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缔组织II(Connective tissue II)
四、骨组织与骨
骨的组成:骨组织+骨膜+骨髓
功 能:支持、保护
血细胞发生部位
机体钙磷的贮存库
(一)骨组织的结构
细胞+钙化的细胞外基质
1.骨基质(骨质)
有机质+无机质+极少的水
有机成分:大量胶原纤维—占90%,为I型胶原蛋白(嗜酸)
少量基质—凝胶状,蛋白多糖及其复合物
无机成分:骨盐—占干骨重量的65%
以钙磷元素为主,类骨质钙化即为骨质
骨板:纤维、钙盐和基质结合紧密,共同构成的板层状结构
层内纤维相互平行,层间纤维相互垂直使骨质十分坚硬
骨陷窝、骨小管
2.骨组织的细胞
骨祖细胞: 位于骨内、外膜的近骨处,为干细胞
形态:细胞小,梭形,弱嗜碱
功能:骨组织生长、改建,分裂、分化为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骨组织表面,成年前较多,一层
形态: LM— 胞体大、柱状或椭圆形
胞质强嗜碱
核圆、多位于细胞的游离端
EM—大量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 产生胶原纤维和基质
成骨细胞 类骨质 骨质(成骨细胞→骨细胞)
骨细胞: 单个分散于骨板内或骨板间
形态: 胞体—小、扁椭圆,位于骨陷窝(内含组织液)
突起—细长,位于骨小管(彼此相通,缝隙连接)
功能: 定的溶骨、成骨作用,参与调节钙磷平衡
破骨细胞: 位骨组织表面,来源于血中单核细胞,多个融合而成
形态: LM—体大,胞质多嗜酸性,核多
EM—贴骨质侧有皱褶缘(微绒毛)
胞质中有溶酶体
功能:溶解、吸收骨质
(二)长骨的结构
骨干+骨骺:表面—骨膜、关节软骨
内部—骨髓腔
1.骨干:主要由骨密质组成
排列方式:
⑴环骨板:外环骨板—长骨外周,厚,整齐
内环骨板—骨髓腔表面,薄,不齐
⑵骨单位:中轴—哈佛管,血管、神经通路
周围—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
⑶间骨板:骨单位间不规则的平行骨板
为残留的旧的骨单位
2.骨骺:由松质骨构成
表面—薄层密质骨
关节面—关节软骨
小腔隙—通骨干中央腔
3.骨膜
结构:骨外膜:较厚
外层—致密结缔组织
内层—疏松结缔组织,含骨原细胞等
骨内膜:薄层结缔组织+单层扁平上皮
骨髓腔面、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表面
功能:营养,修复(提供成骨、成软骨细胞),骨膜移植
(三)骨的发生
由间充质发生,历时约20年以上,骨组织形成+骨组织分解、吸收。
1.膜内成骨
⑴人体的顶骨、额骨、锁骨
⑵包括—间充质→胚性结缔组织膜→膜内成骨
⑶过程 将要成骨部位→血管增生,营养及氧供丰富
间充质细胞密集,分裂分化→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分泌类骨质,包埋其中
→骨细胞→骨基质→骨组织
2.软骨内成骨
⑴胎儿的四肢骨、躯干骨、颅底骨
⑵过程:软骨雏形形成
软骨的周围骨化
软骨内骨化: 软骨退化与初级骨化中心形成
骨髓腔形成与骨的增长
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及骨骺形成
骨干骨密质形成及改建
五、血液和血细胞发生
(一)血液概述
1.组成:血细胞+血浆
2.血细胞种类及正常值
⑴红细胞: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
Hb: 男120~150g/L;女110~140g/L
⑵白细胞: (4.0~10)×109/L
有粒: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粒细胞—0.5~3%
嗜碱粒细胞—0~1%
无粒:淋巴细胞—25~30%
单核细胞—3~8%
⑶血小板:(100~300)×109/L
(二)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用Wright或Giemsa染色法染血涂片,是最常用的观察血细胞形态的方法
1.红细胞
⑴形态
新鲜:单个红细胞→黄绿色;大量红细胞→猩红色
LM: 圆形,直径7~9μm
中央—薄、色浅;周缘—厚、色深
无核、无细胞器
胞浆内充满血红蛋白,染成桔红色
