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
刘玉
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
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与战略选择
省区市产业发展政策及实施效果
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及评价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 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 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
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 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零产业 -- 环境建设产业(改善自然环境状况
或增加其产出)
第四产业 --废物再资源化产业
产业结构 指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构成和
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配第-克拉克定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
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
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库茨涅兹总结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占
的比重不断下降;
2,工化业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
动力比重都会提高,且前者上升速度会快于后者。工业化
后期,尤其是后工业化时期,两者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3,第三产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及劳动力比重持续上升,工
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
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工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
第 1阶段,工业结构的重化学工业化
轻工业-重化工业
第 2阶段,工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
原材料工业-加工业
第 3阶段,工业结构的高技术集约化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
第 4阶段,产业结构的国际化
与国际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国际市场相适应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20世纪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的四个时期:
第二轮转换时期 ( 1961-1971)
第三轮转换时期 ( 1972-1986)
美国等西方
国家
日本等国
亚洲新兴国
家和地区
亚非拉等发
展中国家
第一轮转换时期 ( 1945-1960)
劳动密集型
纺织业
第四轮转换时期 ( 1986- )
资金密集型行业









传统产业
重化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钱纳里区域发展阶段理论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 6个阶段,
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
结构转化推动的,其主要标志是人均 GDP的增长、劳动力
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化以及增加值在各部门之间分配的
变化。
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
依据。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发展阶段 人均 GDP( 1970年美元) 主要特征
前工业社会 140-280 农业为主,初级产品生产
工业

社会
前期 280-560 农业向工业转变
中期 560-1120 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开始 迅速发展
后期 1120-3360
第三产业由平稳增长转向持续
高速增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
的主力
后工业化社会 2100-3360 技术密集型产业主导,高档 耐用消费品普及
现代社会 3360-5040 第三产业分化,消费个性化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2000年中国三大地带产业结构
地区 人均 GDP(元 /人)
非农产业
就业比重
(%)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部 10722 55.3 12.0 48.7 39.3
中部 5974 43.3 19.5 45.8 34.7
西部 4567 37.9 21.3 42.5 36.2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
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中期向后期过
渡)
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前期阶段
第三产业比重偏低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产业结构
的共同特征。
中国三大地带发展阶段示意图





































西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现代社会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会对经济增长起到较大的推动与
促进作用。
? 片面追求 GDP高速增长必然引起一些经济上的短期行为,
反过来影响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
? 我国目前的 GDP高速增长是以产业结构的困境为代价的。
这个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靠由一些信息化国家转移出
来的工业时代的产业支撑起来的,未来我们再进行类似
的转移则面临较大的困难,全球生态格局、资源格局都
将发生变化,且形势越来越严峻。
? 信息化国家的 GDP低增长背后隐藏了一定的经济价值。
很多信息产品、知识产品难以定量价值化,其实际作用
通常远大于它们体现在 GDP中的量。
主导产业
选择地区主导产业的 4个条件
1,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区位商> 2,生产主要区外服务;
2,产业产值在地区生产中比重> 15%;
(地区范围越大,对区位商和产值比重的要求相对要
低。但城市选择主导产业要求的区位商和产值比重比省
区要高,因为城市具有更高的外向性,而省区具有更强
的综合性。)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程度高;
4,代表区域未来发展方向。
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的构成:
1,已经具有强大生命力并代表区域发展方向的产业;
2,目前还有较强生命力,但技术层次较低,未来产
业结构调整中逐步被淘汰的产业;
3,目前比较幼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且反映
区域发展趋势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区域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
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但未必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
向,甚至可能不久被淘汰的产业。
传统体制下的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中国 1952-1978年产业结构演变
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第二产业长期强劲发展,第三
产业长期处于下降状态。
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1952-1978年中国 GDP增长与工 业增长的比较
传统体制下工业的发展远远快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1952 1955 1958 1961 1964 1967 1970 1973 1976
G D P 指数 工业指数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1952-1978年中国轻重工业的变化
重工业化过程比较明显。
轻工业主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为主,说明重工业化
过程是在轻工业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重工业内部,包括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在内的初级产品生
占较大比重。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1974 1976 1978
轻工业比重 重工业比重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传统体制下产业发展战略的效应
1,增强了国民经济实力,奠定了产业发展基础
2,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3,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产业结构失调,重工业化过程难以为继
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高积累、低消费)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企业效益低下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传统体制下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背景
1,国际政治经济环境,迫使中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
国民经济体系。
2,当时,发达国家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
重工业的规模和水平仍然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
重要标志。
重工业超前发展的政策体系
1,低工资政策
2,低利率和低汇率政策
3,低基础产业产品价格和高制造业产品价格政策
4,农产品和各种服务低价格政策
5,高度集中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物资分配制度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产业结构演变
1979-1992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动
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一直下降,91年后重
新上升,第三产业短期徘徊后强劲上升。
0
10
20
30
40
50
60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1978-1992年中国轻重工业结构演变
轻工业短暂上升后基本保持下降趋势,重工业呈相应变化。
大部分地区非农业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比重上升的大于以
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重工业中,初级产品生产比重下降。
各省份间产业结构高度趋同。
0
10
20
30
40
50
60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轻工业比重 重工业比重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资源在价格信号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流向了其他工
业部门、建筑业和第三产业。
1,区域经济普遍发展,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
2,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过渡经济导致制度性扭曲仍很严重,国有企业不具备完全的
市场行为,民营和乡镇企业仍面临较高的产业进入壁垒,导致具
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充分。确定的主导产业和重
点产业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产业整体素质不高。
3,区域产业结构雷同现象严重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与背景
1,独立健全的工业体系为产业结构趋同奠定基础
2,不健全市场诱导(政府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市场
需求趋同- 80年代初期农产品,中期轻纺工业产品,
中后期日用家电,90年代以后高档耐用品 )
3,中央与地方关系(放权让利)
4,沿海倾斜战略(全国各地的生产要素向沿海集中)
5,政府与企业职能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产业结构演变
1992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一产比重持续下降,二产持续上升,三产先下降后开始
回升,但恢复缓慢。
0
10
20
30
40
50
60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一产比重 二产比重 三产比重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演变特征-- 产业结
构的地区差距日益扩大
三产比重
轻重工业比重
工业专业化水平
主导产业
产业内部技术含量水平
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结构变化的经济和体制环境
1,市场环境
城乡居民消费层次逐步形成(低档消费品基本满足,
中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加大)
2,体制和政策环境
日益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
以城市开发区为主体营造了产业的高层次竞争与发展
的空间载体
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科学指导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赶超战略
强调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进而
强调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的,市场失效,和发展经济学

