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章化学热力学基础与化学平衡
3.1 什么是化学热力学?
3.2 化学热力学常用术语
3.3 热化学方程式和热化学定律
3.4 生成焓和键焓
3.5 熵
3.6 Gibbs自由能
3.7 化学反应的限度与化学平衡
3.8 化学热力学前沿话题
3.3 热化学方程式和热化学定律
(一)热化学方程式:
注明反应热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中学课本和化学热力学中的表示方法不同,须注意)
中学课本标法:
H
2
(g) + 1/2O
2
(g) → H
2
O (l) + 286 kJ
1/2N
2
(g) + O
2
(g) → NO
2
(g) – 34 kJ
缺点:1) 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混同。
2) 未反映反应热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
化学热力学标法:
H
2
(g) + 1/2O
2
(g) → H
2
O (l) ?
r
H
m
?
(298) =?286 kJ?mol
?1
1/2N
2
(g) + O
2
(g) → NO
2
(g) ?
r
H
m
?
(298) =+34 kJ?mol
?1
其中,H左下角的r代表化学反应(reaction);右下角m代表摩
尔(mol);右上角θ代表热力学标准状态(简称标态);括号内的
数字代表热力学温度,单位为K;?H代表焓变。
●热力学标准态(简称标态)的定义:
气态物质:标态用压力表示,IUPAC建议选用1 × 10
5
Pa (1 bar)
作为热力学标态,符号p
?
。(过去用1 atm)
溶液:指溶质浓度或活度为1 mol?kg
?1
, 对稀溶液而言,也可用
1 mol?dm
?3
。
液体和固体:指处于标准压力下的纯物质。(在此标准压力应指
1 bar)。
最常用的焓变值是298K (25°C),凡未注明温度的?
r
H
m
?
就代表298K及标态时
的焓变,也可简写为?H
?
。
NOTE: ?H ——泛指任意状态的焓变;
?
r
H
m
?
(T) ——代表压力在标态、温度为T时的化学反应摩尔焓变;
?H
?
——在标态和298K时的化学反应摩尔焓变。
●关于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几点注意事项
1) 严格地说,焓变值随温度变化,尽管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变化不
大。因此焓变须注明温度。
2) 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时,须注意焓变值应该与一定的反应式相
对应,以使“1 mol反应”有明确的含义。
3)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物态,因物态变化时伴随着焓变。
H
2
(g) + 1/2O
2
(g) → H
2
O(l) ?H
?
=?286 kJ?mol
?1
H
2
(g) + 1/2O
2
(g) → H
2
O(g) ?H
?
=?242 kJ?mol
?1
H
2
(g) + 1/2O
2
(g) → H
2
O(l) ?H
?
=?286 kJ?mol
?1
2H
2
(g) + O
2
(g) → 2H
2
O(l) ?H
?
=?572 kJ?mol
?1
(二)热化学定律
有些化学反应的焓变可以直接测定,但有些无法直接测定,例如
C + 1/2O
2
→ CO
由于总有一部分变成CO
2
,只能间接求算。显然,也不可能直接测定所有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化学家们在研究了相当多的化学现象之后,总结提出了以下两个热化学
定律:
(1) 在相同条件下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H数值相等,符号相反。18世纪末
Lovoisier和Lapalace就发现了这个规律。
(2) 一个反应若能分解成二步或几步实现,则总反应的?H等于各分步反应?H值
之和。
该定律是19世纪中叶俄国化学Hess综合分析大量实验数据提出来的,所以叫
Hess定律或反应热加和定律。
2
?N
2
(g) + O
2
(g) → NO
2
(g) ?H = +33.18 kJ
?N
2
(g) + ?O
2
(g) → NO(g) ?H = +90.25 kJ
NO(g) + ?O
2
(g) → NO
2
(g) ?H = ?57.07 kJ
2Cu(s) + O
2
(g) → 2CuO(s) ?H
1
θ
= ?314 kJ?mol
?1
2Cu(s) + 1/2O
2
(g) → Cu
2
O(s) ?H
2
θ
= ?169 kJ?mol
?1
Cu
2
O(s) + 1/2O
2
(g) → 2CuO(s) ?H
3
θ
= ?145 kJ?mol
?1
H
?H
1
θ
=?314 kJ?mol
?1
?H
2
θ
=?169 kJ?mol
?1
?H
3
θ
=?145 kJ?mol
?1
状态I
2Cu(s) + O
2
(g)
状态III
Cu
2
O(s) + 1/2O
2
(g)
状态II
2CuO(s)
3.4 生成焓和键焓
化学反应的焓变虽然是重要的、常用的数据,但任何一种化学手册不可
能记载成千上万化学反应的焓变值,因为太多。因此,尽管利用热化学定律
已经可以间接的计算化学反应的焓变,避免了所有化学反应焓变的直接测量
问题,但还是不够,还是应该寻找更为基本、更为有效的做法。生成焓和键
焓即是在该背景需求下提出的概念。
(一)标准生成焓的定义:
在标态和T(K)条件下,由稳定态单质生成1 mol化合物(或不稳定态单质或
其它形式的物种)的焓变叫作该物质在T(K)时的标准生成焓,符号?
