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生物群落的动态
?群落变化类型
?群落演替类型
?演替顶级学说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两种演替观
7.1 群落变化类型
群落动态类型
? 群落的动态类型一般按变化的持续时间划分( 表 7-1)
演替与波动
? 演替:朝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
群落;
? 波动:短期的可逆变化,且变化方向经常改变,一般不发生定向替
代。
波动的原因
? 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多雨或少雨,灾变,水文变化等;
? 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种子产量的变化(大小年)等;
? 人为活动的影响:放牧强度的改变等
波动的可逆性
? 波动的可逆性是不完全的,并且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表 7-1 群落变化类型
持续时间 变化类型
天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动物的昼夜活
动节律
植物生长及动物活动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及动物中群的波动
群落演替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限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7.2 群落演替的类型
按不同原则可以对演替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 图 7-1和 图 7-2)
几个演替实例
? 美国密执安湖沙丘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
? 沙丘因湖水退却而暴露,演替开始于干燥的沙丘上,最后形成冷湿型群
落环境。整个演替过程经过了 1000a。
? 中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属次生演替)
? 开垦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矛草原,开垦后种植小麦,退耕后 1-2a内
以黄蒿等杂草为主,2-3a黄蒿占优势,3-4a羊草等根茎草占优势,7-8a
丛生草逐渐替代根茎草,并慢慢恢复到贝加尔针矛草,需时 10-15a。
? 珊瑚礁演替(海洋动物群落的演替)
? 在演替期,珊瑚礁体积增大,鱼类的种数和体积增加( 图 7-3)
? 礁体的部分崩塌增加礁体的异质性,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 礁体的完全崩塌则降低生物多样性
图 7-1 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
图 7-2 群落演替按代谢特征分类
对角线代表群落生产( P) 和群落呼吸( R) 相等
左侧是 P>R,属自养性演替,水体质量好;
右侧是 P<R,属异养性演替,水体质量差
图 7-3 珊瑚礁演替过程中鱼类种数和个体数随礁体体积的变化
7.3 演替顶级学说
?单元顶级论
?多元顶级论
?顶级 — 格局假说
( 1)单元顶级论
基本表述
? 演替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 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
这就是演替的终点,又称为演替顶级。
到达演替顶级的条件
? 气候顶级:演替从地境开始,到气候顶级结束;
? 亚顶级:达到气候顶级之前的相对稳定阶段;
? 偏途顶级:又称分顶级和干扰顶级,是干扰因素引起的相对稳定阶段;
? 前顶级:也称先顶级,是由局部气候较好的区域产生的顶级;
? 超顶级:也称后顶级,是由局部气候较差的区域产生的顶级;
演替方向:总是向前发展,不可能逆向演替
问题
? 气候顶级难以出现:只在排水良,地形缓,人为因素少的地带生境;
? 气候也会随地质年代发生变化,并时有灾害性气候。
( 2)多元顶级论
基本表述
?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
的演替过程,都可以看作是顶级群落。
主要依据
? 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在相同的气候顶级终点;
? 除了气候顶级外,还有其它顶级或复合顶级;
? 一个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作用下长时间保持稳
定状态,都可以认为是顶级群落。
与单元顶级论的区别
单元顶级论 多元顶级论
1.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
2.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
有趋同性的发展,形成气候顶级
1.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的形成
2.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个顶级
( 3)顶级 — 格局假说
基本表述
? 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
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也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
