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二)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解放剩余劳动力,摆脱贫困
影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业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
流动人口的诸多权益得不到保障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方法:
( 1) 区域测量法
G=(A-F)/A
G表示剩余度,A表示农业总劳动力,F表示农田耕作所
需要的劳动力。其中,F=总耕地 /(X亩 /劳动力 );, X亩 /
劳动力, 表示每个劳动力全年所能耕作的土地面积。
确定 X值涉及到两个参数,(1)每亩耕地需要的劳动日数
(用 D表示 ); (2)每年劳动力全年所能完成的劳动日数 (用
L表示 ),则 X=L/D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 2) 总体估计法
A,简单国际比较法
即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我国相近的一些国家的农
业劳动力比重,估计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总剩余。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同我国相近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等,全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55%左右,而中国农业
劳动力约占 69%左右。
B,钱纳里模型
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农业产值的比重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对迁入地的影响
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加大城市管理难度
城市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环境保护、工商管理、
计划生育等方面受到冲击
社会治安问题尤为突出
1994年,暂住人口违法犯罪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倍。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外来人口刑事犯罪占总数的比重超过
50%,广州甚至高达 80%以上。
北京朝阳区每年外来人口犯罪案件占案件总数的 73.36%。
( 2003年统计)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对收入分配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库兹涅茨曲线
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机制:
1,建立国内统一市场,通过区域贸易,以充裕的生产
要素换取稀缺的要素。
2,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改变区域间对生产要素占有水
平不平衡的状况。
时间
区
域
发
展
不
均
衡
程
度
人口迁移政策
鼓励 or 抑制?
中国人口迁移政策的演变历程
1,1949-1950年代中期,短暂的, 宽松期,
尚未全面推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一定程度
和条件下允许公民按照个人意愿进行迁移,尤其是自乡
村到城镇的迁移。
2,1950年代末期 - 1970年代末,漫长的, 严格控制期,
户籍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全面落实;特定时期政府
组织的强制性迁移。
3,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宽松,但略有起伏
允许农民自理粮食到城镇落户;对孩子、夫妻、父
母等的落户地点增加选择余地;出台投资移民的有关规
定 ……
人口迁移政策
各地区, 外来人口, 管理政策措施
鼓励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落户本地
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海口等城市的, 蓝印户口,
上海市 1994年 2月施行了, 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
定, 。 规定:在上海投资人民币 100万元 ( 或美元 20万元 )
及以上, 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 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
稳定工作者均可申请上海蓝印户口, 持蓝印户口一定期限后
可转为常住户口 。
深圳市 1996年 1月 1日开始实行, 蓝印户口, 政策, 截至
1998年 3月底, 已办理蓝印户口 3.7万多人, 由蓝印户口转为
常住户口 7000人 。
广州 1998年 3月推出了, 蓝印户口, 。
其他城市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特殊的户口政策,如苏州市
