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供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各专业用)
总学时:64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分析化学是化学各专业主要基础课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不仅是分析科学的基础,也是从事化学教育、化学、生物、地质、环境等学科工作的基础,本课程在教给学生基本的分析化学原理和方法的同时,通过授课与实验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炼细致的实验技能。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掌握滴定方式,标准溶液配制和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掌握溶液浓度的几种表示方法和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方法。
2、掌握酸碱水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方法,平衡浓度和各型体分布系数的计算,副反应及其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3、掌握酸碱、配位、氧化还原、沉淀滴定曲线的计算,化学计量点体系的平衡计算,正确选择指示剂。
4、掌握直接准确滴定的判断式,分级和分步滴定的判据,终点误差的计算方法。
5、正确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含义,误差与测量值的正态分布,数据的处理与统计检验,可疑值的取舍,置信区间的含义和计算。
6、掌握四大滴定法的应用,测定原理;分析方案的设计和分析结果的评价。
7、了解沉淀类型和沉淀纯度对重量分析的影响,掌握四大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和利用换算因数对结果进行计算。
8、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掌握郎伯—比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摩尔吸光系数,物理定义及影响因素。测量误差及比耳定律适用范围。
9、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和原理,复杂体系的分离与分析。
三、讲授大纲
绪论(2学时)
§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0-2 分析化学的分类方法。
§0-3 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第一章 定量分析概论(5学时)
§1-1 定量分析概述。
定量分析过程。
定量分析方法。
分析结果的表示。
§1-2 滴定分析概述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主要滴定方法。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滴定分析的几种滴定方式。
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1-3 滴定分析计算
滴定剂与被测定物质之间的计量关系。(nT与nB)
溶液浓度的表示,物质的量浓度。
平衡浓度,CB、[B]、滴定度TA/B。
待测组分含量计算,计算示例。
第二章 误差及分析数据处理(6学时)
§2.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过失误差。
§2.2 误差的表示方法
误差,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准确度指标。
偏差,单次测定结果的偏差、平均偏差d相对平均偏差(d/x×100%),标准偏差(S和δ)。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测量精密度的表征,相对标准偏差。
§2.3 随机误差的分布规律
频数分布,随机误差分布的规律,正态分布曲线,t分布,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4 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从δ求μ的置信区间(U分布表);从S求μ的置信区间(t分布表)。
§2.5 显著性检验
U检验法;t检验法;F检验法。
可疑值的检验,Q检验,4d法。
§2.6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测定方法的选择;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提高准确度的方法;系统误差的发现和清除;对照试验、空白试验、加入回收等;减少随机误差的方法。
§2.7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有效数字;有效数字的位数;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8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第三章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12学时)
§3.1 酸碱平衡
Brφnsted酸碱理论及酸碱共轭,Ka与Kb的关系;拉平效应与分辨效应;浓度与活度系数;平衡常数Ka、Kb和Kt;热力学常数,浓度常数和混合常数KTa、KCa、KMa。
§3.2 酸碱物质在水溶液中各种存在形体分布
酸的浓度与酸度;分析浓度与平衡浓度,一元酸碱和多元酸碱的分布系数δ,各型体分布图,优势区域图;δi计算式。
§3.3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溶液平衡的基本原则;物料平衡MBE,电荷平衡CBE,质子条件PBE;由PBE计算溶液pH的方法;强酸(碱)溶液;一元弱酸(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两性物质及弱酸弱碱混合溶液(氨基酸、蛋白质的pH及等电点);弱酸及其共轭碱混合溶液;计算机在酸碱平衡处理中的应用。
§3.4 酸碱缓冲溶液
缓冲溶量及缓冲范围;常用缓冲溶液及配制方法;广泛缓冲溶液;缓冲溶液pH值计算;标准缓冲溶液pH的计算。
§3.5 酸碱指示剂
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区间及滴定指数;影响指示剂变色区间的因素;常用酸碱指示剂;混合酸碱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法原理
强酸碱和一元酸碱滴定曲线;影响突跃的因素;二元弱酸(碱)滴定可行性的判据;一元强酸(碱)和弱酸(碱)混合溶液分别滴定可能性的判据;多元酸(碱)逐级分步滴定的可能性判据;各类滴定指示剂的选择。
§3.7 误差误差
代数法计算强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弱酸(碱)滴定终点误差,多元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Ringbom误差公式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法应用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CO2在酸碱滴定中的影响;酸碱滴定法应用示例;线性滴定法。
§3.9 非水滴定法简介
第四章 配位滴定法(10学时)
§4.1 概述
配位反应的普遍性及意义;配位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氨羧络合剂;EDTA的性质;EDTA配合物的特性及其在滴定分析中的应用。
§4.2 配位平衡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配合物各种存在形式在水溶液中的分布(分布图);各级配合物的分布系数;逐级形成常数。
§4.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形成常数
主反应与副反应;副反应系数αYαMαnY;副反应系数定义式与计算式;酸效应与酸效应系数;其存离子效应系数;副络合效应系数,配合物的条件形成常数K1MY及计算式。
§4.4 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
配位滴定曲线;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化学计量点时PM的计算;配位滴定的可行性判据;lgCMK1MY计算;配位滴定中的酸度的控制;金属离子缓冲溶液和配位体缓冲溶液。
§4.5 金属指示剂
金属离子指示剂变色原理,理论变色点、影响指示剂转变点的因素;指示剂封闭与僵化;常用金属指示剂;终点误差公式及其应用。
§4.6 单一金属离子的滴定
滴定的可行性;滴定的适宜PH范围;滴定的最佳PH值。
