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Respiratory System)
概 述
(一)组成: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二)分部:
导气部—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的终末细支气管
呼吸部—肺的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三)功能:导气;气体交换;嗅觉;发音;内分泌等
一、鼻腔(nasal cavity)
鼻腔内面覆以粘膜,粘膜下方为软骨、骨或骨骼肌
鼻粘膜分三部分:
(一)前庭部
上 皮:复层扁平上皮;鼻毛
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内有毛囊,皮脂腺,汗腺
(二)呼吸部
上 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较多
固有层:内有混合性腺(鼻腺),丰富的静脉丛与淋巴组织
(三)嗅部(嗅上皮)
假复层柱状上皮,无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
由支持细胞、基细胞和嗅细胞(一种双极神经元)构成
二、气管和支气管(trachea and bronchus)
(一)气管:三层结构
1.粘膜
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杯状细胞多,基膜厚
固有层:结缔组织,弹性纤维多,含较多淋巴组织→SIgA
2.粘膜下层
疏松结缔组织,有混合性腺→粘液、溶菌酶,淋巴组织
3.外膜
疏松结缔组织+“C”形透明软骨环
(环缺口处有弹性纤维韧带和平滑肌束相连,混合腺)
(二)主支气管:结构和功能与气管相似
1.支气管壁内的软骨环较少,形态也渐不规则
2.平滑肌逐渐增多,螺旋形排列
三、肺(lung)
(一)概述
1.肺为实质性脏器
实质:肺内支气管树与肺泡
间质:被膜、肺内结缔组织及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2.肺的分部和分叶:
分部:导气部、呼吸部
肺大叶:每个叶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和肺泡
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其各级分支和肺泡
(二)肺导气部
1.组成:包括叶支气管,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和终末细支气管。
2.结构变化规律:自上而下
管壁渐薄,三层分界不明显
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变薄→单层纤毛柱状
结构上三个减少:杯状细胞渐减少→消失;
腺体渐减少→消失;
软骨块渐变小、减少→消失
结构上二个增多:平滑肌渐增多→完整的环形;
粘膜皱襞渐出现→明显
3.终末细支气管:
上皮:纤毛细胞
克拉拉细胞:含蛋白水解酶→分解粘液;
有较多的氧化酶系→解毒;
可分裂分化→纤毛细胞
(三)肺呼吸部
1.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上出现肺泡开口;
上皮由柱状→立方;
Clara 细胞和纤毛细胞;
薄层CT和少许环行平滑肌;
可进行气体交换。
2.肺泡管:肺泡开口增多;
管壁少→呈结节状;
表面为单层立方或扁平上皮;
内有平滑肌
3.肺泡囊:数个肺泡共同开口处;
肺泡开口处无管壁
4.肺泡
(1)一般特点:多面形薄壁囊泡;
单层肺泡上皮围成;
相邻肺泡间的CT称肺泡隔;
有肺泡孔。
(2)肺泡上皮
Ⅰ型细胞:
形态: LM—细胞扁平,很薄,难辨认
EM—细胞器少,小泡较多,含表面活性物质、尘粒等;
功能:覆盖肺泡95%的表面积,参与气体交换。
Ⅱ型细胞:
形态: LM—圆或立方形,略凸向肺泡腔;
胞核圆形形态;
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
EM—细胞器较多,含嗜锇性板层小体(磷脂、蛋白质等);
功能:分泌表面活性物质;修复肺泡(增殖、分化为I型细胞)。
(3)肺泡隔
定义: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
成份:丰富的毛细血管(连续型)→参与气体交换
较多的弹性纤维→肺泡有弹性
肺巨噬细胞吞噬细菌、灰尘后入肺泡腔内称为尘细胞
(4)肺泡孔:相邻肺泡之间的小孔,可均衡肺泡内气体的含量
(5)气-血屏障:
定义:肺泡与肺泡隔毛细血管中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所经过的结构
结构:肺泡表面液体层;
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
肺泡隔结缔组织(可无);
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
功能:薄,利于气体交换
(四)肺的血液循环
1.功能性血管
2.营养性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