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Circulatory System)
一、概述
(一)组成:心血管系—心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
淋巴管系—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导管
(二)结构特点—管腔性器官,分三层
1.内膜(tunica intima):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
2.中膜(tunica media):肌组织(平滑肌或心肌)+结缔组织
3.外膜(tunica adventitia):疏松结缔组织
二、动脉(Artery)
(一)中动脉(肌性动脉,分配血管)(medium-sized artery)
1.内膜:内皮
内皮下层—薄层结缔组织
内弹性膜—亮红色,波浪状。为内、中膜的分界。
2.中膜:10~40层环行平滑肌
3.外膜:疏松结缔组织,含血管、神经、淋巴管,外弹性膜明显。
(二)大动脉(弹性动脉,导送血管)(elastic artery)
1.内膜:内皮
内皮下层—较厚
内弹性膜—多层
2.中膜:40~70层弹性膜
3.外膜:薄,无明显的外弹性膜
(三)小动脉(肌性动脉,外周阻力血管)(small artery)
1.管径0.3~1mm
2.中膜含3~9层平滑肌
3.内弹性膜逐渐消失
(四)微动脉(外周阻力血管)(arteriole)
1.管径<0.3mm
2.无内弹性膜
3.中膜由1~2层平滑肌组成
4.外膜较薄
三、毛细血管(Capillary)
(一)一般结构:内皮—1~3个内皮细胞
基膜
少量结缔组织
(二)分类:依据电镜下内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分为三型。
1.连续毛细血管
特点:内皮连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基膜完整;
内皮细胞内含大量吞饮小泡。
分布:结缔组织、肌组织、肺、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
2.有孔毛细血管
特点:内皮细胞上有孔(孔径60~80nm)
孔上有隔膜(厚4~6nm)封闭
基板连续
分布:胃肠粘膜、内分泌腺(甲状腺)、肾血管球
3.窦状毛细血管(血窦)
特点:腔大,不规则
内皮细胞间隙宽,内皮细胞可有孔
基板可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
分布:肝、脾、骨髓、内分泌腺(肾上腺、脑垂体)
(三)功能
物质交换—面积最大,管壁最薄,与周围细胞相距很近
通透性—内皮细胞孔,吞饮小泡,细胞间隙,基板
四、静脉(Vein)
与同等动脉比较:数目多、壁薄、腔大、不规则
内、外弹性膜不发达→三层结构区别不明显
中膜薄,外膜厚,有纵行平滑肌
常有静脉瓣
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
(一)定义—是指从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二)组成
六、心脏(Heart)
(一)心壁结构:由内向外分三层
1.心内膜:内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内层—薄,细密的结缔组织,含少许平滑肌
外层—心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蒲肯野纤维(心室)
2.心肌膜:心肌,呈螺旋状排列,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3.心外膜:心包的脏层,薄层疏松结缔组织+间皮(称浆膜),常有脂肪细胞
(二)心瓣膜(cardiac valve):是心内膜向心腔内凸起形成
位置: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
结构:内皮+致密结缔组织
功能:防止血液逆流
(三)心脏传导系统—由特殊的心肌纤维构成
1.组成: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薄肯野纤维
2.细胞:
起搏细胞—较小,呈梭形或多边形,聚成密网
包埋在窦房结和房室结中心部位的结缔组织中
移行细胞—细胞结构介于起搏细胞和心肌纤维之间
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
蒲肯野纤维—胞体粗短,不规则,染色浅;核1~2个,居中
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
缝隙连接发达;传导速度最快
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3.功能:
起搏细胞— 心肌兴奋的起搏点
移行细胞— 延缓冲动传导
蒲肯野纤维— 传导冲动至心肌
七、淋巴管系统
(一)毛细淋巴管
以盲端起始于组织内;
腔大不规则,壁薄(内皮+极薄的结缔组织),无周细胞;
内皮细胞间隙较宽,基膜不连续;
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
(二)淋巴管:与静脉相似,但腔大壁更薄,瓣膜较多
(三)淋巴导管:与大静脉相似,壁薄,三层膜分界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