丰厚的最优方案,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边缘的、新兴的学科。
《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从原苏联引入我国,此后我国就十分重视该领域的研究,1962年我国政府在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时,就将其列为六项重大科研课题之一。至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已有十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该课程。
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并逐步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原苏联引入的《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的体系和内容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不讲资金的时间价值,不讲市场需求,讳言利润最大化,难以动态、准确地计算资金的收益率,已不适应我国的国情,因此必须对原课程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学术界引入了西方的工程经济体系。
我院从1985年开设该课程,在已退休的老教师和目前在任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考虑到建筑工程自身的特点和国家财政制度的不断变化,引入了新的现金流量体系,使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在1993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后,我校在课程的体系结构上、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均做了进一步的改革,在全国首先提出了以《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为主线的建筑管理系列课程建设的框架并予以实践,强化了课程的系统性和新颖性,采取主教材与参考教材相结合,将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评价等内容贯穿于课程中,尤其强调了实践性环节,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演示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学习相结合,毕业论文或实习与真实项目相结合。切实实践了“学生的深基础、宽口径”。为此使该课程建设于1996年获得了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建设奖,1997年获得了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3年获得长安大学精品课程,该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
3-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体系结构
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以投资技术经济分析基本理论方法为基础,结合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特点,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兼备的社会主义工程管理人才为主。
⑴ 课程导入及相关学科模块
内容:技术经济学性质、研究对象、技术经济分析基本步骤、技术方案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原则、历史沿革、现状、发展前景。
与相关学科关系:建筑经济相关课程、房地产开发相关课程、资产评估相关课程等。
⑵ 基本概念及基础理论模块
内容:现金流量构成及资金等值计算、经济效果评价方法、不确定性分析、资金筹集、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价值工程、技术进步、创新、引进的评价、后评价等。
⑶ 实际应用模块
内容: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建筑施工设备的技术经济评价、资产评估原理和方法等。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⑴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① 导入模块
采用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思考为什么要学建筑技术经济学?通过案例说明技术经济分析在工程实际中的重要性。系统介绍导入模块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背景、前提条件、发展前沿。
② 基本模块与应用模块
课堂教学采用理论——实践——应用分析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组织方式。首先通过对经济分析理论中资金时间价值观念的介绍,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资金等值分析方法,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及相应技术方案下的经济评价方法,未知不确定因素干扰下的经济分析与决策方法。其次,通
过课堂与公司、企业实践之间穿插互助教学,让学生学会将上述基础理论与分析
方法应用到建设项目、房地产投资开发、价值工程、设备更新与改造、技术进步与管理实践、工业企业项目营运与资产评估等实践环节中去。第三,教学中交叉应用网络、书信、调查等手段,以保证教学效果。最后,通过课余导读辅导时间,采取头脑风暴法,增进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⑵ 教学内容所达到的目的
课程教学内容所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工作中的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和精尖钻专业知识技能的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参与,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技能。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实践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学相长、融会贯通的效果,并适时结合社会应用中知识技术更新与所产生的新问题去寻找新的分析方法,更新教学知识体系与完善经济分析理论,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因而,我们在实践教学中,一方面联系现有大公司、建筑企业,以社会实际项目为题,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经济效益评价、项目环境生态效益(国民经济可行性)分析与评价、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决策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通过模拟案例对可能发生或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和理论假设探讨。
实践性教学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建立和加深对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性认识,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培养学生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的基本能力。