在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四种类别(聘用类、购房类、纳税类、
投资类)的, 蓝印户口, 。
人口迁移政策
北京出于特殊的首都身份,户籍制度的改革相对比较谨慎。
但是后来也推出, 工作寄住证,,规定:凡在北京高新技术企
业
或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工作的外地人员,符合一定条件者,
由企业提出申请,可办理, 北京市工作寄住证, ;持证者在购
房、
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有北京市民待遇;持寄住证 3年
者,经企业申请并报市人事局审批可转为北京市正式户口。
? 抵制农民工及低技能者进入本地
汕头市 1996年开始控制外来用工,把重点放在本市再就业
工程;潮州提出从总量和结构上加强对外来人口就业的管理和
控制,,以提供更多岗位安排本地劳动者, ;厦门市 1995年开
始
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管理,提出, 统一规划,控制总量,分
人口迁移政策
2001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暂住证管理办法, 最大的特点是
分类管理, 分类服务,, 针对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首次实行分
类管理, 外来人口有了新型暂住证 。 根据外地人员来京时间,
从业状况, 现实表现等标准, 对暂住证划分为 A,B,C三种,
政府部门将视不同情况, 对他们提供服务保护或采取重点保
护措施, 。 聘用的外地科技人员可以直接办理 A证, 而把持有
C证者作为, 重点审查, 防范和控制对象, 。
许多政策的基本方向是以合法的手段来扩大对流动进城农民
的限制范围, 如取缔非法劳务市场, 清理非法出租房屋, 这些
行动的直接目标是零散进城打工者 ( 尤其是没有有效证件的农
民工 ) 。
人口迁移政策
一些城市先后制定明确的限制性计划,如北京曾计划在
2000年前缩减 30万外来打工人员,并规定 12个行业,199个工
种不允许使用外地务工人员。 1999年初,某市劳动局在 1997、
1998年出台规定以后再制定文件,规定金融、保险等 5个行业
34个工种限制使用农民工,另规定, 商业、旅游业以及住宅小
区的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招用下岗职工的人数不得低于使用外
地务工人数的 50%;其他各类企业招用下岗职工的人数不得低
于使用外在地务工人员人数的 30%”。
抵制而不是吸纳流动进城农民的各种政策措施,最初是隐
含在各种治理和管理政策里,直到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
成为独立的政策措施。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
主要趋向--降低入户门槛
逆流--重新收紧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鞍山户籍改革,当城里人还是做乡下人自己做主
( 2004/4/1)
福建户籍改革:取消农业户口( 2002)
哈尔滨户籍改革:放宽落户吸引人才和投资
( 2001/10)
广东户籍改革:按实际居住地登记入户( 2001/09)
(城市入户准入条件)
南京户口政策新变:外籍大学生打工满一年 可入南京
籍 ( 2001/05)
沈阳户籍改革:最大限度地下放户口审批权限,公安
分局和派出所即可审批办理,同时缩短办理时间
( 2002/07/01)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上海户籍改革:大、中专学生外地求学不用迁户口
( 2002/07/01)
黔东南州城镇户籍改革:, 黑人黑户, 也能办城市户
口
北京近年户籍改革措施:
1.北京投资一定规模的外地私企老板可办理北京户口。
2.北京生源到外地上大学不用迁户口。
3,招考副局级干部不再要求北京户口,外地人也可以
来考试。
4,招工不要求北京户口政策
另外,最近北京市将原来给中关村等高新技术企业人
员办理的北京市工作, 寄住证, 改名为, 居住证,,带有
歧视
色彩的, 寄住, 成了历史。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郑州户籍新政, 紧急刹车,
户籍改革时间表:
2001年,郑州市在河南率先推行以, 降低入户门槛、
吸
引高层次人才, 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
2003年 8月,郑州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允许外地人员
以, 投亲靠友, 等方式办理户口,属全国超前。
2004年 8月,暂停实施以, 投亲靠友, 为代表的, 户
籍新
政,,重新执行 2003年 8月以前的老标准。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紧急刹车, 的原因:
人口激增带来各种城市压力。
2001年 11月起,政策实施不到一年,郑州新增入户人
口 10万人; 2003年 8月起一年内,又新增入户人口 15万。
城市交通拥挤
两年内,郑州公交系统 IC卡办理数量达 80万张,远超
过预期的 20万张。
教育资源急剧紧张
今年秋季,出现严重新生, 爆棚, 现象,有些小学一
个
班人数高达 90多人。
市政基本建设透支严重,社会保障部门压力巨大,城
市治安、医疗等均面临危机。
讨论
对我国目前的户籍改革措施有什么看法?