f
H
m
?
(T),简
称生成焓(也叫生成热)。在298K的标准生成焓可以简写为?H
f
?
。
例如:
C(石墨) + O
2
(g) → CO
2
(g) ?H
f
?
=?394 kJ?mol
?1
C(石墨) → C(金刚石) ?H
f
?
=+1.9 kJ?mol
?1
1) 稳定态单质的生成焓?H
f
?
=0
2) 生成焓并非一个新概念,而只是一种特定的焓变。
3) 物质焓的绝对值H无法测定,生成焓是一种相对值,有些
是实验测定的,有些则是间接计算的。当知道了各种物质
的生成焓,就可以容易地计算许多化学反应的焓变。
●关于生成焓的几点注意:
常
见
物
质
的
标
准
生
成
焓
241.8H
2
O(g)-208.4n-C
8
H
18
(g)-635.09CaO(s)
-174.1HNO
3
(l)-123.1C
6
H
12
(g)-1206.9CaCO
3
(s)
+25.9Hl(g)+82.93C
6
H
6
(g)-795.8CaC
l2
(s)
-36.40HBr(g)+49.03C
6
H
6
(l)-1220CaF
2
(s)
-92.31HCl(g)-124.73n-C
4
H
10
(g)-1473BaSO
4
(s)
-271HF (g)-103.85C
3
H
8
(g)-944.7Ba(OH)
2
(s)
-1120.9F
3
O
4
(s)(磁铁矿)-84.69C
2
H
6
(g)-1216BaCO
3
(s)
-824.2F
2
O
3
(s)(赤铁矿)+52.26C
2
H
4
(g)-858.6BaCl
2
(s)
-2279.7CuSO
4
5H
2
O(s)+226.75C
2
H
2
(g)-1272.8B
2
Q
3
(s)
-771.36CuSO
4
(s)-393.51C0
2
(g)-1376α-Al
2
O
3
(s)
-53.1CuS(s)-110.52CO(g)-704.2AlCl
3
(s)
-79.5Cu
2
S(s)(α)-238.7CH
3
OH(l)-31.1Ag
2
O(s)
-169Cu
2
O(s)-74.81CH
4
(g)-124.4AgNO
3
(s)
-157CuO(s)-135.4CC
l4
(l)-61.84AgI(s)
-1140Cr
2
O
3
(s)-1434.1CaSO
4
(s)-100.4AgBr(s)
-277.7C
2
H
4
OH(l)-986.06Ca(OH)
2
(s)-127.07AgCl(s)
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
1
molkJ
?
?
θ
?
mf
H
(298K)
1
molkJ
?
?
θ
?
mf
H
1
molkJ
?
?
θ
?