实践性教学达到的效果:学生所作的项目分析研究结论被众多公司及企业运用到实践决策中去。另外,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经济分析与评价理论的理解,同时对相应分析指标和参数有了一定的了解,对现行的经济评价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的弱化国民经济分析,只重视微观企业效益而不关注社会生态效益这一现状有了深刻的认识。
实践性教学在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施工企业的建筑施工装备技术经济分析及资产评估等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为陕西达西瑞房地产公司撰写的陕西信托住宅小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学生应用建筑技术经济学的经济评价理论分析论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上:
课程采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建筑技术经济》,该教材具有新颖性、实践性和系统性的特点,是依据“全国高等学校建筑与房地产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建筑技术经济学》教学大纲编写的,符合教学要求。
2、教材建设上:
近年完善并统一了建筑技术经济学的习题集、课程设计题集,出版了相关教材,教材有《管理现代化方法》(建工出版社,1998)、《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预算》(机械工程出版社,2003)、《房地产估价师考试指南》(陕西科技出版社,1998)、《监理工程师注册考试指导书》(建材工业)(2003)等。
3、补充性资料的选择:
考虑到该课程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常用分析方法和从事各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及评估的初步能力,同时基于国家改革的基础,扩充性资料优先选择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建筑经济学》(郑涟庆,华南理工出版社)等。在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基础上,系里专门订阅了大量的期刊杂志,包括建筑经济、系统工程、管理研究、土木工程研究、中国软科学、建筑管理现代化、数量技术经济研究等相关期刊供师生查阅,并要求对争议的问题通过教研室活动讨论后上网供学生讨论,老师面授时再对讨论后的结论予以总结,以便学生开阔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对学习兴趣浓厚,基础较好的学生试用经济评价中不确定性分析(主要包括概率分析评价)的实验教材,收到良好效果,提高了学生经济评价分析能力及分析报告水平。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应用模块试用房地产项目评价及房地产估价双语实验教材,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实际操作环节中使用英语与汉语的双语教学,学生反映效果良好,不但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实践性教学环境:
在强化理论基础的同时,构建了本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开设了一周的课程设计,强调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为此,对指导课程设计的老师要求以研究性教学为主,教师先结合实际情况,罗列了可能的课程设计题目,再联系挂钩的实习单位相关人员作相关内容报告。经过教研室的反复讨论,确定下来,目前已完成的课程设计题目为涟钢第一炼钢厂(2×60T)电炉第一期改造的可行性研究、湘潭钢铁有限公司650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宝钢1号高楼原地大修工程技术经济研究、宏林名座的可行性研究等项目。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实践性环节上,均涉及到本课程的内容。近年来,与秦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陕西建设监理公司、西安市房地产估价所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协议,已形成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一方面为学生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条件,另一方面为这些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并储备了一定的人才。
网络教学环境:
近几年,学院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四个机房和局域网,全部教师配备了微机并以校园网为主要平台,在此平台上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教学,例如教学资料的上网、网上师生互动交流、电子邮件信息交流等,已形成了立体交叉、方便快捷的各种途径和手段。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结构性教学、案例教学与互动教学三种方法。结构性教学以课堂教育及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资料室、图书馆)为主,通过相关学科知识学习建构学生牢固而丰富的学科理论知识框架。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和模拟案例分析,使学生透彻理解本学科重点理论及难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课程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互动教学是针对性教学过程,通过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即时实现师生互通信息,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教学辅导,及时排解疑难,因材施教。
2、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手段主要有讲述、实地、多媒体视频点播、网上课堂、录象、录音、BBS等手段。在基础知识理论讲解中,主要采用讲述和多媒体手段,如现金流量图、方案评价等板书较多的内容,应用幻灯片大投影,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速度,扩大信息量;项目评价与决策分析中应用项目管理软件,使学生对现有信息处理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更接近社会实践应用前沿;建立学生公用信箱,通过电子邮件、BBS等加速师生信息交流速度与流量。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了学生课堂学习时间限制,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扩大知识视野;教学过程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交流,精简教学过程,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效果。
总之,该课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1)通过现代化的网络手段,答疑、批改作业和讨论。