如何看待农民工进城问题?城市应该接纳还是
限制,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有什么建议?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镇)化的一般理论
人口城市化的含义
经济学者,人口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
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是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的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
社会学者,人口城市化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
由农村社区转向城市社区,并由此引起各种社会关系变化
的过程。
地理学者,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
向城镇的集中。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
城市工业生产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城市规
模、新兴一批城市,人口向城市集中;
社会分工扩大,进而促进了人口的集中;
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
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加成为可能 ……
诱导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生产需要
生存需要
消费需要
社会需要
中国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计算
非农业人口 /总人口 × 100%
城镇人口 /总人口 × 100%
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样:
,四普, 城镇人口中的市人口指设市区所辖的区人口
所
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指不设区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五普, 把设区市人口密度在 1500人 /km2以上区的
全
部人口和人口密度在 1500人 /km2以下的区和辖县的镇
驻
地人口作为城镇人口。
中国人口城市化
影响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工业化水平
政策
科学技术
人口密度
区位
……
中国人口城市化
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949 1960 1978 1985 1991 1994 1997 2000 年份
城镇人口比重
中国人口城市化
中国人口城市化特点
起步较晚
比英国晚 160年,比前苏联晚 32年,比印度等部分发展
中国家也晚。
政策和政策导向对人口城市化的制约作用明显强于其
他国家
设置城镇的规定、体制、权限
计划机制一度成为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计划决定投资方向,进而决定劳动力需求和人口集中
的方向。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错误的政策导向严重削弱了城市的经济职能,只强调
生产功能,忽视流通和消费功能,第三产业发展薄弱;
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
乡镇企业工人,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
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波动较大
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增减波动大;
迁入各类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数量波动大;
户籍制度、各项政策变动
……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结构不平衡
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平衡(大城市发展较快,人口过分
集中);
城市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瑷珲-腾冲一线以东所拥有
的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 90%以上,以西不足
10%);
2000年,除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 45% 的省份( 5
个),广东( 55%)、辽宁( 54.2%)、黑龙江( 51.5%)、
吉林( 49.7%)、浙江( 48.7%)
城市化水平< 30%的省份( 11个),湖南 (29.75% )、西藏
( 18.9%)、河南( 23.2%)、云南( 23.4%)、贵州( 23.9%)、甘
肃( 24%)、河北 (26.08% )、安徽 (27.81% )、江西 (27.67% )、广西
(28.15)、四川 (26.69% )
200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带差异
城市
个数
( 个 )
城市相对
密度 ( 个
/ 百万人 )
非农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 %)
城市平均
经济规模
( 亿元 /
个 )
城市人均
GDP( 元 /
人 )
东部地区 295 0.775 27.44 195.73 10749
中部地区 247 0.562 24.65 106.34 5977
西部地区 121 0.422 18.49 109.12 4906
全国合计 663 0.524 24.59 146.62 7679
中国人口城市化
城市发展布局变化趋势
城市密集地区集聚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和人口进一步
向经济核心区和核轴带集聚
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扩散和外来人口向近郊区集聚
大城市、特大城市周围及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快速交通
走廊沿线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农村小城镇在乡镇企业大分散小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发
展
人口贫困与就业
中国贫困问题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类型 时期 范围 扶贫战略
整体
贫困
20世纪 80年
代以前
覆盖全国,尤其
是农村地区
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
宏观经济政策
边缘化
贫困
20世纪 80年
代中后期
老少边穷的农
村地区及发展基
础薄弱地区
针对性较强的区域扶
贫战略
冲击型
贫困
20世纪 90年
代中后期
落后地区农村、
城市低收入人群
特定的救助政策与非
特定的制度建设相结
合,如促进就业、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在职职工
10%
离岗人员
21%
退休人员
4%
失业人员
17%
三无人员
4%
其他
32%
下岗职工
12%
人口贫困与就业
为什么经济调整增长的情况下,城市贫困问题
如此突出?