mf
H
-277.40PbO
2
(s)-924.54Mg(OH)
2
(s)
-215.33PbO(s)(黄)-601.70MgO(s)(方镁石)
-206.0ZnS(s)(闪锌矿)-359.4PbCl
2
(s)-1096MgCO
3
(s)(菱镁石)
-192.6ZnS(s)(纤锌矿)-240NiO(s)-837.2KMnO
4
(s)
-348.3ZnO(s)+50.63N
2
H
4
(l)-424.76KOH(s)
-395.7SO
3
(g)+95.40N
2
H
4
(g)-397.7KClO
3
(s)
-296.83SO
2
(g)+9.16N
2
O
4
(g)-327.90Kl(s)
-580.7SnO
2
(g)+33.2NO
2
(g)-393.80KBr(s)
-286SnO(s)+90.25NO(g)-436.75KCl(s)
-325SnCl
2
(s)-365.6NH
4
NO
3
(s)-58.2HgS(s)(红)
-910.94SiQ
2
(s)(石英)-314.4NH
4
Cl(s)-90.83HgO(s)(红)
-1614.9SiF
4
(g)-46.11NH
3
(g)-813.99H
2
SO
4
(l)
-687SiCl
4
(l)-425.61NaOH(s)-20.6H
2
S(g)
-343PCl
5
(g)-411.15NaCl(s)-191.2H
2
O
2
(aq)
-287PCl
3
(g)-520.03MnO
2
(s)-187.8H
2
O
2
(l)
-718.39Pb
3
O
4
(s)-1285MgSO
4
(s)-285.84H
2
O(l)
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
1
molkJ
?
?
θ
?
mf
H
1
molkJ
?
?
θ
?
mf
H
1
molkJ
?
?
θ
?
mf
H
续
表
3
Standard Enthalpies of Formation
●绝大多数化合物
的生成焓是负值,
即单质形成化合
物时是放热的。
只有少数化合物
的生成焓为正值,
如NO
2
,HI等,
由单质形成化合
物时是吸热的,
这类化合物都不
稳定。
●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生成物生成焓之和减去反应物生成焓之和:
?
r
H
m
θ
=Σν
i
?
f
H
m
θ
(生成物)
-Σν
i
?
f
H
m
θ
(反应物)
CO(g) + H
2
O(g) → CO
2
(g) + H
2
(g) ?H
θ
= ?
(1) C(石墨) + 1/2O
2
(g) → CO(g) ?H
1
= ?H
f
θ
CO(g)
= ?111 kJ?mol
?1
例如, 计算以下化学反应的焓变:
(2) H
2
(g) + 1/2O
2
(g) → H
2
O(g) ?H
2
= ?H
f
θ
H2O(g)
= ?242 kJ?mol
?1
(3) C(石墨) + O
2
(g) → CO
2
(g) ?H
3
= ?H
f
θ
CO2(g)
= ?394 kJ?mol
?1
(4) H
2
(g) → H
2
(g) ?H
4
= ?H
f
θ
H2(g)
=0
总反应式=[(3) + (4)] – [(1) + (2)],所以该反应的焓变为:
?H
θ
=[?H
3
+ ?H
4
] – [?H
1
+ ?H
2
] = ?41 kJ?mol
?1
(二)键焓的概念
化学变化过程只涉及参与反应的各原子的部分外层电子之间的结
合方式的改变,或者说发生了化学键的改组。化学变化的热效应即来
源于此。以此为线索,可提出反映化学键强度属性的键焓的概念,用
以计算反应过程的焓变。
●键焓的定义(键能):
在温度T与标准压力时,气态分子断开1 mol化学键的焓变。通常
用缩写符号B.E.代表键焓。
例如:H
2
O(g) → H(g) + OH(g) ?
r
H
m
?
=+ 502 kJ?mol
?1
HO(g) → H(g) + O(g) ?
r
H
m
?
=+ 426 kJ?mol
?1
这里的键焓通常也叫键能(bond energy)。因为在此类反应中焓变值是
实验平均值,其误差范围较大,?H≈?E,常常把键焓、键能两词通
用,数值也相同。
常见化学键的键焓(298K, p
θ
)
叁键
S=S 423S=O 420N=N 419O=O 498
C=S 578C=O 708C=N 615C=C 620
双键
197281214_226368214289360540320Si
331264293289343239276327486415C
214300230352214272318490318P
159247201201243201272389N
264__214272340364S
138201_205184465O
151180209_297I
193218239368Br
243252431Cl
155565F
436H
单
键
SiCPNSOIBrClFH
1
Y)(X
molkJ
B.E.
?
?
?
C≡C 812 N≡N 945 C≡N 879 C≡O 1072
1) 水分子中两个O?H键的键焓不同,不同化合物中的O?H键焓也略有差别。
2) 键焓是一种平均近似值,而不是直接的实验结果。
3) 对双原子分子而言,键焓和键的分解能相等。
4) 键焓越大,表示要断开这种键时需吸收的热量越多,即原子间结合力越强;反
之,键焓越小,即原子间结合力越弱。
5) 键焓都是正值。因为断开化学键当然需要吸收热量。
6) 键焓虽从微观角度阐明了反应热的实质,但键焓数据很不完善,并且只是平均
的近似值,而且只限于气态物质。所以由键焓估算反应热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7) 双原子分子气体的?H
f
?
