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二)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近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态势
产业结构调整是各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 主要
动力
推进工业化 依然是多数省份经济建设的主要目标。
资本、结构优化和劳动生产率 等因素决定着工业
发展
状态和结构调整效果的区域分异格局。
多数省份逐步明确了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产业
结构调整已成为 积极主动的政府决策行为 。
提高产业技术层次、培育区域特色经济、加快民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明显缩小的同时,
产业地域分工进一步得到强化 。
区域间产业结构的技术梯度和效益梯度已经形成,
区域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
本格局。
区域间 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仍然严重 。
加入 WTO将一定程度上通过产业结构特色改变区
域经济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买方市场的形成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省区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态势
1978-1997年,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主要
是供需关系; 1997年以后,产业结构调整从被
动的适应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政府行为。
1,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缓
年份 GDP(亿元) 三产比重
“六五”时

6445 31.4, 44.2, 24.4
“九五时期” 78401 18.2, 49.8, 32
1997 74463 19.1, 50, 30.9
1999 81911 17.7, 49.3, 33
2002 95934 15.4, 51.1, 33.5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密切相

区域经济发达的程度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和效果。
第一类型:京津沪,产业结构层次最高,第三产
业比重突出 ;
第二类型:沿海发达省份为主,与我国总体产业
结构特征最为接近,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较
发达 ;
第三类型,农业比重较高,但工业也形成了相当
的基础 ;
第四类型,农业大省,工业化程度较低
1997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京 津、沪
冀、晋
辽、苏
浙、鲁

皖、豫
鄂、云

闽、渝
陕、青

蒙、吉、赣
湘、桂、川
贵、新
黑 琼、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第一产业比重均值 第二产业比重均值 第三产业比重均值
2001年各地区产业结构聚类

津、沪
冀、晋、辽、苏
浙、鲁,鄂,粤
吉,皖、豫
云、甘,新
闽、渝
陕、青、宁
蒙、赣、湘
桂、川、贵
黑 琼、藏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第一产业比重均值 第二产业比重均值 第三产业比重均值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区域分异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与 1997年相比,2001年产业结构的 区域类型基本
保持一致 。
湖北、吉林和新疆 3省区发生变化,根本原因在
于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有所上升 。
所有类型的 农业比重都有所降低,而 农业大省的
比重下降幅度更大。
第三产业比重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京津沪第三
产业比重大幅上升,与其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
农业比重高的省份第三产业比重大幅度提高,是
工业经济未得到应有发展,产业结构呈现虚高度
化。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3,各省区市工业化进程差异显著
进入“九五”以后,工业发展首先步入 从数量扩
张为主转向以质量提高为主 的阶段;工业结构的
重点也 由解决比例失调转向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
在结构调整中提高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难度加大,近半数省份“九五”期间加速 工业化
进程的目标没有实现 。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全国工业增加值占工农业增加值比重的变化
6 2, 2 %
5 7, 8 %
5 7, 8 %
5 9, 5 %
6 7, 3 %
6 7, 8 %
6 9, 5 %
6 9, 6 %
7 0, 8 %
7 3, 6 %
7 4, 5 %
50,0 %
55,0 %
60,0 %
65,0 %
70,0 %
75,0 %
80,0 %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1997年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001年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4,农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结构高级化进程加快
农业部门结构和区域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种植业比重持续下降,牧、林、渔业缓慢上升。
粮经比例成为种植业调整的主线,粮食种植面积
比重下降,而油料、蔬菜面积比重则持续增加。
农业生产区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大宗农作物向
优质、高产、高效产区集中,种植业向区域化、
专业化迈进。
产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商品
化、社会化的程度持续上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
场、定单农业等得到较快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变化出现转折。
改革开放初期,支撑第三产业发展的主导部门是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大量私有经济成为该
部门主体。
“七五”时期,房地产、金融保险 等部门成为主
要的增长点。
“九五”以来,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和金融
保险业比重下降,新兴的房地产业比重基本保持
稳定; 其他第三产业增长迅速。 教育、卫生、体
育产业迅猛发展,运输物流、邮电通讯发展较快。
第三产业结构变动的区域差异显著。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1997-2001年各地区第三产业部门结构变化
全国变

变幅差大于全国
2%
变幅差小于全国
2%
交通邮
电 1.23
冀、赣、琼、川、
贵、云、陕、青
蒙、吉、沪、皖、
湘、藏
批发零
售 -2.41
津、蒙、吉、黑、
赣、鲁
京、浙、贵、藏、

金融保
险 -4.52
京、浙、闽、鄂、
粤、琼、藏、甘
津、冀、辽、吉、
黑、川、云、陕、
青、宁
房地产 1.37 津、黑、赣、贵,云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工业结构调整的地区差异
进入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后,工业结构
调整目标转变为“通过压缩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实现总量平衡和规模效益”。 工业结构调整主
要依靠行政手段与经 济手段相结合。
其中,市场机制发挥基础与主导作用,企业作为市
场经济主体对产品结构调整的主动性越来越强。
沿海发达地区应对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能力明显
加强,工业结构层次显著提高(出口产品结构的
变化及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中西部地区在市场
竞争领域与东部沿海拉大距离。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国家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
逐步取消一些行业禁入规定,更多地使用价格、
税收、
金融、财政等经济调节手段,将绝大多数消费品和
生产
资料的价格完全放开;
屡次降低存贷款利息并开征利息税;
实施积极的财政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大加强企
业投
融资积极性,股票市场快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1,轻重工业比例关系
霍夫曼指数=消费工业产值(轻工业) /工业总产