从短缺经济转到相对生产能力过剩,国内有效需求不
足,新增就业需求也在增长,致使失业和下岗现象严峻化;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结构,在面对国际竞争的新
形势下急需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主要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得到改善,需要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摩擦性失业
不可避免;
人口贫困与就业
“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的惟一方式就是大量地减、
少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必然代替部分城市劳
动力,增加了城市失业人口。在城市居住的外来人口的贫
困也加剧了城市贫困。
加入 WTO后,一些没有竞争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
本密集型产业面临威胁,这些产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原来
主要靠高关税和国内垄断市场来支持,现在纷纷破产,社
会中失业和待业人员剧增。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贫困的新特点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下岗、失业等新的贫困群体,
城市贫困人口剧增。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造成
新的贫困群体。
物价、教育、住房等制度改革增加城市居民的支出,
形成支出增加的贫困群体。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贫困家庭的主要类型
项目 特点
传统, 三无对象,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
家中缺少劳动力 家中有残疾人或慢性病人
有劳动能力无工作 主要劳动力下岗、失业、无业又没有其它
收入
支出增加致贫 在医疗保险没有建立之前,突发或长期患
病导致医药费过高;教育、购房等大笔开
支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下岗失业的最新状况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步减少,但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
区,且下岗职工主要是大龄、技术水平低的再就业困
难群体。
中国的就业景气指数仍在不景所范围内,短期内难以
改变。 2002年第 3季度,城市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
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总体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
为 0.78,其中东部为 0.81,中西部为 0.74。
人口贫困与就业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 三条保障线,
下岗职工基本保障
失业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人口流动的社会经济影响
对迁出地的影响
解放剩余劳动力,摆脱贫困
影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发展农业劳动力需求得不到满足
流动人口的诸多权益得不到保障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方法:
( 1) 区域测量法
G=(A-F)/A
G表示剩余度,A表示农业总劳动力,F表示农田耕作所
需要的劳动力。其中,F=总耕地 /(X亩 /劳动力 );, X亩 /
劳动力, 表示每个劳动力全年所能耕作的土地面积。
确定 X值涉及到两个参数,(1)每亩耕地需要的劳动日数
(用 D表示 ); (2)每年劳动力全年所能完成的劳动日数 (用
L表示 ),则 X=L/D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 2) 总体估计法
A,简单国际比较法
即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我国相近的一些国家的农
业劳动力比重,估计我国农业劳动力的总剩余。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同我国相近的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等,全国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 55%左右,而中国农业
劳动力约占 69%左右。
B,钱纳里模型
农业劳动力的比重
农业产值的比重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对迁入地的影响
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加大城市管理难度
城市公共交通、卫生、教育、环境保护、工商管理、
计划生育等方面受到冲击
社会治安问题尤为突出
1994年,暂住人口违法犯罪率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4倍。
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外来人口刑事犯罪占总数的比重超过
50%,广州甚至高达 80%以上。
北京朝阳区每年外来人口犯罪案件占案件总数的 73.36%。
( 2003年统计)
中国人口迁移与流动
对收入分配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库兹涅茨曲线
缩小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机制:
1,建立国内统一市场,通过区域贸易,以充裕的生产
要素换取稀缺的要素。
2,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改变区域间对生产要素占有水
平不平衡的状况。
时间
区
域
发
展
不
均
衡
程
度
人口迁移政策
鼓励 or 抑制?