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连续变化的格局,其中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
群落叫做优势顶级。
特点
? 将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结合在一起
? 其中的顶级群落相当于单元论中的气候顶级
? 其中的顶级类型相当于多元论中的其它顶级或复合顶级
顶级群落的识别
? 种群处于稳定状态
? 达到演替趋向的最大值
? 与生境协同性高;
? 不同演替系列向类似的顶级群落会聚
? 在同一区域内具有最大的中生性
? 占有发育最成熟的土壤
? 在一个气候区内最占优势。
7.4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概述
?去除植被的影响
?植被的恢复过程
?生物调节的恢复
?群落的发展与稳态
?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
7.4.1 概述
演替
? 演替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
过程。
? 生态学家把生物群落看作一个有机单元或生物个体,有其发
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老消亡的过程,一个群落的消亡,孕
育着一个更适合环境条件的新群落的诞生。
? 演替是一个不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
? 从推论,假说到通过实验加以证实。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积累模型( 图 7-4)
图 7-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积累模型
皆伐后经历四个时期:
更新期( 10-20a); 积累期( >100a); 过渡期;稳定期。
7.4.2 去除植被的影响
北方阔叶林皆伐后两年内对干扰的总体反应见 图 7-5。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蒸腾作用消失
? 去除植被 → 蒸腾作用消失 → 土壤增温 → 湿度增加 → 贮存水分能力降低 →
地表径流大增( 图 7-6)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
? 植被去除后,径流中几乎所有离子浓度均高于林地( 图 7-7)
? 3年内,溶解物净损失高 8倍,N损失达 160倍;
? 离子主要是有机物质的分解而不是风化;
? 硝化作用增强:硝化一方面产生可溶性硝酸根,相应产生的氢离子可置
换多种阳离子,并能使土壤酸化。
? 土壤可侵蚀性增加
? 径流增加,冲刷和搬运能力增强,土壤的可侵蚀性提高 10.4倍。
图 7-5 北方阔叶林皆伐后 1-2年在生物、水文、及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反应
图 7-6 森林皆伐后每年夏季水文状况的变化
65年前处于波动性稳定; 65年皆伐后则有
蒸腾作用消失;流量增加;沉淀作用减少
图 7-7 林间溪水溶解离子浓度
·— ·有林区 ; ▲ — ▲ 伐林区
7.4.3 植被的恢复过程
去除植被后,埋藏种子对植被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阳性树种生长快,寿命短,首先成为优势种,然后使
生长慢,寿命长的阴性树种成为优势种( 图 7-8)
植被的恢复过程长达 100年以上( 图 7-9)。
图 7-8 不同耐荫性树种的发展趋势
图 7-9 美国西部荒废的农业用地, 旧农用地, 的演替过程
7.4.4 生物调节的恢复
生物调节的恢复指功能的恢复,其恢复基础为第一性
生产力,即植被的恢复;
净第一性生产 (net-primary production,NPP),2a可达
55年生未伐群落的 38%,4a可达 55年生未伐群落的水
平,但主要是开拓树种;
植被恢复后,地表径流减少,溶解物质的浓度及丢失
量降低 (图 7-10) ;
在第一性生产力超过呼吸作用时,出现生物量的积累,
并有稳定的积累趋势 (图 7-11) 。
图 7-10 径流种溶解物质与微粒的输出
·— ·有林区 ; ▲ — ▲ 伐林区
图 7-11 假定的生物量积累趋势
A.稳定的理想条件下; B不利因素影响下
a,好年头; b,旱年; c,低温年; d,虫害年
7.4.5 群落的发展与稳态
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模型 (图 7-12)
? 渐近线模型:生物量渐近积累,在稳定阶段达到最高( A);
? B.Borman模型:生物量稳定增长到最高后,出现不规律地下降,最
后稳定在一个平均值附近( B)。
稳态是总生物量没有净变化,一般在几百年后才能达到 (图 7-13)
以 A,B,C分别代表由小到大树木组成的斑块,则有 (图 7-14)
? A斑块:前 20a,A占优势,为更新期,110a后消失,后再出现;
? B斑块:约 70后,B达最高值,至 150a,B优势,为积累期;
? C斑块:约 170a,C占优势,约占 55%,系统达最高生物量。
达到稳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A,B,C态不断变化,故称为波动
斑块稳态 (Shiftin-mosiaic steady State)
图 7-12 去除植被后生态系统发展的两个模型
A,渐近线模型(逐渐接近最高值);
B,Borman模型(快速达到最高值,而后降低到稳定值)
图 7-13 皆伐后生态系统活生物量的变化
图 7-14 森林皆伐后生物量的变化
A斑块:前 20a,A占优势,为更新期,110a后消失,后再出现;
B斑块:约 70后,B达最高值,至 150a,B优势,为积累期;
C斑块:约 170a,C占优势,约占 55%,系统达最高生物量。
7.4.6 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