与B.E.的关系是很明显的,而对于多原子分子两者关系
就不一定相符,若反应涉及液态和固态,就不能用键焓简单地估算?H
f
?
值,因
为分子间更为复杂的相互作用也对反应热有贡献。
●关于键焓的几点注意:
●利用键焓数据可以估算化学反应的焓变。对于某些无法直接测
量或用生成焓数据求算的反应热,可利用键焓数据估算。
化学反应的焓变等于生成物成键时所放出的热量和反应物断键
时所吸收的热量的代数和,即有:
?H=?ΣB.E.
生成物
+ΣB.E.
反应物
=? (ΣB.E.
生成物
?ΣB.E.
反应物
)
=??(ΣB.E.)
4
例如:利用键焓数据估算氢和氧化合生成水的反应热:
H
2
(g) + 1/2O
2
(g) → H
2
O (g) ?H
?
=?
H
2
(g) → 2H (g) ?H
?
=B.E.
(H?H)
=+ 436 kJ?mol
?1
O
2
(g) → 2O (g) ?H
?
=B.E.
(O?O)
=+ 498 kJ?mol
?1
H
2
O (g) → 2H (g) + O (g) ?H
?
=2B.E.
(H?O)
=+ 930 kJ?mol
?1
显然,?H
?
=?[2B.E.
(H?O)
? B.E.
(H?H)
? 1/2B.E.
(O?O)
]
=? 245 kJ?mol
?1
氢和氧化合生成水的反应热可以直接测定,没必要从键焓数
据求算。实际上是由H
2
O (g) 的生成焓来推算H?O键焓的。
焓的引入以及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是为了判断化学反应的方
向,而不是简单的概念游戏。但是,单凭焓变还是不能对化学反
应的方向做出可靠的判断,尽管19世纪中叶Berthelot和Thomson
等人曾主张用焓变来判断反应发生的方向,他们认为放热反应因
体系能量降低,应该能自发进行。虽然这一观点实际上有一定的
合理性,但也有反例,确实存在一些能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因
此焓变不足以作为反应方向的判据。
例如:下述反应即为自发进行的吸热反应
Ba(OH)
2
?8H
2
O(s) + 2NH
4
SCN(s)
→ Ba(SCN)
2
(s) + 2NH
3
(g) + 10H
2
O(l)
3.5 熵(entropy)
自发过程
非自发过程
气体的自发扩散过程
(一)自发过程
从热金属块向冷金属块的自发传热过程
自发过程
非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的特点:
观察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有些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有些则不是。
水向低处流是自发的,而向高处流则需要通过水泵输入能量。利用该
自发流动过程可以发电,可以对外作功。我们逐渐变老,不会返老还
童。热量可以自发地从高温区传向低温区,反之则需要输入能量。该
自发进行的过程也可以对外作功(热机、蒸气机)。气体可以自发的充
满整个容器空间,而不可能自动的收缩到某个角落……
这种不需要外力而自动进行的过程叫自发过程;而非(反)自发过
程的进行需要对其作功。
自发过程都具有对外作功能力(当然并不等于真正作功,后者需
要特殊的设计才能实现)。因此也可以说,具有对外作功能力的过程
叫自发过程。自发过程也不一定是快过程。
●自发过程的判据:
水的自发流动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可以用始态和终态的水位
差进行判断:根据水位差的大小可知正向流动,还是反向流动,
还是不流动,即达到平衡。热的流动可以通过始态和终态的温差
来判断,或者说用温差作为判据。
考虑到自发过程都具有对外作功能力,我们可以用有无作功
能力作为过程自发性的判断依据,简称判据。
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观察发现,自发过程还有一个显著的
特点:在自发进行的过程中,能量和物质趋向于变得更加无序,
或更加混乱。例如气体的扩散,热从高温处向低温处的流动等。
因此,我们也可以用无序度或混乱度的增加来判断自发过程的方
向。
5
感谢参与,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