中国人口迁移政策的演变历程
1,1949-1950年代中期,短暂的, 宽松期,
尚未全面推行严格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一定程度
和条件下允许公民按照个人意愿进行迁移,尤其是自乡
村到城镇的迁移。
2,1950年代末期 - 1970年代末,漫长的, 严格控制期,
户籍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全面落实;特定时期政府
组织的强制性迁移。
3,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宽松,但略有起伏
允许农民自理粮食到城镇落户;对孩子、夫妻、父
母等的落户地点增加选择余地;出台投资移民的有关规
定 ……
人口迁移政策
各地区, 外来人口, 管理政策措施
鼓励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落户本地
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海口等城市的, 蓝印户口,
上海市 1994年 2月施行了, 上海市蓝印户口管理暂行规
定, 。 规定:在上海投资人民币 100万元 ( 或美元 20万元 )
及以上, 购买一定面积的商品房, 在上海有固定住所及合法
稳定工作者均可申请上海蓝印户口, 持蓝印户口一定期限后
可转为常住户口 。
深圳市 1996年 1月 1日开始实行, 蓝印户口, 政策, 截至
1998年 3月底, 已办理蓝印户口 3.7万多人, 由蓝印户口转为
常住户口 7000人 。
广州 1998年 3月推出了, 蓝印户口, 。
其他城市也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特殊的户口政策,如苏州市
在苏州工业园区实行四种类别(聘用类、购房类、纳税类、
投资类)的, 蓝印户口, 。
人口迁移政策
北京出于特殊的首都身份,户籍制度的改革相对比较谨慎。
但是后来也推出, 工作寄住证,,规定:凡在北京高新技术企
业
或跨国公司总部及研发中心工作的外地人员,符合一定条件者,
由企业提出申请,可办理, 北京市工作寄住证, ;持证者在购
房、
子女入托、入中小学等方面享有北京市民待遇;持寄住证 3年
者,经企业申请并报市人事局审批可转为北京市正式户口。
? 抵制农民工及低技能者进入本地
汕头市 1996年开始控制外来用工,把重点放在本市再就业
工程;潮州提出从总量和结构上加强对外来人口就业的管理和
控制,,以提供更多岗位安排本地劳动者, ;厦门市 1995年开
始
加强对外来劳动力的管理,提出, 统一规划,控制总量,分
人口迁移政策
2001年北京市出台了新的暂住证管理办法, 最大的特点是
分类管理, 分类服务,, 针对外来人口和出租房屋首次实行分
类管理, 外来人口有了新型暂住证 。 根据外地人员来京时间,
从业状况, 现实表现等标准, 对暂住证划分为 A,B,C三种,
政府部门将视不同情况, 对他们提供服务保护或采取重点保
护措施, 。 聘用的外地科技人员可以直接办理 A证, 而把持有
C证者作为, 重点审查, 防范和控制对象, 。
许多政策的基本方向是以合法的手段来扩大对流动进城农民
的限制范围, 如取缔非法劳务市场, 清理非法出租房屋, 这些
行动的直接目标是零散进城打工者 ( 尤其是没有有效证件的农
民工 ) 。
人口迁移政策
一些城市先后制定明确的限制性计划,如北京曾计划在
2000年前缩减 30万外来打工人员,并规定 12个行业,199个工
种不允许使用外地务工人员。 1999年初,某市劳动局在 1997、
1998年出台规定以后再制定文件,规定金融、保险等 5个行业
34个工种限制使用农民工,另规定, 商业、旅游业以及住宅小
区的物业管理等第三产业招用下岗职工的人数不得低于使用外
地务工人数的 50%;其他各类企业招用下岗职工的人数不得低
于使用外在地务工人员人数的 30%”。
抵制而不是吸纳流动进城农民的各种政策措施,最初是隐
含在各种治理和管理政策里,直到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
成为独立的政策措施。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
主要趋向--降低入户门槛
逆流--重新收紧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鞍山户籍改革,当城里人还是做乡下人自己做主
( 2004/4/1)
福建户籍改革:取消农业户口( 2002)
哈尔滨户籍改革:放宽落户吸引人才和投资
( 2001/10)
广东户籍改革:按实际居住地登记入户( 2001/09)
(城市入户准入条件)
南京户口政策新变:外籍大学生打工满一年 可入南京
籍 ( 2001/05)
沈阳户籍改革:最大限度地下放户口审批权限,公安
分局和派出所即可审批办理,同时缩短办理时间
( 2002/07/01)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上海户籍改革:大、中专学生外地求学不用迁户口
( 2002/07/01)
黔东南州城镇户籍改革:, 黑人黑户, 也能办城市户
口
北京近年户籍改革措施:
1.北京投资一定规模的外地私企老板可办理北京户口。
2.北京生源到外地上大学不用迁户口。
3,招考副局级干部不再要求北京户口,外地人也可以
来考试。
4,招工不要求北京户口政策
另外,最近北京市将原来给中关村等高新技术企业人
员办理的北京市工作, 寄住证, 改名为, 居住证,,带有
歧视
色彩的, 寄住, 成了历史。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郑州户籍新政, 紧急刹车,
户籍改革时间表:
2001年,郑州市在河南率先推行以, 降低入户门槛、