讨论是针 E.P.Odum于 1971年提出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发展模型,
即渐近模型,认为该模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最大生物量:模型认为最大生物量再稳态阶段,实验显示在积累期
的末期( 图 7-12)和 图 7-13);
? P/R比率:模型认为 P/R在早期阶段大于 1,发展到稳态接近 1,是生
态系统成熟程度的一个功能指标,实验表明,P/R在更新期 >1,积累
期恒等于 1,不能作为功能指标;
? 种的多样性:模型认为多样性总是随发展进程而增加,实验表明多
样性在皆伐后不久最高,中期最低,稳定期又高;
? 生态对策:模型认为在发展初期有利于 r选择,成熟期有利于 K选择,
实验表明,在更新期有利于 r选择,积累期为 K选择,到波动期 K选择
和 r选择同时存在;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未涉及水文、溶解物质和微粒的输出,实
际上这些因素非常重要:低而稳定的输出表示系统的稳定,高而不
稳定的输出表示系统的不稳定 (图 7-15) 。
? 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是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图 7-15 林地皆伐后 500年间的变化趋势
A.径流输出; B,总生物量贮存速度; C,排出水中溶解物质的输出
7.5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
(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植物
? 植物是通过繁殖体的迁移、散布进行演替的;
? 植物在新环境中的演替过程为:发芽,生长,繁殖;
? 植物只有在达到繁殖阶段才能视做定居;
? 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演替的先决条件,定居是植物演替顶
级。
动物
? 动物的活动性指动物的迁入与迁出;
? 植物群落的改变是动物迁移的原因;
? 新的植物群落能够为新的迁入动物提供生境。
(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
? 向日葵自身分泌物抑制自身的增长,使其从第一阶段的优势
种而为第二阶段的优势种所取代。
优势种的发育能改变群落内部的自然因子(如光照、
温度等),能为演替创造条件;
新的演替条件促使发生新的演替过程。
(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内部及相互之间存在特定的相互
关系;
内外环境的改变将使这种关系进行调整;
稳定状态的群落在外部条件干扰的情况下,可能引起
种间关系(数量与密度)的改变。
( 4)外界条件的变化
外界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与火等;
外界条件的改变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 气候:演替的诱发因素;
? 地貌:引起生态因子(水分、热量等)的重新分配,进而影
响群落本身,灾害性地貌变化(地震等)使演替重新
开始;
? 土壤:土壤的理化特性是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基
础;性质的改变导致内部物种关系的的重新调整;
? 火,群落发育的一种刺激因素;耐火种类发育,不耐火种
类抑制。
( 5)人类的活动
人类可以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
? 正面影响: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 负面影响:破坏植被,开垦土地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7.6 两种演替观
经典演替观
? 两个基本点
? 每个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 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 问题
? 两个基本点未能得到研究证实:皆伐后的演替中,繁殖体已经存在;
? 早期物种能够抑制后来物种的发展。
个体论演替观
? 主要观点
? 认为初始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的主要条件;
? 机会种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
? 三种可检验的模型:促进模型,抑制模型和耐受模型( 图 7-16)。
? 问题:
? 该模型有个假定,认为替代概率不随时间改变,即忽视了干扰对演替的
影响。
图 7-16 三种演替模型图解
A,B,C,D代表四个物种,箭头表示代替与被代替
推荐阅读文献与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Hnapp R,宋永昌等译 。 植物动态,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 Bormann F H,Likens G E,Pattern and Process in a
Forested Ecosysterm,Heidelverg Springer- Verbag,1981
?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演替;波动;
2) 什么是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有哪几种类型?
3) 演替的顶级理论有哪几种? 请分别描述 。
4) 控制演替的几个主要因素是什么?