(2)对重点、难点、理论性强的内容,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采取头脑风暴法,增进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3)重视案例教学,通过课堂与公司、企业实践之间穿插互动教学,让学生建立将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与实践相结合的坚实理念。
(4)充分的利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真题真做,提高学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5 教学效果
在连续五年的教学互评与观摩教学比赛中,课程主讲教师陆宁教授以98、96、97、98和97分的成绩名列全系教职工教学水平之首,曾获得优秀教师荣誉。在多次教学观摩中,主讲教师获得校内外专家、教授的一致好评,如: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系主任兼博士生导师万迪方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系博士生导师丁文锋教授、西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兼博士生导师党兴华教授等在观摩或审阅教学内容体系后均对教学课堂组织及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反映很好,认为“内容丰富、新颖、信息量大、手段先进、组织合理”。在连续五年学生期中教学评估中,学生反映其教学效果很好,理论熟练,实践应用性强,知识体系丰富完整,内容丰富具体。1997年学校《教学通讯》中曾引用学生的评语“陆老师特认真,讲课熟练,教学严谨,上课轻松……”,连续数年教学检查评分均为优秀。
课程主讲教师来延肖副教授在连续三年的期中学生评价中,分别以94、95和98分获得优秀,并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大奖赛一等奖;课程主讲教师李建峰副教授在近三年的期中学生评价中分别以94、95和97分获得优秀。学院俞宗卫副教授、苟伯让副教授在听其讲课之后认为讲课生动,举例丰富,教学效果非常好。
本专业部分学生在实习和实际工作中,参加了技术经济分析工作,均获得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好评。
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料与2002年获得学院教学分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优秀课堂教学成果一等奖。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
经过课程队伍的多年建设和总结,该课程主要具有以下主要特色:
1、注重教材和教案的全新性
确定了以高等学校试用教材《建筑技术经济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主教材,并选择了包括《建筑项目评价方法与参数》在内的五种参考书和自编补充材料。动态精选教材,将学科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体现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复习思考题和习题、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采取统一的网络型。
2、强调学生知识能力的应用
将教改、教研成果及时应用于教学实践,实行模块式教学,开展研究性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强化实践性操作。
3、采取了更为灵活多种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我国对《建筑技术经济学》的改革始于1978年,我校从1985年开设该课程,也就是说,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起步晚了7年。但是,我校在建筑管理专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深入探讨,在课程队伍组的共同努力下,使该课程在内容体系结构、教学组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于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以《建筑技术经济学》课程为主线的建筑管理系列课程建设的构思和实践,强化了课程的系统性和新颖性,采取主教材与参考教材相结合,将建设项目的资金筹措、房地产项目的经济评价、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评价等内容贯穿于课程中,尤其强调了实践性环节,采取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演示教学与讨论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学习相结合,毕业论文或实习与真实项目相结合。切实实践了“学生的深基础、宽口径”,取得了显著效果,早在1994年建设部就组织部属部分高校来我校召开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经验交流和教材建设会议。此后于1996年使该课程建设获得了建设部一类优秀课程建设奖,该课程建设带动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发展,于1997年获得了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并于2003年获得长安大学精品课程,该课程建设走在了全国建筑类高校的前列。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虽已初具规模,虽然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专题研究还比较粗放,界面不太生动,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使其更加全面系统,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1、本课程建设目标
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基础课中的样板课程。
2、课程建设步骤
第一步:基础完善阶段
力争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校内精品课程,在课程基础内容设置上,结合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发展态势及国外理论研究的成果,丰富和完善该学科的课程体系内容。
第二步:研究性教学阶段
通过培训和再教育、课题研究,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及科研能力,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再通过教学梯队传帮带作用,教学经验与方法递次下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步:目标冲刺阶段
通过学术交流、论坛、报告、真题真做、参选评优等形式活动及广告媒介宣传效应,实现学科建设的最终目标。
3、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将本课程的教学体系放在系的教学网页上,以便于师生查阅、讨论,结合实际问题及时更新、充实;
完善现有的网络资源,使其界面更丰富、生动;
增加专题研究内容,深化现有研究体系。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如下:
序 号
名 称
内 容
1
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2
教学日历
进度要求
3
讲义框架
主要内容提示
4
题 库
作业题、思考题、讨论专题
5
课程设计
设计题库
6
毕业设计
具体要求和参考题目
6. 说明栏
同行专家、学者对课程内容体系、教学大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证明材料附后。
7.获奖证书
8.同行专家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