吸
引高层次人才, 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
2003年 8月,郑州入户政策完全放开,允许外地人员
以, 投亲靠友, 等方式办理户口,属全国超前。
2004年 8月,暂停实施以, 投亲靠友, 为代表的, 户
籍新
政,,重新执行 2003年 8月以前的老标准。
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紧急刹车, 的原因:
人口激增带来各种城市压力。
2001年 11月起,政策实施不到一年,郑州新增入户人
口 10万人; 2003年 8月起一年内,又新增入户人口 15万。
城市交通拥挤
两年内,郑州公交系统 IC卡办理数量达 80万张,远超
过预期的 20万张。
教育资源急剧紧张
今年秋季,出现严重新生, 爆棚, 现象,有些小学一
个
班人数高达 90多人。
市政基本建设透支严重,社会保障部门压力巨大,城
市治安、医疗等均面临危机。
讨论
对我国目前的户籍改革措施有什么看法?
如何看待农民工进城问题?城市应该接纳还是
限制,在流动人口管理方面有什么建议?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镇)化的一般理论
人口城市化的含义
经济学者,人口城市化是人口、社会生产力逐渐向城
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是引起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发生重
大变化的乡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过程。
社会学者,人口城市化是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产方式
由农村社区转向城市社区,并由此引起各种社会关系变化
的过程。
地理学者,人口向城镇的集中也是劳动力和消费区位
向城镇的集中。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
城市工业生产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扩大城市规
模、新兴一批城市,人口向城市集中;
社会分工扩大,进而促进了人口的集中;
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求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非农产
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使城市人口增加成为可能 ……
诱导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生产需要
生存需要
消费需要
社会需要
中国人口城市化
城市化水平计算
非农业人口 /总人口 × 100%
城镇人口 /总人口 × 100%
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样:
,四普, 城镇人口中的市人口指设市区所辖的区人口
所
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指不设区市所辖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和县辖镇的居民委员会人口。
,五普, 把设区市人口密度在 1500人 /km2以上区的
全
部人口和人口密度在 1500人 /km2以下的区和辖县的镇
驻
地人口作为城镇人口。
中国人口城市化
影响人口城市化的因素
工业化水平
政策
科学技术
人口密度
区位
……
中国人口城市化
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历程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1949 1960 1978 1985 1991 1994 1997 2000 年份
城镇人口比重
中国人口城市化
中国人口城市化特点
起步较晚
比英国晚 160年,比前苏联晚 32年,比印度等部分发展
中国家也晚。
政策和政策导向对人口城市化的制约作用明显强于其
他国家
设置城镇的规定、体制、权限
计划机制一度成为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计划决定投资方向,进而决定劳动力需求和人口集中
的方向。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错误的政策导向严重削弱了城市的经济职能,只强调
生产功能,忽视流通和消费功能,第三产业发展薄弱;
限制大城市发展的政策;
乡镇企业工人, 离土不离乡,,, 进厂不进城,
……
人口城市化进程中波动较大
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增减波动大;
迁入各类城市和建制镇的人口数量波动大;
户籍制度、各项政策变动
……
中国人口城市化
人口城市化结构不平衡
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平衡(大城市发展较快,人口过分
集中);
城市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瑷珲-腾冲一线以东所拥有
的城市人口占全国城市人口的 90%以上,以西不足
10%);
2000年,除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 45% 的省份( 5