?群落变化类型
?群落演替类型
?演替顶级学说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两种演替观
7.1 群落变化类型
群落动态类型
? 群落的动态类型一般按变化的持续时间划分( 表 7-1)
演替与波动
? 演替:朝一个方向连续变化的过程,其结果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
群落;
? 波动:短期的可逆变化,且变化方向经常改变,一般不发生定向替
代。
波动的原因
? 环境条件的波动变化:多雨或少雨,灾变,水文变化等;
? 生物本身的活动周期:种子产量的变化(大小年)等;
? 人为活动的影响:放牧强度的改变等
波动的可逆性
? 波动的可逆性是不完全的,并且量变可以引起质变。
表 7-1 群落变化类型
持续时间 变化类型
天
年
几年
十年到百年
百年到千年
万年到亿年
蒸腾作用,光合作用等植物生理过程,动物的昼夜活
动节律
植物生长及动物活动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产力及动物中群的波动
群落演替
气候变化引起的生物地带界限的移动
群落的演化
7.2 群落演替的类型
按不同原则可以对演替类型进行不同的划分( 图 7-1和 图 7-2)
几个演替实例
? 美国密执安湖沙丘群落的演替(属原生演替)
? 沙丘因湖水退却而暴露,演替开始于干燥的沙丘上,最后形成冷湿型群
落环境。整个演替过程经过了 1000a。
? 中国内蒙古草原农田弃耕后的恢复演替(属次生演替)
? 开垦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矛草原,开垦后种植小麦,退耕后 1-2a内
以黄蒿等杂草为主,2-3a黄蒿占优势,3-4a羊草等根茎草占优势,7-8a
丛生草逐渐替代根茎草,并慢慢恢复到贝加尔针矛草,需时 10-15a。
? 珊瑚礁演替(海洋动物群落的演替)
? 在演替期,珊瑚礁体积增大,鱼类的种数和体积增加( 图 7-3)
? 礁体的部分崩塌增加礁体的异质性,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 礁体的完全崩塌则降低生物多样性
图 7-1 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
图 7-2 群落演替按代谢特征分类
对角线代表群落生产( P) 和群落呼吸( R) 相等
左侧是 P>R,属自养性演替,水体质量好;
右侧是 P<R,属异养性演替,水体质量差
图 7-3 珊瑚礁演替过程中鱼类种数和个体数随礁体体积的变化
7.3 演替顶级学说
?单元顶级论
?多元顶级论
?顶级 — 格局假说
( 1)单元顶级论
基本表述
? 演替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过程。
? 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 6个阶段。
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
这就是演替的终点,又称为演替顶级。
到达演替顶级的条件
? 气候顶级:演替从地境开始,到气候顶级结束;
? 亚顶级:达到气候顶级之前的相对稳定阶段;
? 偏途顶级:又称分顶级和干扰顶级,是干扰因素引起的相对稳定阶段;
? 前顶级:也称先顶级,是由局部气候较好的区域产生的顶级;
? 超顶级:也称后顶级,是由局部气候较差的区域产生的顶级;
演替方向:总是向前发展,不可能逆向演替
问题
? 气候顶级难以出现:只在排水良,地形缓,人为因素少的地带生境;
? 气候也会随地质年代发生变化,并时有灾害性气候。
( 2)多元顶级论
基本表述
? 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
的演替过程,都可以看作是顶级群落。
主要依据
? 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在相同的气候顶级终点;
? 除了气候顶级外,还有其它顶级或复合顶级;
? 一个群落只要在某一种或几种环境因子作用下长时间保持稳
定状态,都可以认为是顶级群落。
与单元顶级论的区别
单元顶级论 多元顶级论
1.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
2.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
有趋同性的发展,形成气候顶级
1.气候外的因素也决定顶级的形成
2.所有群落不一定趋于同一个顶级
( 3)顶级 — 格局假说
基本表述
? 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
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也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
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连续变化的格局,其中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
群落叫做优势顶级。
特点
? 将单元顶级论和多元顶级论结合在一起
? 其中的顶级群落相当于单元论中的气候顶级
? 其中的顶级类型相当于多元论中的其它顶级或复合顶级
顶级群落的识别
? 种群处于稳定状态
? 达到演替趋向的最大值
? 与生境协同性高;