网织红细胞(反应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EM: 双凹圆盘形
⑵功能:携带O2与CO2
红细胞膜上具ABO血型抗原
红细胞膜具半透性
2.白细胞
⑴有粒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
形态:LM—球形、直径10~12μm
核杆状或分叶状,多为3叶
胞浆内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细小颗粒,粉红色
EM—嗜天青颗粒:颗粒较大,圆形或椭圆形,电子密度高
为溶酶体
特殊颗粒:颗粒较小,哑铃形或椭圆形
为分泌颗粒,内含溶菌酶、吞噬素等
功能:吞噬杀灭细菌
②嗜酸粒细胞
形态:LM—球形、直径10~15μm
核多为2叶
胞浆内充满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的粗大颗粒,桔红色
EM—颗粒内基质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结晶体
为溶酶体
功能:抗过敏、抗寄生虫感染球形、直径10~11μm
③嗜碱粒细胞
形态:LM—核形不定,多“S”形
胞浆内有大小不一,分布不均的粗大颗粒,紫蓝色
EM—颗粒内充满细小、均质状的微粒
有些颗粒内可见板层状或指丝状结构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白三烯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
⑵无粒白细胞
①淋巴细胞
形态:LM—球形、直径6~16μm,分大、中、小三种,小的居多
胞质少,嗜碱(天蓝色),较少的嗜天青颗粒(紫红色)
核大而圆、染色质浓密、色深
EM—胞质含大量游离核糖体
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
②单核细胞
形态:LM—圆、椭圆形、直径14~20μm
胞质浅灰蓝色,较多的嗜天青颗粒
核多为肾形,染色质稀疏,色浅
EM—细胞表面有皱褶、短的微绒毛
胞质内含许多溶酶体和吞噬泡
功能:变形、趋化、吞噬
3.血小板
⑴形态
LM:凸圆盘状,直径2~4μm,机械刺激成变为不规则,成群
无核、有细胞器(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形成)
中央—蓝紫色颗粒→颗粒区
周边—均质浅蓝色→透明区
EM:表面吸附有血浆蛋白,内含多种凝血因子
透明区含有微管和微丝
颗粒区有特殊颗粒、致密颗粒、少量溶酶体
⑵功能:与止血、凝血有关
(三)骨髓和血细胞发生
血细胞:最早→胚胎卵黄囊壁的血岛造血
第6周→肝内造血干细胞造血
4~5月→脾内造血
胚胎后期~生后终身→骨髓造血,脾、淋巴结造血
1.骨髓的结构
⑴红骨髓
分布→胎儿、婴幼儿
成人扁骨、不规则骨、长骨骺端的骨松质
构成—造血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造血细胞)
⑵黄骨髓
脂肪组织+少量幼稚血细胞
机体需要→红骨髓造血
2.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
⑴造血干细胞
定义:生成各种血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
来源:人胚(受精后第2周末)的卵黄囊血岛—→肝—→红骨髓、脾、淋巴结、外周血
形态: 似小淋巴细胞,直径7~9μm
胞浆内为大量游离核糖体+少量线粒体
特性: 增殖力—能反复分裂、大量增殖
分化力—分化成不同的祖细胞
复制力—自我复制、特性不变、数量恒定
⑵造血祖细胞
定义:造血干细胞——→各类血细胞的祖细胞
特性:有增殖力
无多向分化力,又称定向干细胞
无复制力(造血干细胞增殖补充)
3.血细胞发生过程的形态演变
三阶段:原始阶段
幼稚阶段(早、中、晚)
成熟阶段
形态变化:胞体由大→小(巨核细胞小→大)
胞核由大→小: 红细胞→有→无
粒细胞→圆→杆状→分叶
巨核细胞→小→大→分叶
染色质由细疏→粗密
核仁由明显→消失
着色由浅→深
胞质:量由少→多
嗜碱性由强→弱(单核、淋巴细胞仍保持)
特殊结构—Hb
特殊颗粒(无→少→多)
分裂能力由有→无
淋巴细胞有很强的潜在分裂能力
⑴红细胞发生
⑵粒细胞发生
⑶单核细胞发生
⑷血小板发生
⑸淋巴细胞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