个),广东( 55%)、辽宁( 54.2%)、黑龙江( 51.5%)、
吉林( 49.7%)、浙江( 48.7%)
城市化水平< 30%的省份( 11个),湖南 (29.75% )、西藏
( 18.9%)、河南( 23.2%)、云南( 23.4%)、贵州( 23.9%)、甘
肃( 24%)、河北 (26.08% )、安徽 (27.81% )、江西 (27.67% )、广西
(28.15)、四川 (26.69% )
2000年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地带差异
城市
个数
( 个 )
城市相对
密度 ( 个
/ 百万人 )
非农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 %)
城市平均
经济规模
( 亿元 /
个 )
城市人均
GDP( 元 /
人 )
东部地区 295 0.775 27.44 195.73 10749
中部地区 247 0.562 24.65 106.34 5977
西部地区 121 0.422 18.49 109.12 4906
全国合计 663 0.524 24.59 146.62 7679
中国人口城市化
城市发展布局变化趋势
城市密集地区集聚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和人口进一步
向经济核心区和核轴带集聚
大城市中心区向近郊区扩散和外来人口向近郊区集聚
大城市、特大城市周围及两个特大城市之间快速交通
走廊沿线中小城市迅速崛起
农村小城镇在乡镇企业大分散小集中的基础上加速发
展
人口贫困与就业
中国贫困问题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类型 时期 范围 扶贫战略
整体
贫困
20世纪 80年
代以前
覆盖全国,尤其
是农村地区
促进经济总量增长的
宏观经济政策
边缘化
贫困
20世纪 80年
代中后期
老少边穷的农
村地区及发展基
础薄弱地区
针对性较强的区域扶
贫战略
冲击型
贫困
20世纪 90年
代中后期
落后地区农村、
城市低收入人群
特定的救助政策与非
特定的制度建设相结
合,如促进就业、完
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贫困问题
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
在职职工
10%
离岗人员
21%
退休人员
4%
失业人员
17%
三无人员
4%
其他
32%
下岗职工
12%
人口贫困与就业
为什么经济调整增长的情况下,城市贫困问题
如此突出?
从短缺经济转到相对生产能力过剩,国内有效需求不
足,新增就业需求也在增长,致使失业和下岗现象严峻化;
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产业结构,在面对国际竞争的新
形势下急需调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主要通过发展非国
有经济得到改善,需要对就业制度进行改革,摩擦性失业
不可避免;
人口贫困与就业
“三农问题,,解决农民收入的惟一方式就是大量地减、
少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必然代替部分城市劳
动力,增加了城市失业人口。在城市居住的外来人口的贫
困也加剧了城市贫困。
加入 WTO后,一些没有竞争力、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资
本密集型产业面临威胁,这些产业大多是国有企业。原来
主要靠高关税和国内垄断市场来支持,现在纷纷破产,社
会中失业和待业人员剧增。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贫困的新特点
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下岗、失业等新的贫困群体,
城市贫困人口剧增。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导致收入减少和支出增加造成
新的贫困群体。
物价、教育、住房等制度改革增加城市居民的支出,
形成支出增加的贫困群体。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贫困家庭的主要类型
项目 特点
传统, 三无对象, 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人
家中缺少劳动力 家中有残疾人或慢性病人
有劳动能力无工作 主要劳动力下岗、失业、无业又没有其它
收入
支出增加致贫 在医疗保险没有建立之前,突发或长期患
病导致医药费过高;教育、购房等大笔开
支
人口贫困与就业
城市下岗失业的最新状况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步减少,但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
区,且下岗职工主要是大龄、技术水平低的再就业困
难群体。
中国的就业景气指数仍在不景所范围内,短期内难以
改变。 2002年第 3季度,城市就业状况:劳动力市场
继续保持供大于求,总体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值
为 0.78,其中东部为 0.81,中西部为 0.74。
人口贫困与就业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 三条保障线,
下岗职工基本保障
失业保险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