? 不同演替系列向类似的顶级群落会聚
? 在同一区域内具有最大的中生性
? 占有发育最成熟的土壤
? 在一个气候区内最占优势。
7.4 群落演替与功能过程
?概述
?去除植被的影响
?植被的恢复过程
?生物调节的恢复
?群落的发展与稳态
?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
7.4.1 概述
演替
? 演替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各种不同生物群落的时间
过程。
? 生态学家把生物群落看作一个有机单元或生物个体,有其发
生,发展,成熟直至衰老消亡的过程,一个群落的消亡,孕
育着一个更适合环境条件的新群落的诞生。
? 演替是一个不可逆的动态变化过程
群落演替的研究方法
? 从推论,假说到通过实验加以证实。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积累模型( 图 7-4)
图 7-4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积累模型
皆伐后经历四个时期:
更新期( 10-20a); 积累期( >100a); 过渡期;稳定期。
7.4.2 去除植被的影响
北方阔叶林皆伐后两年内对干扰的总体反应见 图 7-5。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蒸腾作用消失
? 去除植被 → 蒸腾作用消失 → 土壤增温 → 湿度增加 → 贮存水分能力降低 →
地表径流大增( 图 7-6)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
? 植被去除后,径流中几乎所有离子浓度均高于林地( 图 7-7)
? 3年内,溶解物净损失高 8倍,N损失达 160倍;
? 离子主要是有机物质的分解而不是风化;
? 硝化作用增强:硝化一方面产生可溶性硝酸根,相应产生的氢离子可置
换多种阳离子,并能使土壤酸化。
? 土壤可侵蚀性增加
? 径流增加,冲刷和搬运能力增强,土壤的可侵蚀性提高 10.4倍。
图 7-5 北方阔叶林皆伐后 1-2年在生物、水文、及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反应
图 7-6 森林皆伐后每年夏季水文状况的变化
65年前处于波动性稳定; 65年皆伐后则有
蒸腾作用消失;流量增加;沉淀作用减少
图 7-7 林间溪水溶解离子浓度
·— ·有林区 ; ▲ — ▲ 伐林区
7.4.3 植被的恢复过程
去除植被后,埋藏种子对植被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阳性树种生长快,寿命短,首先成为优势种,然后使
生长慢,寿命长的阴性树种成为优势种( 图 7-8)
植被的恢复过程长达 100年以上( 图 7-9)。
图 7-8 不同耐荫性树种的发展趋势
图 7-9 美国西部荒废的农业用地, 旧农用地, 的演替过程
7.4.4 生物调节的恢复
生物调节的恢复指功能的恢复,其恢复基础为第一性
生产力,即植被的恢复;
净第一性生产 (net-primary production,NPP),2a可达
55年生未伐群落的 38%,4a可达 55年生未伐群落的水
平,但主要是开拓树种;
植被恢复后,地表径流减少,溶解物质的浓度及丢失
量降低 (图 7-10) ;
在第一性生产力超过呼吸作用时,出现生物量的积累,
并有稳定的积累趋势 (图 7-11) 。
图 7-10 径流种溶解物质与微粒的输出
·— ·有林区 ; ▲ — ▲ 伐林区
图 7-11 假定的生物量积累趋势
A.稳定的理想条件下; B不利因素影响下
a,好年头; b,旱年; c,低温年; d,虫害年
7.4.5 群落的发展与稳态
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模型 (图 7-12)
? 渐近线模型:生物量渐近积累,在稳定阶段达到最高( A);
? B.Borman模型:生物量稳定增长到最高后,出现不规律地下降,最
后稳定在一个平均值附近( B)。
稳态是总生物量没有净变化,一般在几百年后才能达到 (图 7-13)
以 A,B,C分别代表由小到大树木组成的斑块,则有 (图 7-14)
? A斑块:前 20a,A占优势,为更新期,110a后消失,后再出现;
? B斑块:约 70后,B达最高值,至 150a,B优势,为积累期;
? C斑块:约 170a,C占优势,约占 55%,系统达最高生物量。
达到稳定生态系统的过程中,A,B,C态不断变化,故称为波动
斑块稳态 (Shiftin-mosiaic steady State)
图 7-12 去除植被后生态系统发展的两个模型
A,渐近线模型(逐渐接近最高值);
B,Borman模型(快速达到最高值,而后降低到稳定值)
图 7-13 皆伐后生态系统活生物量的变化
图 7-14 森林皆伐后生物量的变化
A斑块:前 20a,A占优势,为更新期,110a后消失,后再出现;
B斑块:约 70后,B达最高值,至 150a,B优势,为积累期;
C斑块:约 170a,C占优势,约占 55%,系统达最高生物量。
7.4.6 关于生态系统发展模型的讨论
讨论是针 E.P.Odum于 1971年提出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发展模型,
即渐近模型,认为该模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 最大生物量:模型认为最大生物量再稳态阶段,实验显示在积累期
