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组织(Nervous tissue)
概 述
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neuron)
神经胶质细胞
功能: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传导冲动
神经胶质细胞—支持、营养、保护、绝缘
一、神经元(Neuron)
形态多样,大小差异很大
(一)结构
1.胞体
细胞膜:可兴奋膜、传导冲动
细胞核:大、圆、染色淡、泡状、核仁明显(辨认点)
核周体:细胞器丰富,特征性的细胞器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
⑴尼氏体(Nissl body)
形态:LM—粗颗粒、斑块状、强嗜碱
EM—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
分布:胞体、树突
⑵神经原纤维(neurofibril)
形态:LM—银染示棕黑色细丝;胞体内交织成网,突起内平行排列
EM—神经丝+微管
功能:细胞骨架、物质运输
分布:胞体、树突、轴突
2.突起
树突(dendrite)
形态:1个或多个;粗短、分支多;表面有棘;含尼氏体
功能:将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axon)
形态:只有1个;细长、分支少;表面光滑;
无尼氏体,有轴丘(axon hillock)
功能:将冲动传离胞体
(二)分类
1.按突起数目:假单极神经元
双极神经元
多极神经元
2.按轴突长短:长轴突(>1米)的大神经元
短轴突(数μm)的小神经元
3.按功能:感觉神经元(传入)
中间神经元(联络)
运动神经元(传出)
4.按释放递质:胆碱能神经元
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胺能神经元
肽能神经元
氨基酸能神经元
二、突触(Synapse)
(一)概念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二)分类
1.按结构—轴—树,轴—棘,轴—体
2.按媒介—化学突触,电突触
3.按效应—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4.按膜致密物厚度—Ⅰ型,Ⅱ型
(三)化学突触的电镜结构
1.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突触前膜—增厚,为轴突终末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2.突触间隙(synaptic cleft):宽15~20nm
内含糖蛋白+一些细丝
3.突触后成分(postsynaptic element):突触后膜—增厚,有递质的特异性受体
常为胞体或树突
(四)功能:传递信息
冲动→突触前成分→突触小泡聚集、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递质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后膜通透性改变→突触后神经元(或非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
三、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l cell)
量多,有突起,不传导冲动。
(一)中枢神经系统
1.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形态:体大、星形
纤维性→脑、脊髓白质
原浆性→脑、脊髓灰质
功能:支持、绝缘、营养、修复
2.少突胶质细胞(oligodendrocyte)
形态:体小、突起少
功能:形成髓鞘,抑制再生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3.小胶质细胞(microglia)
形态:体最小、突起长
功能:吞噬
4.室管膜细胞(ependymal cell)
形态:单层立方或柱状,表面有纤毛、微绒毛
功能:产生脑脊液
(二)周围神经系统
1.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参与神经纤维的构成
2.卫星细胞(satellite cell)—在神经节内包裹神经元胞体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
1.周围神经系统(有髓有膜)
结构:①轴突—位中央
②髓鞘—施万细胞的膜反复缠绕轴突形成(1包1)
LM:新鲜呈亮白色
HE→网状、泡沫状,可见郎飞结、结间体
锇酸→黑色、施兰切迹
EM:呈明暗相间的同心圆板层状
③神经膜—少量胞质和胞膜形成
功能: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有绝缘性
构成:大部分脑神经、脊神经
2.中枢神经系统(有髓无膜)
结构:同周围神经系统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多个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
包卷多个轴突而形成(多包多)
无神经膜
功能:同周围神经系统
构成:白质
(二)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1.周围神经系统(无髓有膜):较细的轴突
施万细胞不形成髓鞘
2.中枢神经系统(无髓无膜):裸露的轴突
无任何鞘膜
3.特点:分布于植物神经节后纤维,嗅神经,部分感觉神经纤维
传导慢,无绝缘性
(三)神经(nerve)
神经纤维+结缔组织性神经内膜、束膜、外膜
五、神经末梢(nerve ending)
(一)感觉神经末梢(sensory nerve ending)
1.游离神经末梢(free nerve ending):司痛觉
2.有被囊神经末梢:
触觉小体(tactile corpuscle):司触觉
环层小体(lamellar corpuscle):司压觉
肌梭:本体感受器
(二)运动神经末梢(motor nerve ending)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终板(motor end plate)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