§4.7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混合金属离子的选择性滴定;分别滴定的可能性判据;选择滴定中的酸度控制;使用掩蔽剂进行选择性滴定,滴定指数与掩蔽指数;其他滴定剂的应用。
§4.8 配位滴定应用
各种配位滴定方式;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标定结果的讨论,配位滴定法应用。
第五章 氧化还原反应(8学时)
§5.1 概述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标准电极电位;条件电位;决定条件电位的因素。
§5.2 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条件电位与条件常数;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程度;化学计量点电位及计算。
§5.3 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及影响因素
氧化还原反应历程、反应速度;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催化反应,诱导反应。
§5.4 氧化还原滴定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计量点前后,滴定突跃电位计算;可逆体系,不可逆体系。
§5.5 氧化还原滴定用指示剂
指示剂类型,自身指示剂;特殊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范围;常用指示剂;终点误差。
§5.6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预氧化与预还原;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的选择;常用预氧化剂与预还原剂。
§5.7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5.8 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
主要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应用;高锰酸钾法;重铬酸钾法;碘量法;溴酸钾法;钸量法。
第六章 沉淀滴定法(2学时)
§6.1 概述
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银量法滴定曲线;PX与PK'SP
§6.2 三种银量法
常用沉淀滴定法的原理,特点及应用;
Mohr法:指示剂、酸度、干扰、应用;
Volhard法:指示剂、直接法、返滴定法;
Fajans法:吸附指示剂,测定条件。
§6.3 自来水中Cl测定
课堂演示实验,三种银量法在自来水中Cl含量的测定。
第七章 重量分析法(6学时)
§7.1 概述
重量分析法的分类、方法特点;沉淀重量法的步骤;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重量因数及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7.2 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溶解度和固有溶解度;溶度积与条件溶度积;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同离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盐效应);δ与α及K'SP。
§7.3 沉淀的形成和沉淀的类型
沉淀类型;沉淀的形成过程(均相成核,异相成核);VON Weimarn公式及应用。
§7.4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共沉淀(吸附共沉淀,包藏共沉淀,混晶);后沉淀;共沉淀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减少共沉淀的方法。
§7.5 沉淀条件的选择
晶形沉淀、无定形沉淀条件的选择;均匀沉淀法;沉淀的过滤;获取称量形的方法。
§7.6 有机沉淀剂概述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和意义;有机沉淀剂的分类;有机沉淀剂应用示例。
第八章 吸光光度法(7学时)
§8.1 概述
吸光光度法的意义和应用特点;比色法,分光光度法;光的基本性质,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收光谱的产生与记录。
§8.2 光吸收定律
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Lambert—Beer定律;吸光度的加和性;吸光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定义和意义;偏离比耳定律的原因。
§8.3 比色和分光光度法
光度的测量;比色和分光光度法仪器的原理,构造,各种方法特点。
§8.4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生色反应;影响显色反应的因素;重要的显色剂;多元配合物显色体系。
§8.5 光度法测量误差与测量条件的选择
仪器测量误差;测量误差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测量条件的选择;适宜吸光度范围的控制;入射光波长和参比溶液的选择。
§8.6 吸光光度法应用
工作曲线法;差示分光光度法;多组分分析;光度滴定法;配合物组成的确定;有机试剂的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微分分光光度法;流动注射光度法。
第九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分离法(4学时)
§9.1 概述
分离的意义;分离度和回收率;分离方法的分类。
§9.2 沉淀分离
沉淀分离法的特点及应用;无机沉淀剂分离,有机沉淀剂分离;共沉淀分离和富集。
§9.3 液—液萃取分离
溶剂萃取的本质;分配系数和分配比;萃取率和萃取曲线;整合物萃取的平衡常数Kex;萃取分离的重要参数PH1/2;萃取分离的应用简介。
§9.4离子交换分离法
离子交换分离的种类和特点;离子交换树脂结构和性能;阳离子交换分离;阴离子交换分离;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离子交换色谱法简介。
§9.5 色谱分离法
色谱法的原理及分类;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
§9.6 其它常用分离法
液膜法;浮选法;电泳法;挥发法及蒸馏法。
第十章 复杂物分析(2学时)
试样的采集;试样的制备;试样的分解;复杂物质的分析示例。
四、学时分配建议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0 绪论 2
§1 定量分析概论 5
§2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6
§3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12
§4 配位滴定法 10
§5 氧化还原滴定法 8
§6 沉淀滴定法 2
§7 重量分析法 6
§8 吸光光度法 7
§9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法 4
§10 复杂物质分析 2
合计学时 64
五、推荐教材和参考书目
1、武汉大学编《分析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5年
2、北京大学分析教研室编《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邓桂春编《分析化学习题集》
使用自编CAI课件
申请博士点
邓桂春
一、发表论文(1999-2002)24篇
园内刊物:14篇
全国会议:4篇
国际学术会议:6篇
二、标志性代表论文:
1、A Highly Sensitive color Reaction of Ti and its Analytical Applic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5
2、CAI Application in Analytical Chemistry 17Th IUPAC PROCEEDINGS, 2002.8
3、气态污染物氯化氰的光度测定,分析化学,2001.5
4、乙基紫萃取光度法测定铼,分析化学,2000.8
五、科研项目
三聚氯氰尾气控制分析与治理研究,辽宁省科委,资助2.0万元。
六、指导研究生9人
1、吸附除氯无汞测化学需氧量,省科委题目
2、氯化氰的环境分析,省科委题目
七、教学荣誉:辽宁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沈阳市先进女职工。
八、著作、教材
1、著作:环境分析与监测
辽宁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2、教材:分析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解(本科生使用)
化学形态分析 (研究生学位课)
稀有元素分析化学(研究生限选课)
分析化学实验(本科生使用)