的末期( 图 7-12)和 图 7-13);
? P/R比率:模型认为 P/R在早期阶段大于 1,发展到稳态接近 1,是生
态系统成熟程度的一个功能指标,实验表明,P/R在更新期 >1,积累
期恒等于 1,不能作为功能指标;
? 种的多样性:模型认为多样性总是随发展进程而增加,实验表明多
样性在皆伐后不久最高,中期最低,稳定期又高;
? 生态对策:模型认为在发展初期有利于 r选择,成熟期有利于 K选择,
实验表明,在更新期有利于 r选择,积累期为 K选择,到波动期 K选择
和 r选择同时存在;
?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未涉及水文、溶解物质和微粒的输出,实
际上这些因素非常重要:低而稳定的输出表示系统的稳定,高而不
稳定的输出表示系统的不稳定 (图 7-15) 。
? 抗干扰能力:抗干扰能力是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
图 7-15 林地皆伐后 500年间的变化趋势
A.径流输出; B,总生物量贮存速度; C,排出水中溶解物质的输出
7.5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群落内部的环境变化
?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人类的活动
(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植物
? 植物是通过繁殖体的迁移、散布进行演替的;
? 植物在新环境中的演替过程为:发芽,生长,繁殖;
? 植物只有在达到繁殖阶段才能视做定居;
? 繁殖体的迁移和散布是演替的先决条件,定居是植物演替顶
级。
动物
? 动物的活动性指动物的迁入与迁出;
? 植物群落的改变是动物迁移的原因;
? 新的植物群落能够为新的迁入动物提供生境。
( 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本身的生命活动造成的;
? 向日葵自身分泌物抑制自身的增长,使其从第一阶段的优势
种而为第二阶段的优势种所取代。
优势种的发育能改变群落内部的自然因子(如光照、
温度等),能为演替创造条件;
新的演替条件促使发生新的演替过程。
(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一个群落的物种在其内部及相互之间存在特定的相互
关系;
内外环境的改变将使这种关系进行调整;
稳定状态的群落在外部条件干扰的情况下,可能引起
种间关系(数量与密度)的改变。
( 4)外界条件的变化
外界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与火等;
外界条件的改变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 气候:演替的诱发因素;
? 地貌:引起生态因子(水分、热量等)的重新分配,进而影
响群落本身,灾害性地貌变化(地震等)使演替重新
开始;
? 土壤:土壤的理化特性是植物、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基
础;性质的改变导致内部物种关系的的重新调整;
? 火,群落发育的一种刺激因素;耐火种类发育,不耐火种
类抑制。
( 5)人类的活动
人类可以有目的地改变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
? 正面影响:使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 负面影响:破坏植被,开垦土地等,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7.6 两种演替观
经典演替观
? 两个基本点
? 每个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
? 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 问题
? 两个基本点未能得到研究证实:皆伐后的演替中,繁殖体已经存在;
? 早期物种能够抑制后来物种的发展。
个体论演替观
? 主要观点
? 认为初始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演替系列中后来优势种的主要条件;
? 机会种对开始建立群落有重要作用
? 三种可检验的模型:促进模型,抑制模型和耐受模型( 图 7-16)。
? 问题:
? 该模型有个假定,认为替代概率不随时间改变,即忽视了干扰对演替的
影响。
图 7-16 三种演替模型图解
A,B,C,D代表四个物种,箭头表示代替与被代替
推荐阅读文献与思考题
? 推荐阅读文献
? Hnapp R,宋永昌等译 。 植物动态,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
? Bormann F H,Likens G E,Pattern and Process in a
Forested Ecosysterm,Heidelverg Springer- Verbag,1981
? 思考题
1) 名词解释:演替;波动;
2) 什么是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有哪几种类型?
3) 演替的顶级理论有哪几种? 请分别描述 。
4) 控制演替的几个主要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