的,后发优势,为理论依据。
认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
条件,而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
的成长则是一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内容。但是这
些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不具备自生能力,需要政府运用
强有力的政策加以扶植和保护。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扶持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一直
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内容。 1994年颁发的, 90年代
国家产业政策纲要, 明确指定 机械电子、汽车、化工
和建筑 四个行业为支柱产业,并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
策。
但是这些产业发展的绩效并不令人满意,原因:
1) 政府不具备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中央和地方政
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和能力(政
府不能判断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选择的合理性以及不
能有效地实施产业政策)。
北京郊区汽车产业的发展
2) 这些主导产业都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
我国资金短缺,整体技术也落后,不具备比较优势。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选择
比较优势战略
优先发展反映我国要素禀赋条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主要以“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为依
据。
认为只有充分利用其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时才能以
较低的生产成本进行生产,从而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
强的竞争力。资本的不断积累可以提升要素禀赋结构,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应该通过充分市场竞争机制积极发展体现比较
优势的服装、玩具、组装加工等产业,政府则应致力
于基础设施部门的建设,以降低经济活动和市场机制
运行的交易成本。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认识误区:第三产业比重越高,信息化程度
越高,产业结构越优化?
传统产业在我国仍具有很大的空间。
(农村城镇化过程)
工业化,尤其是重化工业阶段一般难以逾越。
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第一、二产业提供足够的市场。
不能以牺牲第一、二产业来换取第三产业的发展。
( 青岛,通州房地产)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与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竞争力得到极大提高,总体
上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下半期,出
现波动。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发布的 2000年, 国际
竞争力报告,,中国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比 1999年下降。
国际化程度由 1999年的第 20位下降至第 35位;中国科技
竞争力排名继 1999年大幅下降 12位以后,在 2000年又下
滑 3位,列第 28位。
上述变化与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下降有着直接的
关系。我国当前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仍集中体现在
充足的廉价劳动力供给上,缺乏以资金集中所反映的规
模经济优势和以高技术所反映的创新优势。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的基础条件:消除对外的贸易壁垒和国内
的各种壁垒。
我国产业结构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内市场分割与对外
开放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竞争越激烈,其企业的国际竞争
力就越强。而我国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国内企业在
产品质量低劣的情况下仍可安享高额垄断利润。高额利
润趋动下,导致产业结构趋同化。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与战略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提高国际竞争力
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竞争力包括:
1) 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力;
2) 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产品的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开放均衡,重点赶超”
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结构调整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重构竞争优势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
劳动力优势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
主要生产要素优势。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各个产业和各
个地区独特的优势。
选择一些在国内或国际市场上成长力强、发展前景广
阔的产业作为战略产业。这些产业一般具有技术含量高、
资本密集以及附加值高的特点。
以全球化的新思维来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准
既要在高科技产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又要通过提高
科学技术水平来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的劳动生产力
水平。
经济全球化与调整产业结构
加强和改善政府的推动作用
1) 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管理,在各地区实行
比较优势分工;
2) 在国内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竞
争的条件;
3) 在国际上按竞争优势理论扶持战略性产业。
合作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