消费工业产值(轻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产值
2002年,浙江、福建、海南、云南轻工业比重
超过重工业 。
山西、甘肃、青海、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
重工业比重依然高达 80%左右 。
北京( 0.32)、天津( 0.44)、上海( 0.51)偏
低,主要是重型加工业及原材料工业建设造成的。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工业行业结构分析
工业快速增长过程中,我国工业主导产业发生了
较大变化。
1997年前,工业增加值前 5位的主导产业,黑色
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
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2002年,工业增加值前 5位的主导产业,电力蒸
汽热水供应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
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黑色金
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不
仅打破传统行业生产格局,也为其他行业提供先
进的技术和装备,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分行业地区分布及变化(暂略)
? 产业(工业)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分析
1,资本是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 WTO后外资的加速进入,资本投入
对 GDP增长的贡献趋于加强,资本密集型产业在
东部沿海地区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群体的趋势逐步形成。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增长对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力量明显减弱。
2,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地区工业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明
显。企业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调整,以及生产
工艺和技术改造促进工业经济的增长。
尤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
构优化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工业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3,影响工业经济要素增长的区域差异显著
国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以来,我国工业增加值
地区差异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东南沿海地区的资本投入增长明显快于内陆地区。
自身积累和大量吸引外资增加了资本投资水平。
资本投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带性,
自东向西递减。
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不如资本投入增长明
显,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位于东南沿海和长江沿
岸。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
1,提高产业技术含量,营造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层次
招商引资时抬高门槛,把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作为
重点。
东莞:“三来一补”-- IT产业
2000年底 2000多家电脑资讯工业企业,
年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 45%,占出口总额的
44%。
东莞主要资讯产品占世界市场的份额
电脑磁头、电脑机箱及半成品 约 40%
敷铜板、电脑驱动器 约 30%
高级交流电容器、行输出变压器、微行马达 20-30%
电脑键盘、电子元件 10-20%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中心,发展高新技
术产
业。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和生产技术结构,
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优势产业
通过技术进步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
借助科技创新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辽宁 对钢铁工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技
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达 78%)
浙江 传统纺织业走向现代化( 3天出小样,5天成
批量,7天上市场-- 5分钟出小样,24小时成批
量,48小时上市场)
广西贵港 制糖工业生态链:甘蔗制糖-废蜜糖制
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
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立足信息化积极开拓新兴服务业领域,推动区
域现
代化进程
数字城市、网络城市
信息资讯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 物流指从产品供应到销售的物资流通过程,包括
产品购进、验收、储存、装卸、仓储等环节。
长期以来,物流管理在我国明显滞后于销售管理,
流通成本很高。 2000年,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高
达 GDP的 20%。
现代物流业:仓储自动化、运输现代化、装卸机
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物流信息管理网络化
海尔集团建立计算机系统管理现代物流中心库,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筑区域特色经济体系
━ 以消费为导向,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云南:旅游业、电力行业
贵州:电力行业(高耗能产业)
━ 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结构效益
辽宁、内蒙古、陕西:农业产业化
新疆:石油天然气加工利用产业
山东:重点打造七大产业链(食品、造船、汽车、

化、家电、机械装备、纺织工业)
━ 立足地方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云南:花卉、医药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3,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
━ 民营经济
浙江民营经济四项指标连续六年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
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创汇额)
民营经济已成为浙江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3年全省
生产总值增量的 70.2%来自于民营经济,进入 2002年全国
百强县的 26个县(市、区)中,多数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
的比重超过 80%,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 90%。 2003年
全省民营经济出口额首次超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资
企业。
中国十大民营企业,浙江 4家,中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
500强中,浙江 188家。 1979年以来,全省新增就业人员
1125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就业人员占 94.1%……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国有经济改革
陕西、吉林、辽宁、北京等改革效果比较显著,
湖南
等省效果不明显,国有企业改制环境有待深化。
━ 外国投资
目前,外资仍主要投向东南沿海省份,促进了其
制造
业的全面升级;广大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效果与期
望值
还有较大差距,且大多投向资源开发等领域。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4,加快重点区域发展,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格局
适当运用产业政策,引导投资与产业项目向重点
区域
布局与集中。
建设各类开发区,培育重点产业基地,促进产业
结构
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与地区经济发展
? 产业地域分工的基本格局
1,自西向东三次产业结构层次依然存在
非农产业比重自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工业化
程度自
西部向东部不断提高。
工业在 GDP中的比重,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部
地带工
业比重略微上升,而工业化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
带略有
下降,工业化程度的地带性差异正在扩大。
2,工业生产地域分工进一步强化
多数制造业东部沿海地区占明显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